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多角度粮食区域划分及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靖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397-2400
根据中国粮食区域的多角度划分情况,对各个区域的粮食安全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断.结论显示,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粮食主销区粮食供需缺口逐渐加大,粮食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呈减退趋势;且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区域粮食生产越萎缩,缺粮越严重,粮食安全越缺乏保障;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粮食产需平衡缺口逐年扩大自2004年以来,贵州粮食产需平衡缺口逐年扩大:2004年产需缺口137万吨,自给率90%,2012年属粮食生产正常年景,粮食产量1079万吨,但自给率仅为76%。贵州粮食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由过去的"紧平衡"省份开始向销区省份过渡。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近年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旱情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2011年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粮食产量仅为877万吨,为1993年粮食产量水平,导致2011至2012年度贵州粮食产需缺口达493万吨左右;2013年再次遭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期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0.15%;其中口粮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1991-2008年期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94%和12.06%,分别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20倍和3.34倍;2004年之后饲料粮消费量首次超过口粮消费量,成为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3)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食品工业是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将对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4)研究期内,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经历了下降、波动、下降和快速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其平均值为4.43%,表明18年来河南省不但维护了人口大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FSP模型分析框架,从省际粮食供需平衡的角度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探究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除2000—2003年粮食产量骤降造成粮食供给缺口外,1991—1999年、2004—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盈余(调出量)呈“稳中有降—绝对增长”的U型变化趋势,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高于85%,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地位相对稳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供求格局经历了省际间的分化和重组。一方面,粮食供给向中北部地区集聚,而南部地区粮食产需紧平衡,粮食供需错配严重;另一方面,粮食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000年后黑龙江、河南、吉林3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度合计达50%左右,而湖南、江西、江苏、河北、湖北、四川、辽宁7省的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低于5%,粮食调出总量合计仅占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总量的10%~20%。  相似文献   

5.
探讨分析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建立基于各自产区资源禀赋优势的利益协调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基于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经典CD生产函数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三大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影响主产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贷款、农业财政支出、成灾面积;影响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成灾面积;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贷款、成灾面积。鉴于粮食种植面积和成灾面积在影响粮食产量中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大农田保护力度,积极抵御自然灾害,促使各区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从而保障国家的区域粮食平衡和维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区域性矛盾问题不容忽视,优化粮食安全区域布局有利于增强粮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文章从粮食用途角度,估算2013—2018年31省市的粮食需求量,将粮食产需划分为6个不同等级,分析我国粮食产需平衡的时空演变规律,测算了空间自相关性。结果显示:1)2013—2018年,我国粮食高产区增产而低产区减产,粮食生产重心向高产区集中,粮食生产的省域差距持续增加。2)口粮和饲料用粮是粮食总需求结构中重要的两个部分;间接用粮和粮食总需求量变动呈现“北减南增”、“东减西增”的空间变动。3)山东、四川和辽宁虽为粮食主产区,但也表现为高缺粮。有充足的粮食可输出的省份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新疆和甘肃。2013—2018年,多数省市内的粮食产需不平衡现象得到了改善,省级层面粮食安全水平提高。4)我国粮食产需呈现空间正相关,具有集聚状态,且口粮需产差的空间集聚性更强、更稳定。高余粮区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偏北区域,而高缺粮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得出平衡好口粮需求和间接粮食需求之间、粮食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的关系;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供应链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对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对粮食生产的时序动态和空间变化进行的分析表明,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依赖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土地高产出(粮食单产)与资源低效率并存;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粮食价格不能同步提高,出现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双低"现象,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因素。粮食产量的波动与粮食政策关系密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政策具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制定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的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探索一条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同步提高、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协调和不以牺牲粮食主产区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甘肃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甘肃粮食安全总体形势任务定位国家为保障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将全国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甘肃为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定位是,满足区域内部粮食供需平衡。按人均年消费粮食410公斤,甘肃2650万常住人口计算,甘肃年消费粮食1086.5万吨,甘肃粮食产量在1100万吨以上,可在产量方面完成任务要求,但甘肃粮食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还不平衡,需要与省外进行品种调剂。  相似文献   

9.
江苏粮食消费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粮食安全更在于粮食消费安全。本研究结合江苏2000—2016年粮食生产、消费实际,分析其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江苏粮食安全贡献度变化探讨其维护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江苏粮食消费量稳中有升,其年均增长率仅比同期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低0.04%;相对于逐渐下降的口粮消费量,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逐步成为江苏粮食消费的新增长点;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建设及"价格倒挂"等使快速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成为了江苏粮食安全保障的威胁;从总量上看,经历先减、后增、再减变化的粮食安全贡献度表明,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的江苏难以持续性发挥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从品种结构上看,江苏玉米供小于需,有助于国内玉米去库存,稻谷、小麦生产虽可辅助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但有高库存隐忧,仍会有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据此,为粮食供给提供多方向性选择、鼓励农民种粮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等成为江苏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全国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综合分析区域间粮食供需匹配状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利用通用的折算方法,估算了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总量、粮食产需比和粮食供应缺口等。【结果】 全国粮食供应存在缺口,但口粮供给绝对安全;不同地区粮食需求构成差异显著,饲用粮是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粮食消耗路径;全国19地粮食产量难以实现自给自足,地区间产需状况存在失衡;全国1/3地区能够产生余粮,北方地区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但从当前粮食供需情况来看,区域粮食产需失衡情况仍整体可控。【结论】 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更加完备和系统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着力推动全国粮食生产布局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1.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探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机制不协调。"粮食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局面依然存在。统筹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协调发展,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粮食安全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才能实现粮食供求均衡;分析了当前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生产情况及利益补偿机制,发现当前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不尽合理,提出了通过调整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承担比例、征收庇古税、合理确定粮食主销区对主销区补偿的额度等措施来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相互影响和关联,两者共同驱动着中国粮食生产变化。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粮食生产,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采用Kaya恒等式模型构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联合影响下的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它们分解为规模效应、数量效应、装备效应和效率效应,揭示了四大效应对2003—2018年中国及其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变化层面,数量效应都明显抑制了粮食生产,而规模效应和装备效应则显著促进了粮食生产,两者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突出;2)2003—2018年,效率效应对全国层面的粮食生产由负向抑制变为正向驱动,对省域层面的24个省区呈现明显的负向驱动作用。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建议持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稳定其农业生产队伍,进一步强化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责任,因地制宜地促进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中国粮食生产效率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并未呈现显著正向增长,反而出现了较大波动。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粮食生产效率反而有所提高。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和31个省级行政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效率较低、生产要素投入冗余或不足、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未能达到最优配置等问题。超效率DEA投影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投入严重不足,耕地红线问题需要被高度关注。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需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平衡区"横向协调机制;除经济直补外适当考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和补偿,探讨实施粮食虚拟水战略;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实现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补充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优化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冠疫情的流行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给本来就很脆弱的世界粮食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生产大省持续增产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通过对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与代价分析,明确生产资料投入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深入剖析新形势下山东省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寻求粮食增产策略。研究表明:1949—2020年,山东粮食产量增长5.89倍,达到5 446.8×104 t;粮食产量每增加1倍平均用时12.05年,播种面积平均减少4.34%,有效灌溉面积增加4.63%,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6.49倍,化肥施用量增加1.94倍,农药使用量增加1.14倍。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山东粮食单产每上一个1 000 kg/hm2台阶平均用时12.52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5.19%,农机总动力增长1.59倍,化肥施用量增长37.97%,农药使用量增长0.33%。通过对生产资料贡献率分析看出,对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粮食播种...  相似文献   

16.
天水市粮食增产潜力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市是粮食自求平衡区,经过多年发展,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缺口。如何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全市粮食生产现状和增产潜力,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思路和实现粮食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研究其粮食产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稳定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1999—2018年河南省123个县域粮食产量为基本数据,借助趋势产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2003年粮食产量波动最大,2005—2006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低—低是主要的空间聚类模式,且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从驱动因素上看,粮食播种面积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化肥提纯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人口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粮食生产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除化肥提纯量和总人口外,其他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高、低值区在空间上发生明显转移。【结论】为继续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增产,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维持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2007—2015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要素指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我国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重点研究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测度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以及剥离外部环境要素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特征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从每个环境指标的单项影响看,同一环境要素对不同功能区的各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有差异。从环境要素指标的总体影响看,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强度小,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效率作用强度大。但是影响方向相反,粮食主产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主销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由此,决定了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因此,建议根据外部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结合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制定差异化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9.
破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粮食生态效率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然选择。根据“城镇化—要素配置—粮食绿色生产”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理论框架,基于2006—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态效率的影响,并基于异质性城镇化理论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明显的时间波动和区域差异;2)人口城镇化阻碍了粮食生态效率的提高,就地城镇化促进了粮食生态效率的提高,且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就地城镇化;3)在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人口城镇化对粮食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主产区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城镇化在主销区对粮食生态效率的负向作用更强,就地城镇化在产销平衡区对粮食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因此,应关注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差异对粮食生态效率的不同影响,综合考虑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一、进一步增强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对主产区和种粮农民极为关心。主产区都表示要树立大局意识,主动发挥资源优势,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表示,要切实保护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