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育生物絮团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试验菌种,以养殖池塘水为试验用水,在有机玻璃水族箱(100 cm×60 cm×50 cm)中进行为期40 d的生物絮团培育试验。试验以添加葡萄糖为处理组I,同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葡萄糖为处理II组,仅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为处理III组,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物质。试验过程中每5 d对各组水体取样,对形成的絮团物质进行显微观察,同时对各组水体中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处理I组和处理II组在第15天左右形成成熟生物絮团,生物絮团形成前期(试验开始至第15天),生物絮团组(处理I组和处理II组)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显著高于处理III组和对照组,而絮团形成后期(第15~40天),生物絮团组水体中蓝藻门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鞘丝藻属(Lyngbya)和绿藻门的扁藻属(Platymonas)、盘藻属(Gonium)和团藻属(Volvax)的丰度显著低于处理III组和对照组,表明生物絮团的形成前期对浮游植物有明显促作用,生物絮团形成后期对蓝藻门中的微囊藻属、鞘丝藻属和绿藻门的扁藻属、盘藻属和团藻属有明显抑制效果;生物絮团形成后期,生物絮团组水体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丰度显著高于处理对照III组和对照组,表明生物絮团对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轮虫是一种微小的多细胞动物,其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是鱼类、甲壳类重要的天然饵料生物。它具有营养丰富、大小适宜、繁殖迅速、容易培养等优点,是理想的动物性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3.
夜光藻属于甲藻门、夜光藻科、夜光藻属.细胞直径0.2~2mm之间,无自养能力,靠吞噬其他浮游植物和菌类生存和繁殖,因其异养性也被称为夜光虫.细胞无色透明,高度囊泡化,有一个能轻微活动的鞭毛,能将外界小型浮游植物或有机颗粒送进胞口内,在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夜光藻细胞受刺激时会发光,是海洋中重要的发光生物.夜光藻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种耐污生物,在我国富营养化海区分布很广.  相似文献   

4.
1微藻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微藻是介于陆地微生物与植物细胞之间的一类单细胞生物,与陆地微生物相比,微藻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2011,(1):53-53
在基因表达研究领域,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在同等条件下磨碎大量细胞,然后测量基因产物的数量,例如mRNA和蛋白。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看起来完全相同的单个细胞实际上表达水平完全是随机的,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科学家称之为“噪音”。科学家们在研究单细胞生物体的“噪音”时发现,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细胞其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测量不同生物体内的蛋白表达噪音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生命的演化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水生生物的染色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常见水生经济动植物的核型生物的性状以及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都与染色体有关,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各种生物在世代相传中,染色体的数目维持相对稳定,每一物种都有相对稳定的染色体数。同一个体的体细胞一般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而性细胞只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遗传学将各种生物性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数称为单倍体数,写为n。将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称为二倍体数,写为2n。现将一些常见水产经济动植物的染色体数及其核型列于表1。表中所列的生物大多是二倍体或经二倍化的多倍体。其中核型公式中的m、sm、st、t连同前面的系数,分别表示中部、亚中部、亚端部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条数。例如,  相似文献   

7.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用来进行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早期预警的重要工具,综述了乙酰胆碱酯酶、腺苷三磷酸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抗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金属硫蛋白、热激蛋白HSP70、卵黄蛋白原和DNA损伤等多种生物标志物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特点,同时指出了各生物标志物在应用中的影响因素等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有关利用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的后续研究建议:避免使用单一生物标志物,多种类型生物标志物联合使用,全面、客观评价环境污染的生物毒性;对比实验室染毒和野外染毒的差异,排除影响生物标志物的非毒物因素;开发更为敏感的、与污染物的浓度相关性更好的生物标志物,并深入研究其致毒机理。  相似文献   

8.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icheri Gray)为生活在亚热带及温带浅沙海域中的头索动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经济价值。早期对文昌鱼的生态及胚胎发育进行了许多研究。近年来又对文昌鱼的生物化学、内分泌学、细胞分化与细胞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对文昌鱼的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则很少。  相似文献   

9.
陈艳 《中国水产》2012,(1):70-71
细胞体外培养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生物研究领域,水产的病毒检测的定性实验也是用细胞培养进行各种病毒的分离,如: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病毒可以在铜吻磷鳃太阳鱼成纤维细胞(BF-2)培养中出现细胞病变(CPE)、鲤春病毒血症的病毒在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培养中出现CPE,常用的细胞系有,铜吻磷鳃太阳鱼成纤维细胞(BF-2)、大鳞大马哈鱼胚胎细胞(CHSE-214)、鲤鱼上皮瘤细胞(EPC)、虹鳟鱼性腺细胞(RTG-2)等.当细胞一旦在体外培养时,有时会出现因操作不甚,造成的污染;有时也因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生物特性的变化,引起细胞系的退变或死亡.  相似文献   

10.
5.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特异作用于鱼类电子传递链上的呼吸抑制剂,使鱼类细胞的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从而降低生物体内的ATP水平,最终使鱼类得不到能量供应,行动迟缓、麻痹而缓慢死亡。  相似文献   

11.
蛋白核小球藻对碘的生物富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江 《水利渔业》2007,27(6):52-54
通过向培养液中添加KIO3和KI,研究蛋白核小球藻对碘的生物富集作用。结果表明培养液中加入2种碘盐后,小球藻细胞对碘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添加KIO3的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最高富集量可达藻体干重的67%,添加KI的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最高富集量为藻体干重的18%,而且小球藻在富碘的过程中伴随有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升高。2种碘盐在低浓度时都能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但蛋白核小球藻对KIO3的耐受度要远高于KI。对小球藻生物富碘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潮间带生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潮间带划分、潮间带生物群落和我国近年来潮间带生物研究的新进展。指出 ,潮间带生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刻了解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分布和数量、潮间带生物与环境 (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因子的相互作用 ,为海岸带生态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后应加强潮间带环境因子的研究 ,为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镉的微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阐明扇贝特异性富集镉(Cd)的机理,研究了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Cd的微区分布特征,并结合Cd的生物动力学实验研究了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栉孔扇贝内脏、鳃和性腺组织的Cd主要分布在类金属硫蛋白(MTLP)和细胞器中,闭壳肌组织中Cd主要分布在MTLP(占84.6%)。在Cd的富集实验中,内脏和鳃组织中MTLP和富含金属颗粒(MRG)中Cd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升高最显著,而细胞器中Cd的百分比明显下降;性腺组织中MTLP、细胞器和MRG组分中Cd的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MRG中Cd的百分比升高,MTLP和细胞器中Cd的百分比逐渐下降;闭壳肌组织中MTLP和MRG中Cd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其中MRG组分中Cd的百分比显著升高。在释放Cd的实验中,内脏和鳃组织的MTLP中Cd的含量显著下降,而细胞器、热敏感蛋白(HSP)和MRG中Cd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性腺组织各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均明显下降,但各亚细胞组分中Cd的百分比变化不明显;闭壳肌组织MTLP和MRG中Cd的含量下降,且MRG组分中Cd所占的百分比不断下降。本研究首次表明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Cd在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不同,并且在富集和释放Cd的过程中,内脏和鳃组织中的Cd在各亚细胞组分中不断发生调节和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14.
正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单细胞微藻,在分类学上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红球藻科、红球藻属[1]。其生活史主要分为游动细胞阶段和不动细胞阶段。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微藻以游动状态存在,依靠两条顶生、等长的鞭毛运动,这一阶段的细胞大多呈绿色,此时微藻生长旺盛,生物量积累迅速[2]。当雨生红球藻处于高光照度、高盐度及营养缺乏的胁迫条件时,细胞以红色厚壁孢子形式存在,此阶段细胞鞭毛脱落,运动能力丧失,开始逐渐合成并积累虾青素[3]。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历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大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文章在综合论述国内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利用与保护研究基础上,侧重对鱼类多样性研究技术手段、参与国际合作的渠道及保护措施进行了概述,同时分析了生物技术在重要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徐革锋  刘洋  牟振波 《鲑鳟渔业》2011,(3):60-64,68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能产生多种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胃肠激素。该类激素除了能促进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外,还能控制摄食行为、调控消化道运动以及细胞营养作用,甚至能够影响其他一些内分泌腺的活动。了解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基本概况有助于深入地研究鱼类的消化生理,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是研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鉴别、定位以及形态学的重要方法,利用这些技术能够揭示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生物功能及作用机理,对研究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等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手段,旨在为鱼类消化生理学、内分泌学和营养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生物矿质液”应用于珍珠培育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久源  钦佩 《淡水渔业》1991,(5):31-32,30
本文报道了应用“生物矿质液”配制的“强化保养剂”侵润育珠细胞小片后的良好效果。经过生长期100天同蚌体、同步、同生态的培育对照,成珠率和总珠重分别提高62.12%和108.93%,珍珠质量明显改善;处理后的细胞小片,离体1小时,活细胞率平均提高约20%.  相似文献   

18.
如何检测并对这些污染物的毒性进行科学的评价,成为当今环境科学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扼要概述常见生物标记物种类、现代组学研究在生物标记物研究的应用、生物标记物敏感实验动物等。  相似文献   

19.
胶原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蛋白质,它与细胞增生、分化、运动、免疫、关节润滑、钙化、伤口愈合、器官支撑、机体保护等密切相关,现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功能,其提取物已被广泛应用与医药、食品、日用化工、生物合成等众多领域,如制造药用胶囊、外科手术材料、食用明胶、照相明胶、化妆品等。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存亡休戚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立足我国渔业生物多样性现状,针对我国渔业生物过度开发和保护不足等难题,提出了通过开展渔业生物DNA条形码研究来推动我国渔业生物多样性学科发展的思路,详细阐述了DNA条形码在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物种分类鉴定、生物多样性监测、外来物种评价、水产品市场监管、渔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展望了DNA条形码可以成为渔业生物区系研究、水域生态研究、电子分类技术以及宏DNA条形码新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呼吁扎实推进我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