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化学诱变法筛选抗草甘膦大豆突变株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对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进行种子处理.不同品种按不同处理剂量分区种植,按常规法单株选择收获.不同浓度诱变剂处理大豆种子的M1代成活率均高于半致死浓度处理;对M3代35518个植株于3叶期进行喷洒1.31ai.kg·hm2草甘膦浓度鉴定,其中40株生长正常,所获抗性植株是经5 mmol·L-1叠氮化钠诱变处理的绥农10和黑农44.2008年继续对M4代进行鉴定,抗草甘膦特性可以稳定遗传.应用化学诱变法可以在后代群体中筛选到具有抗草甘膦特性的突变株系.  相似文献   

2.
使用盐酸硫胺素农度为1.3ppm的MS培养基用试管培养茶树茎和叶的切片,在NAA浓度为10~(-7), 10~(-6),10~(-5), 10~(-4)M,激动素浓度为0、10~(-7)、 10~(-6)、10~(-5) 、10~(-4)M中,从茎切片中诱导出了愈伤组织。而叶切片,在NAA农度为10~(-5)到10~(-4)M间,激动素浓度为0、10~(-7), 10~(-6)、10~(-5), 10~(-4)M中,诱导出了愈伤组织。茎切片培养根的分化,是在NAA浓度为10~(-5)或10~(-4)M,激动素浓度为0 ,10~(-7)、10~(-6)M中,NAA浓度为l0~(-5)M,激动素浓度为0、10~(-7), 10~(-6)、10~(-5), 10~(-4)M中所发生的。而叶片块养根的分化发生在NAA浓度为10~(-4)M,激动素浓度0、10~(-7), 10~(-6)、10~(-5)M中。这两种切片培养的结果显示出作为植物激素,根的分化条件的范围比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范围要狭小,且后者包含着前者的条件范围。而且与愈伤组织诱导相比,根的分化发生在NAA的浓度比激动素的浓度高的条件中,从愈伤组织中分化根不需要加激动素,在培养基中使爪10~(-4)M浓度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聚丙烯酰胺(PAM)施用后对燕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影响,在长城沿线旱作丘陵区,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PAM施用一年(M1)、PAM连续施用二年(M2)、PAM连续施用三年(M3)、PAM连续施用四年(M4)、PAM连续施用五年(M5),通过大田试验,研究PAM施用不同年限对燕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保水、燕麦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PAM提高了燕麦田不同生育阶段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促进了燕麦生物量的积累,降低了燕麦总耗水量,提高了燕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M4和M5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总耗水量最低,差异均显著(P0.05);M1、M2处理的多数被测指标与CK无显著差异。苗期0~10cm、拔节期10~20cm、抽穗期20~40cm、灌浆期0~10cm、成熟期10~20cm和4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各生育阶段,除播种-苗期及抽穗-灌浆期外,M5处理耗水量均显著低于M4处理。M4处理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35.67%和3.67kg·hm~(-2)·mm~(-1)。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水分利用效率,燕麦旱作地区应连续4年施用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4.
油菜素内酯促进油菜种子无菌萌发,增大子叶,增多根数,使植株和根扭曲生长.但使鲜重降低,株高变矮,根变细。低浓度的BR(10~(-5)~10~(-1)ppm)促进子叶愈伤组织形成,高浓度则表现抑制作甩。10~(-4)~10~(-5)ppmBR促进经BR处理的子叶形成根,但降低未经BR处理的材料的生根率。BR10~(-3)~10~(-4)ppm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较易分化出苗。BR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双重促进作用,对于开拓该激素应用的新领域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豆“冀黄13”突变体筛选及突变体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叠氮化钠(sodium azide,NaN3)和N离子束分别诱变处理大豆品种"冀黄13"的种子。经M2选择,M3、M4代验证,共筛选出茎器官突变体15份,叶器官突变体19份,花器官突变体31份,种子器官突变体3份以及成熟期突变体18份,其中有9份突变体属于复合性状的突变,最终获得77份稳定遗传的突变体。通过F2群体的表型分析,确定1份雄性不育突变体和1份黑种皮色突变体的表型均由单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所获得的突变体和所构建突变体库将为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 采用10个水稻品种研究了赖氨酸加苏氨酸同克分子浓度溶液[LT]的抵抗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间的关系。在5×10~(-4)M LT中让种子出芽并培育7天时,清楚地看出各品种生长受抑制的程度有着明显差异。各品种之间,在种子和14天秧苗中的  相似文献   

7.
用不同浓度的叠氮化钠处理花生4个品种,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花生下胚轴的酯酶同工酶谱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NaN3对花生酯酶同工酶谱主要影响的酶带有M1、M和S1带。汕油27品种经0.5、1、5和10mmol·L-1NaN3处理,其酶谱出现新的酶带。  相似文献   

8.
N+离子注入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同源四倍体水稻IR36(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低能(25 keV)N 离子注入对种子萌发的效应,结果表明,低能N 离子注入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在低剂量(2×1016N /cm2)时,N 注入对IR36(4)种子萌发起到刺激作用,种子的存活率、吸水率、幼苗淀粉酶活性相对CK都有所提高;当注入剂量在2×1016~10×1016N /cm2范围内,N 注入对IR36(4)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表现为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膜透性增大。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无机磷突变体的筛选和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摘要: 以3份水稻诱变群体为材料,详细研究了M2~M5代高无机磷(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 HIP)种子出现的频率和传递特征。这些材料来自含水量约13.5%的水稻干种子用300 Gy 60Co伽玛射线 (剂量率0.8 Gy/min)处理,或经250 Gy 处理后再对其萌动种子用1×10-3 mol/L的 NaN3 溶液常温下处理2 h所得M1的后代。在96 孔V型酶标板上, 设置5个用KH2PO4配制的标准P溶液,浓度相当于种子磷含量0.00、 0.15、 0.46、 0.93和1.39 mg/g。分析时每个单株分析8粒种子,无机P(iP)高于0.46 mg/g的籽粒称为高无机磷(HIP)种子,出现至少1粒HIP M3种子的M2单株称为HIP M2单株,M3及高代由此类推。研究发现,从HIP M2单株衍生的M3株系中,HIP株系数要少于HIP M2单株数。但是多数M3 HIP株系后代都获得了更高代的HIP株系。根据M3和M4 HIP株系数推算,水稻HIP突变的实际频率可达0.1%左右。已从籼稻协青早B和粳稻秀水110中各选得一个HIP纯合突变系HIPi1和HIPj1。对HIPi1糙米中各种磷素定量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植酸磷含量较对照下降约35%,无机磷含量上升约3.5倍,而总磷基本不变。最后提出了水稻HIP突变体诱发、筛选和选择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0.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根据种子的新陈程度加工方法采用不同的标准才能更加快速准确地测定棉种芽率的方法。该方法较NY-400-2000和GB/T3543.4-1995更加快速更接近于出苗率。具体方法:当年新种子采用38℃温度烘干24—48h水分降到8%~10%,然后放到3~5℃度的条件下冷冻24—30h,经过该方法处理,棉种可基本解除休眠。把干净毛巾用温水浸透以双手合挤滴水成珠为合适,把棉种均匀摆放在毛巾上,包衣棉种种子间隔必须在2cm以上,不包衣的光子间隔1~2cm为好,从一头卷起(放入标签,注明品种,处理温度,起始时间)外面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恒温箱中,用…  相似文献   

11.
董士林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89,9(2):155-159
把绿茶揉捻叶视作一种各向同性的均质多孔介质,应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建立了绿茶揉捻叶的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于在一定的干燥条件下(叶层厚2—4厘米,热空气温度60—130℃),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标准偏差(σ_n)小于0.028142,根据恒温干燥实验数据由模型确定了揉捻叶的水分扩散系数为1.O×10~(-8)-8.0×10~(-8)米~2/分。  相似文献   

12.
一、选育经过泉糯101于1981年早季用~(60)Co-r射线2万伦琴照射[(科薏稻×珍汕97)×(IR_(24)×7-52)]F_1干种子,M_1F_2小本种植,种子成熟时混收主穗种子,晚季M_2F_3单本种植2880株,共选择变异单株71个。1982年早季种植M_3F_4,单本插,每小区48株,从入选的71个单株后代中选留12个株系,晚季单本种植M_4F_5,每小区96株,通过测产、考种、结合田间抗性表现,选留优良株系3个。1983年早季(M_5F_6)继续加代选择、测产,并进行多点搞瘟鉴定。其中以M11010-1-7-1产量最高,抗性较强,其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3.
~(60)Coγ射线应用于苎麻育种实践,始于1973年。目前我们已从苎麻品种“湘苎一号”(“黄壳早”的天然杂交后代)的种子,经~(60)Co1万γ的辐照M,代中选育出苎麻新品种“75—10”,经多年品系比较,三年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  相似文献   

14.
叠氮化钠诱变普通小麦陕农33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用叠氮化钠(NaN3)构建一个小麦突变体库,分别用浓度为0、5、10、15、20 mmol·L-1的NaN3处理普通小麦陕农33的种子,检测了各处理发芽指标和田间M1群体的生理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0mmol·L-1的NaN3是诱变普通小麦较适宜的浓度。在以10mmol·L-1的NaN3诱变普通小麦得到的M2群体中发现了322份茎、叶、穗和其他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其中204份茎秆性状突变、65份叶片性状突变、24份穗部性状突变和115份其他性状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5.18%、1.65%、0.61%、2.92%。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估计该群体的突变密度为1/57.0kb。经M3代田间鉴定,共获得可遗传突变株系58个。本研究所构建的突变体库可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RIL群体株高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甘蓝型油菜株高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效率,挖掘与株高相关的功能基因以构建理想株型,利用单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3个环境下的株高表型数据及7 877个SNP标记的基因型分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下同时检测到5个与株高显著相关的SNP(Bn-scaff_15794_3-p62430、Bn-A02-p9599263、Bn-A02-p9409799、Bn-A02-p9993945和Bn-A02-p9636219),均位于A02染色体上。比较利用连锁分析方法的QTL定位结果,发现标记Bn-A02-p9599263和Bn-scaff_15794_3-p62430分别位于QTL(q PH2-2和q PH2-4)峰值处,标记Bn-A02-p9636219和Bn-A02-p9993945分别落在QTL(q PH2-3和q PH2-4)2-LOD的置信区间内,标记Bn-A02-p9409799距离QTL(q PH2-2)的置信区间0.3c M。利用关联分析定位的区间(69.5~80.7c M)比利用连锁方法定位的QTL区间(60.7~95.9c M)缩小了24c M。依据参考基因组信息,在标记Bn-scaff_15794_3-p62430附近2kb处找到1个与株高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GSBRNA2T00090973001)。结果表明,单个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以对连锁QTL分析结果进行补充,缩小QTL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16.
一、材料和方法 为了创造新品种、节省时间和劳动力,笔者用细胞工程学的手段打开了育种的难点,进行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是用幼小植物的茎叶、子叶及根诱导的。供试材料是用薮北和大和绿的自然杂交种子,用10%的漂白粉液灭菌后,使其发芽生育至叶片有3—5片,根长约5厘米,树高10厘米时。又用薮北花药的花粉在单核期前后进行培养。 诱导愈伤组织用Murashige & Skoog(M&S)作基本培养基,加2,4—D2mg/l,苄基腺嘌呤(B.A)0.1mg/l,蔗糖3%,  相似文献   

17.
<正> 几年来,黔南州农科所曾用石灰水和福尔马林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 (1)用5—6%的石灰水浸种2天。浸种时应根据种子的数量确定用水量,若需水50公斤,则取2.5—3公斤生石灰溶化,过滤后把种子放在石灰水中。水面高出种子20—33厘米;露天浸种要加盖,保护石灰水膜,迫使病菌窒死。浸种2天后用清水洗净种子,再用清水浸泡一天就可催芽。 (2)用2%的福尔马林液浸泡种子3—4小时。立即用清水将药液冲洗干净,再  相似文献   

18.
对香茅花叶病的侵染性、病原形态、物理性质及寄主范围等进行了研究。测定6科40种(品种)植物,发现禾本科的玉米4个品种、高梁3个品种和甘蔗等被侵染发病,表现系统花叶症状。其余5科32种(品种)植物不表现症状。病原钝化温度为55℃,稀释限点为10~(-2)—10~(-4),体外存活期为1d。用病叶粗提纯液制样,在电镜下可观察到许多线状病毒粒子,测量其大小为9.7×750—800nm。在受侵染的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看到同样的病毒粒子和风轮状或片状聚集体的内含体。结果表明,引起我国香茅花叶病的病原属于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合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稳产高产栽培的氮密配置,在大田条件下以安农0711(AN0711)和烟农19(YN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150×10~4、210×10~4、270×10~4和330×10~4株·hm~(-2)4个种植密度(分别用D1~D4代表),以及135、180、225和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1~N4代表),分析了氮密互作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密互作可改善小麦冠层结构,显著影响冠层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25 kg·hm~(-2)时变化均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提高,且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以D4N4处理最大,灌浆中期均以D3N3处理最大。氮密对籽粒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D3N3处理下AN0711和YN19的冠层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均最高,其中产量分别达到7 866.67和7 400.0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270×10~4株·hm~(-2)和225 kg·hm~(-2)。  相似文献   

20.
我们研究了高梁的同工酶遗传。方法是把2~4周龄幼苗的叶片用杵和研钵碾碎,由几种抗氧剂和多酚氧化酶抑制剂组成的缓冲剂进行提取(Wendel,1080)。叶提取物以滤纸条吸收后在12.5%淀粉的平板凝胶中进行电泳。所用的4种缓冲剂系统是A.0.155M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0.43M柠檬酸盐电极缓冲液(pH7),凝胶缓冲液为1:14电极缓冲液的稀释液;B.0.065ML—组氨酸—0.007M柠檬酸盐电极缓冲液(pH6.5),凝胶缓冲液为1:3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