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珠颈斑鸠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克隆·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获得殊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并以此分析不同鸟类的分子进化关系。[方法]根据其他鸟类线粒体12SrRNA基因及侧翼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的方法获得珠颈斑鸠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利用Mega4.0软件Neighbor—Joining法分析不同鸟类的进化关系。[结果]获得珠颈斑鸠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970bp,碱基组成为:A=31.6%、C=28.9%、G=19.8%、T=19.7%,其中A+T含量高于G+C含量。通过与GenBank中环颈斑鸠(Streptopelia capicola)等其他8种鸟类12SrRNA基因序列比较发现,珠颈斑鸠与环颈斑鸩的同源性最高。为94.4%,与家鸭(Arias platyrhynchos)的同源性最低,为78.4%。并根据这9种鸟类序列用NJ法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珠颈斑鸠和其他8种鸟类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的进化关系与在形态学上的进化关系基本吻合。[结论]首次得到珠颈斑鸠12SrRNA基因全长序列,并确定了珠颈斑鸠与其他8种鸟类的分子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赤眼鳟线粒体NADH脱氢酶6(ND6)基因序列分析不同种鱼类的分子进化关系。[方法]根据其他鱼类的线粒体ND6基因及侧翼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并克隆、测序赤眼鳟ND6基因,通过MEGA4.0Neighbor—Joining法分析不同鱼类的进化关系。[结果]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线粒体基因组ND6基因序列长度为522bp,编码173个氨基酸。该基因碱基组成为:A41.5%、C32.7%、G12.4%、T13.4%,其中A+T含量(54.9%)高于G+C含量(45.1%)。将赤眼鳟ND6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11种鱼类ND6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赤眼鳟ND6核酸序列与团头鲂的同源性最高,为90.8%;与红点鲑鱼的同源性最低,为73.0%。赤眼鳟ND6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ND6氨基酸进行比对发现,赤眼鳟与团头鲂同源性最高,为98.3%;与大黄鱼的同源性最低,为75.7%。以ND6氨基酸序列采用NJ法构建12种鱼类的系统发生树基本反映了它们的种间、属间和科间的关系。[结论]首次得到了赤眼鳟线粒体ND6基因序列,并确定了赤眼鳟与其他11种鱼类的分子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绿头鸭的系统进化关系。[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得4只绿头鸭线粒体ND2基因全序列,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河鸭属野鸭ND2基因全序列,基于N-J法和MP法构建河鸭属野鸭系统进化树。[结果]4只绿头鸭ND2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其全长为1 041 bp,碱基A、G、T、C含量分别为28.91%、13.35%、20.75%和36.98%,A+T含量约等于C+G 绿头鸭ND2基因序列与斑嘴鸭完全相同,与其他野鸭的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绿头鸭与斑嘴鸭关系密切,两者共享一个单倍型,它们与棕颈鸭、针尾鸭及绿翅鸭同属于进化枝A。[结论] 家鸭可能由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化而来。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境内的四川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报道的若干物种的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从四川黑熊毛囊组织的总DNA中扩增出ND1基因序列.采用GenScan、Blast2.1、ORF finder和Clustal W等软件分别对DNA序列进行预测、相似性比较、ORF查找以及多序列比对,并利用PredictProtein软件对蛋白质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CR扩增所得DNA序列长度为957bp,包含了ND1基因,其ORF为957bp,编码317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35.6×10^3Da,pI为7.83.四川黑熊的ND1基因序列及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熊、浣熊和小熊猫等动物的ND1基因序列和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PCR及TA克隆测序技术,获得五指山猪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KJ909516),并对其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五指山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6 689bp,碱基组成为A(34.7%)、C(26.2%)、G(13.3%)、T(25.8%),包含13个蛋白编码区,2个rRNA,22个tRNA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ND2、ND3和ND5起始密码子为ATA,ND4L起始密码子为GTG,其余均为ATG。蛋白编码基因ND1和ND2终止密码子为TAG,Cyt b终止密码为AGA,COXⅡ、COXⅢ、ND3和ND4的终止信号为不完全密码子T,其余均为TAA。22个tRNA中除tRNASer(AGY)缺少DHU臂外,其余tRNA均可形成典型三叶草结构。线粒体控制区全长1 254bp,含有22个长度为10bp的串联重复序列ACGTGCGTAC。5种中国小型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比对结果说明,五指山猪在ND2和ND5基因上与其他4个猪种存在明显差异,可为能量代谢差异研究提供分子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扩增方法测定了凭祥睑虎(Goniurosaurus lui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经测序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519 bp,含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 RNA基因、22个t 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凭祥睑虎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分别为A(34.11%)、T(27.43%)、C(26.01%)、G(12.45%)。除t RNA-Ser(AGY)外,其余21个t 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7个基因(ND1、ND4、ND5、COⅡ、COⅢ、ATP8、ATP6)的起始密码子为ATG,2个基因(ND2、ND3)为ATA,2个基因(ND4L、Cytb)为ACA,剩余2个分别为ATC(COI)和GTG(ND6)。终止密码子一般都是TAA、AGA或者TAA,ND2、ND3、ND4、ND6、ATP6、COⅢ6个基因由不完全终止密码子终止(TA或T)。控制区全长1 147 bp,含有7个串联重复序列、6个终止相关序列TAS和2个保守序列(CBS-2,CBS-3)。  相似文献   

7.
巨魾线粒体ND3,tRNA-Arg 和ND4L 基因克隆及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巨魾鱼的种质资源情况,采用PCR技术扩增克隆并测序,得到巨魾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3(ND3),精氨酸的转运RNA(tRNA-Arg)和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4L(ND4L)基因全序列各12条.通过DNAMAN 5.2.2软件进行序列比对,采用MEGA 5.02软件进行碱基质量分数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巨魾鱼ND3基因序列全长为346bp,碱基质量分数A为26.2%,T为29.6%,C为28.8%,G为15.4%,其中A+T质量分数(55.8%)高于G+C质量分数(44.2%),12个ND3基因序列存在5种单倍型,发生了5次转换,1次颠换,5种单倍型之间平均相对遗传距离为0.007;tRNA-Arg基因序列全长为71bp,碱基质量分数A为23.9%,T为23.9%,C为29.6%,G为22.6%,其中A+T质量分数(47.8%)低于G+C质量分数(52.2%),12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ND4L基因序列全长为297bp,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碱基质量分数A为24.6%,T为26.3%,C为33.3%,G为15.8%,其中A+T质量分数(50.9%)高于G+C质量分数(49.1%),12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将巨魾鱼与鮡科的其他10种鱼类的ND3,tRNA-Arg和ND4 L基因用Minimum Evolution法(ME)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12尾巨魾鱼单独聚为一支,这一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似.  相似文献   

8.
温州光唇鱼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已公布的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设计8对引物扩增、测定并注释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KC_495074)。序列全长16 591 bp,包括13个蛋白质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区,各基因的位置及组成与已公布的鲤科鱼类一致;37个基因中,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6)和8个tRNA基因(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UCN)、tRNAGlu和tRNAPro)由L链编码,其余的均由H链编码。A、T、G、C碱基组成分别为30.92%、24.86%、16.41%、27.81%;除tRNASer(AGN)外,其它21个tRNA的二级结构均具有典型的三叶草结构;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COⅠ起始密码子为GTG外,其余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而COⅡ、ND4和Cytb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其它10个基因均具有完整的终止密码子。利用鲤科共17属18种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了温州光唇鱼在鲤科鱼类中的系统进化地位,为光唇鱼属乃至鲤科鱼类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境内的四川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报道的若干物种的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ND1)序列信息设计引物. 运用PCR技术从四川黑熊毛囊组织的总DNA中扩增出ND1基因序列. 采用GenScan、Blast 2.1、ORF finder和Clustal W等软件分别对DNA序列进行预测、相似性比较、ORF查找以及多序列比对,并利用PredictProtein软件对蛋白质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PCR扩增所得DNA序列长度为957 bp,包含了ND1基因,其ORF为957 bp,编码317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35.6×103 Da,pI为7.83. 四川黑熊的ND1基因序列及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熊、浣熊和小熊猫等动物的ND1基因序列和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参照近源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15对引物,通过PCR扩增、测序、拼接,获得绍兴鸭(Anas platyrhycho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绍兴鸭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604 bp,碱基组成为29.20%A,22.19%T,15.78%G,32.83%C,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基因组成及排列顺序与其他鸟类相似,表明鸟类线粒体DNA进化上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1.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野生绿头鸭咀样4份(雌雄各2份),采自吉林省吉林市。1.2总DNA提取采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总DNA,0.7%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20℃保存。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phylogenesis of Anas platyrhynchos. [Method] Complete sequence of mitochondrial ND2 gene of 4 Anas platyrhynchos was determined by direct DNA sequencing based on PCR products. Combined with ND2 gene sequences of the Anas Linnaeus accessed in GenBank,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y Neighbor-joining 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 [Result] The ND2 gene sequences of 4 Anas platyrhynchos were identical(1 041 bp in length; the nucleotide contents of A, G, T, and C were 28.91%, 13.35%, 20.75% and 36.98% respectively; A+T content approximated to that of C+G). Sequences of ND2 gene of mallard were same as spotbill duck, and had high homology with others. The phylogenetic trees indicated mallard and spotbilled duck were close in genetic relationship, both shared a haplotype; then Philippine duck, green-winged teal and northern pintail fell into branch 'A". [Conclusion] The domestic duck may be domesticated from mallard and spotbilled duck.  相似文献   

13.
对大连、潍坊、日照和舟山4个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地理群体的线粒体DNA ND5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D5基因序列A、T、G和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5%、31.5%、10.1%和18.9%,A+T含量为71.1%,明显高于G+C含量;共检测到16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位点15个,颠换位点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5个,其中184、235位的核苷酸突变分别引起碱性精氨酸错义成中性丝氨酸、非极性异亮氨酸错义成中性甲硫氨酸;12个测序样中有8种单倍型,核苷酸歧异度Pi为0.00289,单倍型多样性H为0.924。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和四川分布的3个种群(云南丽江种群、云南东川种群、四川种群)共36头三尾凤蝶为研究对象,选取线粒体COI和ND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三尾凤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扩增测得COI和ND1基因联合序列长度为1913 bp,A+T含量为74.3%,表现出明显的A/T碱基偏向性;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定义了5个单倍型,其中,Ha1出现的频率较高,为共享单倍型.核苷酸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002和0.2180;遗传分化系数(Gst)、固定系数(Fst)、基因流(Nm)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05998、0.05995、3.92000和0.分析显示,三尾凤蝶遗传多样性低,各地理种群基因交流频繁,没有形成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RT-PCR、5'RACE和3'RACE方法,克隆得到了不结球白菜NJ074晚抽薹基因(BcFLC1)的cDNA全长序列。对BcFLC1基因所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推测得到:该基因cDNA全长909bp,包含576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1个氨基酸。不结球白菜BcFLC1蛋白功能域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为MADS盒基因,其编码蛋白的1~60氨基酸属于MADS盒基因蛋白。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cFLC1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中的表达情况不同,抽薹前高于抽薹后叶片中的表达量。BcFLC1基因在不同部位表达也存在差异,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花蕾、花和根。  相似文献   

16.
利用RT-PCR方法从普通玉米浚单20中克隆出淀粉合成关键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胞质型小亚基(cytosolic small subunit,SSUI)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ZmSSUI(GenBank登录号:GU550073)。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长度1554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2~1 429 bp),长度为1 428 bp,编码476个氨基酸,克隆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SSUI氨基酸序列有较高同源性。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籽粒发育过程中,ZmSSUI基因的表达呈单峰状变化,与已报道的AGPase酶活性及淀粉积累速率趋势基本一致,推测其在玉米淀粉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中国尾凤蝶属(Bhutanitis)昆虫的系统发生关系,采用线粒体DNA COI和ND1分子标记,对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基于分子特征,采用NJ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3种尾凤蝶658 bp的COI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三尾凤蝶(Bh.thaidina)、二尾凤蝶(Bh.mansfieldi)和多尾凤蝶(Bh.lidderdalii)T、C、A、G 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5%、40.0%、41.9%,15.2%、15.8%、14.3%,29.3%、30.7%、29.8%,14.0%、13.5%、14.0%;共发现突变位点131个,约占全长的19.91%,简约信息位点56个,约占全长的8.51%。对480 bp的NDI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三尾凤蝶、二尾凤蝶和多尾凤蝶的NDI基因序列T、C、A、G的平均含量依次为34.4%、33.3%、32.1%,11.3%、11.9%、12.1%,45.6%、46.7%、47.1%,8.7%、8.1%、8.8%;共有63个变异位点,占全长的13.13%,简约信息位点39个,约占全长的8.13%。二者均表现为明显的A+T碱基偏向。中国分布尾凤蝶昆虫遗传多样性较低,种间遗传距离较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二尾凤蝶最早从祖先种群中分化,其次是多尾凤蝶,最后是三尾凤蝶;多尾凤蝶与其他二种亲缘关系均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