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次生物质与锥栗对栗疫病抗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测定了20个不同抗病性锥栗品种叶片和树皮的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和树皮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均比感病品种高;树皮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但叶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锥栗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细菌性条斑病病菌接种4个抗性水平不同的水稻品种,分析水稻幼苗叶片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对照健叶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与品种抗病性无关;接菌后病叶中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相应品种的对照健叶.在抗病品种中的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在发病早期增加迅速,而感病品种中的则在发病早期变化不大,到后期才有较大积累.接菌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主要酚类物质的种类相同,共4种,其中2种为黄酮类化合物.抗病品种酚类物质各组分的同体积分离液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作用比感病品种大,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测定了七个不同抗病性的油桐品种病叶(果皮)和健叶(果皮)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活性及同工酶。油桐受病原菌侵染后,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活性的增加与抗黑斑病之间呈正相关;分析了离病斑不同距离组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活性,结果表明,发病后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活性大幅度提高,但影响范围相对较窄,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活性提高幅度较小,但影响范围较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不能反映油桐品种间抗感病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细菌性条斑病病菌接种4个抗性水平不同的水稻,分析水稻幼苗叶片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对照健叶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与品种抗病性无关;接菌后病叶中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相应品种的对照健叶。在抗病品种中的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在发病早期增加迅速,而感病品种中的则在发病早期变化不大,到后期才有较大积累。接菌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主要酚类物质的种类相同,共4种,  相似文献   

5.
玉米品种抗感玉米粗缩病毒与过氧化物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对玉米粗缩病毒(MRDV)表现抗病、中感及高感3个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品种,分析了三叶期、五叶期室内盆栽及抽穗期田间采取的病叶及健康玉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旨在研究玉米品种抗感病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及感染病毒后的诱导抗病性机理。结果表明:玉米三叶期、五叶期及抽穗期,感病品种的POD酶活性大于抗病品种,显示玉米叶片内的POD含量与品种的感病性有相关性。发病后,各品种酶活性均上升,抗病品种上升幅度最大,说明防御酶POD的应激表达与品种的抗病性相关;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抽穗期,抗病品种健叶具有一条Rf 0.261差异酶带,而感病品种则没有,这一特异蛋白带的组成型表达显示出与品种抗病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价品种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指标之一。发病后,抗病品种及中感品种又新增一条酶带,Rf为0.471;三叶期及五叶期,抗病品种同样都比感病品种多出现一酶带区,进一步证明了在玉米植株体内存在与抗玉米粗缩病毒相关的POD同工酶,这一结果将为抗病育种提供极有价值的生理生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霜霉病抗性不同的黄瓜品种组织中SOD同功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抗霜霉病品种的萌动种子、子叶、不同叶位真叶和感病叶及未感病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功酶进行电泳分离,结果表明:在萌动种子中,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SOD同功酶带差异不大;子叶中两类品种SOD同功酶带数无差异,但酶带深浅有差异;不同叶位真叶的酶带变化较大的是幼龄叶;感病叶和未感病叶相比,感病叶的SOD同功酶带多于未感病叶;将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的SOD同功酶中差异显著的d带(Rf=0.68)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S_2对55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三次苗期的抗性鉴定,供试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供试抗病品种健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3天和6天测定抗病品种的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却有所上升;无论抗、感病品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下降,而抗病品种到后期才稍有下降。高抗品种杜勒的气孔孔隙比其它所有供试品种都小,但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婆枣和胡瓶枣2个品种9个单株叶片酚类物质和绿原酸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中这两种物质的含量抗病单株都高于感病单株,同一感病婆枣单株健叶酚类物质和绿原酸含量也比病叶高,这两种次生物质含量可以作为评价枣树抗病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三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表明,感染白叶枯病的病叶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健叶,病叶与健叶之比分别为1.32,1.29和1.88。五个水稻品种成株期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亦病叶高于健叶,以感病品种金刚30为最高。同一病叶上近病斑的叶片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远离病斑的叶片组织。 用凝胶圆盘电泳法测定水稻苗期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结果表明,感病品种酶带少于抗病品种。但是无论抗、感品种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病叶的酶带与健叶一致,成株期测定的结果与苗期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茶树品种对茶饼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茶饼病菌的担孢子悬液接种33个茶树品种(大叶种17个,中叶种16个),用离体和活体两种方法鉴定了茶树品种对茶饼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没有免疫的品种,各品种均不同程度的感染茶饼病,高度抗病的有槠叶蟓永307等9个品种。严重感病的有台湾大叶、越南大叶等9个品种。大叶种比中叶种更感病,抗病品种表现出发病叶位高(新叶1、2叶)、潜育期长(10-14d)、发病率低(小于25%)、病情指数低(小于25)、病斑较小(小于20mm^2)、病斑日均扩展直径慢(小于0.4mm/d)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进行多年定株、定期调查,筛选出感病程度不同的油茶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不同月份,对不同抗病植株的果皮内含物(单宁、花青素)、缓冲容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病季节,各油茶品种的果皮单宁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抗品种含量比感病品种高出0.33%;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增加而增加,抗病品种含量(11~19.5)远高于感病品种(6.8~10.3);抗病品种油茶果皮滤液的pH值分别小于5,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果皮的缓冲容量(5.33~7.48)在趋势上稍低于感病品种的(5.45~7.1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茶树感染茶白星病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以不同品种染病茶树健康叶片、感病叶片及未感病茶树叶片为试验材料,固样后测定叶片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结果表明,与未染病茶树叶片相比,茶树病株的健叶、病叶茶多酚含量下降;病株健叶咖啡碱含量下降,病株病叶咖啡碱含量小幅上升;病株健叶的水浸出物趋势不明显;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所上升。茶树感染白星病会对茶叶品质成分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品种茶树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黄瓜叶片气孔密度、总糖含量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负相关。黄瓜霜霉病菌的侵入需通过叶片发育成熟的气孔。气孔大小、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无关。接种霜霉病菌后,不同品种PO酶活性均在症状出现时期开始上升且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高于中感和抗病品种。蛋白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正相关。接种发病后,抗病和感病品种PPO酶活性均上升,抗病品种上升高于感病品种。在健叶中,抗病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病叶中SOD酶活性降低。接种后刚显症时,抗病、感病品种SOD酶活性均上升且感病品种的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种;发病后期,酶活性下降。 丝瓜与霜霉病组合中PPO酶活性的变化和黄瓜与霜霉病组合中的变化相类似。  相似文献   

14.
西瓜不同品种苗期感染枯萎病菌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西瓜不同品种苗期感染枯萎病菌 (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f.sp .niveum)后根部细胞的质膜透性、某些酶类和化合物 ,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受枯萎病菌侵染后 ,抗病品种克伦生在染病后的短时间内 (48h左右 )能使细胞内MDA、相对电导率、SOD酶和CAT酶的代谢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其自我调节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显著大于感病品种早花 ;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保持较高脱氢酶活性的能力 ;抗病品种Vc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要比感病品种低 ;接菌 1d后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能力和保持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能力明显强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孟志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54-7455
为选育月季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月季抗黑斑病品种月亮花、日晖和感病品种洛神、金石竹、茶香为材料,研究了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与月季抗黑斑病的关系。正常叶片中,抗病品种的3种酶活性均比感病品种高,同一品种嫩叶的酶活性高于老叶。月季感染黑斑病后,3种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茶香的上升幅度大于其他感病品种。与老叶相比,感病后病叶的SOD、POD、PPO分别上升49.83%,280.00%和700.00%。月季抗黑斑病与正常叶片中SOD、POD、PPO的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于茶白星病严重发生期,采集不同感病程度的病叶进行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等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为17.6,27.5,64.5的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分别比健叶低1.8%,7.7%,11.4%,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健叶低3.7%,15.3%,26.7%,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健叶低7.7%,9.4%,14.4%,说明感病鲜叶中构成成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健叶高65.8%,106.8%,115.7%,这可能与感病组织内蛋白水解酶活性提高,蛋白质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7.
抗坏血酸氧化酶与小麦抗赤霉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品种苏麦3号和感病品种凡6穗部受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arum)侵染后,病、健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苏麦3号健穗中的酶活比感病品种凡6高;在受赤霉菌侵染后,感病品种凡6病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酶活性一直下降,并随侵染发展下降幅度增大,而抗病品种苏麦3号病穗的抗坏血酸氧化酶酶活性在接种后一天有较大升高,以后几天仍然升高,只是上升幅度较小,直至显症后(接种后第6天)酶活才逐渐下降,但是酶活均较感病凡6高;抗病品种的病害症状出现比感病品种稍迟。据此,初步认为抗坏血酸氧化酶对抗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抗细菌性条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试品种叶片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过氧化物同功酶、酯酶同功酶的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同功酶活性高的品种抗性亦较好,但无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受感染后,酶带颜色都有加深,且多一条RF值为0.74酯酶酶带;抗病品种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低于感病品种;品种病情严重度随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而加重;但同一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磷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针刺和喷雾接种的结果表明,品种的抗侵入与抗扩展能力高度相关(Υ=0.838)。品种抗性与气孔密度、大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测定7个小麦抗感白粉病品种苗期、11个品种成株期叶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苗期抗病品种叶片各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与病情指数呈明显负相关,而其它12种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抗感品种间无明显差异。成株期倒2叶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且与病情指数呈明显正相关。各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苗期和成株期抗感品种间差异均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进行多年定株、定期调查,筛选出感病程度不同的油茶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不同月份,对不同抗病植株的果皮内含物(单宁、花青素)、缓冲容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病季节,各油茶品种的果皮单宁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抗品种含量比感病品种高出0.33%;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增加而增加,抗病品种含量(11~19.5)远高于感病品种(6.8~10.3);抗病品种油茶果皮滤液的pH值分别小于5,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果皮的缓冲容量(5.33~7.48)在趋势上稍低于感病品种的(5.45~7.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