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水稻品种松辽122采用大棚旱育苗人工手插秧,研究三种不同插秧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0 cm×16 cm的插秧密度松辽122品种平均产量居首位为685.3 kg/667 m~2,其次是30 cm×17 cm的插秧密度,平均产量683.5 kg/667 m~2,插秧密度30 cm×18 cm,平均产量最低为675.2 kg/667 m~2。处理1产量高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平均穗实粒数多,结实率高,空瘪率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超稀植,研究优质稻米嫁禾1号在虎林地区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同等的插秧密度,优质稻嫁禾1号单穴的最高分蘖期随着基本苗数的减少而延后,平方米收获穗数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而增加,结实率正好相反,随基本苗数的增加而降低。产量上,嫁禾1号产量最高的是处理5和处理9,产量分别为593.6 kg/667 m2和583.6 kg/667 m2,说明超稀植可以提高水稻的单产,但要保证基本苗数才能取得高产。优质稻米嫁禾1号插秧密度30.0 cm×20.0 cm时,每穴4棵苗产量最高,插秧密度30.0 cm×23.3 cm时,每穴5棵苗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每穴4株(A1)、5株(A2)、6株(A3)和7株(A4)4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0 cm(B1)、30 cm×12 cm(B2)、30 cm×14 cm(B3)和30 cm×16 cm(B4)4个水平,分析不同密度下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构成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穴株数条件下,A3处理显著增加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蜡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产量,且产量较其它处理增幅2.34%~10.87%。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随穴株距增加而降低。穴株数与穴株距交互作用下,各处理组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或显著互作效应,以穴株数6株与行株距30 cm×10 cm处理组合(A3B1)效果最佳,产量达9 291.25 kg·hm-2。在试验设置密度范围内,产量与抽穗期茎鞘干重、叶片干重、生物产量和成熟期每平方米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蜡熟期茎鞘干重、单株粒重、每平方米基本苗数和株高均呈二次函数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每穴株数6株与行株距30 cm×10 cm(A3B1)处理组合模式更适合在目前寒地水稻龙粳31高产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纯氮0、90、150、210、270 kg/hm2)和种植密度(30 cm×18 cm、30 cm×14 cm、30 cm×10cm)互作对优质食味水稻盐粳93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盐粳939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低密高氮依然是产量显著提高的手段;在兼顾产量的前提下:在密度30 cm×18 cm、施氮量10 kg/667 m2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品质;在密度30 cm×10 cm、施氮量10 kg/667 m2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食味品质。低氮条件下水稻的氮素利用率等指标会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北方粳稻新品种(组合)产量性状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5年北方区域试验金珠1号组新品种、组合为试材,对北方近年来育成的品种、组合进行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并在稳定性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适应于北方粳稻区推广的水稻品种、组合,其产量稳定性参数宜大于1,且产量稳定性依赖于各产量构成性状的稳定性参数也应大于或接近于1。同时,提出在北方大面积范围产量达到600kg/667m^2的品种、组合其产量构成应是667m^2有效穗数为21万左右、穗粒数140粒左右、结实率80%上、千粒重25g以上。  相似文献   

6.
水稻机械侧深精准施用基肥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生产中传统施肥方式肥料损失大,利用率低。侧深施肥与水稻栽插一次性完成,可减少作业程序和肥料损失,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试验设4个处理,以传统基肥抛施尿素方式为对照,设置3个不同尿素用量侧深施肥方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有利于低位分蘖,侧深施肥处理1高峰苗降低4.5万株/667 m^2,成穗率提高7.4%,穗粒数增加11粒/穗,有利于争大穗,从而提高产量。说明侧深施用与常规施用等量基肥的情况下,后期减少1次分蘖肥的使用,最终穗数与常规施肥相当,但穗粒结构中的实粒数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这是产量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他产量影响因素无明显差异。侧深施肥基肥量过大(22.5 kg/667 m^2)时,分蘖过多,高峰苗难控制,后期无效分蘖退化慢,生物产量过大,导致肥料和温光资源浪费,最终穗型减小,穗粒数减少,经济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磷钾肥料等因素组合对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与肥料组合的天隆1号产量在143.60~192.49 kg/667m~2,其中处理8(A3B2C1D3)产量最高,达到192.49 kg/667m~2,处理7(A3B1C3D2)、处理9(A3B3C2D1)的产量分别为185.69 kg/667m~2、182.36 kg/667m~2,分列二、三位。密度是影响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主要因素,对产量及部分经济性状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氮磷钾等肥料因素是次要因素。综合方差分析结果和变异系数来看,不同因素对天隆1号的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  相似文献   

8.
氮肥运筹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04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200、270、340kg/hm2)和3种施肥策略(即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15∶30∶40∶15、25∶40∶30∶5、40∶15∶35∶10),研究施氮量和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氮量和施肥策略。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270kg/hm2施氮水平具有最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籽粒产量达到9657.7kg/hm2。施氮量显著影响水稻茎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影响显著,以施肥策略S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后移有助于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形成高产。对水稻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模式而言,270kg/hm2的施氮水平和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的氮肥运筹模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单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单产有显著影响;330 kg/hm2施氮水平单产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其次,360 kg/hm2的再次,270 kg/hm2的最低;移栽密度以基本苗45×104/hm2的单产最高,其次为22.5×104/hm2的。(2)增加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高峰苗数;施氮量和移栽密度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穗率的提高。(3)总颖花量的增加是提高超级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是提高总颖花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适宜总颖花量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是获得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宁粳3号最适宜基本苗移栽密度是45×104/hm2,施氮量是330 kg/hm2。  相似文献   

11.
利用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农业气象试验站产量资料和发育期资料,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根据历史相邻两年关键气象因子变化引起大豆产量的丰欠指数,建立动态产量预报模型,并在已建立预报模型的基础上,以Visual Basic 6.0为计算机语言开发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动态预报系统。结果表明:经2011-2013年大豆产量动态预报检验,5个代表站81%的大豆预报结果丰欠趋势与实际趋势表现一致,单产预报准确率总体较好,越接近大豆成熟,预报准确率越高;经2016年业务运行,预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对黑龙江省主产区大豆产量的动态预报。  相似文献   

12.
采用GGE双标图法对2008~2009年黑龙江省5个试验地点的9个大豆品系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嫩00-2111属于高产、稳产性较好的品系,平均产量2 508.1 kg·km-1;庆农05-1071和庆农05-1028在大庆试点表现较好,其产量分别是3 513.8和3 434.8 kg·km-2,具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技术对大豆土壤水分、容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栽培技术为切入点,用大豆半矮秆品种绥农22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大豆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0~ 10 cm的土壤含水量,覆膜+垄沟深松、大垄密植+垄沟深松、平播密植、平播密植+化控+深松栽培技术分别较对照(“垄三”栽培)增加10.57%、3.17%、4.41%和2.62%;分枝期0~...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张兴义 《大豆科学》2011,30(1):56-61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为研究其在冷凉区域的适用性,于2004~2009年,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免耕秸秆覆盖、少耕和传统旋耕3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连续3 a免耕大豆产量均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种。结果表明,哈尔滨当地品种最迟播种时间为5月6日,能够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在5月6日后中熟品种产量高于晚熟品种,产量均呈降低趋势。若前期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播种推迟至5月中旬左右时,应选择中熟品种代替晚熟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安全。  相似文献   

16.
合丰55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2008年育成的优良大豆品种,该品种具有超高产、高油、抗病、广适应性等突出优点。为了进一步探索该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采用二因素三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播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其油分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品种产量影响显著,随密度的增加和常规施肥量提高,高油大豆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油分含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油分含量下降明显,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油分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密度和施肥量互作对产量及油分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黑龙江省长期大面积使用的水稻壮秧剂杀菌成分较为单一,已经使苗床主要病原菌出现了严重的抗药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比较了水稻生物壮秧剂与普通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苗床病害、土壤中致病菌的数量及本田植株生物学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较好的控制病害。  相似文献   

18.
控释尿素对黑龙江省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同的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研究控释尿素在黑龙江玉米生产上的施用效果及高效施用技术。结果表明,施用控释尿素玉米的产量均高于普通尿素。与不施氮处理相比,40%普通尿素与60%控释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处理增产68.1%。在100%、75%、50%氮肥用量下,基施控释尿素较基施普通尿素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增加5.6%、6.2%、9.3%;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2.2、4.1和5.1 kg/kg;肥料贡献率提高3.2%、5.1%和5.2%。控释尿素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效应,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混合基施能够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同时省去追肥环节。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状况分析与研发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伟 《玉米科学》2006,14(5):152-156
“七五”至“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共审定推广了181个玉米新品种,其中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占74.6%;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育成的品种占67.4%。民营研究所育成的品种在逐步增加。20年来品种子粒的商品品质有较大改善,但营养品质变化不大。育成品种的数量虽多,但突破性品种较少。根据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发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水直播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播稻面积在黑龙江省逐年增加,为了解水直播栽培技术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笔者对黑龙江省水直播面积最大的虎林市和抚远县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水直播对寒地粳稻穗部结构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对金禾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小,对龙粳31号的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影响较大;在水直播栽培条件下,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产量可达7.78 t/hm2和8.73 t/hm2,但仍极显著低于插秧栽培,这主要与水直播稻千粒重显著降低有关;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表现出水直播的低于插秧,而直链淀粉含量要高于插秧,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金禾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为水直播显著低于插秧,而龙粳31号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两种栽培方式间差异不显著;金禾1号和龙粳31号的食味评分两种栽培方式间的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