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家蚕浓核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家蚕浓核病与传染性软化病由于其外部症状,发病规律及病毒形态均十分相似,因而长期以来两者混淆不清。七十年代中期日本把家蚕浓核病毒(DNV)作为传染性软化病病毒(FV)的一个毒株,七十年代后期通过对病毒的生化分析才确认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病毒,最近在日本除浓核病毒伊那株外,又分离出了山梨标及佐久株,这些病毒虽然都是以单链DNA为核酸的浓核病毒,但其抗原性、病原性及病毒结构蛋白分子量则各不相同。我国在1959年先于日本证实生产上所发生的家蚕空头性软化病是由病毒引起,1979年起我们开始对本病毒进行了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从山东省养蚕户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收集、分离、纯化山软化病病毒,经病原性和抗原性两个方面的分析,初步证明为家蚕浓核病病毒,说明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也有浓核病的存在.七十年代初,日本学者从养蚕农家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曾分离出与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IFV)不同的另一种浓核病病毒(densonucleio virus—DNV).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蚕业科学工作者在蚕病病原,传染发病规律,蚕的抗病生理,蚕病早期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在应用研究方面的近况综述如下:一、蚕病病原的研究1.DNV 与病毒新株系的发现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通过对我国家蚕“软化病病毒”进行的纯化分离、生化性状、血清学和蚕品种抗病性等研究,证实该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的浓核病毒(DNV),从而澄清了与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长  相似文献   

4.
理化因子对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病原性及抗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理化因子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软化病病毒(FV)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做过试验.浓核病病毒(DNV)原先作为FV的一个株,也有人做过理化因子影响的试验.本文主要报道一些理化因子对我国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病原性及抗原性的影响,为保存、提纯及消灭本病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分离获得的四川西充蚕区类似浓核病的病原病毒,直径为20±2nm、含SSDNA和四种结构蛋白亚基的球状粒子,各蛋白亚基分子量为VP_1 31000、VP_2 52000、VP_3 58000、VP_4 72000,这些性状同BmDNV基本相似。笔者认为,西充蚕区发生的类似浓核病的病蚕中,所含的病原为浓核病毒,定名为四川株浓核病毒(四川株DNV),该病毒感染蚕称为浓核病蚕。DID试验证明该病毒的抗原性与中国株相同。  相似文献   

6.
家蚕浓核病毒是一种使蚕发生软化病的病原,主要感染家蚕的中肠圆筒型细胞。家蚕浓核病毒可作为基因转移、表达的载体和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同时也是家蚕的四大病毒性疾病之一,对蚕桑生产危害巨大。现就病理学特征、基因组结构、感受性、检测方法和浓核病的防治等方面对家蚕浓核病毒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感染了DNV的蚕显示所谓软化病的症状,没有特异的病征,外观不能和空头性软化病区别。感染病毒病至发病的日数,因病毒浓度、蚕品种、接种龄期等而不同,大概7~12天。比空头性软化病稍快,病毒如第1表所示,是具有单链DNA核酸的直径22nm的球状病毒。增殖部位是中肠的圆筒  相似文献   

8.
Ⅰ、研究目的对养蚕业给与很大危害的软化病病原病毒,知有传性软化病病毒(IPV)和浓核病病毒(DNV)。关于此等病毒,已由最近的化学性状研究判明,前者具有单链RNA,属pyrna病毒科,后者具有单链DNA属pa-  相似文献   

9.
1病原 本病病原为传染性牛鼻气管炎/传染性腺疱性外阴-阴道炎病毒(IBR/IPV),有人于1964年确认该病毒属疱疹病毒。本病毒具有殖彦病毒科成员所共有的形态、理化、免疫学及病毒学等特性。在细胞核内复制脱核糖核酸,并通过细胞核内膜发芽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为害蚕儿的主要蚕病有软化病、硬化病及脓病.从最近的动向看来,软化病和脓病成为危害的主体.根据养蚕统计年报,1979年蚕作良好,蚕病危害损失率降低到1.8%,其中软化病和脓病所造成的损失率占85%,它的为害85%以上发生在初、晚秋蚕期.统计上所指的软化病,按病原不同可分两类.由病毒引起的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等一类软化病占为害的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所谓细菌性软化病为害较少.鉴于脓病(核多角体病)也是病毒病,所以本文打  相似文献   

11.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和胃肠型脓病是当前蚕桑生产上危害比较严重的病毒性蚕病。为了控制这两种蚕病的危害,各地正在广泛开展对这两种蚕病的病原特性、传染规律,药物防治等研究工作。因此收集和纯化这两种病原就成了首要的任务。对于胃肠型脓病病毒(简称CPV)来说,由于它形成病毒包函体—多角体,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纯的病毒材料,而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简称FV)由于它不形成病毒包函体,一般即以患病蚕的肠组织为病原材料,但因患病毒性软化病的蚕儿,往往并发胃肠型脓病,这就给获取纯碎的  相似文献   

12.
<正> 蚕的病毒病包括脓病、中肠型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二种蚕病,其中传染性软化病的病原十分复杂,最近已知至少有两种病毒:一种是我们原来知道的软化病病毒,它寄生在中  相似文献   

13.
血清学技术是建立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基础上的检测技术,它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是实验诊断病原感染和鉴定病原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病原的重要方法,已在人和动植物的病理研究与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节肢动物的病理学中,血清学技术对于病原体的检测、鉴定等发挥了重大作用.50年代末期,血清学方法已被成功的应用于昆虫病毒的研究.60年代末,我国学者曾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CPB)抗血清,鉴别了两种多角体形状的CPV(CPV-T和CPV-H)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国内外学者又相继对家蚕的其它各种病原进行鉴定、定位和早期诊断研究,促进了对家蚕病原研究的深入.现在,血清学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浓核病毒(DNV)等病毒病的研究与诊断.除此之外,也被应用于白僵菌和黄僵菌等真菌病原以及微粒子孢子等原虫病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桑蚕病毒性软化病是危害蚕业的病毒之一,国外曾作过很多研究.前几年,我国为了研究该病的早期诊断术及病毒性状,进行了分离试验.1980-1981年,我也参加了病原的繁育纯化、病毒分离及杭血清的试制等工作,加深了对病毒性软化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解纯化和保存家蚕浓核病毒的适宜条件,作者曾进行过各种理化因子(温度、pH、紫外光、氯仿、乙醚、、乙醇、甲醛等)对家蚕浓核病毒病原性及抗原性影响的试验,本文主要介绍各种现行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对家蚕浓核病毒的灭活效果,为生产上更好的消灭该病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动物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相关性的角度,对动物冠状病毒属成员的抗原性、病原性、生态学和公共卫生意义进行了综述,认为SARS的发生与流行可能对传统的冠状病毒病原性理论提出了挑战,很有必要重新评估动物冠状病毒对人类的潜在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夏秋蚕空头性软化病发病原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夏秋蚕的蚕作不很稳定,脓病、软化病的为害,特别是空头性软化病发生较多。发生空头性软化病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很多的争论。有的认为是细菌在消食管内繁殖而引起;有的认为是营养与坏境不良引起生理失调的关系;法国巴约氏认为是先由一种视外病毒所寄生,再由细菌繁殖而引起。在争论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软化病是不传染的。我国农村普遍发生空头性软化病以后,对发病原因的看法也很  相似文献   

18.
前言1929年法国的 Paillot 提出家蚕的空头性软化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从此就结束了蚕的空头性软化病由细菌引起的历史。1960年将由此病毒引起的软化病正式命名为:病毒性软化病或传染性软化病。而此病毒即命名为:传染性软化病病毒。通过蚕病学者们的大量研究,确认此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病毒。然而松井(1973年)、古田(1973年)、Himeno等(1974年)、清水(1974年)相继发现了能引起家蚕软化病症,而又不同于原先发现的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的新病毒。这些新发现的病毒当时就分别称为:松井株、古田株、姬野株、伊那株。其中姬野株被认为是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粒子的未成熟型,而松井、古田、伊那株则是完  相似文献   

19.
空头性软化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绪言 家蚕软化病(Flacherie),这一名词,包含着许多种蚕的疾病,一向认为受细菌为害而发生的蚕病,统属于软化病。其中如败血性软化病,由蚕的败血菌侵入血液繁殖而引起,卒倒性软化病,由于食下卒倒病菌毒素而引起等,病原早经确定,研究也比较祥尽;但空头性软化病(旧称糊菌性胃肠病)的病原,虽经长时期以来多方研究,至今还未能确切肯定,因此在生产上尚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发生极为猖獗,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家蚕軟化病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细菌性胃腸病,败血病及細菌毒素中毒病,其中以細菌性胃腸病最多,对生产为害最大。过去对細菌性胃腸病的病原研究很多,但迄今仍未确定,法国巴斯德氏(1867)首先提出本病的病原是细菌;以后,日本石森氏(1914)从病蚕体中分离的细菌,能引起特定的性状,認为細菌性胃腸病病原細菌是特异的。但细菌病原已为多數學者所屏棄。日本塚田氏(1851)认为是由于不良环环影响,致蚕儿体弱引起生理紊乱而导致軟化病。西川砂氏(1916)認为不良桑叶給予是主要原因。巴約氏認为是病毒与細菌联合侵袭致病,先由病毒侵染,使消化系統受障碍,病原細菌繼而大量繁殖而形成软化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