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给宁夏引黄灌溉区水稻合理施肥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以富源四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进行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籽粒和秸秆产量较不施肥(CK)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籽粒增幅为22.2%~75.1%,秸秆增幅为24.5%~128.5%。其中,1.5倍氮磷钾+常量有机肥(1.5NPKM)处理的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最高,分别为10.9kg/hm2和13.5kg/hm2;氮磷钾+常量有机肥(NPKM)处理次之,分别为10.7kg/hm2和11.9kg/hm2,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5%)。CK的千粒重最高,为24.9g。1.5NPKM处理的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最高,分别为106粒/穗和526.5万穗/hm2,而结实率却最低,为68.9%。1.5NPKM处理0~100cm土层土壤的硝态氮残留最高,为7.19 mg/kg;磷钾(PK)处理的最低,为1.56 mg/kg。结论:在宁夏引黄灌溉区,以NPKM处理作为水稻施肥参照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2.
白浆土施硅肥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在白浆土上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施用硅肥,可以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以施硅量450~750 kg/hm2效果较明显。施肥量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与穗粒数和空瘪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结实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而空瘪率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这表明施用硅肥主要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和结实率等方面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陇西河流域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了在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流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水稻的平衡施肥模式,探讨了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建立肥料效应函数,以便探索出一套高产的平衡施肥模式,从而为水稻生产中的施肥管理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4个处理组合中,以处理7(N 210kg/hm2,P2O5315kg/hm2,K2O 150kg/hm2)的水稻产量最高。产量构成因素中,受氮、磷、钾肥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千粒重、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氮磷钾肥配施可提高水稻产量,其中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氮,其次是钾,磷最小。获得水稻产量≥5 500kg/hm2的优化施肥方案为:纯氮用量238.25~286.75kg/hm2,纯磷用量100.91~214.09kg/hm2,纯钾用量41.13~92.20kg/hm2。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麦稻两季秸秆还田条件下,麦季不同氮肥用量(纯N 180、225、270 kg/hm2)和水稻不同氮肥用量(纯N225、300、375 kg/hm2)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氮肥用量对后茬水稻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在每公顷施氮(N)180~270 kg范围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水稻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每公顷施N 225~375 kg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增穗效果明显,3个施氮量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对每穗粒数的影响不大,但水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施N 375 kg/hm2的处理与225 kg/hm2、300 kg/hm2两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产量随着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但施N 375 kg/hm2与300 kg/hm2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小区对比的方法研究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氮肥的处理水稻单株分蘖、干物重均明显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不同施肥方法对干物质累积量动态有明显的影响,INM1和INM2处理最高,INM4次之,FFP干物质积累量最低;施氮肥的处理穗长、平方米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产量均比不施氮处理高.NO产量最低,6 433.5 kg/hm2,INM2产量最高,8 919.0 kg/hm2,比对照增产38.6%;INM1和INM4次之,分别为8 628.0kg/hm2和8 518.5 kg/hm2,比对照增产34.1%和32.4%;FFP和INM3产量分别为8 382.0 kg/hm2和7 749.0 kg/hm2,比对照增产30.3%和20.5%.在氮肥用量相同,施用方法不同的情况下,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INM2施肥方式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3.5%,INM1处理次之,氮肥利用率为38.4%,INM3利用率最低,为23.0%.  相似文献   

6.
试验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曾集镇比较了宜施壮控释肥不同的控释时间及施肥方式对水稻(Oryza sative L.)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施用控释肥具有缓慢释放养分的作用,能与水稻的生长期保持一致,并能满足水稻高产稳产需求;控释肥处理区的株高、穗长、千粒重和水稻专用肥区、常规施肥区均无太大差别,但可以明显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水稻控释肥CRU1产量最高,比不施氮肥对照增产3 135.0 kg/hm~2,增产率为43.5%;比常规施肥对照增产1 800 kg/hm2,增产率为21.1%。  相似文献   

7.
中药渣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中药渣生物有机肥为试材,研究其与化肥配合使用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20%的情况下,配施不同用量的中药渣生物有机肥,对水稻生育期没有影响,株高增加,叶色变绿,有效分蘖数增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秕籽率明显降低;水稻净产值21 833.01~24 110.01元/hm2,明显高于不施肥对照(15 069.99元/hm2)和化肥处理(19 095.99元/hm2)。  相似文献   

8.
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施肥量和施肥配比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施肥配比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磷用量的增加,有效分蘖、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增加,最高产量8 800.5 kg/hm2,出现在高产田的高肥处理中;最低产量4 885.5 kg/hm2,出现在中产田的不施肥处理中。因此,施纯N 270 kg/hm2、P2O5 135 kg/hm2是喀什地区高、中产田理想的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实地养分施肥法与常规施肥法株高、穗长、穴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间有显著差异,千粒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空育131常规施肥方法(施肥量为140.0kg/hm2)产量为8305.0kg/hm2,实地养分施肥方法B(施肥量为120kg/hm2)产量为8541.9kg/hm2,比常规施肥方法增产2.9%。实地养分施肥法施肥量比常规施肥方法少氮肥20kg/hm2(尿素价格:2200.00元/t,含氮量46%),减少投入93.06元/hm2;且增产按230kg/hm2(稻谷价格1.96元/kg)计算,增加收入450.8元/hm2,一减一增二项合计,则增收543.86元/hm2。黑龙江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08.9×104hm2,2008年种植面积为236.8×104hm2,如果每年水稻种植面积按200×104hm2,黑龙江省每年可增加收入10.88亿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3/4 g/mL)和不同施用量(0~540 kg/hm2)的微生物菌肥对4个水稻品种苗期性状和成熟期产量性状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T2(菌液浓度为1/3 g/mL)下,不同品种芽期的根长、芽长、根数、鲜重、发芽率均达到最高值。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T3(菌肥施用量为367 kg/hm2)的微生物菌肥对4个水稻品种苗期性状和成熟期产量性状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T2(菌液浓度为1/3 g/mL)下,不同品种芽期的根长、芽长、根数、鲜重、发芽率均达到最高值。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T3(菌肥施用量为367 kg/hm2)下,不同品种在成熟期的穗长、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均达到最高,以农香优雅占的单株产量最高(52.88 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根长、根数、芽长、发芽率、有效分蘖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与菌肥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1/3 g/mL为菌肥在水稻芽期的最适施用浓度,367 kg/hm2)下,不同品种在成熟期的穗长、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均达到最高,以农香优雅占的单株产量最高(52.88 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根长、根数、芽长、发芽率、有效分蘖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与菌肥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1/3 g/mL为菌肥在水稻芽期的最适施用浓度,367 kg/hm2为菌肥在水稻成熟期的最适施用量。农香优雅占为最适合施用微生物菌肥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1.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4.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5.
应用萄聚糖凝胶柱层析对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包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纯化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抗原的最适条件为:选用萄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系统;洗脱液为03MPBS(pH72),床体积为10cm×165cm,上样体积为500HL;流速为12mL/h。纯化抗原可使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提高30%。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比较黑豆不同部分馏油抗氧化性活性。[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索氏提取黑豆馏油的最佳工艺,提取黑豆不同部分馏油;研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在样品浓度为1.0 mg/mL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83.9%、豆黄(黑豆去皮部分)馏油64.8%、豆皮馏油17.3%,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41.3%、豆黄馏油33.2%、豆皮馏油77.9%。[结论]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豆馏油、豆黄馏油、豆皮馏油,对DPP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豆皮馏油、全豆馏油、豆黄馏油。  相似文献   

17.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8.
板栗属壳斗科栗属(Castanea mollisima Blume),其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不耐贮藏。基于近年来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成果,从合理采收、贮前处理、贮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预测厚胶合板弹性模量,通过简化层合板理论,该文建立了胶合板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并以单板条、经过涂胶热压处理的单板条和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单板层积材的弹性模量,采用4种不同铺层方式的19层桉树胶合板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3种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趋势一致,相关系数R2顺纹在0.86以上,横纹在0.88以上,但是精度不同。采用单板条弹性模量预测的胶合板弹性模量比实测值偏低;采用经过涂胶热压处理后的单板条弹性模量预测的胶合板弹性模量比实测值偏高;采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单板层积材弹性模量预测的胶合板弹性模量与实测值偏差较小,顺纹平均误差为4.64%,横纹平均误差10.94%。因此,采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单板层积材的弹性模量来预测胶合板的弹性模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赵经华  张春姹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80-4481
分析了入世4年来,我国水果出口在量上实现了突破,但并没有实现质变的主要原因,指出我国水果业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引进外资对发展我国水果业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