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刁毅  叶华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83-1384
[目的]对种子带菌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侵染源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玻片萌发法和组织分离法测定种子外部带菌、内部带菌的存活力;采用沙培法在室内检测种子带菌对幼苗的侵染;应用田间培养法测定种子带菌对玉米的侵染。[结果]玉米种子所带弯孢菌孢子和菌丝可以越冬成活,种子内部带菌影响种子萌发,种子外部带菌不影响种子萌发;种子内外带菌均能侵染玉米幼苗的胚根和胚芽。[结论]玉米种子带弯孢菌孢子和菌丝可以越冬并侵染幼苗,使幼苗长势衰弱。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国内玉米骨干自交系和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的筛选,确认用自交系京135,78599-1,Mo17,吉477,C8605,E28,478和黄早4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将采自中国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划分成不同的若干生理分化类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理分化苗期温室和大棚鉴定与成株期鉴定结果一致,是该病菌生理分化适宜的鉴定方法,鉴别寄主生长条件如温、湿度和氮、磷营养也会对病菌生理分化鉴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阻为指标,测定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毒素对马唐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100%,但对稗草、狗尾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小.在供试植物出苗3 d后喷施毒素,发现对马唐幼苗有致萎活性,但对出苗7 d的幼苗没有作用;对稗草、狗尾草幼苗无毒杀作用.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是目前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该病菌可以产生毒素,本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并观察了毒素对寄主叶片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证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产生的毒素是其致病因子之一,研究发现该毒素不是蛋白质。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是由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目前的重要玉米病害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来源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性差异,得出以下结论:玉米品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不同遗传来源的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吉63、黄早4、自330、丹9046、丹9041、铁7922、掖478、沈5003、丹340和E28等一批应用多年的种质均为感病类型(MS~HS),而新选育的各类群一些种质和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的78599等一些外来种质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品种抗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较抗病,抽丝期极为感病;筛选出一批抗弯孢病菌的品种和自交系,为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了营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及氮源的种类对菌丝生长有影响,最适碳源为多糖,最适氮源为有机态氮。弯孢菌生命力较强,孢子萌发率除与病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病菌自身状况有关。保存时间长短与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也说明不同年度菌株本身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综合感病指数评价品种资源抗病性模型对106份玉米品种资源进行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选出高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资源57份,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资源14份。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筛选辣椒抗疫病变异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2001”,“2056”,“2031”3个辣椒品种作为试材,以其子叶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辣椒疫病病原菌培养滤液制取粗毒素作为筛选剂,筛选辣椒抗疫病细胞变异系。结果表明,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对辣椒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及不定芽的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粗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辣椒品种愈伤组织对毒素的忍耐力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有一定专化性,但专化性不强,介于专化性与非专化性毒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热和紫外线稳定性、对pH敏感,易受碱性物质影响;9种不同极性物质对毒素的生物活性有不同影响,该毒素可能为极性较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病菌粗毒素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建立抗病变异系离体筛选方法。【方法】以蒜瓣茎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大蒜叶枯病菌培养滤液制取的粗毒素为筛选剂,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通过接种病菌粗毒素和病菌孢子鉴定变异株的抗病性,分析变异株的防御酶活性。【结果】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病菌粗毒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不同大蒜品种愈伤组织对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不同;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分别获得大蒜品种G039变异系苗12株,G073变异系苗2株,它们对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具有稳定的抗性。经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鉴定,变异系苗较其对照抗病性提高。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苗接种病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胺酶(PAL)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即达到峰值,且与抗病品种G064接近或更高,而感病品种G039的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前两者。【结论】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可以获得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适宜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分步筛选的上限粗毒素体积分数为30%;POD、PPO和PAL活性可作为大蒜抗叶枯病鉴定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菌核菌粗毒素对向日葵种子及幼苗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向日葵菌核菌粗毒素和病菌培养滤液处理向日葵的种子和幼苗,研究粗毒素对种子萌发、胚根生长的影响,对幼苗的致萎作用、对幼苗离体叶片的致病作用以及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核菌粗毒素对向日葵种子萌发、胚根伸长和幼苗生长都有毒害或抑制作用,对离体叶片也具有强烈的致病作用,且粗毒素和培养滤液引起的症状基本相同。同时,草酸毒素可作用于寄主细胞膜,引起细胞膜透性的增加,造成膜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5.
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Z imm.)viegas V l6063菌株在2种不同培养基发酵培养后,经萃取、干燥浓缩得到4种不同的毒素粗提物(次生代谢产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了4种不同毒素粗提物对4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Bem isia tabaci(Gennad ius)成虫的忌避作用,并构建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忌避作用与毒素粗提物浓度显著相关,忌避率随毒素粗提物浓度增大而增大,1 g/L浓度的毒素粗提物忌避率与烟粉虱的寄主植物相关不显著,毒素的忌避作用与培养基相关不显著,从菌株发酵的菌丝体和发酵液中提取的毒素粗提物的忌避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用改良的Richard培养液培养花生叶腐病菌,滤液经活性炭吸附,甲醇洗脱,旋转蒸发得到粗毒素。对粗毒素进行生物活性检测,发现粗毒素在花生叶片上能形成花生叶腐病典型症状,并可抑制花生胚根的生长。经检测发现该毒素对花生细胞膜有破坏作用,并能降低花生叶绿素含量。毒素的化学成分含有蛋白质和可溶性糖。  相似文献   

17.
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C103玉米抗小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对同核异质玉米C103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适宜浓度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培养滤液来诱导玉米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照的玉米病斑面积是处理组的7.9~12.2倍,差异极显著,并以1:60预处理效果最佳;经0~72 h的动态检测,与对照相比,诱导玉米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提高了57.8%,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平均提高了52.9%,有害物质丙二醛的含量平均降低了38.2%;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能够作为激发子诱导专化寄主玉米获得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分别用稻瘟病菌及其制备的粗毒素注射心叶和穗苞,结果表明,粗毒素对水稻叶部及穗部的毒性与产毒菌株对水稻的致病力基本相似.水稻品种与病菌小种之间的分化性互作,仅在个别品种与粗毒素的组合中表现出来.这种分化性互作是特殊情况还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查明.粗毒素对水稻品种叶都与穗部毒性的一致性比病菌致病力的一致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将从豌豆根腐病病株分离获得的茄病镰刀菌(Fu)D-016菌株接种在PSD培养液中,且25℃恒温箱内黑暗静止培养14天后,可获得具有毒性的培养滤液。培养滤液及提取的粗毒素经生物测定都具有植物毒性效应。粗毒素经分离纯化后进行的初步鉴定表明,该菌可产生茄病镰刀菌烯醇和T_2、二醋酸草镰刀菌烯醇、H-T_2等毒素。  相似文献   

20.
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e)是草莓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主要通过毒素引发病害。为明确该病菌毒素对常见几种杂草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离体叶片和种子根芽伸长法研究了该病菌粗毒素对几种杂草的致病作用。结果表明:该粗毒素对供试的13种杂草叶片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作用,致病强度与杂草种类及粗毒素浓度有关,其中车前、马齿苋、马唐、反枝苋和灰菜5种杂草受害最重,经较低浓度(0.036mg/mL)毒素处理后1d即开始出现褐色斑点,第3天病斑面积达到最大(50%以上);该粗毒素(0.036mg/mL)对车前等5种杂草种子萌发、幼根和幼芽伸长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毒素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抑制率均在53%以上,但对小麦和大豆种子萌发及根芽伸长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粗毒素经紫外线照射后,对车前和蒲公英的除草活性在自然光照下比黑暗下明显增强。这些结果揭示石楠拟盘多毛孢粗毒素有一定的除草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