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我国制藤工业发达、工艺精良,藤产品出口约占国际市场份额20%.然而国内棕榈藤资源匮乏,极大制约了制藤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摆脱资源危机的被动局面,加快了棕榈藤资源人工培育的步伐(许煌灿等,2001).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是中国特有棕榈藤种之一,藤茎具良好工艺特性,是藤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是华南地区推广栽培的首选藤种(江泽慧,2002;曾炳山等,2003).良种先行是发展棕榈藤人工林的首要步骤,而通过组培快繁苗木则是良种先行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其他林木相比,国内外对棕榈藤的研究较迟(许煌灿等,1994;Dransfield,2002),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棕榈藤家系选优的研究报道.最近,国内学者对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开始了初步研究,为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曾炳山等,2003).然而该研究材料来源于幼龄林,对于组培苗造林后期的生长性状缺乏必要的分析.因此,利用长期观测的固定标准地材料,对单叶省藤组培家系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从而为组培家系的选优提供依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和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是棕榈藤的2种重要的代表藤种,是藤工业化利用的主要原材料。然而,棕榈藤参考基因组的空白成为开展其基础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研究的主要障碍。本研究通过使用Illumina、Pacific Biosciences和基于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的基因组辅助组装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单叶省藤和黄藤染色体水平上基因组的组装。项目测序共分别得到约730 Gb和约682 Gb的原始数据,分别相当于预测基因组覆盖度(单叶省藤约1.98 Gb,黄藤约1.61 Gb)的372倍和426倍。另外,单叶省藤和黄藤的scaffold N50分别为160 Mb和119 Mb。在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基因组分别注释出51 235和53 342个完整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模型。通用单拷贝直系同源评估表明,2种藤基因组组装的完整性分别达到96.4%和91.3%。进化分析显示,4种棕榈科植物聚在一支上,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分化时间约出现于1 930万年前。此外,还分别在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基因组中鉴定了193个和172个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这些数据不仅为开展藤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源,促进种质资源的育种应用,而且还作为开展种间及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基因组。  相似文献   

3.
棕榈藤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棕榈藤(rattan)是棕榈科(Palmae Juss.)藤本植物,属棕榈科省藤亚科(Calamoideae)省藤族(Calameae)植物,包括13属6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棕榈藤是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林产品,其中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Hance)Seccari)和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 Wei)是我国大面积栽培的2个重要藤种。  相似文献   

4.
单叶省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论述了单叶省藤的生态生物不特性,壮苗培育,造林技术以及人工藤林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单叶省藤的天然分布仅见于海南岛东部及南部海拔300-1100m的原始林和次生林中,但人工栽培已扩大到广东,广西和等省区的南部地区,其最适栽培区的气候条件是:年均温〉22℃,年降雨量〉1500mm,≥15℃年积温〉7000℃,最冷月均温〉14℃,干旱月数少,几乎全年无霜冻;  相似文献   

5.
我国棕榈藤栽培区区划初探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华南和西南11个省(区)有棕榈藤天然分布的区域确定区划范围,选择与棕榈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密切相关的6个气象指标共60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气候预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棕榈藤综合成果和生产初中经验,以黄藤、白藤、单叶省藤和异株藤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藤种及其适生条件作为主要区划依据,进行栽培区区划,将我国宜藤区划分为四个栽培区,即最适栽培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和  相似文献   

6.
单叶省藤     
许煌灿 《热带林业》2002,30(1):42-42,41
单叶省藤是我省天然分部仅见于海南岛东部及中部海拔300—1100m的原始林和次生林中,人工栽培已扩大到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的南部地区。藤茎具良好工艺特性,是藤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是目前华南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良藤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棕榈藤生产消费系统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是我国原藤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对农户、采购商、制造商和政府官员的半结构化访问以及实地观察和收集资料等方式收集海南岛棕榈藤业的信息,得到如下结果:1)海南岛天然棕榈藤可采资源储量超过25×10^6 公斤,但实际每年产量仅2×10^6公斤;2)海南2000-2005年人工种植的棕榈藤资源达1万公顷,主要以黄藤为主,其次是白藤和单叶省藤,但目前还未投产;3)海南省藤加工业利用的本地棕榈藤种类主要是黄藤、白藤、大白藤和单叶省藤,国外原藤种类有杜尔智、巴丹和沙藤,虽然国外藤种用量有所上升,但仍以本地藤种为主.4)在海南,大宗原藤视同木材,必须办理运输证,同时必须缴纳育林基金;5)构建出海南棕榈藤业的生产消费系统流程.根据上述结果,作者最后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大量元素含量对我国主要栽培藤种黄藤、短叶省藤和单叶省藤组培增殖的影响,确定了各大量元素的适宜范围.以优化的配方进行多次继代培养后,抽取离体芽和培养基进行大量元素含量测定,评价配方的好坏和确定多次继代使用是否需要变换配方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恢复和发展海南优良藤种,海南省林科所通什分所于2002~2005年与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合作,对海南野生藤种———黄藤(Daemonorops magoritae)、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 Homce)和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lius Wei)的栽培技术及其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培育优良藤苗50万株,种植试验示范林200亩,推广面积10000亩。试验结果表明,该三种藤种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中、下坡、生长发育表现良好,可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0.
红藤苗木施肥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是我国主要商品藤种之一,目前已在广东、海南和福建等省推广人工栽培。红藤苗木培育周期长,从播种到成苗出圃约需一年时间,而壮苗技术是推广人工栽培的关键。为了研究红藤壮苗培育技术,在取得藤苗光照试验和矿质营养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安排了苗木施肥试验,以探求红藤苗木最适施肥量,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短叶省藤和黄藤组培苗造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黄藤组培苗的适应性与保存率不低于实生苗,其造林的立地、整地、上层林木和种植措施等可与实生苗相同。黄藤组培苗能保持母株优良的生长特性,生长显著快于未经选择的实生苗。同时,组培丛芽苗的第1单芽的茎长生长快于第2单芽的茎长生长。短叶省藤的单芽高度与造林保存率有显著的相关性.高度大的单芽保存率高,反之则小。造林前的苗高分析表明,单芽苗和丛芽苗第1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15cm的比率接近,丛芽苗第2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10cm的比例接近,第3单芽的保存率与其造林前苗高大于5cm的比例接近。与黄藤相同,短叶省藤丛芽苗各单芽的生长速度也与造林前单芽的高度相关,苗高大的单芽生长快,苗高小的单芽生长慢。  相似文献   

12.
木荷营养泥团苗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长瑞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4):73-76,85
以木荷半年生、1年生大田实生裸根苗为试验对象,采用营养泥团苗秋植、裸根苗春植、裸根苗秋植3种不同定植方式进行造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营养泥团苗秋植、裸根苗春植成活率极显著高于裸根苗秋植;平均树高、胸径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大小顺序为营养泥团苗秋植>裸根苗春植>裸根苗秋植,营养泥团苗秋植平均树高、胸径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极显著高于裸根苗春植、秋植.营养泥团苗秋植造林的成本虽略有增加,经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多目标综合评价,营养泥团苗造林是较佳的定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辽宁省凤城市国有凤山林场苗圃不同苗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山地造林3龄、4龄和5龄红松苗木生长量和造林成活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红松苗龄的增加,苗高、地径、主根长和大于1mm侧根条数明显增加,苗龄越长,生长量越大;山地造林采用4龄红松苗比采用3龄和5龄苗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茶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调查了不同油茶苗木类型对造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及造林后幼林长势明显优于裸根苗,以无纺布轻基质苗最好,造林成活率达90.6%。苗龄对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以3年生容器杯大苗的造林成活率最高,造林成活率达98.3%。容器杯实生苗的造林成活率及造林后幼林前期生长要优于容器杯嫁接苗,但花芽出现的时间较容器杯嫁接苗要晚。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2种地类条件下闽楠造林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以江西永新县七溪岭林场裸地和林冠下栽植1年生闽楠轻基质容器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标准地进行分析2种林地条件下的幼龄林时期闽楠的生长情况及环境因素对其作用;结果显示2种森林地类条件下,造林效果差异显著;林冠下栽植闽楠树高生长有优势,但其直径生长量和生物总量明显不如裸地下栽植的闽楠。因此,裸地栽植闽楠容器苗具有显著的培育优势,光照是闽楠生长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利用福建省南平樟湖国有林场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木荷苗木造林对比试验林,系统研究苗木类型与规格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幼林生长及叉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基质营养袋苗、大田裸根Ⅰ级苗和大田裸根Ⅱ级苗3种类型和规格的木荷苗木造林成效差异显著,其中采用轻基质营养袋苗造林可取得95.56%的造林保存率,且叉干率只有3.47%;造林后木荷1年生幼苗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平均值分别达到了1.63cm、107.10cm和56.43cm;造林后2年生,其地径、树高和冠幅的平均值分别达到了2.61cm、224.90cm和113.07cm,均优于大田裸根Ⅱ级苗和大田裸根Ⅰ级苗的造林成效,说明采用木荷轻基质营养袋苗造林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降低林木叉干率,全面提升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17.
杨春生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80-82,100
采用苦槠裸根苗、容器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与桂花、杉木、木荷进行混交造林试验,连续2 a的观测结果表明:苦槠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裸根苗高;Ⅰ级地苦槠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Ⅱ、Ⅲ级地高。说明营建苦槠人工林选择立地条件较好,采用容器苗造林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嘉兴市当年新造农田林网林带的调查,分析了种苗来源、施工人员等6个与造林成活率相关的因子,得出嘉兴农田林网林带春季造林合格率与采用的种苗、施工人员的技术、立地条件和林带长度直接相关,种植后的养护管理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薄壳山核桃苗木栽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安地区种植园的1年生和泰州地区种植园的2年生‘波尼’薄壳山核桃苗为试材,研究裸根苗、土球苗、无纺布容器苗等3种不同类型薄壳山核桃苗栽植后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苗木栽植后新梢和根系生长差异较为显著。两处均以无纺布容器苗成活率最高,达到100%;新梢生长量最大,1年生和2年生苗木的生长量分别为110.77 cm和53.44 cm;根系也最为发达。土球苗次之,裸根苗的新梢、根系生长量最小。分析表明,在江苏淮安和泰州这两个地区,无纺布容器苗的成活率、平均新梢生长量、分枝数、总的新梢生长量、主根长度、粗度、侧根数量等均优于土球苗和裸根苗的。此外,3种类型苗木栽植后,2年生苗木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均优于1年生苗木的。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针叶短小、根系深长,耐旱、耐寒、抗风性强,是北方营造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树种。针对北方干旱瘠薄阳坡、沙地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多次造林不成功的现状,木兰林管局结合生产,开展了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技术研究。用山皮土配制营养土,选择2 a以上合格苗培育容器苗上山造林较常规裸根苗造林方法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缩短了缓苗期,促进了幼树生长,保证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林,是一项成功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