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为了解析与揭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区域扩散和流行规律, 科学制定病害防治策略与对策, 分别于2018年至2020年在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内选取37个代表性城市与乡镇调查点, 对泡桐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泡桐种类与栽植生境等进行了调查; 采集休眠病枝于室内水培萌芽和外植体组织培养, 并提取泡桐总DNA采用PCR与LAMP方法检测植原体?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4大泡桐分布区中黄淮海暖温区和西北干旱区是该病害发生的重病区, 而西南亚湿热区次之, 江南温暖湿润区受害最轻?多数情况下, 同一地区的城区与乡镇的总体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存在一致性; 在一些泡桐人工林主栽区与传统重病区呈现出中幼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泡桐丛枝病病情指数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除来自陕西省西安市楸叶泡桐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外, 其他不同泡桐种类和地区来源染病外植体的组培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93.3%~100%和52.1~76.9, 泡桐休眠病枝萌芽的植原体综合检出率为76.5%?因此认为我国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危害的南轻北重差异受气候?寄主抗性以及种苗带菌等因子的影响; 研究结果将为针对不同生境的泡桐丛枝病制定综合防控策略与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1967年,日本土居养二从电镜观察,泡桐丛枝病是由类菌质体MLO所引起,一般认为是昆虫传播。笔者1979年在郑州地区发现当年实生苗发病率2.22%,次年又调查90株实生苗,其中6株发病,发病率6.6%,表明泡桐丛枝病有种子传病迹象,1980年进行了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3.
 在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特异表达、细胞分化和染色体失活等[1,2],可在不改变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同时,阻断遗传信息的传递,从而引起形态等性状的变化[2]。泡桐(Paulownia spp.)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之一,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丛枝病发生给我国泡桐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种植泡桐的积极性。自从发现泡桐丛枝病病原为植原体以来,人们对其病原和丛枝病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4],但对寄主 染病泡桐本身分子生物学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科技工作者对丛枝病泡桐蛋白质组和DNA甲基化水平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4],但至今国内外未见有关DNA甲基剂对泡桐丛枝病发生影响的文献报道。因此,本文以毛泡桐丛枝病组培苗为材料,利用巢式PCR和SSR技术,研究了DNA甲基剂 甲基磺酸甲酯(MMS)对毛泡桐丛枝病发生和DNA碱基序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棉花品种和土壤营养对红叶茎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在对棉花苗期与采收后的棉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监测下,对转Bt抗虫棉和常规棉红叶茎枯病的感病程度进行4次调查,结果抗虫棉的发病程度均高于普通棉,抗虫棉的发病率为47.95%~94.84%,病情指数达12.95~43.01;普通棉发病率为32.12%~90.92%,病情指数为9.09~31.26。2004年在以上棉田进行氮磷钾不同量的营养配比试验,结果红叶茎枯病发病程度与土壤营养配比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评估生产上常用番茄栽培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抗性水平,采用田间大棚自然传毒的方式,通过对各品种的发病时间、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等参数的比较,结合PCR及ELISA对TYLCV的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了20个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病性。不同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性差异较大,试验筛选出仙客6号和金棚1号2份感病材料,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90%和60.9以上;佳红8号、10-秋展47和红罗曼2号3份高抗材料,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为0;其它表现不同程度抗、耐病水平的材料15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在10.0%~85.0%和1.0~40.6之间。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区泡桐丛枝病发生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区泡桐丛枝病调查结果表明,2a以上树龄的泡桐树平均病株率为19.23%,病情指数达10.27,病害随树龄增大而加重。小片纯林受害最重,行道树次之,散植株最轻。周围高建筑物和稠密的植被可有效地阻止病害通过介体传播。在城市特殊生态环境中,种苗带毒是病害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子。在植株休眠期,病树丛枝的筛管中类菌原体(MLO)浓度降低,但仍有一定数量的MLO存活  相似文献   

7.
中国苹果枝干轮纹病发生和防治情况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2008年5~6月,对我国山东等7个苹果主产省市的88个果园苹果枝干轮纹病发生和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苹果枝干轮纹病的总体发病率达77.6%。随着树龄的增大,枝干轮纹病危害加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提高。4~10年生果树发病率为56.7%,病情指数为37.0;11~17年树龄的果树发病率为78.7%,病情指数为53.8;18~24年树龄的果树发病率为91.5%,病情指数为70.8;25年以上树龄的果树发病率为100.0%,病情指数为95.3。不同省份之间苹果枝干轮纹病的发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该病在山东、河南和北京的危害相对较重,而在山西和陕西的危害相对较轻;几个主栽品种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枝干轮纹病的化学防治中,石硫合剂是最常用的药剂,其次是多菌灵。已被禁用于无公害果园生产中的福美胂仍然在不少果园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包头市区油松针叶"红化"及虫害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发现,包头市区油松普遍长势衰弱,针叶变红。为了分析油松针叶"红化"现象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对包头市区油松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包头市区油松病虫害非常严重,主要病害为针叶"红化",发病率高达90.03%,感病指数为62.06%;主要虫害为松大蚜危害,发病率高达90.03%,感病指数为44.61%;油松长势越衰弱,针叶"红化"现象的发病率、感病指数越高;同时松大蚜虫害的发病率、感病指数越低,这主要是油松针叶"红化"后,可食性成份减少导致松大蚜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条锈病对不同抗性水平小麦品种的为害损失,选取了对条锈病感抗程度不同、湖北省小麦生产中主推的5个品种(兰考198,高感;扶麦368,中感;华麦1168,中感;襄麦46,中抗;鄂麦DH16,高抗)为试验材料,在田间分区种植,人工接种条锈菌,喷施不同剂量氟环唑以形成不同的发病梯度,研究了5个品种在不同发病程度下的损失率,分析了品种抗性与植保贡献率的关系,并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抗性品种的防治阈值。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受害损失率与病情发生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植保贡献率与品种抗性相关,品种抗病性越弱,植保贡献率越高;兰考198、扶麦368、华麦1168、襄麦46和鄂麦DH16的防治阈值分别为抽穗扬花期病指5.443、4.819、3.994、3.376和5.150。研究结果为利用品种抗病性防控小麦条锈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田间以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鉴定不同品种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玉米茎腐病,其发生程度与土壤中病原菌含量即菌土浓度呈近似正相关,菌土浓度越高,玉米发病越重,但达到一定浓度后,供试种质发病率的增幅会逐渐减小,发病率趋于平稳。在同一浓度的菌土胁迫下,不同抗病水平的品种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抗性种质,接种菌土的浓度需达到20%以上,才能较准确地评价其抗性。该方法可有效解决伤根接种和注射接种在田间操作难度高、工作量大、发病不理想以及埋土法影响出苗的问题,更适用于大批量种质资源田间抗病性鉴定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严重病害,此病在我国分布甚广,尤以华北平原为害严重。最常见病状为丛枝型,极少见花变枝叶型。健康泡桐实生苗经病树皮嫁接表现典型丛枝病状。用电镜观察病枝叶的超薄切片,在韧皮部筛管中发现有大量类菌原体(MLO)。类菌原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00—820nm,具有10nm厚的单位膜。用病枝叶汁液接种不能传病。病树的种子不带毒,采用种子育苗可减少丛枝病的发生。用病树根及带毒苗繁殖可以传病。防治丛枝病可推广种子繁殖。严禁从病区引种种根和苗木。用40—50℃温水浸种根30分钟或用1000单位四环素溶液浸种根12小时。用10000单位四环素、5%硼酸钠注入病树干基部髓心或用根吸方法,都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同百合品种对百合灰霉病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百合品种对灰霉病的抗病能力,本试验采用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和田间孢子液喷雾2种方法测定了百合7个不同品种对百合灰霉病的抗病性。离体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品种对百合灰霉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法兰西’和‘罗蒂娜’为高感品种,‘康斯坦萨’和‘索邦’为高抗品种,‘马可波罗’、‘提拔’和‘西伯利亚’为中抗品种;田间接种发病的测定结果除‘西伯利亚’为高抗品种外其余结果与离体接种结果一致;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发病情况的系统调查分析得知,感病品种‘法兰西’和‘罗蒂娜’发病早,病情发展速度快,病情指数高;‘提拔’、‘康斯坦萨’、‘西伯利亚’和‘索邦’等抗病品种发病晚,病情发展缓慢,病情指数低;随着品种抗病性的增强,发病速度和病情指数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几种植物类菌原体(MLOs)的分子检测及其遗传相关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密西根翠菊黄化病MLO 16S rDNA序列为依据,参照有关引物序列,改进合成寡核苷酸R1和L1作为引物对,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甘薯丛枝病(SPWB),泡桐丛枝病(PWB),枣疯病(JWB)和枣疯病长春花(JPWB)罹病植株中提取的DNA为模板,扩增出了1.2 Kb的MLO 16S rDNA片段。该方法所需罹病植株的总DNA量分别为:甘薯丛枝病2×10-2 ng/μl,泡桐丛枝病0.4×10-2 ng/μl,枣疯病0.8×10-2 ng/μl,感染枣疯病的长春花0.3×10-3 ng/μl。对1.2kb 16S r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首次确证枣疯病的罹病植株中存在枣疯病MLO和泡桐丛枝病MLO混合侵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的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探索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稻曲病的人工接种技术。通过比较3种接种体发现,上年保存于-20℃的厚垣孢子不能引起发病;用PS液体培养获得的薄壁分生孢子可引起发病,孢子浓度越高引起病穗率越高;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接种发病最严重。病原菌的培养菌龄对接种效果有影响。在水稻的3个时期接种,以抽穗破口前6~9d的效果最好。在一天的3个时段接种,以下午4~6时的病情最重。在接种液里添加马铃薯煮汁可显著提高接种发病率。本文的接种技术能高效引发稻曲病,最高穗发病率100%,最大病情指数93.96,最多穗病粒数110粒。该接种技术可鉴别出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及规律,2016—2019年对山西省大同市5个县(区)玉米种植区开展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中,诚信16和龙生19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县(区)立地条件与玉米茎基腐病发生密切相关。调查3县(区)低洼地发病率和病指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立地条件,旱坡地最低;不同栽培模式下,轮作1年玉米茎基腐病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13.6%、10.35,连作4年时茎基腐病的平均发病率达到33.50%,病指为30.54,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模式;不同生育期玉米茎基腐病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成熟期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38.70%,病情指数达40.40,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小麦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青海省不同小麦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的抗性差异,于2014—2015年采用堆测法人工接种鉴定了178份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显示,不同小麦种质资源对黄矮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甘A100、川766、陕1059、兰麦-2的病情指数依次为14.83、23.60、23.99和24.66,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病情指数在50.00以上的高感品种有69份,包括尕老汉、白板麦、兴热密穗等,其中白板麦病情指数高达72.35,高于感病对照阿勃;其余种质资源病情指数在25.00~50.00之间,表现为感病;甘A101、甘A99、藏515、藏519、木汉麦、群科大白麦、拉胎板麦、小红麦-2和朗县折达25初期表现感病,后期恢复健康,有一定的耐病性;抗病性不同的种质资源感染BYDV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很大,抗病对照中4产量损失8.96%,耐病品种产量损失在13.64%~19.74%之间,高病品种尕老汉产量损失达41.91%,表明小麦种质资源中抗BYDV的品种极少。  相似文献   

17.
不同南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南瓜品种中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品种三星、红栗、甜栗表现为高抗;品种二星、日本、金钩、京域表现为抗病;品种光板、天然、红福表现为感病。品种抗病性与南瓜叶号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和叶片气孔数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南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与南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呈正相关,而气孔密度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82年在美国路州大学水稻试验站进行本试验。流行学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抗病性、接种体数量是影响纹枯病发展的重要因素。Mars、Melrose 等品种具有中等抗病性,Lebonnet、Belmont 和 Labelle 等品种最感病,Saturn、Le-ah 和 Brazos 则属中等感病。从品种抗病性和接种量的相互作用关系中看出,品种抗病性在决定病害严重度上作用更大。病害系统观察发现,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感病率与成熟期病害严重度呈高度正相关。据此建立了不同抗病水平品种的病害严重度预测模式。纹枯病对不同抗病水平品种的为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损失率为29%,中等感病种为22%,中等抗痫种为9%。试验发现,水稻拔节期及孕穗期的稻秆感病率与产量损失有中度至高度正相关。据此,亦建立了产量损失预测模式。结论认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根本途径是选育和推广抗病高产品种;中抗以上的品种能满足生产防治需要,不必施行其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对烟草抗病性以及烟叶品质的影响,在团棵期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三炬金狮马叶面肥,调查各生育期烟草的农艺性状以及病害发生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喷施三炬金狮马叶面肥后,各项农艺性状较对照更好。最大根长、侧根数、地上部鲜重、根系鲜重和根冠比均明显优于对照处理。在病害发病高峰时,花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83%和0.98;气候斑点病发病率为66.67%,病情指数最高为11.11,而对照组病情指数最高达16.30;根腐病发病率为7.58%,小于对照的8.18%。试验结果表明,三炬金狮马叶面肥对烟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促进烟草根系生长,增加侧根数,有利于根的生长,从而提高烟草抗病性和烟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不同南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南瓜品种中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品种三星、红栗、甜栗表现为高抗;品种二星、日本、金钩、京域表现为抗病;品种光板、天然、红福表现为感病。品种抗病性与南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和叶片气孔数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南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与南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呈正相关,而气孔密度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