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于 2018 年 6–8 月对雅砻江下游干支流的着生藻类进行调查, 并以其主要支流安宁河为代表, 重点研究河流纵向梯度下着生藻类的空间分布格局(102°6′6″E, 28°46′21″N~101°49′22″E, 26°38′38″N)。结果显示: 雅砻江下游共鉴定着生藻类 95 种, 以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蓝藻(Cyanophyts)为主。雅砻江干流物种数最多, 优势种为曲壳藻属未定种 (Achnanthes sp.)、异极藻属未定种 (Gomphonema sp.)和胶质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gelatinosa)等; 其次为安宁河干流, 优势种为曲壳藻属未定种和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 安宁河支流物种丰富度最低, 优势种主要为曲壳藻属未定种、胶质细鞘丝藻和异极藻属未定种等。着生藻类平均密度呈雅砻江干流<安宁河支流<安宁河干流趋势。沿着河流纵向梯度, 安宁河干流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硅藻密度比例渐趋下降, 而绿藻和蓝藻的比例却逐渐升高。水温、浊度和底质类型与雅砻江下游流域着生藻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流速和海拔是影响纵向梯度下安宁河着生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旨在为高原山区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并为该流域食物网构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赤水河流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水质状况,2019年9月测定了赤水河流域36个代表性样点的水体理化指标,调查了底栖硅藻群落组成,并应用硅藻指数评价了赤水河流域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秋季赤水河流域上游的电导率和总磷、总氮浓度均高于下游;调查采集到底栖硅藻29属138种,其中扁圆卵形藻多孔变种(Cocconeis placentula var. euglyp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极细微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等为秋季赤水河流域优势种;下游底栖硅藻群落稳定性高于中上游;CCA结果显示可溶活性磷(SRP)和总氮(TN)是影响赤水河流域底栖硅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TDI和CEE硅藻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赤水河流域水质等级整体为“中等”,55.6%的样点水质等级为“中等”以上,8.3%的样点水质等级为“极差”。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水电站建设期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现状,为库区形成后区域性水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5月(平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影响区域内的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及水质调查,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1属88种,其中硅藻门为绝对的优势类群,共79种,蓝藻门5种,绿藻门3种,裸藻门仅1种。主要优势种为细等片藻(Diatoma tenue)、念珠等片藻(D.moniliforme)、极细微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小内丝藻(Encyonema minutum);硅藻细胞密度在0.05×106~0.20×106 cells/L变化,平均值为0.11×106 cells/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和Pielou(J)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05~2.90、0.83~1.96和0.82~0.91。根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金沙江苏洼龙段水质为轻污染极贫营养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温、电导率、盐度、总氮和磷酸盐是影响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单种培养的6种底栖硅藻和具有底栖习性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ras sp.)为饵料,培养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受精后12 d的早期稚贝并观察其生长和存活,培养期为28 d,目的是筛选能维持早期稚贝高存活率和生长率的藻种。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稚贝成活率最高的3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 javanica var.)、流水双眉藻(Amphora fluninensis)和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使稚贝生长最快的3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流水双眉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和亚历山大菱形藻。研究结果揭示了适宜的底栖硅藻种类对鲍早期稚贝阶段生长和存活的重要性。个体小或者胞外产物量大的藻类很可能对九孔鲍早期稚贝的培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浮游藻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44口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中共鉴定藻类7门62属113种,蓝藻26种,绿藻54种,硅藻14种,裸藻11种,隐藻3种,甲藻4种,金藻1种。绿藻门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数的47·8%,其次为蓝藻门占23·0%,硅藻占12·4%,裸藻占9·7%。优势种主要为蓝藻,典型优势种有螺旋藻(Spirulinasp.),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sp.),弯形尖头藻(Raphidiopsis curvata),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等,其中螺旋藻的优势度平均达到50%,为主要优势种。常见的绿藻有栅藻(Scenedesmusp.),衣藻(Chlamydomonassp.),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常见的硅藻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啮蚀隐藻(C.erosa)和绿裸藻(Euglenavirdis)在虾池中比较常见。养殖池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数平均为43±9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19±0·56,个体数量平均为1·45±0·87×108个/L;藻类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而多样性表现相反,藻类的组成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对升金湖中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分布规律及优势种的组成、浮游藻类多样性分布和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多种多样性评价指数对水体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升金湖有浮游藻类8门、101属、358种.浮游藻类的密度差异明显,介于81.7×104~6 427×104个/L,主要由蓝藻、绿藻、硅藻、甲藻、裸藻、隐藻、黄藻和金藻等组成,以蓝藻门的鞘丝藻、平裂藻和鱼腥藻,硅藻门的小环藻、针杆藻和直链藻,绿藻门的栅藻和盘星藻为优势种.各种评价指数显示,水体大部分区域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整个湖泊属富营养化范畴.  相似文献   

7.
九孔鲍育苗池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群落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9月14至10月26日对福建省漳浦县下蔡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育苗池进行定点采样。检测结果共鉴定底栖微藻24属62种,其中硅藻21属59种,绿藻、蓝藻和褐藻各1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优势种有12种,全部为硅藻,如盾卵形藻微小变种(Cocconeis scutellum var.parva)、小形舟形藻(Navicula parva)、咖啡双眉藻(Amphora coffeaeformis)、琴式菱形藻(Nitzschia panduriformis)等。优势种的优势度突出。常见种有25种,少见种有27种。优势种和常见种多是能够适应底栖环境的种类。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种类及多样性指数育苗早期波动大,后期逐渐稳定,底栖微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980~1.959,结果表明,底栖微藻群落结构的演变与鲍幼体摄食活动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澜沧江囊谦段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11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澜沧江囊谦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澜沧江囊谦段浮游植物共计4门、57种(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为33种(属),占总种类数的57.9%;其次是绿藻门,为13种(属),占22.8%,蓝藻门10种(属),占17.5%,甲藻门仅检到1种,占1.8%。夏秋两季澜沧江囊谦段均以喜低温的硅藻为主,绿藻、蓝藻种类秋季多于夏季,甲藻仅在夏季出现。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占75.0%,种类有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异极藻(Gomphonem sp.)、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席藻(Phormidium sp.)。浮游植物数量为13.26×104~375.59×104个/L,平均数量99.36×104个/L;生物量为0.0445~1.9972mg/L,平均0.4915mg/L。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均以硅藻最高,分别占总数量的61.2%和总生物量的71.3%。分析显示,各采样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均值分别为2.24、0.48;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体现了贫营养型河流的特征,水域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9.
于2012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对黄河一级支流泽曲河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应用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对泽曲河进行了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4门52种(属),以硅藻门最多,37种(属),占71.2%,其次是蓝藻门9种(属),占17.3%,绿藻门5种(属),占9.6%,裸藻门1属,占1.9%。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异极藻(Gomphonem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11种(属),其中硅藻门8种(属),占优势种类的72.7%。浮游植物平均数量23.08×104 L-1,平均生物量0.088 9mg/L,硅藻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总数量的92.3%和总生物量的98.8%,为优势种群。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2.56,Pielou指数平均值0.79,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75。结合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得出泽曲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得出该河段水质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0.
2015年5—9月对青岛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初步探明了两个人工礁区大型底栖海藻的群落特征、月际更替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崂山湾两个人工礁区内及礁区间不同水深的水流强度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温度差异显著;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26种,隶属于3门17科21属,其中红藻15种,褐藻7种,绿藻4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69%、26.92%和15.38%;不同月份的大型底栖海藻种类更替差异显著,酸藻(Desmarestia viridis)、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和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分别是春季、夏季和秋季的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藻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三亩前礁区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黄山口礁区,温度变化是造成不同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月际更替的主要因素,对变量的解释率达到37.64%;水流强度和水深是影响大型底栖藻类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率分别为26.54%和19.13%。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人工鱼礁为大型底栖海藻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基;礁区建成5年后大型底栖海藻群落已经发展至顶级群落,群落的季节更替较稳定,具有一定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4个凡纳滨对虾海水滩涂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跟踪调查,并对其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检出浮游微藻6门91种,其中蓝藻30种,绿藻15种,硅藻37种,甲藻5种,裸藻两种,金藻两种。优势种有顿顶节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显微蹄形藻Kirchneriella microscopica、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 pusillum、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加德纳鞘丝藻Lyngbya gardneri、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盐泽颤藻Oscillatoria salina、微小念珠藻Nostoc microscopicum、易略颤藻Oscillatoria neglecta、威利颤藻Oscillatoria willei等。在养殖前期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5.12×104~95.41×104ind/L之间,生物量为1.95~118μg/L,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84~2.16,绿藻类和硅藻类较为常见;到养殖中后期浮游微藻的个体数量介于66.11×104~1.28×109...  相似文献   

12.
包头南海湖非冰封期浮游植物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包头南海湖浮游植物群落非冰封期的时空动态特征,2017年5-10月,在南海湖设置了12个监测站位,监测浮游植物时空变化,并同步监测水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南海湖12个站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46种(含变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59种,蓝藻门(Cyanophyta)31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37种,裸藻门(Euglenophyta)9种,金藻门(Chrysophyta)5种,黄藻门(Xanthophyta)3种,隐藻门(Cryptophyta)2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3.35×10~6~115.59×10~6个/L;优势度分析表明,5-6月主要以绿藻占优势,优势种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螺旋弓形藻(Schroederia spiralis);7-9月主要以蓝藻占优势,优势种为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和水花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10月以绿藻和硅藻占优势,优势种为四尾栅藻和近缘针杆藻(Synedra affinis)。空间上呈现出沿进水口向湖心区逐渐递增的趋势,湖心区整体密度较高,而排污口和芦苇区处密度相对较低;冗余分析(RDA)表明,氨氮、化学需氧量、pH、叶绿素-a以及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绿藻与总氮关系密切,蓝藻主要受总磷的影响,硅藻受pH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对柳河(兴隆段)4个典型区域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4门类,31种属。其中硅藻门16种属,占51.61%;绿藻门11种属,占35.48%;蓝藻门3种属,占9.68%;隐藻门1种属,占3.23%;优势种和常见种有:舟形藻、菱形藻、羽纹藻、辐节藻、小球藻;平均密度为100.39×104 cell·L-,平均生物量为2.00mg·L~(-1)。浮游动物4类27个种属,其中原生动物最多,为12种属,占44.4%;轮虫和枝角类次之,各有6种属,各占22.2%;桡足类3种属,占11.1%;优势种和常见种有:筒壳虫、沙壳虫、单趾轮虫;平均密度为140ind·L~(-1),平均生物量为0.600mg·L~(-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工程运行对库区浮游植物影响,于汛期对长江干流及其25条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长江干流上游至下游共设朱沱、丰收坝、寸滩等13个采样点,綦江、嘉陵江、五布河等25条长江支流共设94个采样点。结果表明:(1)干流145m淹没河段,硅藻种类比例明显降低,蓝藻、绿藻、甲藻、隐藻种类比例明显升高,但主要种类组成仍为硅藻-绿藻-蓝藻型;现存量升高不明显,硅藻比例明显降低、蓝藻比例明显升高;出现蓝藻优势种类且占比最高,硅藻优势种类占比下降,但仍为最高优势度种类,且最高其优势度基本不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下降不明显;(2)145m未淹没支流,175m淹没河段重新恢复为自然河流状态,其浮游植物群落也恢复到自然河流状态;(3)145m淹没支流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特点明显改变;现存量明显升高,其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硅藻优势种类占比、最高优势度明显下降,绿藻、蓝藻、隐藻、甲藻等优势种类相应升高;H′和J明显降低;(4)从上游至下游,干流和25条支流河口硅藻种类比例由最高到最低变化,蓝藻、绿藻种类比例由较低到最高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于2013年春季(3月)和秋季(8月)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7门64种(属),以硅藻门最多,25种(属),占39.1%;其次是绿藻门19种(属),占29.7%;蓝藻门12种(属),占18.8%;金藻门和甲藻门各3种属,分别占4.6%;裸藻门和隐藻门各1种属,分别占1.6%。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星杆藻(Asterion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针杆藻(Synedr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席藻(Phormidium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锥囊藻(Dinobryon sp)、衣藻(Chlamydomona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实球藻(Pandorina sp)13种,其中硅藻门7种,占优势种类的53.8%。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秋季(8月)高于春季(3月),2季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密度25.33×104个/L,平均生物量0.0732 mg/L,硅藻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70.7%和77.9%,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秋季(8月)高于春季(3月)。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2.21,Pielou指数平均值0.73,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66,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Shannon-Wiener指数、Marggalef指数秋季(8月)略高于春季(3月),Pielou指数春季(3月)高于秋季(8月)。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6.
拉萨河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10月,在拉萨河热震藏布-河口中下游河段及支流共设置16个采样断面(拉萨河干流10个、支流4个,雅鲁藏布江汇口2个),对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评价河段干、支流底栖动物共31种,其中环节动物5种,占16.13%;软体动物3种,占9.68%;节肢动物23种,占74.19%。优势种有正颤蚓(Lumbricus tubifex)、四节蜉(Baetidae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sp)、网石蝇(Perlodidae sp)、钩虾(Gammaridae sp)等。直孔电站影响河段底栖动物现存量较高,密度、生物量平均分别为31 911个/m2、117.65 g/m2。剔除直孔电站影响河段,拉萨河干流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别为32个/m2、0.92 g/m2,支流密度、生物量分别为63个/m2、0.78 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0~2.02。直孔电站运行对拉萨河中、下游河段底栖动物整体影响较小;对库区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群落结构由流水型向耐氧、静水型的环节动物、摇蚊转化。  相似文献   

17.
2009—2013年选取春末、夏中、秋初3个季节对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2属18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绿藻、蓝藻和硅藻组成。主要优势种为:绿藻门的四尾栅藻、小球藻、卵囊藻、月牙藻、卡德藻;蓝藻门的微囊藻、胶鞘藻、螺旋藻、颤藻、蓝纤维藻;硅藻门的小环藻、菱形藻、舟形藻;隐藻门的啮蚀隐藻、卵形隐藻。运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该水域各站点主要浮游植物与6个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5年研究结果,总氮、总磷和pH值是影响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江苏横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横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和综合分析水质,为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设置5个采样点,每月上旬上午9时左右、天气状况良好时采水样1次。共采集鉴定浮游植物7门63属147种(包含变种及变型),绿藻门28属63种、硅藻门16属46种、蓝藻门10属23种、甲藻门3属6种、裸藻门3属3种、隐藻门2属3种、金藻门1属3种,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为绿藻-硅藻-蓝藻型。浮游植物密度2.3×106~8.0×106个/L、平均4.2×106个/L,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密度占比分别为57.3%、29.8%和8.4%。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52~3.67,平均2.48;均匀度指数J 0.53~0.86、平均0.71;丰富度指数d 0.83~3.32、平均2.05。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绿藻门的美丽鼓藻(Cosmariumformosulum),硅藻门的变异直链藻(Melosiravarian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尖针杆藻(Synedraacus)和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等。相关性分析表明,游植物密度与总磷、水温、透明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溶解氧呈负相关关系,与总氮没有相关关系。硝酸盐和溶解氧对浮游植物密度有显著影响,亚硝酸盐氮、氨氮、CODMn、浊度、p H、UV254的水平变化和浮游植物密度没有相关性。根据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以及富营养化指数值TLI(∑)评价,横山水库水质属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9.
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质的进行评价,为长江天鹅洲故道江豚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故道上下游共布设10个采样点,于2011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2012年1月(冬季)和2012年8月(夏季)各采样1次。结果表明,长江天鹅洲故道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77属、143种,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14属、28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19.6%;硅藻门(Bacillariophyta)14属、22种,占15.4%;绿藻门(Chlorophyta)32属、64种,占44.8%;甲藻门(Pyrrophyta)3属、4种,占2.8%;裸藻门(Euglenophyta)3属、12种,占8.4%;隐藻门(Cryptophyta)3属、4种,占2.8%;金藻门(Chrysophyta)8属、9种,占6.3%,以喜好富营养型水体的蓝藻和绿藻为主。天鹅洲故道浮游植物的年平均密度为5.6×107个/L,其中以蓝藻为主,占总密度的88.8%;其次为绿藻,占总密度的7.7%。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为7.2 mg/L,以硅藻、蓝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61.5%、17.9%和12.8%;其中12种优势种中的富营养型指示种粘液胶鞘藻(Phormidium mucicol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和四角十字藻(Crucigenia quadrata)以群体形式存在。现存量法、优势种群法以及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天鹅洲故道水体属于富营养型,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水质为中污染水平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水环境状况,于2018年上半年(5月)和下半年(8月)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与水体理化指标的调查监测,从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至终点北京团城湖共设置11个采样点,通过水体理化指标、多样性指数、硅藻商与硅藻属指数(GI)进行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总干渠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84种,其中上半年4门、46种,下半年6门、57种;绿藻、硅藻和蓝藻占群落藻类物种总数的91.38%~95.65%,隐藻、甲藻、裸藻种类相对少,占比仅4.34%~6.88%。优势种主要有空星藻、衣藻、极小曲壳藻和桥弯藻等13种(优势度Y≥0.02)。群落细胞密度为3.58×10~4~3.43×10~7个/L,下半年极显著高于上半年(P0.01),空间上从南到北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各样点间无显著差异。叶绿素a含量为1.10~13.80μg/L,上、下半年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下半年极显著高于上半年(P0.01),地理空间上从南到北也无显著差异。硅藻属指数与硅藻商变化显示时间的一致性,团城湖处GI显著高于其他位点(P0.05),陶岔渠首处硅藻商显著高于其他样点(P0.01)。RDA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确认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体总体处于β-中污状态,水体为贫-中营养型。鉴于藻类对水环境变动的敏感性以及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稳定的重要性,需要持续关注总干渠的藻类群落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