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6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安庆师范大学校园内采集的紫藤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初步的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紫藤种子属于双子叶无胚乳大粒型种子,其萌发的幼苗为子叶留土类型,且为明显的直根系根系,在实际生产上,可进行适当的深播,不适合移栽;紫藤种子萌发时,最适温度为25℃,最适空气湿度为80%,萌发天数最短,仅需2天。  相似文献   
2.
基于学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顺应教改需求,以园林花卉学课程为例,进行了翻转课堂教改新模式探究。通过课前模块、课中模块和课后模块三阶段设计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且在此过程中,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且鞭策了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达到了良好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值得今后大力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花椰菜—黑芥体细胞杂交获得抗黑腐病异附加系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香  严红  曾兴莹  盛小光  唐宇  韩硕  宗梅  陆坤  刘凡 《园艺学报》2011,38(10):1901-1910
 以花椰菜—黑芥体细胞杂种的自交及回交后代为材料,建立了结合抗病性人工接种鉴定,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B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原位杂交的大规模群体分析技术,在50份高代自交及回交材料中筛选获得了20份形态学特征偏向花椰菜,30份呈花椰菜—黑芥中间类型的材料。细胞DNA含量检测(FLC)及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偏花椰菜的类型,DNA含量基本在2.24 pg · cell-1以下,染色体数在28条以下。经连续3年黑腐病病菌人工接种鉴定,获得高抗株系12个,抗性株系17个,占全部受试材料的14%。对其中3个(PFCN29 BC3-3-5、PFCN16-1 S2BC3-107和PFCN14-1 S1BC4-123)形态偏花椰菜且高抗黑腐病的植株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其分别为花椰菜染色体组附加了2、7和8条黑芥染色体的异附加系材料。这些植株可以用于后续的研究和作为育种桥梁材料,进一步获得黑腐病抗性的单体附加系或渐渗系。本研究表明通过体细胞杂交转育野生优异抗性资源,创新甘蓝类蔬菜育种种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羽衣甘蓝抗寒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赏羽衣甘蓝作为秋冬季节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抗寒性直接影响其推广和应用。为了阐明羽衣甘蓝响应低温的生理特性,揭示抗寒机理,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物技术课题组选配的优良F1杂种作为研究试材,分析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电导率变化和半致死温度,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羽衣甘蓝叶片电导率在-5℃以下迅速升高,-10℃左右达到最大值;半致死温度为-10.3~-13.7℃,红色类型低于白色类型,羽叶和圆叶低于皱叶类型。上述研究结果与观赏羽衣甘蓝田间抗寒表现一致。低温处理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响应特性表明,不同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除了可溶性糖在-10℃含量最高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在-5℃或-8℃达到最大值,并随温度进一步降低而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是导致羽衣甘蓝抗寒性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建立羽衣甘蓝抗寒性评价体系,进一步解析抗冻机理,培育抗寒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巢湖万年埠沿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沿岸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1~12月在巢湖西半湖万年埠进行了浮游植物统计和相关环境因子监测分析。应用CANOCO 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RDA分析,并作出了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3属63种,群落组成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主,月藻类密度为1.51×106~200.00×106个/L。RDA分析表明,1~4月,微囊藻和鱼腥藻主要受TN和NO3-N的影响,而5~10月,微囊藻和鱼腥藻主要受T、p H、TP、PO4-P、DTP和TN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巢湖水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岳西翠兰为研究对象,寻找一个合适的冲泡温度,使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浸出量最大。以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不同冲泡温度下茶水中的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再综合考虑氨基酸、茶多酚和酚氨比来确定一个最适的冲泡温度。实验结果表明岳西翠兰在用100℃沸水冲泡时,茶多酚的浸出量过大而使茶汤呈苦涩味,随冲泡温度降低,当冲泡温度为50℃时,茶多酚的浸出量趋于最佳。氨基酸浸出量则随着冲泡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酚氨比随冲泡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而酚氨比值越低,茶汤的口味就越好。初步认为岳西翠兰的最适冲泡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长江经济带8个重点城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3—2018年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研究安徽省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长江经济带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皆表现为下降趋势,并且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的变化相对平稳;各市的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无论是在变化平稳程度还是在累积排放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纵观近16年各市的COD、氨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吕晶  刘凡  宗梅  韩硕  王幼平  王桂香 《园艺学报》2014,41(3):456-468
 以花椰菜—黑芥体细胞杂种自交及回交后代为材料,结合形态学特征,分子标记和荧光原 位杂交(FISH)等群体分析技术,在16 份高代回交及自交材料中筛选获得了花椰菜类型渐渗系材料12 份,偏花椰菜类型异附加系材料4 份。形态学调查及FISH 分析表明:12 份渐渗系材料除茎、叶等营养器 官特征与花椰菜近似外,已具有较正常的花球形成,染色体数为18 条,均来源于花椰菜;植株花粉母细 胞减数分裂行为基本正常。SSR 和AFLP 分子标记检测表明,渐渗系材料除扩增到数量不等的黑芥多态 性位点外,还扩增到埃塞俄比亚芥特异的多态性位点和少量新位点,另外发现渐渗系材料有丢失亲本花 椰菜多态性位点的现象。FISH 分析4 份异附加系材料的染色体组成,结果显示:PFCN29BC2S1-4 为9 条 花椰菜染色体附加8 条黑芥染色体;PFCN15-2S1BC5-6-2 和PFCN29BC4-37-7 为16 条花椰菜染色体分别 附加7 条和14 条黑芥染色体;PFCN29BC4-38-5 为花椰菜染色体附加了5 ~ 7 条黑芥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张洁  王桂香  韩硕  严红  宗梅  郭宁  刘凡 《园艺学报》2016,43(2):271-280
以对黑腐病(Black rot)感病的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 L.,2n=18,CC)‘Korso’和抗病的黑芥(B.nigra,black mustard,2n=16,BB)‘G1/1’的体细胞杂种(简称PFCN,protoplast fusion of cauliflower and Brassica nigra)高代自交及回交后代为材料,根据表型特征将其分为4大类:性状介于花椰菜和黑芥之间的中间型材料(M)、向花椰菜过渡的过渡型(M-K)、偏花椰菜型(-K)和花椰菜型(K)。连续5年的黑腐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Korso’的病情指数在44~57之间,表现为耐病到感病;‘G1/1’在12~32之间,表现为抗病,从M、M-K、-K至K型,杂种后代病情指数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M型和M-K型材料表现为高抗至抗病,-K型材料表现为抗病至耐病,K型材料表现为耐病。对2014年的15份典型-K至K型材料进行了形态演变及黑腐病抗性变化追溯:总体上,偏花椰菜的形态转变发生在S1BC4、S5、S1BC3和BC3(S为自交,BC为回交)世代中,伴随着形态的转变,黑腐病病情指数急剧升高;同一年中来源相同或者相近的株系病情指数相差不多。2015年进一步对2014年25个单株的自交后代进行黑腐病抗病性跟踪鉴定:整体上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仅少数株系表现上升;来源相同的衍生株系变化趋势几乎一致,且差异不大,说明这些材料系内对黑腐病抗病性逐年趋于稳定。目前获得了6份相对于受体亲本‘Korso’表现出了对黑腐病抗性显著提高的材料:PFCN14-15-4.1、PFCN14-15-5.1、PFCN14-29-1.1和PFCN14-29-1.2,连续3年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并最终稳定在30左右;PFCN14-14-1.1和PFCN14-14-1.2则连续6年保持在20~38之间。  相似文献   
10.
羽衣甘蓝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属十字花科(Cruciferea)芸薹属(Brassica)植物,其园艺品种具有叶色鲜艳,耐寒性强的特点,是一种特别适合于晚秋至早春使用的赏食兼用型植物材质。其杂种优势强,商品种基本为F1杂种。在多年观赏羽衣甘蓝双单倍体育种实践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包含商品种及其F2至F3代,以及新配制杂交组合在内的103份试材基因型的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纯系培育及其育种应用进行总结报道。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在皱叶、圆叶、羽叶、插花四大类型材料中均获得了DH植株,具胚状体形成的基因型频率为77.7%,55.3%的试材获得了小孢子再生植株;不同基因型平均每皿(3×105小孢子)的出胚数在0~314个之间,DH系间的杂种具有更高的出胚能力。整体上羽衣甘蓝胚状体发育同步性不高,胚状体的植株再生率在0~51.3%之间。F1比其自交后代具有更好的胚状体发生能力,在F2~F3代中,仍然存在具有较好胚状体诱导能力的单株。小孢子植株的倍性复杂,包含单倍、二倍、三倍、四倍及混倍体,二倍体率平均为42.7%。F1材料的小孢子再生株表型多样性丰富,叶色、叶型、株型等性状在DH系中得到了快速固定和多层次表现,隐性基因性状得到表达;F3代材料的小孢子再生株表型性状趋同性高,变异幅度低。与常规育种相比,采用DH技术,可以在羽衣甘蓝F1新品种培育上缩短一半以上的时间。本研究结果不仅为羽衣甘蓝,而且也为其他作物的DH育种提供了较完整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