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 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2.
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晋大74×汾豆56、徐豆1号×邳县茶豆的F1表现抗病、F2未发现感病株。科丰1号×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晋大74×中作229、Kwanggyo,大白麻×汾豆56、科丰1号和跃进4号×Kwanggyo的F1表现抗病,F2呈15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符合7抗﹕4分离(15抗﹕1感)﹕4分离(3抗﹕1感)﹕1感的分离比例;D1b连锁群上的SSR标记Satt558、Sat_254、Satt634、Gm020580、Gm020584、Gm020562和Gm020546与抗病基因RSC10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1、2.0、0.9、0.8、2.0、4.6和9.2 cM。【结论】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徐豆1号、汾豆56、中作229各有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对SC10株系的抗性;晋大74与汾豆56,徐豆1号与邳县茶豆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科丰1号与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晋大74与中作229、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跃进4号与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科丰1号对SC10株系的抗病基因RSC10位于D1b连锁群。  相似文献   

3.
通过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玉米高抗自交系黄野四-3和高感自交系8112。遗传分析显示矮花叶病抗性表现为显性遗传。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方法(BSA),对抗矮花叶病基因进行定位,筛选获得了与玉米抗矮花叶病基因位点连锁的SSR标记,并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连锁群,与两侧的Bnlg1035和Umc2266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8.02 cM和3.04 cM。这一研究结果为快速筛选抗矮花叶病玉米新种质,培育抗性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抗矮花叶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玉米高抗自交系黄野四-3和高感自交系8112.遗传分析显示矮花叶病抗性表现为显性遗传.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方法(BSA),对抗矮花叶病基因进行定位,筛选获得了与玉米抗矮花叶病基因位点连锁的SSR标记,并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连锁群,与两侧的Bnlg1035和Umc2266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8.02 cM和3.04 cM.这一研究结果为快速筛选抗矮花叶病玉米新种质,培育抗性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抗矮花叶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草莓抗白粉病遗传图谱及其SSR标记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感草莓白粉病品种达赛莱克特和高抗品种甜查理杂交的220个杂种F2代群体材料为作图群体,利用146对SSR标记构建了包含两个连锁群和7个SSR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平均遗传图距8.85 cM。通过对抗草莓白粉病相关的SSR标记进行初步遗传分析,结果 FSS50和FSS121与抗性相关基因连锁比较紧密,遗传距离分别为1.3 cM和3.3 cM,理论上可应用于白粉病抗性种质的辅助选择育种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大豆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抗性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遗传模式,并对其抗性基因进行定位。【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性鉴定,利用苏88-M21与新沂小黑豆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通过SSR技术结合BSA方法对苏88-M21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苏88-M21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抗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通过分子作图,将抗性基因RpsSu定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O连锁群微卫星标记Satt358和Sat_242之间,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5 cM和7.4 cM。【结论】苏88-M21对大豆疫霉菌株Pm14的抗性是由1对单显性基因控制的,并将在苏88-M21发现的抗性基因RpsSu定位于O连锁群。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分子水平验证大豆材料的抗病性,以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性和感性的大豆为试材,利用已经报道的与SCN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引物,对供试的大豆材料进行指纹图谱鉴定。结果表明:引物Satt130无扩增结果,Satt301没有多态性,Satt309和Satt082表现出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3大类,其中在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组合中,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抗线4号×合丰25)F2、(合丰25×抗线4号)F3抗病后代抗-221、抗-131聚为一类;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合丰25×抗线4号)F2感-121被聚为一类,在这个区域将感病材料分开。而其它后代材料则聚为一类,并没有将抗感材料区分开。  相似文献   

8.
新疆厚皮甜瓜抗白粉病基因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厚皮甜瓜抗源的抗白粉病遗传规律,寻找和定位与厚皮甜瓜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厚皮甜瓜抗白粉病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抗病育种等奠定基础.[方法]在明确新疆地区瓜类白粉病生理小种的基础上,以抗病资源收集一号和感病农家品种皇后、F 、BC1P1、BC1P2、F2群体为材料.苗期接种鉴定,分析抗源收集一号抗性遗传规律,并利用SSR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收集一号对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生理小种1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对143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引物P173-174扩增出的特异性片段与抗病基因表现连锁关系,该片段大小为140 bp,与抗病基因遗传连锁距离为24.0 cM.[结论]P173-174可作为甜瓜抗白粉病分子育种的备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22的SSR新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微卫星技术筛选与Sr22紧密连锁的标记,从而应用于分子辅助育种选择与抗性种质基因检测分析。【方法】以抗秆锈病单基因系SWSr22与感病品种McN701为亲本杂交获得F1,单粒F1种子自交获得F2群体,选用中国流行小麦秆锈菌小种21C3CTH接种鉴定,进行遗传分析;利用分离群体集群分析法(BSA)对位于7A染色体的73对SSR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再通过SWSr22×McN701的F2抗感群体与F2﹕3家系的植株进行验证。【结果】该单基因系SWSr22对21C3CTH的抗性属于单位点显性遗传,并筛选到2对在亲本及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SSR引物Xwmc790和Xwmc633。通过对F2分离群体的分析表明,这2个标记与抗病基因Sr22紧密连锁,呈共显性,分布于该基因的同一侧,位于远着丝点处,与Sr22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8 cM和10.8 cM。【结论】这2个标记与抗病基因Sr22紧密连锁,经验证可用于小麦抗秆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0.
大豆高油酸、低亚麻酸性状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利用高油酸大豆N98-9445A与低亚麻酸大豆哈91016杂交获得的F2代群体,用500对SSR引物对油酸和亚麻酸进行基因定位,其中多态性标记有124个。QT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大豆油酸含量的QTL位于连锁群MLG G、MLG D1b上的Satt394和Satt172上,其LOD值分别为3.2436和4.0158,Satt394与Satt012的距离是12.01cM,Satt172与Satt274的距离是14.01cM;其对油酸含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02%和14.86%。控制大豆亚麻酸含量的QTL位点位于连锁群MLG K、MLG A2上的Satt381和Satt424上,LOD值分别为2.65和3.01,Satt381与Satt394的距离是18.06cM,Satt424与Satt097的距离是5.13cM;其对亚麻酸的贡献率分别为11.03%和7.89%。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开发与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利用该标记对甘蓝抗枯萎病基因跟踪、鉴定,为甘蓝抗枯萎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以高抗枯萎病的甘蓝自交系8024与感病自交系6A为亲本构建F2代分离群体和相应F3代家系,通过F3代家系抗病性分离表现确认F2代单株的基因型,选择10株纯合基因型显性抗病单株和10株纯合基因型隐性感病单株,利用BSA法构建甘蓝抗感基因池,筛选出与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克隆测序后根据序列差异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通过142株F2代分离群体连锁验证该标记与甘蓝枯萎病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并利用两个不同的抗感分离F2群体共100株对SCAR标记的通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获得了1个以相斥相连锁的SCAR标记S46M48199,该标记在感病亲本中扩增出199 bp的单一条带,而在抗病亲本中无扩增条带,142株F2代分离群体连锁分析表明,其遗传距离为2.78 cM,在F66和C1两个F2群体中的通用性验证结果,与抗性鉴定结果的吻合率分别为81%和83%。【结论】开发的SCAR标记可用于甘蓝抗枯萎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抗性基因SSR标记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以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 15-3493"和高感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石河子875"的175个F2代单株作为标记群体,采用BSA法筛选多态性引物,构建了1个包括3个SSR引物在内的连锁群。通过Mapmaker软件将与黄萎病抗性有关的1个位点定位在该连锁群,该位点与SSR标记BNL3556相距13.1cM,可解释表型变异方差的50.1%,为主效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3.
一对单显性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迄今为止,已在大豆基因组上鉴定了21个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但是在中国只有少数基因(如Rps1c、Rps1k等)抗性有效。因此,急需发掘新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以满足抗病育种的需要。‘大方六月早’对大豆疫霉菌的抗谱较广,是目前筛选出的优异抗源。[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以品种‘大方六月早’为抗病亲本与品种‘矮脚早’配置杂交组合获得F2∶3代家系群体,并进行遗传分析,通过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对‘大方六月早’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该群体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大方六月早’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暂命名为RpsAH。使用SSR标记进行分子作图,抗病基因RpsAH被定位在大豆3号染色体(即N连锁群)上,距离标记Sat_166为4.1 cM。[结论]大豆品种‘大方六月早’对大豆疫霉菌株AH的抗性由1个单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定位于大豆分子遗传图谱N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与抗白粉病基因 Pm1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携带 Pm13的抗病品系中大01与感病品系金光588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 F1、F2分离群体和 F2:3家系,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进行 SSR 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中大01携带的 Pm13基因位于3BS 染色体,5个 SSR 标记BE398268、wmc674、cfa2226、gwm533.1和 BE471274与 Pm13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0·5、0·8、1·6、13·2、52·1 cM,其中紧密连锁的标记 BE398268、wmc674和 cfa2226可用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到与不结球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采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和SSR标记进行了与抗病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通过对亲本、F1、BC1和F2群体进行病毒接种,研究了试验材料对TuMV的抗性遗传模型,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对TuMV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通过SSR引物筛选,得到在双亲间稳定表现多态性的引物54对。用这些引物筛选抗感池,得到1个与芜菁花叶病毒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Ra3E05,连锁距离为8.7 cM。将该标记测序,得到1条184 bp的序列,根据该序列重新设计引物,将SSR标记转化为序列特异扩展区城(SCAR)标记SCRa2,用F2群体对其验证,带型与原SSR标记表现一致,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6.
吴伟刚  刘桂茹  沈凤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24-13525
[目的]对小麦品种SARKA的抗白粉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方法]SARKA(抗)×河农822(感)的F1代表现为感病,对其F2代分离群体300株进行抗病、感病鉴定;利用χ^2测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对F2代群体建立抗病DNA池和感病DNA池,选取均匀分布于小麦21个连锁群上的165对引物对抗感DNA池以及双亲进行SSR引物筛选。[结果]经过χ^2测验符合1:3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规律,抗性分析表明,SARKA的抗病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结论]位于1A染色体上的SSR标记Xgwm99、Xgwm357与SARKA的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程度较高,遗传距离分别为34.7和29.9cM。  相似文献   

17.
以含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基因的烟草Ti245为抗病亲本,以K326为感病亲本,经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群体,分析了Ti245抗TMV的遗传规律,并对抗性基因进行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Ti245对TMV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基因定位发现,Ti245抗TMV的位点位于LG9连锁群,标记*Tp217200...  相似文献   

18.
以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作为抗旱性鉴定指标,对K55×K58杂交组合的亲本、F1、F2:3家系丙二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K58为强抗旱性品种,K55为弱抗旱性品种,F1为高抗,F2:3家系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进一步利用BSA法对60对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引物ORS510和ORS317在抗感基因池间表现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F2:3家系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采用MAPMAKER数据分析软件分析,表明ORS510、ORS317距离干旱胁迫下控制丙二醛含量的抗性基因分别为6.8cM、9.7cM.  相似文献   

19.
以向日葵高感列当E的自交系09110-21264162A为母本,与抗病自交系J-09R进行杂交构建F2群体,分析了向日葵抗列当E的抗性遗传规律,并且采用SSR技术在亲本和F2代群体中筛选与抗列当基因Or5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F2群体的抗感比符合3:1的分离规律,筛选出与抗列当基因Or5连锁的1个分子标记ORS1036.经F2分离群体验证,该标记的表型鉴定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94%.将该标记对84份自交系进行筛选,获得了15份可能携带Or5基因的抗列当资源,为抗性育种提供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以自育的高抗玉米粗缩病自交系QR-001为母本、高感自交系QS-001为父本,配制了包含281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为作图群体。选用在玉米基因组中均匀分布的1 028对SSR引物在双亲间进行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共检测到110个可以鉴别F2群体各单株标记基因型的SSR多态性标记。借助QTL IciMapping Version 3.3软件构建了较好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 343.2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0.3 cM。其中1个分子标记(bnlg161)不与连锁群连锁。所建连锁群中有26.6%的SSR分子标记发生偏分离。该图谱的构建为玉米抗粗缩病QTL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分子设计抗病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