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春小麦新品种一直是黑龙江省的育种目标。龙春166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研究所利用人工合成小麦中的优异基因与普通小麦杂交和回交的方式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整合了小麦近缘物种和普通小麦品种的优异性状,具有抗旱、秆强,抗倒伏、高产等特性。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190001。  相似文献   
2.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lucose oxidase,GO)转入玉米自交系,并对转化后代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授粉后15~20h为最佳外缘基因导入时间段,最适合的转化质粒DNA浓度为100μg·mL-1。转化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244株,PCR阳性植株13株,对转化的D0代PCR阳性植株的抗病性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部分转化植株的抗玉米大斑病能力有所提高,其中3株表现高抗。研究为探索大众化玉米转基因和培育抗病玉米自交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麦穗发芽是世界性的灾害,高效的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是穗发芽抗源选择及抗穗发芽育种中有效选择的关键。穗发芽抗性鉴定受到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发芽试验中穗的摆放姿态和灭菌剂的选择对鉴定结果影响较大。通过比较小麦发芽试验过程中穗摆放姿态和不同的灭菌剂对穗发芽试验结果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小麦穗发芽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对大豆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东农42、东农43、东农163、合丰25、绥农10号采用六种发芽温度4℃、8℃、12℃、15℃、20℃、25℃下温度对大豆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表明:4℃、8℃温度过低,在调查期间种子一直没有发芽。其它几个温度的发芽率以15℃为最高,12℃为最低,同前人研究发芽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不同。同一温度不同品种的发芽率、平均芽长在品种间差异显著,说明种子萌发受遗传因素影响,同一品种不同温度之间的平均芽长随温度的升高依次升高。实验的研究有利于确定大豆的田间播种温度,为适时早播,保证田间种子的发芽,出苗,成苗,及时的成熟提供依据,并为最终的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龙春2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资源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的品种,整合了小麦近缘物种和普通小麦品种的优异性状,具有产量潜力大、抗旱性强、品质优良、穗发芽抗性强等特点,201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龙春2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为小麦育种和优质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纳米处理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效果及后代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影响,2013-2015年以纯系龙0632和九三6529为试材,用FLM强功能陶瓷纳米器处理过的水配制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并以正常组织培养作对照,研究了纳米处理对幼胚组培诱导频率和分化频率及其S_1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纳米处理的2份试材的平均分化率为9.3%,未经处理的为5.4%。纳米处理S_1株高的平均变异率为4.7%,穗长平均变异率为2.1%,入选株率为7.1%;未经处理的分别为0.4%,1.0%和2.7%。可见纳米处理可以提高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效果和后代的变异频率,有助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  相似文献   
7.
8.
小麦白粉病抗源筛选及抗源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 C.f.sp.tritici Marshsl)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通过对359份小麦材料进行白粉病鉴定,筛选出抗白粉病或对白粉病免疫的人工合成小麦材料6份、小麦稀有种21份,推广品种1份。  相似文献   
9.
小麦秆锈病是世界小麦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大发生将造成小麦的大幅减产。围绕小麦秆锈病的危害、病害症状、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以及防治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cM、6.5cM、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