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鲁棉研系列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研究又获新进展。继鲁棉研17号、18号、19号、20号、21号、22号、23号、25号于2005年3月5日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鲁棉研15号、16号、19号、20号、21号、24号、25号共7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于2005年4月30日在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审定。其中鲁棉研15号、20号、24号、25号为抗虫杂交棉品种,鲁棉研16号、21号为常规抗虫棉品种,鲁棉研19号为短季抗虫棉品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山花9号、潍花8号、花育22号、花育19号、青花1号、花育25号、山花11号、青花7号、花育33号、青花5号、潍花11号、花育31号、花育36号、农大056十四个品种,综合主成分值最高的5个品种是潍坊8号、青花7号、花育22号、青花5号、山花9号,最低的是花育25号、山花11号、花育36号、青花1号、农大056。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宜临夏旱作地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临夏州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于2022年引进宁薯19号、陇薯14号、中薯28号、定薯4号、青薯9号、云薯108等21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临薯18号、陇薯12号、中薯24号、定薯4号、中薯28号、陇薯7号、陇薯14号、陇薯10号这8个品种亩产量均在2 500 kg以上,其中临薯18号、陇薯12号、陇薯7号、陇薯14号、陇薯10号5个品种在临夏地区已有种植,可继续推广种植;中薯24号、定薯4号、中薯28号3个品种为新引进品种,可以进入下一年的筛选试验;宁薯19号、陇薯16号、中薯19号、天薯11号、天薯13号、定薯3号、陇薯15号、云薯108、青薯9号、陇薯17号、冀张薯12号、中薯5号、希森6号13个品种表现一般,可进入下一年筛选试验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4.
露地种植的方形无籽西瓜,可选择金宝一号、金蜜一号、金蜜二号、金帅一号、金晖一号等;作餐桌雕刻的,可选择丰田一号、兴科二号、兴科三号等;大棚早熟栽培、越夏栽培、秋延栽培的,可选择丰田二号、兴科四号、兴科六号等。  相似文献   

5.
“十五”以来,先后育成并通过审定定名苏玉(糯)1号、2号、3号、4号、5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3号、SW503共12个特用玉米品种。其中,“苏玉(糯)2号”为全国糯玉米区试对照品种。在糯玉米育种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十五”以来,先后育成并通过审定定名苏玉(糯)1号、2号、3号、4号、5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3号、SW503共12个特用玉米品种。其中,“苏玉(糯)2号”为全国糯玉米区试对照品种。在糯玉米育种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
一、移栽要点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栽培目的和土壤肥力,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生育期短、优质高产、稳产性好、熟期适中、株型紧凑、适于密植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如云瑞6号、云瑞8号、云瑞21号、云瑞47号、会单4号、路单8号、路单10号、路单12号、路单13号、宣黄单4号、宣黄单6号、兴黄单892、海禾2号、长城799、红单3号、红单4号、保玉12号等品种。2.备袋。育苗营养袋可选用纸袋或特制塑料袋,规  相似文献   

8.
一、移栽要点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栽培目的和土壤肥力,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生育期短、优质高产、稳产性好、熟期适中、株型紧凑、适于密植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如云瑞6号、云瑞8号、云瑞21号、云瑞47号、会单4号、路单8号、路单10号、路单12号、路单13号、宣黄单4号、宣黄单6号、兴黄单892、海禾2号、长城799、红单3号、红单4号、保玉12号等品种。2.备袋。育苗营养袋可选用纸袋或特制塑料袋,  相似文献   

9.
进行冀北承德坝上及接坝地区2015年燕麦与荞麦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燕麦品种8个,分别为坝莜13号、坝莜8号、坝莜12号、坝莜14号、坝莜10号、白燕2号、坝莜9号、坝莜3号;初步筛选出甜荞品种12个,分别为丰甜1号、通荞1号、定甜2号、榆荞4号、信农1号、赤甜1号、TQ08-06(榆荞-5)、荞杂2号、通荞2号、北早生、晋甜E09-2、改良1号;初步筛选出苦荞品种9个,分别为赤苦荞2号、赤苦荞1号、ZNQ028、云荞1号、晋苦荞6号、定引1号、黔苦5号、西苦1号、通苦荞1。这些品种的适应性和表现有待于下年度进一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转抗虫基因育种是控制害虫发生的有效途径,研究旨在对29个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进行抗虫性筛选和抗性鉴定。【方法】通过离体的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株系叶片室内饲虫实验,统计死亡指数及死亡率,用DPS统计软件对两年的饲虫数据进行分析。【结论与结果】把这29个株系的抗虫性分为了三类:饲虫死亡率高于85%的1号、17号、41号、21号、7号、8号、27号、6号、11号定为高抗株系,饲虫死亡率在60%~79%的5号、33号、32号、29号、22号和38号定为中抗株系,饲虫死亡率低于60%的26号、39号、31号、30号、16号、36号定为低抗株系。为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选用幼穗、幼胚、茎尖等五种外植体进行组培,结果表明,幼穗和幼胚的分化率最高,最适宜选用进行高粱体细胞克隆变异利用研究。对9个高粱品系的166个R2代株系进行了观察分析,除两个品系外,其余7个均有变异株系出现,其中晋粱5号的变异频率高达26%,9个品系的平均变异频率为11.24%。筛选到多个高粱骨干恢复系的无性系变异材料,并且以优良变异系R111为父本育成了优良杂交种一个,已通过审定,定名为晋杂18号。  相似文献   

12.
饲料高粱晋杂24号的特征特性和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变我国饲料工业对饲料专用高粱利用比较落后的局面,通过"三系配套"选育出的饲料高粱新品种晋杂24号,具有高产、多抗、优质的特点。2006,2007年2年平均产量为9 289.5 kg/hm2,比对照晋杂12号(平均产量7 761.0 kg/hm2)增产8.4%;对高粱蚜具有抗性,在我国配合饲料业中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3.
新型A#-2细胞质高粱杂交种晋杂12号选育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粱杂优利用依赖于A_1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在遗传上有很大的脆弱性,对生产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5]。我们于80年代初开始,经多年努力已成功地育成了一批异胞质雄性不育系在育种中应用,增加了杂交种的细胞质类型。1材料与方法1.IA2细胞质的来源及遗传晋杂12号母本A。V4A是以非买罗细胞质AZTAM428为不育源与印度材料picklet连续回文转育成型的抗旱、抗病、高配合力A。细胞质不育系。(1)以AITX623A/B、AZV4A/B、恢复系HM65、忻粱7号等三系为试材,组配杂交种;FI…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适宜机械化栽培矮秆耐密高粱品种‘晋杂34 号’生产的种植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种植模式对‘晋杂34 号’株高、LAI、光合特性、单株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增大,株距变小,拔节期和抽穗期株高、LAI、光合特性、单株生物量、产量呈降低趋势,而采用宽窄行60 cm:40 cm 处理较等行距种植栽培处理,可显著增加抽穗期株高;可提高拔节期和抽穗期LAI、光合特性各指标;可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单株生物量;可显著提高枝梗数、千粒重和产量,比等行距栽培平均增产3.36%~18.81%。本研究表明,行距种植与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息息相关,采用宽窄行栽培措施可提高‘晋杂34号’光合特性,促进生长发育,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曹雄 《农学学报》2015,5(9):12-16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成穗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酿造高粱品种在旱地的合理种植密度,[方法]本试验以酿造高粱‘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田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6.00万株/hm2、8..25 万株/hm2、10.50 万株/hm2、12.75 万株/hm2、15.00 万株/hm2)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穗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株高、茎粗、穗长、最大叶面积、穗粒重、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在6.00万株/hm2~10.50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大幅度增加;当密度超过10.50万株/hm2时,籽粒产量趋于平稳。回归分析表明,高粱种植密度与成穗数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26866.222+0.555x。[结论]综合分析,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0万株/hm2为宜。该研究为酿造高粱在该地区种植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晋杂3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晋杂3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以不育系10337A6为母本、恢复系3037R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粱杂交种。2013年7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区域试验中,晋杂32号平均产量为8 970.5 kg/hm2,比对照晋杂12号增产7%。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产量高,抗旱性、耐瘠薄性较强,高抗高粱丝黑穗病,适应性广,适宜山西省晋中盆地及其以南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酿饲兼用高粱杂交种平杂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杂8号是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3年用高粱雄性不育系永1762作母本、恢复系平恢8号作父本杂交育成的高粱新品种.该品种表现高产,淀粉、赖氨酸含量高,成熟时茎、叶青绿,饲喂效果好,综合利用价值高,适应性广.在2003-2004年的国家高粱区试中平杂8号平均折合产量8 019.0 kg/hm2,较对照晋杂12和锦杂93分别增长5.3%和6.8%.在2004年国家高粱新优组合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8 512.5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8.1%.适宜在甘肃、陕西、宁夏、河北、山西及辽宁锦州、朝阳等高粱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中晚熟区主要高粱品种耐瘠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缺乏,全国约有21.95%的耕地生产障碍问题突出,保障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不仅要兼顾现有耕地产能提升,同时要高度重视后备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耐瘠作物,避免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竞争,对满足粮食需求至关重要。为利用边际土地发展高粱生产,2019年在山西省榆次区比较研究中晚熟区高粱品种耐瘠性差异,筛选耐瘠性强的高粱品种和高粱耐瘠性评价指标,为边际土壤高粱种植品种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23个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高土壤肥力(对照处理)和低土壤肥力(瘠薄胁迫)2个处理,调查其对高粱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等15个指标影响,计算各指标的耐瘠指数,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隶属函数法与聚类分析评价参试高粱的耐瘠能力,筛选耐瘠品种;利用耐瘠指数和耐瘠综合评价值(D值),通过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确定高粱耐瘠性鉴定的适宜指标。【结果】瘠薄胁迫下,高粱产量、穗粒数、收获指数(HI)、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时叶面积指数(LAI)、穗长和穗宽有不同程度降低,降低幅度依次为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LAI>穗宽>HI;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和植株氮、磷、钾累积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氮累积量对瘠薄胁迫最为敏感。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5个指标转化成5个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9.28%),计算各参试品种D值,聚类分析后,将23个高粱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耐瘠性强6个(0.633≤D≤0.755)、耐瘠性较强7个(0.467≤D≤0.592)、耐瘠性较弱7个(0.310≤D≤0.421)和耐瘠性弱3个(0.166≤D≤0.246)。不同高粱品种中,冀酿2号、辽杂19、晋杂18、晋杂22、金丰301和晋杂28的D值最高。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高粱耐瘠评价的最优回归方程,筛选出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植株氮累积量、籽粒磷累积量、籽粒钾累积量和穗宽6个指标对高粱耐瘠能力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植株氮累积量、植株磷累积量、籽粒氮累积量和籽粒磷累积量的耐瘠指数与D值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45、0.836、0.766、0.778、0.761和0.757。【结论】在瘠薄胁迫条件下,不同高粱品种耐瘠性存在遗传差异,冀酿2号、辽杂19、晋杂18、晋杂22、金丰301和晋杂28为耐瘠性强的品种。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植株氮累积量和籽粒磷累积量可用于高粱耐瘠能力的快速评价。  相似文献   

19.
:“早春二号”黄瓜是利用自交系“89-4”和“83 -4”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 ,瓜为深绿色 ,瓜顶端不带黄条纹 ,瓜条顺直 ,瓜长 3 0cm ,直径 3 .5cm ,把短 ,单瓜重 2 0 0g左右 ,刺白、瘤多、口感甜、脆 ,植株生长势强 ,第一雌花节位 3~ 5节 ,早熟 ,前期产量比“津杂二号”黄瓜高 2 9.6% ,丰产性好 ,总产量比“津杂二号”增产 2 2 .4% ,每公顷产量 90 0 0 0kg以上 ,抗枯萎病、白粉病 ,适合早春大棚及中小拱棚栽培  相似文献   

20.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N素及C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温胁迫 3 d 后,黄瓜耐热品种津杂 2 号幼苗中蛋白质降解速率(4.36% )比不耐热品种中农 11 号(8.51% )慢;氨基酸增幅较小,耐热品种为 26.34% ,不耐热品种为 34.7% ,其中脯氨酸质量分数增幅与品种耐热性呈正相关.耐热品种比不耐热品种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66、6.64 μm ol·m - 2·s- 1),较低的呼吸速率(分别为445.66、563.49 μ L·g- 1 ·h- 1)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 D(620 nm )分别为2.02、2.42].解除高温胁迫后,耐热品种的蛋白质合成和净光合速率均较不耐热品种恢复得快,表明耐热品种无论在高温胁迫下或解除胁迫后均比不耐热品种具有较强的平衡 N、 C代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