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由于历史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本文通过经济指标的测度,分析了湖北省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倡导根据实际情况来切实解决湖北省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谭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49-150
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测度 ,发现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严重性 ,这就意味着造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困难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因此要加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 ,以消减我国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1978-2007年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及破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指标对1978—2007年陕西二元经济结构强度进行测度,分析了陕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并提出破解二元结构的对策,以实现陕西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转移农业劳动力,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二元经济理论,对安徽省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化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可持续性转移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基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和区域实际建立定量测度指标体系,以海口市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应时点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海口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集约程度和综合效益、组合类型、多样化程度、集中化程度及区位指数等6个指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指标测度分析结果与区域实际一致,不同测度指标结果相互验证,说明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建立的测度指标体系是合理的。研究发现,根据海口市各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及各区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结果,海口市域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相似情况划分建设用地集中及集约利用区、土地类型多样及适度发展区、土地类型集中区等3个综合区。  相似文献   

6.
结合中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实现城市的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并从经济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生态组织结构3个方面初步选取了具体指标,以构成相对完整的城市生态化测度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沿江8市的生态化建设进行了现状评价.根据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3类,即经济优势型城市,环境优势型城市,中间型城市;提出了各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克里雅河绿洲为例,选取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中的21个指标构建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灰色关联技术对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关联度、耦合度和时序特征进行测度分析,以揭示两大系统的耦合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要素的耦合机理比较复杂,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强度不一;2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时序性,与1999年相比,2009年以后耦合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建设工程项目系统复杂性的测度是土木工程管理的研究前沿,用复杂性科学的观点看待建设工程项目,提出了建设工程项目系统复杂性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测度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建模和求解,并应用这一测度模型对上海世博园某建设项目的复杂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项目利益主体组织结构、项目目标、项目信息方面的复杂性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测度与优化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相对集中度指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进行测度,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带来的突出问题,并从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产品差异化3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林业生态安全内涵构成的研究和对现有测度方法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外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研究中存在“就生态论生态”的预警滞后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定的主观性、指标体系和特征指数难以优势互补、生态安全性判据缺乏客观依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基于生态与产业系统的共生关系研究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的新方法.首先,研究林业生态安全的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结构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构建方法,从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结构化、定量化方法.然后,通过寻求指标体系和特征指数的有机结合,得出描述林业生态安全演变趋势的性质和程度的特征指数——生态-产业共生度和成熟度.由此提出确定林业生态安全阈值和底线的定量化方法,并建立林业生态安全双特征判断矩阵,从而将林业生态安全度分为3个安全区间、6个安全等级和4个预警级别.最后,综合以上成果,构建了基于生态-产业共生关系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方法的整体框架:目标-手段树和技术路线.根据新方法的构建机理,所得出的林业生态安全测度和预警信息具有主观性弱、预测性强、特征指数值的生态经济意义明确、便于追溯问题的原因等技术优势,有利于林业生态安全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朱治国  史常亮  张冠坤  裴阳朔  张大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72-16273,16276
江苏省产业结构经历实现了"二一三"向"三二一"的转变。然而,这一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的有效性以及产业结构格局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有待研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判别产业结构因素在江苏省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指出江苏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因素并不是主导力量;在三次产业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第一产业贡献最大,第二产业贡献其次,第三产业贡献最小,其中房地产业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金融业和建筑业相对较小,工业潜力有待进一步发展。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充分发挥工业对江苏省发展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使用1952~2012年间江苏省的经济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多重协整检验方法、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江苏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产业结构变迁与实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即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产值结构的冲击对经济增长存在一种负向纠正的均衡机制,因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高超  陆玉麒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90-6691,6693
以江苏省13个市为区域研究单元,分析了1998~2004年省内各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各市的旅游经济差异逐年扩大。根据梯度推进原理,将13个市按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划分成3个梯度,进而阐释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继续扩大的成因并提出缩小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测算出1990-2011年的泰尔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机理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苏南内部差异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格局,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格局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性较强,空间格局演化中的随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从完善合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变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不变价格分别测算了苏南、苏中、苏北 ,以及 13个省辖市和 6 4个县市这 3个不同层次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 ,1978至 2 0 0 0年间 ,不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都呈逐年扩大的变迁态势 ,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而且区域层次划分得越小 (地域单元越小 ) ,所体现出的差异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7.
谢欣沂  房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88-19089
以苏北三县(睢宁、赣榆、泗洪)为调查对象,从信息不对称问题、食品供给和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消费与食品安全问题3个方面阐述了苏北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经济学机理,从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和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2个方面介绍了苏北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解决苏北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理论:一是提高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二是规范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为;三是改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现状;四是加快苏北农村经济建设,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市2005~2014年10年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苏南、苏中、苏北3区域间差异呈"W"型波动,但总体差异减小。江苏省旅游经济结构呈"橄榄球"型,两极分化明显,球体中间聚集大量城市,且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缓慢交替发展的趋势;而球体两端城市数量较少,位次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王学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15-20818
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变量指标,通过计算测度1996~2009年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利用全局Morans’I指数和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聚集效应增强,集聚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不断拉大,经济增长收敛性在空间格局上表现出明显的苏南、苏北间发散和两大区域内部收敛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葛斐  黄静  穆月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76-16078
以江苏、新疆两省为例,分析了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差异,认为居民收入水平及其结构差异是导致消费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探讨了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的4个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水平和政策制度。根据1993~2007年相关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水平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收入来源结构看。东西部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工资性收入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家庭经营纯收入及财产转移性收入的差异对生活性消费水平差异的影响程度较小。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