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黄红麻不仅是获取纤维的经济作物,而且其麻骨是制造高档装饰用门板的良好原料。作者从黄红麻骨门板质量,环境保护,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生产工艺和科技力量几个方面分析了该产品研究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马兰  龙超海  吕江南  刘佳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614+9622-9614
为了规范黄、红麻剥皮机的作业质量,并为评价黄、红麻剥皮机作业性能提供技术参考,探讨了黄、红麻剥皮机作业质量指标及其检测方法和判定规则;研究结果亦可为大麻等麻类作物剥制机械作业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红麻生产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麻生产现状及应用前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唐守伟一、黄红麻生产和贸易黄红麻是世界上仅次于棉花的重要的天然植物纤维,主要分布在远东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及非洲一些国家。据粮农组织统计,1995/96年度,世界黄红麻产量为2618万t,主要种植于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低浓度铅(300mg·kg-1)处理对不同黄/红麻品种生物产量、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铅处理对不同黄/红麻品种生物产量有明显影响,初步筛选出4个铅耐受黄/红麻品种。黄/红麻不同部位铅累积:根部茎部嫩茎叶;铅吸收量:根部嫩茎叶茎部。黄/红麻不同品种铅富集系数:红麻闽红964光钝感红麻,黄麻闽黄1号黄麻179埃及黄麻闽黄麻1号;铅转运系数:闽黄1号和光钝感红麻转运系数分别达到0.76和0.82。  相似文献   

5.
黄红麻(指黄麻、红麻及其同类植物纤维)是继棉花之后的另一类重要的植物纤维。由于受到人造纤维的激烈竞争,黄红麻及其产品面临着长期失掉市场的严重威胁。 生产 世界黄红麻生产几乎集中在4个亚洲国家——印度、孟加拉国、中国和泰国。这4个国家的生产总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其余10%生产于巴西、缅甸、尼泊尔和苏联等国。  相似文献   

6.
黄红麻与环境国际研讨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黄红麻与环境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10月26—29日在荷兰海牙召开。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印度、中国、埃塞俄比亚、法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但等主要黄红麻生产国和...  相似文献   

7.
高锰酸钾活化法制备红麻秆芯活性炭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浸渍比的KMnO4为活化剂高效活化红麻秆芯,制备了大比表面积和微孔结构发达的活性炭.探讨了活化温度、活化剂与原料的浸渍比、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的碘和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成本和高性能红麻秆芯活性炭的较佳制备条件为:浸渍比2%、活化温度800℃和活化时间120 min;该条件下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总孔容、平均孔径分别为985.36 m2.g-1、0.54 cm3.g-1和1.09 nm.通过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FT-IR、FE-SEM、EDX等手段对红麻秆芯活性炭的孔结构特征、表面官能团、显微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KMnO4活化法有望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活性炭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本世纪70~80年代陆续搜集、鉴定和保存江西黄、红麻品种资源达98份,其中黄麻圆果种30份,长果种13份;红麻全叶型6份,裂叶型49份。筛选出具有各类优良特性的黄、红麻优异种质资源24份。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物资源的利用率,选用亚麻屑、红麻骨、甘蔗渣等3种作物秸秆分别用25%、50%、75%与100%替代普通泥炭,在仙客来上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25%的亚麻屑、25%~50%的红麻骨和25%的甘蔗渣均有利于仙客来的生长与开花,其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基质.  相似文献   

10.
黄红麻主要用于生产包装物料、地毯底布、混纺纱等产品。目前世界黄红麻消耗量不断增加、1981年度世界总消费量为372.1万吨,较1979、1980年分别增加7%和3%,但产量却逐年减少,大部分价格也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开发黄红麻纤维的新用途和新产品(非传统产品)关系到黄红麻生产的发展,其新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1.尚处在试验阶段的,如无纺布;2.研制成功但未形成商业性生产的,如某些混纺布和先进漂染布;3.已投入商业生产但尚面临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红麻(洋麻)纤维主要用于制作麻袋、地毯、造纸等,种植红麻经济效益较高。为夺取红麻高产,1981~1983年进行了红麻高产规律的研究。 几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红麻亩产要达到1000斤(生麻)以上,其生物产量应在3000斤左右,经济系数约为34%。为此要根据红麻生育规律,充分利用光能,合理施用肥料。 (一)延长营养生长期,从时间上多争光能 栽培红麻的目的,是要收取茎秆韧皮部纤维。为了使茎生长得高大粗壮,红麻必须生长快而发育慢,  相似文献   

13.
不同黄、红麻对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和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黄、红麻品种对土壤重金属吸收和富集的特性,了解其生长耐受性及植株各器官对重金属Zn、Cd、As、Pb的积累和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植株的生长,黄、红麻各器官对Zn的积累分布较均匀;As的积累呈不断上升趋势,根>叶(籽粒)>茎秆;Cd的积累呈不断下降趋势,根>叶(籽粒)>茎秆;Pb的积累有增有降,根>茎秆>叶(籽粒);在土壤重金属胁迫下耐受性较好的黄、红麻品种有红麻09-1、09-3、09-5和黄麻09-2、09-3、09-5。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实用技术》2013,(8):57-58
几乎各种麻类作物均可用来造纸,但目前主要利用的是黄红麻全秆。自1960年美国通过对500余种造纸用一年生植物的筛选,确认红麻为最有希望的造纸用非木材纤维作物之后,有关大学及工业组织协作对全秆红麻应用于造纸行业,作了从种植、收获、工厂制浆造纸到印刷等一系列研究,证实了红麻可作为更新造纸用纤维资源技术的可行性。持续至今,已进人到应用阶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找金针菇新的栽培原料,增加红麻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红麻副产物栽培金针菇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金针菇的菌丝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确定红麻副产物栽培金针菇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红麻副产物培养基pH为 6.5,培养基中含麻骨50%、氮源30%、水分67.5%,且添加0.5%石灰粉、0.5%碳酸钙和1%白糖时栽培金针菇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111.0%;红麻骨培养基上的‘金杂19’出菇齐,生物学效率可达106.7%,‘长白201’出菇早,色泽好,生物学效率约为101.6%。  相似文献   

16.
红麻种子特殊颜色材料的发现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麻主要用于纺织和造纸,我国红麻种植面积及总产均居世界首位。其种植面积大部分集中在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红麻是收取营养体的短日照作物,故北方红麻种植区年年均从“两广”及福建等繁种地调种子做南种北植用。目前我国所有红麻品种的种子颜色均为灰黑色,种子形态、大小也基本相似,一般人员不能从种子外观上区别品种间的类型和真假。由于历史的原因,红麻生产几经大起大落,现在我国红麻生产用种供种渠道多、流通大、混杂严重。目前在广西玉林地区等地还有部分纤维产量很低、种子产量高的特早花早熟品种。同时北方部分麻农也因  相似文献   

17.
黄红麻陆地湿润脱胶技术是中国农科院麻类所研究成功的一项新型实用技术.它克服了传统天然水沤脱胶方法存在的占用水面大、脱胶时间长、质量不稳定和污染严重等缺点,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操作技术是:  相似文献   

18.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取得突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红麻的传统用途是织地毯、麻袋和编麻绳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资源大量减少,全球变暖及沙漠化地区增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比造纸,制作纤维板、无纺布和可生物降解地膜等红麻利用新用途。红麻以其巨大的生物产量(为树木的3~4倍)和极强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引起了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9.
造纸用红麻品种比较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探讨了品种、播期及播种方式、收获期、化学除草等因子对造纸用红麻干茎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了淮河流域造纸用红麻大面积种植,宜选用高产且皮骨比在0.5以上的中、晚熟品种;提倡早播,一般春播4月底前、夏播6月初以前完成播种,宜采用撒播方法播种;收获期可比纤维用红麻延迟20d左右;茎秆安全贮存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5%以下;进一步证明了化学除草剂防除红麻田间杂草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求环境友好的固体酸催化剂,以在温和的水热炭化条件下实现农林副产物的高附加值转化。【方法】以红麻秆芯为原料,考察了磷钨酸用量、水解条件、炭化温度和炭化时间对红麻秆芯水热炭化效果的影响,对水热炭的得率、表面官能团、元素组成及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并对磷钨酸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将添加质量分数10%磷钨酸水溶液的红麻秆芯原料在900 W超声波细胞破碎机中预处理15 min后,经由180℃水解4h制得的水解液在相同温度下进一步水热炭化6h,制备获得的水热炭微球形貌较规整且得率最高。经乙醚萃取分离的磷钨酸,在重复循环使用4次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结论】磷钨酸可以在低温下直接用于木质纤维原料的催化水热炭化制备形貌单一的炭微球,且可以进行4次的循环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