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鲂鱼(Megalobrama termina,is)原名三角鲂,隶属于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Rerinae),原产于长江以北的江河湖泊中。它肉味鲜美,生长速度比原产于珠江流域的广东鲂快,与团头鲂相当,病害少,食谱广泛,拉网起捕率高,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淡水养殖品种。我们于1988年从湖北省引进亲鱼,次年进行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另文报导),  相似文献   

2.
黄起荣 《内陆水产》1994,(11):27-29
淡水白鲳学名为短盖巨脂鲤,属于腮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域。1982年我国台湾省最先从南美引进饲养,成为一种食用鱼。1985年长江水产研究所从台湾引入广东省东莞市试养,并于1988年人工繁殖成功.经有关科研、生产等单位试养.认为淡水白鲳具有肉质好、体形大、生长快、  相似文献   

3.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Bloch)俗称“盲曹”,为热带广盐性海洋鱼类,我国东南沿海广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盐度适应性广,是海水、咸淡水及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已有养殖,种苗主要来源于泰国的人工繁殖。由于种苗来源困难、价格昂贵,限制了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在1985年的5月和8月,先后从泰国引进了二批全长7~12毫米的幼苗进行培育,并于1986年着手尖吻鲈的人工繁殖工作,1989、1990两年相继催产成功,培育出种苗4批,完成了尖吻鲈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及种苗培育的全过程工作。本文着重描述从1日龄仔鱼至3厘米鱼苗的培苗过程。  相似文献   

4.
淡水黑鲷是我国于1998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一种名贵鲷科鱼类,2001年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首次人工繁殖成功。该鱼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食性广、适应性强、易上网、肉味鲜美等优点。深受养殖户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现已在广东、河北、浙江、江苏、天津等省市推广。我们于2004年进行了淡水黑鲷的池塘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田青 《河南水产》1996,(1):25-25
淡水白鲳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病害少、易捕捞、肉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幼鱼阶段还可作观赏鱼,淡水白鲳于1985年从台湾省经香港引入广东省试养,1987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以后逐渐推广到全国,成为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结束了依赖天然鱼苗养鱼的被动局面,开辟了淡水养鱼的新纪元。近30年来,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已广泛普及,而且有了很大提高。但到目前为止,鱼苗产量仍然低而不稳,供不应求。因此,继续进行家鱼人工繁殖养殖技术的研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提高鱼苗产量,促进淡水养鱼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就家鱼人工催产的某些技术问题谈几点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淡水白鲳是一种最新的优良养殖品种。它原产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早期作为观赏鱼类饲养。1982年台湾省最先从国外引进,经三年多的培育,改良成食用鱼,并于去年首获人工繁殖成功。广东省去年从台湾省引进体长为5厘米的淡水白鲳2900尾进行试养,目前生长良好,并在本省几个良种场和佛山等地定居安家。  相似文献   

8.
《水产科技情报》1977,(5):36-39
梭鱼是一种生长快、肉味美的咸淡水鱼类。我省沿海资源丰富,滨海地区群众早有捞取天然鱼种进行养殖生产的习惯。经过驯化,梭鱼亦能在淡水水域养殖,且生长良好。但是,仅仅依靠天然苗种发展梭鱼养殖,生产受到限制。因此,解决梭鱼人工繁殖已成为发展梭鱼养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9.
家鱼人工繁殖鱼苗已有二十七年历史,人工繁殖生产的鱼苗,已逐渐成为淡水养鱼苗种的主要来源。而人工繁殖鱼苗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鱼。众所周知,培育优良的成熟亲鱼是人工繁殖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家鱼人工繁殖的决定性一环。  相似文献   

10.
淡水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食用和观赏的大型鱼类之一。1982年引入我国台湾省,1988年获得了人工繁殖成功。由于淡水鲳生长迅速,受到各地的欢迎。随着淡水鲳养殖的推广,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危害较大。本文就淡水鲳的...  相似文献   

11.
淡水鲳夏季人工繁殖技术陈炎发,毕道生,舒建新,马丛普(湖北省蒲圻市水产局437300)(蒲沂市水产良种场)从1991年起,我市每年4月、10月春秋两季进行淡水地的人工繁殖,采用两针注射法,均获成功。根据蒲析市水产良种场养殖水面少,秋季繁殖的鱼苗无池培...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美国于60年代初开始商业养殖,70年代开始大规模养殖。近年来,产量跃居美国淡水养殖鱼类之首,占全美淡水养殖总产的一半以上。由于其具有适应性强,易饲养,易起捕,个体大,生长快,易垂钓和肉味鲜美等特点,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养殖和游钓对象,先后被前苏联、南斯拉夫、日本等国引进。我国于1984年首次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结合我国国情,系统地进行了移植、驯化及养殖试验,1987年该鱼人工繁殖成功,在国内20多个省市全面推广,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每年约生产和销售苗种1亿…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是淡水虾中个体较大的种类,原产于印度一太平洋区域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域中。我国于1976年由珠江水产研究所从国外引时,翌年取得了人工繁殖成功。现罗氏沼虾已在广东、广西、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等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罗氏沼虾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力强、肉味鲜美、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革命科研路线指引下,我国青、草、鲢、鳙和鲮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已于1958年先后获得成功。从此摆脱了数千年来“靠天然供苗”的被动局面,为我国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新途径。十几年来,家鱼人工繁殖的成绩是巨大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家鱼人工繁殖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淡水白鲳Cdossoma sp.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是热带亚热带淡水经济龟类之一。1982年我国台湾省最先从国外引进,1985年广东省开始引进,川沙县于1987年从广东引进淡水白鲳,经过三年来的培育和越冬,1989年在上海市技术推广站协助下对淡水白鲳进行催产获得成功。淡水白鲳肉质鲜美,具有食性广,生长快、耐低氧、易捕捞、抗病力强等优点。开展淡水白鲳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对改善上海地区池塘养殖龟类品种的结构,达到稳产高产的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繁殖蟹苗淡化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繁殖蟹苗淡化方法的初步研究陆开宏,徐如卫,江锦坡(浙江水产学院养殖系,宁波315010)河蟹(Eriocheirsinensis)系海水繁殖、淡水生长的洄游性甲壳动物,人工繁殖的蟹苗(大眼幼体)由于自身调节渗透压的需要,一般均需淡化后才移入淡水放...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鲴(letelums puncmtus)又名沟鲶,属鲶形目、鱼回科鱼类,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肉味鲜美、细嫩、营养丰富,且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1984年首次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因其具有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起捕率高等特点,适合我国绝大部分淡水水域饲养。  相似文献   

18.
淡水白鲳人工繁育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几年来,笔者通过对淡水白鲳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从1992年受精卵孵化率为32%到1995年提高到90.5%,鱼苗培育成活率由1992年的15%提高到1995年的78%,且每年可生产百...  相似文献   

19.
(一)拉网起捕鱼种,进行筛选,锻炼体质,消毒鱼体,以及搬运放养等,是养鱼生产中年年要做的,而鱼种幼小,体质嫩弱,操作中必须注意掌握如下几个方面,以提高成活率和减少鱼病的发生。一、拉网前不要投饵和施肥,如果池中有水草、青苔、杂物等,应先捞除,以免防碍拉网和损伤鱼体。二、拉网下池或鱼种出池前,如发现水面有鱼浮头现象,应暂停拉网,待鱼恢复正常后再拉网;拉网应在晴天进行,如遇暴雨等恶劣天气,不论正在拉网  相似文献   

20.
淡水鲨鱼学名为苏氏圆腹(鱼芒)(Pangasius sutchi),属鲇形目(Siliurformes),鱼芒鲶科(Pangasiidae),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江河、湖泊中,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人们喜爱的垂钓对象.2000年,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马来西亚引进淡水鲨鱼,并在海南育种中心进行养殖,经过近四年的精心培育,于2003年6月成功进行淡水鲨鱼的人工繁殖,现将其人工繁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