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它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近年来,各地虽然对该病加强了防控力度,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仍然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传染幼鸡和雏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杀淋巴细胞性疾病,可引起免疫抑制进而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它传染性疾病。因此,该病仍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该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主要对该病毒的基因、蛋白及其分子致病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E株人工感染体外培养法氏囊细胞的凋亡,电镜和DNA电泳分析表明,IBDV感染后4-24h,法氏囊培养细胞呈现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经流式细胞计检测,荧光染色观察和统计学分析表明,IBDV感染后4-24h,法氏囊培养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P<0.01).试验结果说明IBDV变异株人工感染可以诱导法氏囊培养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3~6周龄的青年鸡,病毒在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中迅速繁殖,损伤法氏囊的B淋巴细胞,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临床上出现增重减少、死亡、机体严重脱水和骨骼肌出血。除直接引起鸡死亡与生产性能下降外,还可引起其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鸡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因为该病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而法氏囊是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所以,发生该病后会出现对其他疾病的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失败,使鸡群发生多种病原合并感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病毒感染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免疫系统的细胞,从而引起鸡群免疫应答功能不全,产生免疫抑制,使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疫苗免疫失败以及继发感染发病率增加.近年来,一些家禽由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免疫抑制越来越严重,因多处于隐性或亚临床感染状态而易被忽视.鸡免疫抑制性病毒主要包括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禽白血病病毒等.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其病理变化以法氏囊肿大出血、肾肿大、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特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一般与新城疫、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混合感染,造成鸡羽大量死亡,同时还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形成鸡群大量死亡。一、典型病例2006年4月12日昌吉市佃坝乡养殖户刘某饲养的2000羽肉鸡,18日龄时突然出现死亡,开始减  相似文献   

8.
近期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有所上升,我们用自制的次氯酸钠消毒液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杀灭效果进行试验,以便寻找一种更好、更有效的预防方法,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血清Ⅰ型和Ⅱ型,但只有血清Ⅰ型才能引起鸡发病[1]。由于法氏囊是鸡的中枢免疫器官,病毒主要侵害鸡法氏囊,从而使病鸡的抗体生成受阻,造成免疫抑制,因而导致接种失败,抵抗力明显下降,诱发混合或者继发感染其他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损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而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引起许多条件致病菌的乘虚而入造成混合感染。本病主要危害3-6周龄的雏鸡,其发病率可高达100%,呈尖峰式死亡曲线。在过去的文献中也有小鹅、雏鸭爆发传染性法氏囊炎的报道,其发病之急,死亡率之高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原。近年来IBDV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世界养鸡业的发展,传统疫苗已不能控制IBDV的流行,迫切需要研制新型疫苗。IBDV VP2蛋白是重要的结构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因此,利用VP2蛋白制备IBDV重组疫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述了IBDV VP2蛋白的作用及在不同表达系统中用VP2蛋白制备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IBDV新型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RNA的提取、反转录及PCR反应条件、检测灵敏度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是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可靠方法,RNA的提取简单易行,不经过病毒提纯,可检出的病毒RNA最低量可达1pg。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叫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本病以损害法氏囊引起法氏囊病肿大、出血,病鸡拉水样、白色稀便为主要特点,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只发生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降低了机体对接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给养鸡  相似文献   

14.
<正>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育成鸡。该病的危害不仅在于本身发病引起死亡,而且容易造成免疫抑制,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因而临床上典型性、单一性的发病较少,非典型性、混合感染的发生较多。常继发或并发鸡新城疫、支原体、大肠杆菌、球虫感染等。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鄄城部分地区发现大面积流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现象,给临床诊断及防治造成一定困难,使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sRNA的提纯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攻击4周龄的非免疫鸡,以超速离心法从感染鸡法氏囊组织中分离、纯化IBDV,应用蛋白酶K消化和Trizol(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法)处理2种方法从纯化的IBDV中抽提dsRNA。通过低熔点琼脂糖割胶-酚-氯仿抽提可获得纯化的dsRNA,研究发现应用蛋白酶K消化获得的纯化RNA产量高,用其作模板进行RT-PCR可扩增IBDV基因组全长cDNA A片段和B片段、VP2基因和VP2-4-3基因。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引起鸡法氏囊萎缩、坏死,使法氏囊淋巴样细胞(B细胞)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免疫抑制,使鸡的各种病原抵抗力降低,易发病死亡,并继发感染其他疾病,造成鸡的生产性能降低和丧失,有的鸡场虽经免疫仍然发病。近年来,本病虽发生减少,但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对象为雏鸡,常常会造成雏鸡发病、死亡,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缩头藏颈,双翅下垂,食欲废绝,拉白色或灰白色粪便,该病毒会导致鸡免疫抑制,从而引起免疫失败,极大影响鸡的抗病能力。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会导致病鸡大量死亡,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简要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特点,然后分析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详细阐述该病的诊断方法、防治措施,以期能为广大养鸡场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又称之为甘保罗病(Gumboro Dis-ease)。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19.
本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使病鸡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是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的病原体。由于急性感染的高死亡率和亚临床感染严重的免疫抑制 ,IBDV对养禽业经济上有重大的影响[1- 2 ] 。IBDV共有两个血清型 ,即 1型和 2型 ,血清 1型对鸡有致病性 ,血清 2型分离自火鸡 ,对鸡无致病性。Rosenberger(1985 )首次从美国特拉华半岛肉鸡群分离到 4株IBDV变异株 ,1987年 ,荷兰、比利时爆发了与美国株不同的超强病毒 (vvIBDV)。而后 ,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分离到超强毒株。李树根 (1991)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血清亚型株 ,李德山 (1991)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