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氧磷酶2(Paraoxonase-2,PON2)产物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抗氧化酶,被确定为影响相关重大心血管疾病和人类寿命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利用直接测序法对PON2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多态位点扫描,利用PCR-SSCP技术对中国西门塔尔牛、鲁西牛、秦川牛、晋南牛、荷斯坦牛、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7个品种的478头个体PON2基因第9外显子T98C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PON2基因外显子上共发现4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但均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第9外显子扩增大小为167bp的片段存在单链构象多态性。除鲁西牛和荷斯坦牛外,其它5个品种牛在该基因座位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和荷斯坦牛4个群体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0),其它3个牛种为低度多态。除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不存在AA基因型外,其它5个牛品种中均存在AA、AB、BB3种基因型,但优势等位基因在7个品种牛群体中存在差异,基因型频率在鲁西牛和南阳牛中AA〉AB〉BB;晋南牛则3种基因型频率之比约为1:1:1;中国西门塔尔牛则出现严重的偏态,B等位基因为绝对优势等位基因;2种水牛中,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利用SAS9.1软件GLM过程分析基因型均值,用邓肯法(Duncan’s)进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将该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7个牛品种间和鲁西牛6个年龄组(n=238)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鲁西牛各年龄组与各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种基因型间存在有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结合各种基因型个体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变化趋势,AA型个体可能具有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荷斯坦牛与娟姗牛在泌乳性能上的差异,本试验通过收集浙江某规模化牛场2022年1-12月6 390条DHI记录,根据多因素方差分析来分析荷斯坦牛与娟姗牛因品种及其胎次、泌乳月和产犊季节对其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SCS)和尿素氮的影响。结果表明,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SCS和尿素氮分别为32.47kg、4.35%、3.36%、2.49、5.15mg/dL,娟姗牛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SCS和尿素氮分别为22.02kg、6.08%、4.02%、2.79、15.28mg/dL;荷斯坦牛与娟姗牛因品种及泌乳月、胎次和产犊季节均对其泌乳性能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其中,与娟姗牛相比,荷斯坦牛的产奶量极显著更高(P<0.01),而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则与之相反(P<0.01);夏、秋、冬季产犊的荷斯坦牛SCS极显著低于娟姗牛(P<0.01),而尿素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与荷斯坦牛相比,1胎和3胎及以上的娟姗牛体细胞评分(SCS)极显著更高(P<0.01),而尿素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泌乳月,与荷斯坦牛相比,娟姗牛体细胞评分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11头蒙贝利亚母牛和9头蒙贝利亚公牛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跟踪测定,并与同期荷斯坦母牛的生长发育、产奶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蒙贝利亚母牛与荷斯坦母牛初生重无显著差异;4~18月龄,蒙贝利亚母牛体重均明显高于荷斯坦母牛同期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蒙贝利亚母牛与荷斯坦母牛日增重变化规律相似,lOB龄平均日增重最大,17月龄平均日增重最小。蒙贝利亚母牛各阶段体高、体长与荷斯坦母牛无显著差异,14月龄体高可达127cm,达到配种体高。蒙贝利亚母牛头胎305d产奶量为7241kg,对照组荷斯坦母牛头胎305d产奶量为9589kg,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蒙贝利亚公牛初生重较大,至24月龄体重接近荷斯坦公牛同期体重。12~24月龄,荷斯坦公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明显高于蒙贝利亚公牛,差异板显著(P〈0.01);蒙贝利亚公牛初生重48kg,蒙贝利亚母牛初生重42kg,二者差异显著(P〈0.05)。蒙贝利亚公牛各阶段睾丸周径均显著高于荷斯坦公牛,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对10头西门塔尔牛和17头中国荷斯坦牛进行超排处理。结果表明:对西门塔尔牛与中国荷斯坦牛进行超排处理后,分别采集到胚胎76枚和148枚,可用胚分别为61枚和112枚,可用胚率分别达80.20%和75.70%;胚胎移植后的受胎率分别达41.86%和52.75%,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娟珊牛和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荷斯坦牛和娟珊牛作为目前分布广泛的主要奶牛品种,其泌乳性能各有优势。为了比较二者泌乳性能的差异,收集了江苏某大型牧场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共25489条DHI记录,用多因素方差法分析不同胎次、泌乳阶段和产犊季节娟珊牛与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娟珊牛与荷斯坦牛泌乳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娟珊牛乳脂率和蛋白率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而荷斯坦牛产奶量相关性状(日产奶量、校正奶量、高峰奶量、305天奶量以及成年当量)极显著高于娟珊牛(P0.01)。不同胎次、泌乳阶段和产犊季节娟珊牛和荷斯坦牛的泌乳性能比较结果总体上也符合上述趋势,但头胎娟珊牛校正奶量极显著高于头胎荷斯坦牛(P0.01),三胎娟珊牛的高峰日极显著大于荷斯坦牛(P0.01)。该结果表明娟珊牛和荷斯坦牛泌乳性能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荷斯坦奶牛近交系数不断增高带来的适应性下降、繁殖力低和利用年限少等问题,试验以引进的三个品种乳肉兼用牛(即纯种西门塔尔、蒙贝利亚和弗莱威赫牛)为父本,与中国荷斯坦牛进行杂交,研究杂交一代在繁殖性能和产奶性能方面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蒙贝利亚杂交一代与中国荷斯坦牛的妊娠期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弗莱威赫杂交一代的胎次对305 d产奶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蒙贝利亚杂交一代的配种次数和空怀天数对305 d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蒙贝利亚杂交一代与中国荷斯坦奶牛间总产奶量差异显著(P0.05)。综合各繁殖性状和对305 d产奶量的影响因素,蒙贝利亚杂交一代的繁殖性状优于其他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7.
选择德国荷斯坦育成牛95头(12~18月龄),成母牛129头(1-6胎)及中国荷斯坦育成牛111头(12~18月龄)、成母牛164头(1—6胎);分别测定其体尺、体重及生产性能,并对两国荷斯坦牛体型、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现行饲养管理水平对德国荷斯坦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国荷斯坦牛早期生长发育快,12月龄体尺、体重极显著地大于中国荷斯坦牛(p〈0.01),德国荷斯坦牛各胎次产乳量、乳脂率均极显著地高于中国荷斯坦牛(p〈0.01),德国荷斯坦牛情期受胎率较中国荷斯坦牛低(p〈0.01),育成牛初配月龄明显晚于中国荷斯坦育成牛(p〈0.05)。产间距德国荷斯坦牛较中国荷斯坦牛略长,但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及其杂交后代的育肥及屠宰性能,实验选择5月龄、体重150~200kg的健康公牛15头,其中荷斯坦公牛、西×荷杂种一代公牛(简称西荷杂种牛)、德系西门塔尔公牛各5头,育肥372 d后屠宰测定。结果表明:德系西门塔尔与西荷杂种牛的全期增重、胴体重、净肉重显著高于荷斯坦(P0.05);西荷杂种牛屠宰率、皮率显著高于荷斯坦(P0.05),而德系西门塔尔与荷斯坦则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德系西门塔与西荷杂种牛净肉率均极显著高于荷斯坦(P0.01);德系西门塔尔的肉骨比显著高于荷斯坦(P0.05);德系西门塔尔、西荷杂种牛与荷斯坦三者皮厚之间两两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且德系西门塔尔与荷斯坦差异极显著(P0.01);德系西门塔尔牛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5);除胴体产肉率、肉骨比和皮厚外,其余生长、胴体性状各指标杂种优势率均为正值;除肉的pH、系水力外,其余肉质性状杂种优势率为负值。由此可见,西荷杂种一代的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较其母本品种荷斯坦牛有较大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公布的牛STAT5A基因的2个SNPs(AJ237937和AF079568)的引物序列,采用PCR-SS-CP方法对758头中国荷斯坦奶牛进行了STAT5A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将其与5个产奶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在SNP1的9501碱基处发现A→G突变;SNP2中发现2个连锁点突变,即12 440位T→C和12 550位的CCT插入/缺失;方差分析结果表明:SNP1对乳蛋白率有显著影响(P〈0.05);SNP2对产奶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乳脂量、乳蛋白量有显著影响(P〈0.05);单倍型组合对产奶量和乳蛋白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乳脂量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分析表明SNP2的AB基因型的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的最小二乘均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基因型AA;而单倍型组合H1H2的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的最小二乘均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其它4种单倍型组合;H3H4对产奶量和乳蛋白量的效应极显著高于其它4种单倍型组合(P〈0.01)。结果提示:STAT5A基因可以作为奶牛产奶性状的候选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0.
试验利用湖南某奶牛规模养殖场2022年1~12月份2339条DHI测定数据,比较分析荷斯坦牛与娟珊牛泌乳量、乳成分、体细胞数水平及饲料成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荷斯坦牛全年及夏季日产奶量、高峰奶量、305 d奶量极显著高于娟珊牛(P<0.01);娟珊组全年及夏季乳脂率、乳蛋白率均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P<0.01);娟姗牛体细胞数0~20万/m L的群体比例与荷斯坦牛无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娟姗牛健康牛群的下降比例低于荷斯坦牛群;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娟姗牛每生产1 kg牛奶的饲料成本为2.11元,比荷斯坦牛节省0.25元。由此可见,荷斯坦牛的产奶量具有明显优势,但娟珊牛乳脂率、乳蛋白率等乳品质优于荷斯坦牛,而且在夏季热应激环境下,娟珊牛泌乳稳定性更强,单位产奶量饲料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以海丰奶牛场588头澳系进口荷斯坦牛牛趋化因子受体1(Chemokine receptor1,CXCR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采用混合动物模型分析CXCRl基因2个突变位点与测定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305d产奶量、305d乳脂量、305d乳蛋白量及体细胞评分7个性状的相关性,寻找可用于生产实际的分子标记。结果显示,CXCR1基因5’侧翼区-1830位点发生了A—G的突变,检测到AA、AG和GG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84、0.289和0.027,等位基因A和G的频率分别为0.828和0.172;GG基因型奶牛的日产奶量、SCS和305d产奶量均板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1),而其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却显著低于AA基因型奶牛(P〈0.05)。编码区783位点仅发现AA和AC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86和0.114,等住基因A和c的频率分别为0.943和0.057。AA型的个体的日产奶量、305d脂肪产量和305d蛋白产量极显著高于AC型个体,而其乳脂率、乳蛋白率和SCS却极显著低于AC型个体(P〈O.01)。结果表明,CXCR1基因遗传突变对澳系进口荷斯坦牛泌乳性状和乳房炎抗性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用于澳系进口荷斯坦牛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草原红牛二酞甘油酞基转移酶2(DGAT2)的多态性及与泌乳性状相关性,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DGAT2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统计分析表明该多态位点与草原红牛乳中脂肪和干物质含量呈显著相关,脂肪:AA型极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P〈0.01),AB型和BB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物质:AA型显著高于AB型(P〈0.05),极显著高于BB型(P〈0.01),而AB型又显著高于BB型(P〈0.05);其他泌乳性状的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结果提示,DGAT2基因对草原红牛乳中脂肪和干物质含量具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以初步推断DGAT2是控制这些性状的众多基因之一,可能是影响草原红牛乳中脂肪和干物质含量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可作为选育草原红牛低脂及高干物质奶牛的分子标记,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胎次对荷斯坦牛产奶量及乳脂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胎次对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67头健康无病的荷斯坦奶牛,研究了胎次对荷斯坦牛305 d产奶量及乳脂率的影响,并分析胎次与产奶量及乳脂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胎次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显著(P<0.05),而未对乳脂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由相关分析可知,胎次和产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52,P<0.01),胎次与乳脂率的相关不显著(r=0.056,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H—FABP基因多态型与湘西黄牛大理石花纹和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本试验选用肉质候选基因H—FABP,利用DNA测序和PCR—SSCP技术,对H—FABP基因多态性与湘西黄牛肉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纹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研究的牛群中存在H—FABP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其中AA型的大理石花纹要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P〈0.01),AB型和BB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型肌内脂肪含量要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P〈0.01).AB型和BB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H—FABP基因的多态性与湘西黄牛的牛肉肌内脂肪含量和大理石花纹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382头荷斯坦牛DNA样本和产奶量记录为试验材料,用PCR-RFLP方法对与产奶性状有关的主要候选基因β4-defensin-i1和DGAT2-i6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对标记位点基因型与产奶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两个基因中,BB基因型个体305d产奶量显著低于AA型和AB型个体(P0.05),AA和AB基因型个体间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宁夏地区8个公牛家系的各8头女儿共计64头中国荷斯坦母牛为研究对象.利用AB13730测序仪对DGAT2基因Exon4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后发现三个突变位点474bp(C/G)、48lbp(G/A)、621bp(C/T),各个位点发现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CC型、GC型,GG型、GA型,CC型和CT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84、0.516,0.687、0.313,0.484和0.516。通过SAS软件(8.02)对4个产奶性状与DGAT2基因Exon4的关联分析表明.474bp(C/G)CG型305d产奶量和乳脂率显著高于CC型(P〈0.05),乳蛋白率、体细胞数影响不显著(P〉0.05);481bp(G/A)GA型305d产奶量显著高于GG型,与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621bp(C/T)CT型305d产奶量、乳蛋白率、体细胞数都显著高于CC型(P〈0.05),乳脂率影响不显著(P〉O.05)。  相似文献   

17.
苜蓿青贮对低质粗饲料条件下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1~3胎次泌乳中期的荷斯坦牛10头,配对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的混合精料组成相同,对照组粗饲料为豆秸、玉米秸、花生秧和玉米淀粉渣,试验组以10kg苜蓿青贮替代等量粗饲料,进行60d的饲养试验,以研究苜蓿青贮对低质粗饲料条件下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苜蓿青贮提高了供试奶牛体重(P0.01);(2)试验组各期采食量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60d时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3)添加苜蓿青贮,提高了供试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肪含量(P0.01,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日本和牛冻精与不同肉牛品种杂交改良效果.[方法]选择胎次、膘情和年龄接近,健康无病、饲养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经产西杂、秦杂、奶杂和本地母牛150头,随分为工、Ⅱ、Ⅲ、Ⅳ和V5组,每组30头.Ⅰ、Ⅱ、Ⅲ、Ⅳ组的120头基础母牛选用日本和牛冻精授配改良,即:日本和牛冻精x;西门塔尔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西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秦川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秦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荷斯坦奶牛x;本地黄牛杂交组合(简称和奶杂组),日本和牛冻精x;本地黄牛(简称和杂组),V组为本地黄牛.测量初生、6月龄、12月龄体尺、体重.[结果]表明:在初生、6月龄、12月龄体尺、体重数据中,和秦杂牛组、和西杂牛组、和奶杂牛组和和杂牛组与本地黄牛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和秦杂牛组、和西杂牛组、和奶杂牛组与和杂牛组差异显著(P<0.05),与本地黄牛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和秦杂牛、和西杂牛组合可作为本市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GnRH基因外显子2和LHR基因内含子9在144头中国荷斯坦牛和79头河南地方肉牛品种中的多态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精液品质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3岁荷斯坦牛的鲜精活力显著高于4岁以上的牛,而畸形率显著低于7岁以上的牛。对2~4岁荷斯坦牛不同精液品质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畸形率与顶体完整率和冻精活力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6和-0.500)。不同基因型与精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44头中国荷斯坦牛所研究位点不同基因型对精液品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而河南地方肉牛GnRH基因外显子2的A883G位点GG基因型的精子密度显著低于AA和AG基因型.LHR基因G51656T位点的TT基因型精子密度显著高于GT基因型,未检测到GG基因型。并且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种公牛的精液品质逐渐变差。GnRH和LHR基因可作为影u向肉牛精液品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