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研究柞蚕幼虫被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侵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有利于了解Ap NPV对柞蚕的致病机制。测定柞蚕4龄幼虫被Ap NPV侵染后血淋巴中几种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Ap NPV侵染后,其血淋巴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升高,分别在接种后第4和第3天达到最大值0.11 U/(m L·min)、573.97 U/(m L·min),之后又逐渐下降;血淋巴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表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接种后第5天达到峰值378.44 U/(m L·min)。在柞蚕对Ap NPV侵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POD、SOD是首先作出应答反应的保护酶,CAT是在前二者之后起作用的保护酶,并且试验组柞蚕幼虫血淋巴中的POD活性始终高于发育同期的对照组幼虫,故推测POD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柞蚕饰腹寄蝇防治药剂蝇毒磷溶液(商品名灭蚕蝇3号)对柞蚕正常生理代谢的影响,用灭蚕蝇3号药液处理柞蚕5龄幼虫后,测定蚕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 E)的活性变化。药液处理后12 h内,柞蚕幼虫头部的ACh E、CYP450和Car 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GST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脂肪体中的ACh 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GST、CYP450、Car E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均不显著;血淋巴中4种酶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均不显著。药液处理后48 h内,柞蚕幼虫除脂肪体中ACh E的活性发生变化后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再显著外,各组织器官中几种酶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同药液处理后12 h内测定的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表明,以生产上常用浓度的灭蚕蝇3号药液处理柞蚕5龄幼虫,会引起柞蚕头部ACh E、CYP450和Car E的活性显著降低,因而用该药剂防治柞蚕饰腹寄蝇时应禁止盲目增大药剂使用浓度和延长药液浸蚕的时间,避免影响柞蚕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高温逆境条件下柞蚕(Antheraea pernyi)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变化规律,采用40~46℃的高温冲击处理柞蚕幼虫,结果引起柞蚕血淋巴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在处理温度范围内,处理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柞蚕血淋巴CAT活性上升幅度越大,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上升幅度存在差异:雄性柞蚕的血淋巴CAT上升幅度高于雌性柞蚕;3个供试品种相比,抗病2号的升降速度最快,上升幅度高于青6号,明显高于三里丝,表明柞蚕血淋巴CAT活性与柞蚕品种的抗逆能力存在密切关系。停止高温处理后,柞蚕血淋巴CAT活性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
研究寄生线虫对柞蚕幼虫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可以从生理生化角度揭示柞蚕寄生线虫的致病机制,明确线虫在柞蚕体内完成寄生生活史的生理生化调控机制。检测柞蚕5龄幼虫被线虫寄生后其生长发育速度、血淋巴营养物质含量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线虫寄生6~11 d,其摄食量和体质量变化不明显,血淋巴总糖、海藻糖含量短暂性升高,随后便急剧下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酯酶活性升高,甘油酯含量降低,中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被寄生12~15 d,柞蚕摄食量升高、体质量增加,中肠蛋白酶活性升高,而血淋巴中总糖含量、海藻糖含量、海藻糖酶活性、甘油酯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此时是线虫迅速生长的时期,蚕体营养物质被线虫大量消耗;被寄生15 d后摄食量急剧下降,血淋巴中能源物质含量极显著降低,中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线虫寄生柞蚕幼虫后与寄主形成营养竞争关系,造成蚕体营养物质严重缺乏、消化能力减弱、生长发育迟缓。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线虫对柞蚕的致病机制以及利用索科线虫进行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α-硫辛酸(α-lipoid acid,α-LA)对镉致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应,通过不同浓度的醋酸镉染毒PC12细胞,并用100μmol/Lα-LA联合作用,测定PC12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醋酸镉处理24h组细胞MDA含量和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SOD和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不同浓度镉处理组细胞内MDA含量和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10和20μmol/L组SOD和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α-LA保护组与相应染毒组相比,MDA含量和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SOD和GSHPx活性有升高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镉可致PC12细胞发生氧化应激,α-LA可以提高PC12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对镉引起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天牛幼虫被白僵菌感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为抵御白僵菌入侵,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迅速提高,但在接种后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SOD、POD在接种后第2天达高峰,而CAT活性在第4天才达高峰,说明在桑天牛幼虫抵御白僵菌侵染的过程中,SOD和POD是首先发生作用的保护酶,CAT是继上述2种酶之后发生作用的酶系;并且P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幼虫,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 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将其12 h内所产若蚜置于40 W UV-B辐射下分别处理20、30、40、50和60 min,连续照射8代,每代每天照射1次,连续照射6 d后收集虫体用于测定其体内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同一世代三叶草彩斑蚜CAT、SOD活性均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P 0.05),活性最大值分别为同世代对照的12.84和8.05倍;各世代CAT活性均在40 min处理时最高,POD活性除F5代外均在40 min处理时最高,SOD活性除F6代其余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最高。同一处理CAT、SOD和POD活性均随着辐射代数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12.84、8.05和2.09倍,CAT和POD酶的活性除30 min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在F_6代最高;SOD活性各处理均在F_6代活性最高。以上说明短时间紫外辐射能显著提高三叶草彩斑蚜体内SOD、CAT、POD保护酶的活性,其中CAT、SOD比POD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8.
静脉注射L-氨基胍对肉鸡肺动脉压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常规饲养条件饲养AA雄性肉鸡120羽,30日龄时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肉鸡静脉注射L-AG(40mg/kg),C组肉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L-AG和生理盐水1、2、4h后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原生型一氧化氮舍酶(cNOS)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红细胞压积(PCV)、电解质浓度、p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1)试验组mPAP、NO含量和iNOS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PCV和Ca^2+在给药后2h和4h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K^+浓度在给药1h和2h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时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L-AG通过抑制iNOS活性,引起肉鸡肺动脉压的升高,从而推测iNOS具有调节肉鸡体内mPAP的作用并与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不同β-胡萝卜素水平对山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日粮对山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体重相近(22.6±3.5)kg的4只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其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0、27.5、55、82.5 mg/d)对山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β-胡萝卜素添加水平为27.5 mg/d时,山羊血清的SOD、CAT、GSH-Px活性和T-AOC水平都有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β-胡萝卜素添加水平为82.5 mg/d时,山羊血清中SOD、GSH-Px、CAT活性和T-AOC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所有处理的山羊血清MDA含量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适量的β-胡萝卜素能增强山羊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野外放养柞蚕经常会受到高温环境胁迫,研究不同柞蚕品种对高温的应激反应和耐受性机制,有利于科学地评价柞蚕种质资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调查5个柞蚕品种或品系5龄幼虫在42℃和45℃胁迫1~4 h后的热应激行为表现、高温胁迫后的恢复能力和胁迫处理后室温饲养48 h的死亡率,结果显示,方山黄和F的耐热性较好、恢复能力较强,高温胁迫后48 h抗大和F的死亡率较低。高温胁迫1 h后分别取2个胁迫试验组5个柞蚕品种5龄幼虫的脂肪体,qRT-PCR检测热激蛋白基因ApHSP70与ApHSP90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胁迫后不同品种ApHSP70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95~1 124倍),以方山黄的胁迫组和对照组表达量最高;42℃胁迫组抗大与9906、45℃胁迫组5204与9906的ApHSP70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高温胁迫后不同品种ApHSP90基因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6~460倍),仍以方山黄的胁迫组和对照组表达量最高;42℃对照组方山黄与其他品种ApHSP90的表达水平呈显著差异(P<0.05),而42℃方山黄对照组与抗大胁迫组无显著差异(P>0.05);42℃胁迫组5204与方山黄的ApHSP90基因表达水平呈显著差异(P<0.05),45℃胁迫试验组的抗大与F的ApHSP90基因表达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质资源耐高温胁迫能力评价与柞蚕抗逆性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柞蚕5龄幼虫为材料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性别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差异,为探究柞蚕对柞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不同性别柞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蚕体发育进程出现不同的变化: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分别在添食Np后24 h与48 h,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至添食后96 h,其中雌性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又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在添食Np后120 h,雌、雄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DS-PAGE分析表明,添食Np后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成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均显示出20条分子质量在20.1~97.2 kD的蛋白条带,其中雌、雄个体在添食后96 h,大小约44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大小约28 kD的蛋白条带雌性个体在添食后144 h、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 h明显加深,且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168 h大小约42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但在添食后192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说明Np侵染后,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雌雄个体间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家蚕抗高温冲击的生理机制,比较了高温(36℃)冲击对家蚕二化性品种7532和大造5龄幼虫死亡率和中肠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自5龄24h起,供试家蚕品种大造经高温冲击24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就显著升高;而7532经高温冲击48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才显著升高。高温冲击48~72h,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且随高温冲击时间延长显著增加,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SOD的活性较低,且高温冲击时间延长后的变化不显著;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高温冲击48h后显著升高,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在高温冲击24h后显著下降,直到72h后才显著升高,并且7532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在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2个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分别在高温冲击24h和48h时达到峰值,在高温冲击48~72h期间,7532中肠组织中的GST活性显著高于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上述结果提示,家蚕品种7532抗高温冲击能力较家蚕品种大造强,与其中肠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有色茧色素物质在蚕体内的代谢机制,检测了有色茧主要色素物质的含量及其在家蚕5龄幼虫不同时期中肠、血液、丝腺组织中的消长变化,分析色素物质从中肠进入血液再转运到丝腺的时序差异。有色茧中,黄茧的色素以类胡萝卜素化合物为主,绿茧的色素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家蚕5龄幼虫中肠、血液、中部丝腺、后部丝腺中的含量均呈现龄初低、龄末高的趋势,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在熟蚕组织中的含量是中肠>血液>中部丝腺>后部丝腺;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熟蚕组织中的含量是中部丝腺>后部丝腺>中肠>血液。2种色素物质含量变幅最大的是后部丝腺组织,结黄茧蚕和结绿茧蚕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增加406.55%、202.50%,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分别增加211.80%、250.84%。黄酮类化合物在5龄幼虫丝腺组织的绝对含量是结绿茧蚕大于结黄茧蚕,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5龄幼虫丝腺组织的绝对含量是结黄茧蚕显著大于结绿茧蚕,与在不同颜色蚕茧中检测到的2种色素物质含量一致。研究结果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积累较多,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丝腺组织中积累较多;丝腺组织中2种色素物质的含量与茧色密切相关;来自桑叶中的2种色素物质经中肠消化吸收后,再通过血液进入丝腺组织并产生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在SO2胁迫下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讨SO2对家蚕的毒理作用机制。当对家蚕5龄幼虫每天以40 mg/m3SO2熏气刺激6 h,蚕体血淋巴中的GSH含量显著降低,雄蚕GSH的平均含量为49.8μmol/L,雌蚕为41.0μmol/L,分别为对照的73.80%和55.76%,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显著升高,雄蚕GST的平均活性为31.86 U/L,雌蚕为31.80 U/L,分别高于对照46.15%和27.30%。与此同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在蚕体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在雄蚕体内的变化极为显著;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谷胱甘肽合成酶系的活性在蚕体内均无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SO2刺激可对家蚕血淋巴中的GSH含量及其相关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且雌、雄蚕对SO2的敏感性不同;GSH含量的减少及其相关酶活性的上升,说明SO2对蚕体的毒害作用与其降低蚕体抗氧化物质水平、削弱抗氧化防御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5.
孵化酶是后生动物卵孵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蛋白酶。基于生物信息学和RACE方法,从柞蚕胚胎中克隆了一个998 bp的孵化酶样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ApHEL(GenBank登录号:JN205047)。ApHEL由15 bp 5'-UTR,98 bp 3'-UTR和885 bp ORF组成。ORF编码294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33.51 kD,等电点为5.50。在ApHEL N-端存在1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ApHEL蛋白酶功能区中含有锌结合序列(HEWMHILGFLHMQSTHNR)和Met-转角基序(YDYVSCLHY)等孵化酶保守功能区域。ApHEL与其他物种孵化酶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为30.0%~85.0%。基于孵化酶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柞蚕、家蚕、库蚊和果蝇聚为一类,亲缘关系较近。ApHEL在早期胚胎中没有转录,至催青第6天开始转录并维持较低水平,在催青第9天剧增至最高值直至孵化,显示ApHEL在柞蚕卵孵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pHEL在5龄期幼虫的中肠组织中特异性表达,暗示ApHEL可能还有其他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The sheep bot fly, Oestrus ovis, is a very common myiasis of nasal and sinus cavities of sheep and goats causing severe welfare and production implications. As the viability of O. ovis adult flies strictly depends on larval abilities to assimilate and to stock nutrients from the host, it wa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proteolytic activities in larval excretory/secretory products (ESP). ESP of O. ovis larvae degrade mucosal and plasmatic components such as mucin, albumin or immunoglobulin G. A preliminary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using substrate gel analysis and inhibitor sensitivity,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six major serine proteases (molecular weights from 20 to 100 kDa), mainly trypsin-like, secreted in the digestive tube of larvae. Their involvement in larval trophic activity and evasion from the host immune response is further discussed as O. ovis excretory/secretory serine proteases could represent potential vaccinal targets.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钼蓝定磷法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家蚕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就家蚕的发育时期来说,酶的活性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每龄眠中较低,盛食期达最高峰,熟蚕期为五龄的最低值;蚕绝食处理后,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即下降,绝食后复给桑,酶的活性可恢复到一定水平,大蚕期以不同叶质饲育,此酶活性无论是嫩叶,还是老叶均比适熟叶为低,尤其以基部老叶为最低,不同温度饲育,普通适温区中肠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高温区或低温区;氟化物添食后第二天起,蚕在外表上并无明显的中毒症状,但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已趋下降。  相似文献   

19.
氟中毒对桑蚕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蚕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添食NaF的方法,探讨了氟中毒对天体重及中肠组织ALKP酶活性的影响,蚕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显著差异,氟中毒后蚕体重显著降低,NaF对中肠组织ALKP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中毒后蚕体重变化与中肠组织ALKP酶活性的变化相关性密切,具有同步性,1%Ca^2 对氟化物抑制作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氧自由基清除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物体的抗逆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在不同地理系统、不同化性品种间和不同温湿度饲养条件下的差异,探讨通过测定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选择家蚕抗性品种育种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常温下中系二化性品种5龄幼虫血淋巴的总SOD活力显著高于日系二化性品种和多化性品种;32℃高温、RH 95%处理一定时间后中系二化性普通品种和耐高温高湿品系总SOD活力显著升高,日系二化性普通品种和耐高温高湿品系则显著下降,但所有供试品种在35℃高温、RH 95%处理一定时间后血淋巴总SOD活力都显著低于常温常湿组。对5龄幼虫血淋巴的总SOD活力与幼虫生命率和虫蛹率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茧层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5龄幼虫血淋巴总SOD活力可作为家蚕抗性育种材料选择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