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伏马菌素是主要由串珠镰刀菌和再育镰刀菌代谢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其对农作物的污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玉米及玉米制品。在目前发现的多种伏马菌素中,伏马菌素B1是主要组分,且其毒性最大。本研究介绍了伏马菌素的化学结构、产毒菌株及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着重概述了伏马菌素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并对今后如何减轻伏马菌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刘书宇  杨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397-11399
综述了伏马菌素毒性、测定方法及限量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李菁华  扈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855-15857
[目的]以Marc-145细胞为模型,研究了伏马菌素B1能否导致细胞产生其他类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法]利用caspase抑制剂、蛋白合成抑制剂、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necroptosis抑制剂及ROS抑制剂,分别抑制caspase活性、蛋白质合成、necroptosis和ROS,采用结晶紫染色和AnnexinV-FITC/PI双染分析这些抑制剂对伏马菌素B1诱导Marc-145细胞死亡的影响。[结果]caspase、necroptosis抑制剂和2种自由基抑制剂不能抑制伏马菌素B1诱导的Marc-145细胞死亡,但蛋白合成抑制剂则可以显著抑制伏马菌素B1诱导的Marc-145细胞死亡。[结论]伏马菌素B1所诱导的Marc-145细胞的死亡是一种受基因表达调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但与caspase、ROS和nec-roptosis无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食品中伏马菌素污染水平分析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我国主要食品中伏马菌素(Fumonisins)的污染状况和风险水平,为相关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制定伏马菌素限量标准及其他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相应数据支持。【方法】对我国18个城市中大米及其制品、面粉及其制品、其他谷物及其制品、干豆类和坚果5类食品中的伏马菌素进行抽样检测,结合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的食物消费数据和人口学数据,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风险评估方法原则,对我国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对伏马菌素的摄入量进行暴露评估研究,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描述。【结果】在总计485份样本中有35份样本检出伏马菌素,伏马菌素平均含量为0.04mg/kg;我国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对伏马菌素的总体平均摄入量为0.162~0.369μg/(kg·d),远小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伏马菌素设定的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2μg/(kg·d)。【结论】我国主要食品中伏马菌素风险较低,处于可控水平。  相似文献   

5.
镰刀菌及其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镰刀菌易在温度为10℃,湿度40%-70%,pH值呈酸性和中性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者察氏培养基上生长。镰刀菌毒素主要为玉米赤霉烯酮、呕吐素、T-2毒素、伏马菌素、串珠镰刀菌素,对人类和养殖业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伏马菌素B_1人工抗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化二亚胺法将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与载体蛋白进行偶联制备免疫抗原FB1-BSA及包被抗原FB1-OVA,比较了不同偶联条件对抗原合成的影响。紫外扫描初步显示载体蛋白与伏马菌素偶联成功。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获抗FB1多克隆抗体,间接非竞争ELISA分析所得抗血清效价,最高可达1∶23000,间接竞争ELISA显示所制备的抗血清能有效识别伏马菌素B1,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T-2毒素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7.
研究对2010年采自亚洲-大洋洲地区的1468个饲料样本进行分析,分别测定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伏马菌素B1、B2,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和呕吐毒素。试验测定的样本具有多样性,包括谷物、玉米、小麦和大米加工副产物、豆粕、玉米蛋白粉、干酒糟可溶物、秸秆、青贮饲料以及饲料成品。试验样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B1、B2和伏马菌素B1、B2的检出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相关性以及赭曲霉毒素A和黄曲霉毒素的相关性较低。单个毒素之间的相关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本身。试验结果表明,只有一种霉菌毒素污染饲料比较罕见,一般是多种毒素同时污染饲料并给家畜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翅静脉分别注射0.5 mg/kg.BW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伏马毒素B_1(Fumonisin B_1,FB_1)、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毒素纯品对蛋鸡生产性能、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组产蛋率均显著下降,软破壳蛋率均显著升高,DON、OTA和ZEN组采食量显著降低。血常规指标中,毒素处理组PLT较对照均显著降低,其中ZEN组尤为明显;FB_1组WBC、LY、MO和GR较对照显著升高,而其他处理组无显著变化。血清生化指标中,4种毒素分别导致蛋鸡ALP和GLUC指标较对照显著降低,而ALT、AST和TBIL则显著升高。可见,翅静脉注射DON、FB_1、OTA和ZEN毒素均可使蛋鸡生产性能下降,血小板数目减少,对肝脏、肾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损伤,其中ZEN对蛋鸡生产性能、凝血系统以及肝脏、肾脏功能的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腐马素是李瑟组镰刀菌(Section Liseola,Fusarium)产生的真菌毒素,在自然界中主要污染玉米,自南非 Gelderblom 等(1988)首次报告以来,已发现有6种组份。其中以腐马素 B_1(FB_1)最为多见,其次是腐马素 B_2(FB_2)。FB_1的化学名称为2-氨基-12,16-二甲基-3,5,10-三羟基-14,15-二(3,4-二羧基-丁酰氧基)-二十烷。腐马素可导致猪肺气肿、马脑白质软化和鸡  相似文献   

10.
仪器分析方法在现代食品检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发展速度快、实用价值高及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表现出高灵敏度及高准确度等多项优势,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食品安全性,保护了人们身体健康。本文总结了当前仪器分析技术在伏马菌素检测中的研究新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蛇孢菌素是一类来源于真菌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蛇孢菌素的发现、来源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对蛇孢菌素的植物毒性、抗菌、抗线虫、尤其是抗癌等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伏马毒素(Fumonisins)是谷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真菌毒素,可降低生产性能、损伤免疫系统、干扰鞘酯代谢,对人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概述伏马毒素的分子结构、物理特性,分析污染状况及居民膳食暴露情况,着重对其神经毒性、免疫毒性、组织器官毒性和细胞毒性,以及对人类的潜在危害进行综述,以期为伏马毒素毒性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能对动物和人类产生毒性的真菌毒素。研发灵敏而准确的玉米赤霉烯酮快速检测技术对于保障食品动物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以PicoGree荧光染料为检测探针,利用其仅与dsDNA结合后才发出荧光的特性(激发波长:480nm,发射波长:520nm),当ZEN不存在时,适配体能够与其互补链结合而形成dsDNA,导致荧光强度增强;当ZEN存在时,适配体与ZEN结合而不能形成dsDNA,导致荧光强度减弱。建立了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的ZEN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度试验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1μg/L(0.1ppb),线性范围为0.1~1μg/L(0.1~1ppb)。检测时间可以控制在40min内。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ZEN核酸适配体与桔青毒素(CTN)、赭曲霉毒素A(OTA)、黄曲霉毒素B_1(AFB_1)和伏马毒素B_1(FB_1)等真菌毒素不会出现交叉反应。本研究与传统的基于抗体识别的ELISA快检方法进行比较,Kappa值为0.805,表明二者一致性相当。由于核酸适配体价廉,检测时间短,因此本文开发的ZEN检测方法较常用的ELISA方法更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单端孢菌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赭曲霉毒素和黄曲霉毒素5种霉菌毒素对肠道健康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旨在说明肠道微生物群与霉菌毒素间潜在作用,从而推动霉菌毒素污染控制及霉菌病预防治疗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单位加权回归法和定期剂量递增法研究复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复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使小鼠出现精神沉郁、震颤、昏迷、死亡等中毒反应,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 441.13 mg/kg阿苯达唑+60.05 mg/kg伊维菌素。蓄积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复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蓄积系数为4.26,且随时间延长和给药剂量增加,小鼠体质量、摄食量均显著降低(P0.05),小鼠表现出被毛粗乱、精神萎顿等临床症状,并进一步发展为震颤、昏迷,甚至死亡,至第18天,小鼠死亡数达13只,占给药小鼠的65%。对存活小鼠的血液进行生化检测,结果显示,给药组小鼠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酸(URIC)含量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给药组小鼠脑指数较阴性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睾丸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脾指数显著降低(P0.05);小鼠脑和睾丸可见明显病理学变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复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的急性毒性为中等,主要毒性症状为震颤、昏迷等神经症状;蓄积毒性表现为中度蓄积,且主要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及睾丸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观察复方伊维菌素乳液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复方伊维菌素乳液按1.5、3、6和12mL·kg-1剂量,一次性给大白鼠灌胃;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按0.2、0.4和0.6mL·kg-1剂量,连续灌胃给药大白鼠14d。结果表明,LD50的平均可信限为4.241±1.518mL·kg-1。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除高剂量组有部分大白鼠粪便变软,食欲稍降低,白细胞数降低外,给药组鼠的行为活动、体重、血液检查及肝、肾功能以及病理学变化等,与对照组比较皆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复方伊维菌素乳液是一种毒性弱、反应小,安全的口服驱虫药。  相似文献   

17.
伏马毒素的研究及其对玉米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伏马毒素的起因和研究概况伏马毒素(Fumoni-sins)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forme,F.proliferatum)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繁殖所产生的一类霉菌毒素,多见于粮谷和饲料中。串珠镰刀菌是北温带地区最常见的一种产毒霉菌,该菌易产生于生长期、储存期的农作物及产品中,并在美洲、欧洲、亚洲等温带区域种植的谷物中被广泛发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的玉米最容易感染串珠镰刀菌,而由它产生的伏马毒素B1对多种动物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收获前和收获期间的温度、湿度、干旱…  相似文献   

18.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伏马毒素对粮食的污染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长期过量暴露于含有毒素的食品或饲料会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中毒或各种疾病,严重者甚至死亡.本文综述了伏马毒素的结构、种类、毒性机理、生物合成基因序列群和基因调控机制及其控制和预防方法,为镰刀菌的生物防治和有效控制伏马毒素...  相似文献   

19.
伏马毒素是广泛存在于霉变玉米、高粱、水稻等谷物及其制品中的一种霉菌毒素,具有神经毒性、致癌性等毒副作用.摄入伏马毒素污染的粮谷或饲料均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近年来,粮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我国针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但暂时未对食品中的伏马毒素进行限量,且国际上伏马毒素的限量标准也并不完全统一.就伏马毒素的理化性质、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近年来我国玉米及其制品中伏马毒素的污染现状进行了总结讨论,旨在为我国粮谷中伏马毒素限量标准的制定、风险监测和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药中名称:依维菌素,英通用名称:ivermectin,农药登记名称:0.5%依维菌素乳油,理化性质:依维菌素属半合成大环内酯农用抗生素类杀虫剂,是以阿维菌素为先导化合物,在22,23双键经氢化选择性还原后的产物。与阿维菌素相比保留了其杀虫、杀螨活性,且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大大降低。依维菌素原药B1含量≥95%(依维菌素B1为B1a和B1b的混合物,其中依维菌素B1a≥80%),外观为白色结晶体粉末,熔点145—1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