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气候逐渐变暖情况下,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县无霜期和冬季冻土深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分析1958~2010年本溪县初终霜及冬半年冻土深度资料,结果表明:本溪县无霜期随气温升高呈延长变化趋势,而冻土深度则呈减小变化趋势,土壤解冻及化通时间均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2.
张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80-6382
利用1961~2012年卫辉市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2年卫辉市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近52年卫辉市年平均浅层地温除地面外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07~0.18℃/10a,15 cm升温率最大;四季浅层地温中,冬、春季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尤其是15~20 cm,升幅为0.17~0.34℃/10a,夏、秋季升高趋势不显著。浅层地温冬季、春季和年平均分别在1976、1986年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生了突变,夏、秋季无突变;年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低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气温升高及降水减少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皖北地区的气温变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突变检测方法,对皖北地区1958~2007年的四季、年气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皖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线性气温倾向率介于0.16~0.34℃/10a;最大增暖发生在冬季、春季;年代际变化趋势为先降后升,20世纪60~80年代,区域年温平均距平值均为负值,为相对冷期,90年代和2000~2007年2个时段的年温平均距平值均为正值,为相对暖期。突变分析结果显示,皖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突变现象,突变时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4.
漳州市近48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焕雄  郑小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56-8060
利用漳州市10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8年共48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变差系数分析方法,对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漳州市的年平均气温也在逐年升高,气候倾向率为0.19℃/10a,线性变化趋势显著,明显高于全球变暖趋势,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变暖趋势更为明显;气温的变化趋势还存在年代际、季节和区域差异,20世纪90年代最大、秋冬季大于春夏季、东南部沿海地区高于西北部内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也呈逐年增多的变化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60.5mm/10a,线性变化趋势显著,也存在年代际、季节和区域差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气温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  相似文献   

5.
利用巴彦淖尔市1961~2010年气温序列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计距平气候统计方法,分析各年、季和月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巴彦淖尔市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各月气温呈显著增温趋势,增温幅度为0.20~1.04℃/10a;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线性拟合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39和0.758℃/10a;近50年来共出现严重的冷冬13次(其中异常6次)、暖冬2次(其中异常1次),严重/异常冷冬多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严重暖冬均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工农业生产及冻土研究提供依据,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辽西半干旱区冻土持续期、冻土最大深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冻土封冻始期变化平缓;冻土层化通日期存在提前趋势,近10年比20世纪60年代提前7 d;冻土持续期缩短不明显;冻土最大深度明显变浅,每10年变浅4.1 cm,近10年比20世纪60年代变浅12 cm。气温、地面温度及降水量对冻土最大深度影响显著,冻土最大深度与气温存在线性关系,气温每升高1℃冻土最大深度将变浅5.74 cm。冻土层变浅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同时也有利于病虫越冬和界限北移,对防虫防疫不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近50年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10年本溪满族自治县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县单站较小尺度的气温、降水年代际气候特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961~2010年本溪满族自治县气温年均值为7.0℃,历年年平均气温随着年份的变化趋势升高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517℃/10a,近50年趋势升高2.6℃;近10年比20世纪60年代平均升高2.0℃,而近20年平均气温升高不明显;春、夏、秋、冬季气温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年降水量、四季降水量变率较大,稳定性较差;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81 mm,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941 mm/10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且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变率大于夏季和秋季。[结论]该研究为大尺度气候分析提供气候背景,也为当地管理部门了解和掌握地方性气候变化特征、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青州市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该市年、季、月平均气温以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青州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35℃/10 a,近50年年平均气温上升约1.8℃;四季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冬季气温增温趋势最为明显,增温率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年平均气温的突变年是1989年。近50年青州市平均最高气温20世纪60年代为一个高值区,70年代为近50年来最低值,自70年代以来气温逐渐回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平均最低气温20世纪60年代为最冷期,自70年代以来气温快速回升,在90年代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1年沈阳市0.8、1.6、3.2 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计距平、信噪比等气候学诊断方法,分析沈阳市各深层地温年、季、月变化趋势及异常、突变等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增温趋势;且随着深度的加深,其月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并具有滞后性;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年份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异常偏高年份明显多于异常偏低年份;且均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寿光市196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及距平标准差对比分析等方法,研完了寿光市近50年来气温与降水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寿光市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41℃/10年,各季平均气温增温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非对称性,以冬季气温增幅显著,倾向率为0.62℃/10年。②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8.5mm/10年,不同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夏季降水减幅最大,而春季降水略有增加。③寿光市平均气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主要发生在21世纪,降水以异常偏多居多,发生在2O世纪60~7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地区近31年积雪与冻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华  王梅  葛磊  吴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57-15759
利用1975~2005年大兴安岭地区6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冬春积雪日数和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略有增加,90年代减少;而近31年总体趋势呈减少趋势。近31年大兴安岭的最大冻土深度呈递减趋势。冬春积雪日数变化与冬春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但与冬春降水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长春市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宾  高锋  马吉伟 《吉林农业》2011,(11):239-241
利用长春市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春市采暖期气温变化情况。从分析结果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按照采暖规定的温度,开始采暖的时间相对最早,80年代以来采暖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基本相当,在21世纪开始的9年中,采暖期开始的时间比较晚。采暖期负积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期以负距平为主,90年代以后以正距平为主;在各年代际值变化是20世纪60年代负积温值最低,在20世纪90年代负积温值最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采暖期最低气温≤-20℃明显高于平均天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20年里,采暖期最低气温≤-20℃,明显低于平均天数。在采暖期中气温趋势倾向值都是上升趋势,其特点是年代越近,气温趋势上升越明显,在1951-2008年58年中,气温趋势倾向值为0.56℃/10a,特别是1999—2008年近10年中,气温趋势倾向值达到最大,达到2.53℃/10a。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郑市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分别对气温的月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用EOF法对5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的季节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新郑市年内最热月份出现在7月,最冷月份出现在1月;50年来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80年代持续降低,最冷期出现在80年代,90年代开始气温显著升高。冬季、春季和秋季呈逐年升高趋势,夏季则呈降低趋势;冬季主要的增温趋势是主导1961—2010年年平均增温的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近50年苍山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1~2010年苍山地面气象观测站冬季气温资料,采用相关性系数、Fisher最优分割法、5年滑动平均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近50年苍山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从1961年以来,苍山县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冬季气温开始明显跃升,正距平出现频率增加了3.5倍。[结论]苍山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刘路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927-7927
利用滨州市1981~2010年7个站点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中的冻土资料,对滨州市地面冻结日期、解冻日期、冻结日数及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全市土壤开始冻结日期呈现不同程度的推迟;全市土壤完全解冻日期年代间呈波动变化,且变化幅度均小于开始解冻日期变化幅度,总体趋势是20世纪90年代提前于80年代,近10年较90年代却有所推迟;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分成北部大值区、南部次大、中部最小3个区域,90年代平均深度小于80年代,近10年除惠民外,其余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加深趋势;阳信、惠民、滨城、博兴、邹平年极端最大冻土深度均呈减小的趋势,而沾化年极端最大冻土深度呈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61—2010年费县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一元回归、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费县温度以0.24℃/10年的倾向率上升,其中1961—1980年以0.03℃/10年的倾向率上升,1981—2010年上升率为0.43℃/10年,且秋季气温上升最为明显。费县冬季温度变化幅度最大,稳定性最差;夏季稳定性最好。近50年费县降水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倾向率为-10.2 mm/10年,夏、秋、冬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少雨期。降水量秋季稳定性最差;夏季降水量最大,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省聊城市1961—2010年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变化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倾向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聊城市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呈现升高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整体呈下降趋势,之后气温又进入升高期。  相似文献   

18.
泰宁县近50年气候资源及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泰宁县1961~2010年的日照、气温及逐年无霜期、降水量等气象资料,分析作物生长期内的光资源、热量资源、水分条件及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泰宁县作物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呈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光照条件能满足喜温作物生长需求;热量条件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显著升高,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初霜延后,终霜提前,无霜期延长,活动积温增加;水分条件波动较大,呈双峰型,80年代降水量达最低值,为明显的干冷年份,70年代为湿冷年份,90年代后期多为温暖多雨年份;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有减少的趋势,但洪涝、干旱、冰雹等灾害趋于频繁且严重。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0cm、10cm、20cm)地温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4℃/10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0mm/10a。0cm、10cm、20c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大体趋于一致,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43℃/10a 、0.32℃/10a、0.33℃/10a;各浅层地温四季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小,春、夏、秋季增温较显著,但随深度不同增温幅度各有差异;各浅层地温每年3月上旬至8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地温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各浅层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1℃, 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98℃、0.74℃、0.75℃;年降水量增加100mm,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89℃、0.67℃、0.77℃,年平均气温对地温的影响较年降水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5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内的气象站点气象资料,分析了45年来该区域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渭-库绿洲的年、冬季、夏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60~70年代年冬季、夏季平均气温均为负距平,冬季、夏季平均气温均较低,20世纪80~90年代气温呈增加趋势,冬季升温比夏季升温明显。近10年总体来看,20世纪60~90年代冬季增温幅度高于夏季;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增长率为12.8mm/10年,20世纪80年代平均降水量比45年均值偏多19.6%,20世纪90年代平均降水量比45年均值偏多13.7%;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日照时数的增加率为8.3h/10年。充分表明:渭-库绿洲地区气候正在趋于暖湿化,日照时数总体变化较为稳定,这对该区发展农牧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