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延缓麦蚜抗药性和降低杀虫剂使用量,本研究筛选了具有增效作用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烯啶虫胺的复配比例,并研究了增效复配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浸叶法测定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麦蚜的LC50为25.01 mg/L,烯啶虫胺对麦蚜的LC50为28.21 mg/L。通过最佳增效配比的筛选,发现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比为1.3∶1、1∶1.1、1∶1.7、1∶10.2时,对麦蚜的毒效比分别为1.28、1.49、1.64、1.50,表现为增效作用。深入研究发现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为1∶4.5、1∶7.5和1∶10.2的混配组合的共毒系数均显示了显著增效作用,其中,当高效氯氟氰菊酯与烯啶虫胺有效成分比为1∶7.5时,混配剂的LC50为5.22 mg/L,共毒系数达到532.61。按有效成分比1∶7.5,将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与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混用后,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后1、3 d和7 d,混配剂的防效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单剂的防效无显著性差异,在药后1 d,混配剂的防效高于烯啶虫胺单剂的防效,在药后3 d及7 d,混剂与烯啶虫胺单剂的防效没有显著差异。混配剂的防效在药后7 d内不断上升,其中药后7 d防效达到92.98%。混配剂的使用可以达到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减量的目的,同时保证了对麦蚜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氟啶虫胺腈等11种杀虫剂对瓜蚜的毒力及协同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防治瓜蚜的高效协同增效药剂组合,采用叶片带虫浸渍法测定了氟啶虫胺腈等11种杀虫剂对瓜蚜的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24 h,氟啶虫胺腈对瓜蚜的毒力最高,吡蚜酮最低,LC50值分别为10.15和369.63 mg/L;48 h时依然是氟啶虫胺腈毒力最高,而高效氯氟氰菊酯最低,LC50值分别为2.35和117.57 mg/L。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同增效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按质量比计,氟啶虫酰胺与吡蚜酮1 : 1、氟吡呋喃酮与吡蚜酮1 : 5、氟啶虫胺腈与吡蚜酮1 : 3、氟吡呋喃酮与高效氯氟氰菊酯1 : 5、氟啶虫胺腈与高效氯氟氰菊酯1 : 5几种组合的增效作用显著,共毒系数分别达1 271、820、561、1 277和478。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瓜蚜的高效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以及杀虫剂复配对芹菜蚜的协同增效作用,从而找出最佳的农药配比,对芹菜蚜进行科学有效地防治。通过浸渍法测定了14种杀虫剂单剂及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复配组合物对芹菜蚜的室内毒力;同时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芹菜蚜虫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芹菜蚜虫毒力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环氧虫啶吡虫啉氟啶虫酰胺噻虫胺吡啶喹唑啉噻虫啉吡蚜酮呋虫胺啶虫脒戊吡虫胍;协同增效研究结果表明,当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的配比为20:1、10:1、8:1、1:6、1:8、1:10、1:20时,共毒系数均 30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以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为1:10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增效系数达到900.87; 3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大小为: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该研究为芹菜蚜虫的科学防控提供了药剂指导,同时,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按1:10复配能够大大提高对芹菜蚜的毒力,从而起到减少杀虫剂使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对蛴螬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了多个复配剂对铜绿丽金龟2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与硫双威、毒死蜱、噻虫胺、氟虫腈、联苯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分别按9∶2、5∶1、3∶4、9∶25、18∶5、1∶3、18∶2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69、248、335、144、195、185、184;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胺按15∶2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66;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吡虫啉分别按5∶2、5∶9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16、244。  相似文献   

5.
针对苹果黄蚜防治药剂类型单一、药剂敏感性下降等问题,采用浸叶法开展几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室内毒力测定,并用共毒系数法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和阿维菌素在8∶1~1∶8、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1∶1、氟啶虫胺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4∶1~1∶4配比范围对苹果黄蚜有增效作用,3种组合最佳增效比均为1∶1。田间应用结果显示,药后3~21 d,22%氟啶虫胺腈SC单剂对苹果黄蚜防效达94.77%~99.40%;22%氟啶虫胺腈SC分别与5%阿维菌素EC、70%吡虫啉WG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按有效成分1∶1混配后对苹果黄蚜防效达86.43%~97.00%,均显著高于相应单剂对照,持效期可达21 d。推荐采用氟啶虫胺腈单剂及氟啶虫胺腈与阿维菌素、吡虫啉或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作为替代药剂防治苹果黄蚜。  相似文献   

6.
6种杀虫剂对蚕豆象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象严重危害蚕豆生产,常造成蚕豆产量损失,商品价值丧失。为了筛选蚕豆象防治的高效药剂,本研究选用6种常规杀虫剂开展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评价,结果显示,处理48h后,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蚕豆象的毒力最高,5%阿维毒死蜱EC毒力最低,LC50分别为2.451mg/L和23.867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排序: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5%啶虫脒EC10.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5%吡虫啉EC20%阿维·杀虫单ME5%阿维·毒死蜱EC;田间防效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防效最高,5%啶虫脒EC次之,两者防效均在7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6种药剂防效大小排序: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5%啶虫脒EC5%吡虫啉EC10.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5%阿维·毒死蜱EC20%阿维·杀虫单ME。据此可知,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蚕豆象具有较高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效,建议在生产中应用,但需注意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室内评价了5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常用化学农药(辛硫磷、噻虫嗪、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与高毒力球孢白僵菌YB8的相容性,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5种农药对菌株YB8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供试浓度下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5 d时能促进菌株YB8菌落生长,且随着浓度降低促进作用加强(抑制率为-2.26%~-15.69%),10 d时对菌株YB8生长略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0.29%~8.33%);高效氯氟氰菊酯(16.7 mg/L)和高效氯氰菊酯高浓度(30 mg/L)均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孢子萌发率分别为86.87%、86.82%),而低浓度(1.67、3 mg/L)则促进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24.96%、104.10%);二者不同浓度对菌落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高效氯氰菊酯在低浓度3 mg/L时,5和10 d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64%和-13.11%;辛硫磷与菌株YB8相容性差,随着浓度增加,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菌落生长明显受到抑制。5种农药与菌株YB8联合使用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联合作用时农药的LC50值降低,菌株YB8对韭蛆的LT50缩短。因此,生产上推荐菌株YB8与噻虫嗪和噻虫胺联合使用,而避免与高浓度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泡幼果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及其两元复配组合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毒力, 并将筛选出的增效组合在田间进行防效验证。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虫胺、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691、4.883、5.350、10.326、13.966和27.942 mg/L。两元复配组合中,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复配组合(8∶1、2∶1、1∶1、1∶2和1∶4)、呋虫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1∶4、1∶2、1∶1、2∶1和4∶1)、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4∶1、1∶1和1∶4)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呋虫胺复配组合(1∶4)具有增效作用。在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年份、于梨果不同发育阶段进行田间防效验证,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1∶4(12.5 mg/kg+50 mg/kg)、呋虫胺与氯虫苯甲酰胺2∶1(25 mg/kg+12.5 mg/kg)和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1∶1(12.5 mg/kg+12.5 mg/kg)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分别为75.02%~94.81%、50.04%~89.15%和42.90%~90.57%, 其中,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1∶4)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6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毒叶饲喂法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吡虫啉、毒死蜱、杀虫单和百菌清对家蚕的毒性。4d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茚虫威对家蚕LC50<0.5 mg·L-1,属剧毒级,吡虫啉、毒死蜱和杀虫单对家蚕LC50为0.5-20 mg·L-1,属高毒级;这5种杀虫剂的田间施药浓度/LC50比值远大于10,对家蚕都具有极高风险性。杀菌剂百菌清对家蚕的LC50 为2 828mg·L-1,对家蚕属低毒级,田间施药浓度/LC50比值介于0.1-1.0之间,对家蚕为中等风险性等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7种种衣剂对菜薹的安全性及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控作用,为黄曲条跳甲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乙基多杀菌素、Bt、啶虫脒、唑虫酰胺、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等7种药剂对菜薹出苗、株高、鲜重的影响及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控作用。结果表明,7种种衣剂对菜薹安全。除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外,其他5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均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以唑虫酰胺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高于82%,植株受害率较低,小于5%。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防治农业新发害虫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Hampson)的有效药剂,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其不同龄期幼虫对8类18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观察了幼虫对不同药剂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3~6龄双委夜蛾幼虫对辛硫磷、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较高,LC50值为0.138 1~27.40 mg/L;3龄及4龄幼虫对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氟啶脲、茚虫威和虫螨腈敏感性较高,LC50值小于22.63 mg/L,而5龄和6龄幼虫对上述药剂的敏感性均有所降低,LC50值大于38.13 mg/L;各龄期幼虫对甲基嘧啶磷、灭幼脲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均较低,LC50值大于40.83 mg/L。双委夜蛾幼虫对不同类别杀虫剂的中毒症状存在差异,其中,经有机磷类、新烟碱类、吡咯类及齅二嗪类杀虫剂处理后,幼虫表现为体表干燥、体壁皱缩;而经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处理后幼虫表现为体壁柔软、充满体液。就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而言,推荐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可用于双委夜蛾的应急防治。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分别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检测1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中2种有效成分在豇豆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的方法。结果表明:豇豆和土壤中分别添加0.005~1 mg/kg 4个水平的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其平均回收率为80%~105%,相对标准偏差为0.70%~9.5%。北京和海南2地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豇豆中的半衰期为4~6 d,土壤中的为10~24 d。成熟时采收,豇豆中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推荐14%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在豇豆上的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45 g/hm2,使用方式为喷雾,施药次数不超过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安全间隔期为5 d。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田间常用农药对伊米果蝇Drosophila immigrans和海德氏果蝇D. hydei的毒力和解毒机制,采用药膜法在室内测定6种田间常用农药原药对2种果蝇实验种群成虫的LC_(10)、LC_(20)和LC_(50),并研究其中3种农药的亚致死剂量(LC_(10)、LC_(20))对果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3种主要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对伊米果蝇的毒力最大,LC_(10)、LC_(20)和LC_(50)分别为0.29、0.51和1.51 mg/L;甲维盐对海德氏果蝇的毒力最大,LC_(10)、LC_(20)和LC_(50)分别为0.14、0.36和2.09 mg/L;吡虫啉对2种果蝇的毒力均最低。不同亚致死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处理伊米果蝇24 h后,CarE和AchE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GST活性在低浓度时显著高于对照;高浓度甲维盐仅对海德氏果蝇AchE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吡虫啉可抑制伊米果蝇AchE和海德氏果蝇CarE活性。表明伊米果蝇和海德氏果蝇可通过改变3种解毒酶的活性来防御杀虫剂对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噻虫胺等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采用管测药膜法和药液定量滴加法测定了噻虫胺等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力,并研究了噻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辛硫磷亚致死浓度对其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和噻虫嗪对成虫的击倒毒力均较高,分别是阿维菌素的5.75、3.86和3.51倍;6种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卵的毒力均较低;对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噻虫胺最高,LC50分别为0.339 mg/L和1.020 mg/L,分别是阿维菌素的27.00倍和25.23倍。用噻虫胺亚致死剂量处理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和蛹期延长,蛹重、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粘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北京地区6个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田间种群对5种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与相对敏感品系相比,6个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水平。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1.314~4.21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为1.000~4.385)和毒死蜱(抗性倍数为1.083~5.936)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虫螨腈(抗性倍数为1.355~20.80)和氯氟氰菊酯(抗性倍数为1.748~13.98)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因此,北京地区的粘虫防治应注重将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毒死蜱与虫螨腈或氯氟氰菊酯交替或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Dna J蛋白是Dna K/Hsp70的辅助分子伴侣,通过调节Hsp70的ATPase活性来影响蛋白复合体的合成与组装。为明确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LdDnaJ1基因特性及对杀虫剂甲萘威的胁迫响应,通过克隆LdDnaJ1全长基因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了甲萘威对其LdDnaJ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Ld Dna J1全长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9.91 kD,理论等电点为5.65;舞毒蛾Dna J与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 Dna J亲缘关系较近。甲萘威对舞毒蛾2龄幼虫24 h和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74.04 mg/L和31.48mg/L。低剂量(LC_5、LC_(10)和LC_(30))甲萘威胁迫下,舞毒蛾2龄幼虫Ld Dna J1基因表达量均下调,LC_(30)甲萘威处理后72 h时LdDnaJ1基因表达量最低,仅为对照的15.70%。表明甲萘威可抑制舞毒蛾LdDnaJ1基因的表达,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7.
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毒特点及毒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毒特点及毒力,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药液定量滴加法及药膜法分别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成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经氟铃脲处理的0.5~1、1.5~2和2.5~3日龄韭菜迟眼蕈蚊卵至孵化24 h后,LC_(50)依次为2.27、1.60和0.64 mg/L,对1.5~3日龄卵的毒力高于对0.5~1日龄卵;经氟铃脲处理的2日龄卵、2龄幼虫、4龄幼虫、1日龄和3日龄蛹至羽化时LC_(50)分别为0.06、0.30、0.34、24.05和27.42 mg/L,毒力程度随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而逐步下降;对蛹和成虫毒力较低,100 mg/L氟铃脲染毒1、3日龄蛹的羽化率分别高于10%和20%;药膜法100、1 000 mg/L氟铃脲处理成虫24 h,校正死亡率低于20%。研究表明,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利影响,抑制卵的孵化并导致初孵幼虫存活率降低;对幼虫毒杀作用较慢,对蛹及成虫阶段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果园重要害虫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的抗药性水平及动态变化,于2012–2015年间利用浸叶法监测了中国新疆察布查尔、山东济南、陕西乾县、河北昌黎和江苏丰县苹果绵蚜对常用药剂吡虫啉、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不同苹果绵蚜种群的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以2012年察布查尔苹果绵蚜为相对敏感品系,结果发现:所有种群在不同年度均对吡虫啉产生了低到高水平抗性(最大抗性倍数 >2000倍);对于高效氯氟氰菊酯,昌黎、乾县及察布查尔2014种群均为敏感,济南、丰县和察布查尔2015种群均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对于毒死蜱,乾县种群保持敏感,察布查尔、昌黎、丰县和济南种群产生了低到高水平抗性。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与苹果绵蚜对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性,而酯酶活力与苹果绵蚜抗药性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新疆察布查尔、山东济南、陕西乾县、河北昌黎和江苏丰县的苹果绵蚜对吡虫啉、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均呈逐年提高趋势,其中对吡虫啉的抗性程度最严重,防治中应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