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龚健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43-16844
运用统计学中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检验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与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关系数为0.93,城乡统筹发展对农村土地利用集约产生较强的正向驱动作用。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在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进行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了解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原因,提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建议,对于挖掘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莱州工业园区为研究区,采用物元模型评价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莱州工业园区的土地开发程度、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和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集约度高,而用地结构状况集约度一般,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强度集约度低。整体来看,莱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但其集约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立足企业内部潜力挖掘、提高园区土地利用强度,增大用地投入产出强度、提高用地效益,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建议。物元分析方法客观地反映了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较好地用于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开展区域耕地集约度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耕地集约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6、2000、2004和2008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研究认为,1996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高度集约区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鲁北平原区和鲁西南平原区;基本集约区和不集约区在山地丘陵区和坝上高原区集聚;平原区县域耕地利用集约度显著提高,山地丘陵区和坝上高原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不同程度地下降。此项研究揭示了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便于为不同地区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2007年农用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差异,为科学合理的利用农用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四川省农用地集约利用度整体水平不高;②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集约度最高的成都市是集约度最低的甘孜州的4.5倍。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区域分异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将低碳理念纳入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建立低碳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可求得特定区域在低碳背景下的集约度,依据所求得的集约度,对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可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总结全市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变异规律,提出影响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最后对提高城镇整体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缩小城镇间土地利用集约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甘肃永靖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理想值指标推算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采用集约度分值法对甘肃永靖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甘肃永靖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76.48%,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中度集约到高效集约利用的过渡期.内部各要素不协调是制约该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评价新源县农村宅基地生态集约指数,提出适宜新源县农村宅基地的生态宜居集约利用模式,为解决当前宅基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以新源县为研究区域,整理调查统计数据,侧重生态宜居指标,对新源县宅基地集约利用进行生态集约度综合评价.[结果]新源县综合生态宜居集约度为0.736 4,处于适度集约状态.[结论]新源县农村宅基地内部利用结构不太合理,空间布局较分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且投入水平较低;社会综合发展能力与宜居建设水平集约度一般;生态宜居的环境集约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耕地集约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用2009-2012年新疆伊宁市及2012年各乡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熵值法分别从耕地利用强度、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及耕地持续利用强度4个角度出发,选取11项评价因子构成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对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状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运用Arc GIS 9.3软件对耕地利用集约状况进行系统采样、半变异函数分析及空间插值方法,对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动态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度时序变化明显,近4年来呈现小幅度增长;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性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且较低、低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从中心城区逐渐呈圆环式向周围蔓延。研究结果可为伊宁市耕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016年的江西省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情况,为未来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方向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多因素分析法从土地利用状况、利用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20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得到江西省20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分值,并进行排序。[结论]江西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基本为集约度较高和集约度中等。  相似文献   

11.
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相关数学模型,从市(州)层面对湖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量综合评价,估算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类提出湖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陈新华  刘峥  刘卯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097-4098,4136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农村土地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该研究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如村镇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过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导致耕地面积大量缩减;农村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低等.提出了合理规划,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可持续利用,完善土地政策和法规等对策建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搞好农村宅基地管理 做好集约用地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宅基地管理是农村的1件大事。列举了宅基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集约用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南县乡镇为评价单元,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南县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并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分析评价,以期为南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燕宁娜  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88-16289,16292
针对宁夏旱作农业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支撑技术体系:以合理配置水资源为核心的现代集水型生态农业建设体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绿色农村住区规划及节能建设体系;以循环农业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体系;以农业景观、回族特色资源利用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柏  李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98-13699,13702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原始的生产资料,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根本与关键都在于土地。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和方法,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实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清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5):213-215
以鞍山为例,从利用强度、增长耗地、用地弹性和管理绩效4个方面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土地利用属于集约度高的Ⅰ型;市辖区、立山区、海城市土地利用属于集约度较高的Ⅱ型;千山区、台安县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属于集约度中等的Ⅲ型。为提高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土地利用监管、提高用地准入标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韦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99-15002
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运用模糊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2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集约度空间差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葛仙山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在葛仙山镇下辖的20个行政村中,有4个村属于居民点土地中等集约利用类型,其他16个村属于低度集约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