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辽宁省城市62个酸雨固定采样点数据为基础,分析辽宁省2006~2013年酸雨污染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为辽宁省酸雨污染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辽宁省酸雨污染经历了减轻到稳定发展的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中西部条带和东南部条带2条酸雨带,其中东南部条带的丹东、大连以及中西部条带的葫芦岛市酸雨污染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2.
酸雨胁迫对园林植物伤害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雨是世界性的污染问题,它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化,酸雨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我国酸雨污染的研究状况,分析了酸雨污染对园林植物生理生化、生长发育等方面的伤害机理以及对园林植物的间接影响,为园林植物抗酸雨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归纳酸雨月报表的编制、校对及预审方法,并提出一些酸雨月报表制作和预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旨在为以后的酸雨观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南宫国家酸雨观测站在日常酸雨观测中的经验和体会,并提出提高酸雨观测数据质量的方法和建议,以为酸雨观测机构提高酸雨观测数据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山东省威海市酸雨污染状况,进而为酸雨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015年威海市酸雨观测资料、气象因素数据,统计分析了威海市降水pH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对酸雨的成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威海市酸雨强度和频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降水pH随冬、秋、春、夏逐渐升高,而酸雨出现频率则按冬、秋、春、夏逐渐降低;相比于威海市周边地区,威海市酸雨污染相对较低,但值得引起注意;酸雨的出现与威海市当地气候、污染源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酸雨月报表的准确无误对科学研究、国家环境保护决策制定很重要。按规范要求,对酸雨月报表的日观测数据、封面封底记录填写、月统计数据相关内容,简要介绍预审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提出应注意的事项,以期制作出高质量的月报表为从事酸雨观测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酸雨月报表的准确无误对科学研究、国家环境保护决策制定很重要。按规范要求,对酸雨月报表的日观测数据、封面封底记录填写、月统计数据相关内容,简要介绍预审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提出应注意的事项,以期制作出高质量的月报表为从事酸雨观测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舒巧玉  刘洋  肖莉  韩志萍  叶金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91-19994
微生物厌氧降解芳香族化合物对于环境生化循环和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沼泽红甲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厌氧降解机制、厌氧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编码基因以及降解应用,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生物能源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收集"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辽宁省范围内62个降水监测点位数据基础上,分析辽宁省2011—2015年酸雨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为辽宁省酸雨污染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辽宁省酸雨频率下降、酸度减弱,总体呈减轻趋势,丹东和大连2个城市是辽宁省酸雨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9,(11):90-91
为泰安市酸雨的防控提供参考,选取泰安国家气象观测站2012~2018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年、月、季和不同降水量级下平均降水的酸碱度(pH)值、电导率(K)及酸雨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8年期间共出现酸雨16次,均为较弱酸雨,2013~2017年酸雨频率逐年下降,2018年又上升到5.7%;年平均降水电导率在50微西门子/厘米以上。8月平均降水pH最低,为5.82;1月酸雨频率最高,为18.2%。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的pH分别为6.25、6.05、6.44、6.46;平均降水电导率冬季最大,为130.6微西门子/厘米以上。暴雨量级平均降水pH最小、为5.84,大雨量级最大、为6.32;降水量级越高降水电导率越小;暴雨量级出现酸雨频率最高、为15.4%,大雨量级未出现酸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广西10个酸雨监测点2003-2009年的酸雨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广西区域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西酸雨频率呈波动性变化,特别是2004-2008年酸雨污染趋势加剧;全区域酸雨频率变化一致,东部、西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带已扩展到西部;个别年份广西东北部与西南部的酸雨频率变化反位相。  相似文献   

12.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综述了酸雨在个体水平上对植物形态结构、植物生理生化、逆境生理等方面影响的研究:酸雨影响叶片中的细胞器、破坏叶片的膜系统、腐蚀叶肉组织;破坏花的结构;酸雨对植物的出苗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植物的出苗速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酸雨还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叶片的N代谢;酸雨淋洗植物造成植物营养元素的析出,使得植物营养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指出在包括酸雨在内的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酸雨对植物影响的机理研究、酸雨对植物影响的长期定位系统研究及尺度转换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李彬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018-402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铅与酸雨的复合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大豆为实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铅与模拟酸雨复合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铅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酸雨会影响大豆的发芽率;铅与酸雨的复合处理降低了幼苗的株高、叶面积、物质量和蒸腾速率,而对叶绿素的影响并不突出,叶绿素主要受酸雨酸度的控制;复合处理的抑制作用高于单一因子,且受铅的浓度与酸雨的酸度影响.[结论]重金属铅与酸雨的复合处理在抑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上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明山保护区的酸雨特征分析及气象影响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酸雨监测信息和气象常规资料,对广西大明山地区的酸雨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明山降水的酸性较强.对影响酸雨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外来污染源的传输是该地区酸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冷空气的影响路径、降水量、大气逆温等气象要素对酸雨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模拟酸雨胁迫对青冈幼苗土壤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静  江洪  马元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33-14836
通过在为期2年的可控酸雨胁迫下对中国亚热带典型树种青冈幼苗的土壤蔗糖酶、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脲酶活性的比较研究,试图分析亚热带区域日益严重的酸雨是否会对森林土壤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从而揭示出酸雨胁迫下3种土壤酶的变化规律。试验共设3个梯度:酸雨对照处理(pH 5.6)、中度酸雨胁迫(pH 4.0)和重度酸雨胁迫(pH 2.5)。结果表明:模拟酸雨喷淋对青冈幼苗3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都比较显著,青冈幼苗各个处理下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显著,夏季的土壤酶活性普遍高于春季土壤酶活性;随着酸雨pH的降低,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激活作用,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模拟酸雨胁迫对银杏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模拟酸雨(pH2.0、3.0、4.0、5.6)胁迫对银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质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H≤3.0的模拟酸雨对银杏生理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各个梯度的模拟酸雨胁迫均促使银杏叶片SOD活性和CAT活性急剧上升后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态势,电解质渗透率在酸雨胁迫后期呈缓慢下降趋势。由此说明,pH 3.0为酸雨对银杏叶片的隐性临界伤害点,也说明银杏能够对酸雨胁迫迅速作出反应,通过长期的酸雨胁迫可能获得某些耐酸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7.
蔡哲  贺志明  唐春燕  吴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92-11294,11312
利用南昌市降水监测资料与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酸雨污染的现状,揭示了南昌市酸雨的形成因素。研究表明,南昌市酸雨酸度大,频率高,且近年来降水pH值有下降趋势,主要是硫酸型污染,南昌市酸雨污染最严重的时段在秋、冬季。降雨pH值随着降雨等级的提高而增大,雨量的增大对降雨酸性有稀释作用。高空气象条件对酸雨有明显的影响,高空风风速小于7m/s时,酸雨频率较高,pH值也低,酸雨污染严重,反映了高空风对污染物水平输送同样具有稀释和冲淡的作用。逆温强度较强时,酸雨出现率增大。周边的工业区对南昌市酸雨的产生有明显作用。不稳定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低层污染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扩散,可降低致酸污染物对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不同类型酸雨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南京市东善桥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处理(ck,山间防火池水,pH 6.6)、不同酸雨类型[包括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和酸雨酸度(模拟溶液pH 4.5、3.5和2.5)]胁迫1 a后,探究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结果  随着酸雨酸度增加,不同类型酸雨处理土壤pH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土壤交换性氢离子(H+)和铝离子(Al3+)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与对照相比,酸雨pH为2.5时,土壤交换性H+、Al3+均在硫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75%和240%,在混合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54%和246%,在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分别增长了246%和249%。此外,酸雨胁迫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总碳、总氮、总硫、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P<0.05),但酸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不显著;酸雨胁迫1 a后,pH 2.5硝酸型酸雨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378.89±60.69)和(38.67±4.10) mg·kg?1。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知:酸雨酸度对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强于酸雨类型,其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有效磷和总碳间接影响微生物量碳氮。  结论  1 a的短期酸雨胁迫后,酸雨酸度仍然是影响杉木林土壤特性的主要因子,而酸雨类型转变将会加剧酸雨酸度对杉木林土壤特性的抑制作用。图6表3参29  相似文献   

19.
金进  叶亚新  程明  陆爱香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944-946,948
研究了铈对酸雨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mg/L铈对酸雨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具有最佳防护作用;30mg/L铈对酸雨胁迫下玉米幼苗的防护效应较好,可使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及质膜透性下降,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强度增加,根系活力及硝酸还原酶活性上升,SOD和POD活性下降,CAT活性上升及脯氨酸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吉林市酸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08年吉林市酸雨监测结果的分析,应用5级标准对吉林和蛟河2个站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了分级界定,初步判定吉林市为轻酸雨区,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理酸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