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阿维菌素对家蚕毒性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维菌素的安全间隔期较长,不宜在桑园中使用。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对家蚕的致死中浓度在10μg/L~0.1μg/L之间,两者对家蚕的毒性没有显著差异,随着蚕龄的增长家蚕抗性的增加不是十分明显,10μg/L~0.1μg/L的阿维菌素连续添食4龄家蚕,导致死亡蚕数增加,并且10μg/L、1μg/L的阿维菌素对入眠眠蚕体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是生物系统进化和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RAPD和SSR标记对12个家蚕实用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21条RAPD引物对12个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清晰稳定条带数为196条,其中多态性片段143条,多态位点比例72.96%,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157~0.352之间。采用32条SSR引物对12个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生的片段数为86条,其中多态性带8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93.02%,遗传距离在0.214~0.600之间。对12个家蚕品种的2种分子标记的单独聚类结果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均把12个品种分为中系、日系两大类,其中7532和湘晖、871和57B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传统分类于中系品种东34却聚类于日系,但又独立于其余6个日系品种。结合RAPD标记和SSR标记的12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与聚类结果,更能准确地从分子水平上反映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来源,是家蚕杂交育种亲本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氟啶虫胺腈是近年开发的砜亚胺类内吸性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喷施法等测定氟啶虫胺腈对家蚕的触杀毒性、胃毒性及桑叶残留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WDG)稀释成的31.3~5 000 mg/L药液对2龄起蚕的触杀毒性极显著高于对3龄起蚕的触杀毒性(P0.01),但即使是高浓度(5 000 mg/L)药液对4龄起蚕也没有触杀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WDG稀释的不同浓度药液给2~4龄起蚕连续添毒4 h,对3个龄期幼虫3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与致死中量(LD_(50))分别为57.95μg/m L、140.45μg/m L、198.22μg/m L和0.055μg/头、0.197μg/头、0.784μg/头。分别于喷施质量浓度为66.7、33.3、25.0 mg/L的氟啶虫胺腈药液后的第1、3、5、7、9、11天,采摘桑叶全龄饲喂不同批次收蚁的家蚕,各浓度药液处理区桑叶饲养幼虫的发育经过未受影响,上蔟结茧的全茧量、茧层率亦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蚕区农田及桑园施用上述浓度氟啶虫胺腈药液后1 d即可采桑叶养蚕。综上认为,50%氟啶虫胺腈WDG对家蚕有较低的胃毒性,但其在桑叶中的残毒期较短,可在蚕区农田和桑园的害虫防治中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5.
杀虫剂呋喃虫酰肼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呋喃虫酰肼是具有类似蜕皮激素作用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为了明确呋喃虫酰肼用于大田害虫防治后对农业生态环境中家蚕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该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50~1 000 mg/L呋喃虫酰肼药液对家蚕3龄幼虫无熏蒸毒性,但有一定触杀毒性和强烈的胃毒作用。采用食下毒叶法添食呋喃虫酰肼药剂,对2龄起蚕的48 h LC50值为142.095μg/L;对4龄起蚕6 h、24 h的LC50值分别为1.284 mg/L、0.274 mg/L;对5龄起蚕的6 h、24 h的LC50值分别为9.180 mg/L、1.431 mg/L。用LC10以下浓度的呋喃虫酰肼药液给3龄、4龄家蚕幼虫添食后,幼虫未出现蜕皮症状,熟蚕的上蔟时间也未改变。桑树喷洒100 mg/L呋喃虫酰肼药液至湿润,喷药后68 d时采摘桑叶连续24 h饲喂5龄起蚕仍会导致其全部中毒,头胸部出现与眠蚕相似的三角区,部分中毒幼虫的表皮剥落。由于呋喃虫酰肼对家蚕具有强烈的胃毒作用,且在桑叶中的残效期很长,因此该杀虫剂不能用于蚕区及周围的大田与森林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技术对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发生危害的柞蚕寄生蝇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研究。选取11个随机引物对14份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40条稳定条带,其中128(91.43%)条为多态性条带,表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秋柞蚕寄生蝇(未命名)及栗蚕寄生蝇(未命名)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各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214~0.5143之间,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14份供试材料可聚为两大类: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寄生蝇与寄生柞蚕的寄生蝇各聚为一类,其中来自河南省的柞蚕饰腹寄蝇自成一类,来自东北地区的柞蚕饰腹寄蝇与秋柞蚕寄生蝇又各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7.
为减轻水稻与桑树混栽地区农药污染给蚕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进行了稻田杀虫剂三唑磷对家蚕的室内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点滴法与药膜法,25℃条件下药剂处理后96 h,三唑磷对家蚕2龄幼虫的接触LD50值分别为0.015μg/头与1.41μg/cm2。2龄起蚕开始,于25℃条件下用三唑磷处理的桑叶饲养,在药剂处理后24、48 h以及3龄起、4龄起、5龄起,三唑磷对家蚕的LC50值分别为2.38、1.54、0.97、0.74、0.53 mg/L。采用食下毒叶法试验,三唑磷对家蚕生长发育与结茧的最大无作用浓度约为0.04 mg/L。  相似文献   

8.
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及其复配制剂的不断推出,使以鱼尼丁受体为靶标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明确此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有利于在蚕区其他农作物害虫防治时选择对家蚕相对安全的农药产品。测定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家蚕的经口急性毒性以及在桑叶上的残留毒性和在桑树中的内吸传导毒性,结果表明:12%甲维·氟酰胺ME、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0%阿维·氟酰胺SC、40%氯虫·噻虫嗪WG、10%四氯虫酰胺SC对3龄起蚕的24 h LC50分别为0.007 6、0.009 6、0.009 8、0.024 7和0.073 0 mg/L,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家蚕均为剧毒级;将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推荐使用浓度药液直接喷洒桑叶,对3龄起蚕的残毒期均80 d;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40%氯虫·噻虫嗪WG可通过桑叶和桑根内吸传导至未喷施药液的桑叶,12%甲维·氟酰胺ME、10%阿维·氟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无内吸传导毒性。依据试验结果建议:(1)禁止在桑园周围农作物中使用上述5种杀虫剂;(2)必须使用此类杀虫剂时,宜选用对家蚕急性毒性相对较低,且无内吸传导毒性的10%四氯虫酰胺SC;(3)喷药时间应与蚕期保持安全间隔,防止药液飘移污染桑叶。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定了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4种杀虫剂制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和残毒期,结果表明:对3龄起蚕的LC50值分别为阿维菌素乳油7.2343×10-4mg/L,阿维菌素水乳剂7.6512×10-4mg/L,甲维盐微乳剂8.5940×10-4mg/L,甲维盐乳油14.0112×10-4mg/L。阿维菌素和甲维盐4种制剂的相同质量浓度(13.33 mg/L)稀释液喷洒桑树,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分别为3.2%阿维菌素乳油2400倍约为50 d,1.8%阿维菌素水乳剂1350倍、2.3%甲维盐乳油1725倍约为60 d,2.2%甲维盐微乳剂1650倍>60 d;阿维菌素类4种制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极强,处理间差异较小,但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很长,处理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PD技术对10个地区的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以期查明我国栗蚕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运用11个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2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9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8.05%。遗传距离(D)在0.178 9~0.414 6之间。通过聚类分析,7个东北地区的栗蚕聚在一起,重庆巫溪和广西南宁地区的栗蚕聚在一起,湖北恩施地区的栗蚕自成一类。研究结果表明,RAPD标记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可用于栗蚕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苜蓿基因组DNA提取和RAPD反应条件优选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采用CTAB法、N2-SDS法、SDS法和改进的CTAB法,提取苜蓿基因组DNA,比较其分离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CTAB法为最佳提取法.对RAPD反应程序中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试验,建立适合苜蓿RAPD分析应用的体系组成为:反应液总体积25μL,14ng/μL模板DNA,2.5μL10x反应缓冲液,10碱基引物浓度0.1μmol/L,TaqDNA聚合酶1U,dNTP浓度0.3mmol/L,Mg2+浓度2.5mmol/L.PCR反应循环为:94℃4min,36℃30s,2℃1min;94℃30s,36℃30s,2℃1min,45个循环;2℃延伸10min.  相似文献   

12.
家蚕精子介导转基因技术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构建高效的家蚕转基因技术,对采用piggyBac转座载体的家蚕精子介导转基因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外源DNA的稀释剂和注射方式对导入效率影响较大,G0代未整合的外源DNA在5龄期前基本被降解破坏。推荐的家蚕精子介导基因转移技术方案为:处女蛾交尾囊注射6~8μL以0.1×TE稀释的2 g/Lpig-gyBac转座子载体DNA后正常交配产卵,根据G0代5龄期及蛾期PCR检测标记基因为阳性的蛾区自交,G1代阳性个体自交以获得纯合后代。  相似文献   

13.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陕西省保存的53个代表性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品种资源,选育适合西北蚕区饲养的优良家蚕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供试品种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基因组DNA,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4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扩增,共获得535个条带,其中有472个条带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8.22%。采用UPGMA方法对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53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2 8~0.601 9,主要分为中系、日系和欧系3大类群,其中:日系和欧系品种遗传距离较近,与传统的家蚕系统按来源地分类的结果吻合;4个陕西地方一化三眠蚕品种明显有别于其它家蚕品种而归为一个特殊类群,提示其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此外,采用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家蚕基因组DNA,可以克服取样的时间限制,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柞蚕品种选大1号和沈黄1号及其F1、F2代、回交F1代共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柞蚕品种的分子遗传机制。运用8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6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7.84%,其中也出现了特异性扩增位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黑龙江省境内收集的24份野生桑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揭示其遗传分化关系,以利于对耐寒、抗旱类型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价值的准确鉴定和评估。从2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有效引物,对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27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73条,多态性比率为99.3%,单引物对每份种质材料扩增获得的条带数在2~5条之间。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047~1.000之间,其中,杜蒙2号和杜蒙3号,宁安1号和宁安3号两组种质材料的相似性最大,杜蒙3号和宁安3号的相似性最小。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与其地域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以藏獒血液为试验材料,提取基因组DNA后,对藏獒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20μL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 mmol/LMg2+、0.6 mmol/L dNTP、50 ng模板DNA、1.25UTaq酶和0.3μmol/L引物;藏獒RAPD反应的最佳退火温度为36.5℃。  相似文献   

17.
李关荣  廖芳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3,29(3):231-235
采用一种类似PCR的基因组自我引发PCR(GSP PRC)法 ,初步研究了家蚕、野桑蚕、天蚕、蓖麻蚕和柞蚕的微卫星DNA的体外基因组自我引发PCR扩增条件。质量浓度为 10 0mg/L的基因组DNA经 10 0℃变性 15min后 ,与等量相同浓度未变性的DNA混合作为模板 ,在 80 μL扩增体系 [含 0 2mmol/LdNTPs、5 0mmol/LKCl、10mmol/LTris HCl(pH 9 0 )、4mmol/LMgCl2 、1 2 5UTaqpolymerase]中加入 1μL此混合模板 ,在92℃、1min→ 5 5℃、2min→72℃、2min ,30~ 90次累积循环的扩增条件下 ,成功地得到了PCR产物。反应体系中 ,基因组DNA的适宜质量浓度为 1 2 5mg/L。GSP 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的部分片段回收后 ,在同样条件下 ,30~ 6 0个循环可得到同样大小范围的产物。GSP PCR产物经 6 %的变性测序胶电泳 ,得到典型的梯状带 ,表明为微卫星DNA。  相似文献   

18.
用RAPD技术筛选中国荷斯坦牛产奶量性状遗传标记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选用32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在由36头高产(305d产奶量〉8500kg)和32头低产(305d产奶量〈5600kg)中国荷斯坦牛所组成的2个DNA池间进行RAPD-PCR扩增,从中筛选出稳定性好、带型清晰且在2个DNA池间有明显差异的RAPD引物24条。用筛选到的24条引物对所有个体进行PCR检测,得到了5个与奶牛产奶量性状相关的RAPD标记,并对其中4个进行了克隆测序和SCAR标记转化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CAR标记yield—s139与产奶量密切相关,应用电子克隆方法已将该标记由921bp延伸到2141bp,经同源性比较发现,此标记对应于奶牛基因组中LINEs家族中的一个重复元件,推测该元件附近可能存在与产奶量性状相关的QTLs或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