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浙江柿属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描述了浙江产柿属一新种——浙江光叶柿Diospyros zhejiangensis G.Y.Ij,Z.H.Chen&P.L.Chiu)。该种与柿D.玩航及野柿D.玩ki var.sylvestris相似,但枝、芽及果柄无毛,叶仅幼时具极稀疏短毛,边缘显著背卷;外方的2枚芽鳞早落;当年生小枝圆柱形,紫褐色;花柱无毛;果实倒卵形,较小,直径2.0~3.5cm,果萼较小,外面无毛而明显不同。与山柿D.japonica的主要区别为:芽无毛;叶缘显著背卷;花冠黄白色;果较大,直径2.0~3.5cm,倒卵形,果萼外面无毛。图1参3  相似文献   

2.
为描述柿Diospyros kaki性器官败育现象,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原阳试验基地10年生的雌雄同株柿品种‘禅寺丸’‘Zenjimaru’为研究对象,通过制作石蜡切片结合外部形态变化,同时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对6个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对柿花芽分化过程中的性器官败育的关键时期及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柿雌花中的雄蕊原基和雄花中的雌蕊原基均在4月中旬发生败育。此时,顶端着生雌花的枝条长为5.0~6.0 cm,着生雄花的枝条长为6.0~8.0 cm,雌花芽长约1.0 cm,雄花芽长为1.0~2.0 cm。除了4月5日和4月8日外,ANT和LYK3基因在其他发育阶段均差异显著(P < 0.05)且在雌花芽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雄花芽,而AP2和ABCC10基因则是在雄花芽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雌花芽(P < 0.05)。在4月5日和4月14日(性器官败育关键时期),基因BI-1在雌花芽中的表达量分别是雄花芽的1.5倍和2.0倍,而在其余阶段,其表达量分别是雄花芽的97.5%,89.2%和83.9%,推测BI-1作为一种雄性器官细胞凋亡抑制基因,间接促进柿雄花芽的发育。建议对树体进行正常的修剪、施肥等常规处理的同时,在4月中旬花器官原基败育之前对树体进行相应激素的喷施,以调控柿花性别,培育雄性种质。  相似文献   

3.
八仙花又名绣球花、阴绣球,虎耳草科八仙花属,落叶灌木,高可达1~4m,小枝粗壮,平滑无毛.叶对生,大而有光泽,倒卵形至椭圆形,长7~20cm,缘有粗锯齿,表面鲜绿色有光泽,背面黄绿色,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叶柄粗壮,长1~3cm,脱落后留一大痕.顶生伞房花序近球形,直径可达20cm;花梗有柔毛,花极美丽,白色、粉红色或蓝色,几乎全部为不育花,扩大之萼片卵形,花期6~7月.  相似文献   

4.
发现于浙江普陀山岛的2个植物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普陀山岛的2个植物新分类群,分别是桑科Moraceae薜荔Ficus pumila的新变种小果薜荔Ficus pumila Linn. var. microcarpa G. Y. Li et Z. H. Chen和杜鹃花科Eriaceae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的新变种普陀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var. putuoense G. Y. Li et Z. H. Chen。小果薜荔与原变种薜荔Ficus pumila var. pumila的区别是隐花果较小,椭圆形或宽椭圆形,稀近球形,长2.0 ~ 4.0 cm,直径1.7 ~ 2.6 cm,顶端钝;果枝之叶明显较小,叶缘通常反卷。普陀杜鹃与原变种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 var. simsii的区别是花冠紫色。图2参5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普陀山岛的2个植物新分类群,分别是桑科Moraceae薜荔Ficus pumila的新变种小果薜荔Fi-cus pumila Linn.var.microcarpa G.Y.Li et Z.H.Chen和杜鹃花科Eriaceae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的新变种普陀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var.putuoense G.Y.Li et Z.H.Chen。小果薜荔与原变种薜荔Ficus pumila var.pumila的区别是隐花果较小,椭圆形或宽椭圆形,稀近球形,长2.0~4.0cm,直径1.7~2.6cm,顶端钝;果枝之叶明显较小,叶缘通常反卷。普陀杜鹃与原变种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 var.simsii的区别是花冠紫色。  相似文献   

6.
柿属植物3种及栽培柿17个品种的抗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电解质渗出率法和示差热分析法(DTA)测定了柿属植物(Diospyros)3个种及栽培柿(D.kaki)17个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柿属植物种间抗寒性存在着很大差异。而栽培柿品种间抗性差异不大,供试材料中,君迁子D.lotus最为抗寒,其中D.lotus♂的抗寒性为-29.1℃,D.lotus♀的为-28.6℃,其次为栽培柿D.kaki,供试17个品种的抗寒性范围在-21.0--27.0℃之间;原产于亚热带地区的台东豆柿D.taitoensis最不抗寒,仅耐-16.5℃低温。降温速度对于树体冻害影响极大,若气温降至某一低,则到达该温值所用时间越长,树体受低温伤害越重,低温驯化可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柿品种的抗寒性,此外,供试材料抗寒性的强弱与其是否为甜或涩品种无关。  相似文献   

7.
<正>柿树(Diospyros kaki Thunb)是柿树科、柿属落叶乔木。原产亚洲,主产于中国,全世界现有柿属植物6属450种,我国有2属50种[1]。柿树树高可达20 m,寿命可达200多年。树皮暗灰色,呈长方形小块状裂纹。叶椭圆形、阔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18cm,近革质,花期5~6月,果实为浆果,卵圆形或扁球形,橙黄色或鲜黄色,9~10月成熟。柿树果实肉甘汁甜,营养丰富[2]。  相似文献   

8.
<正>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icus Thunb.)又名冬青卫矛、七里香,为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9m;小枝绿色,略具四棱形,老枝圆形,灰褐色,略有条纹;叶为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革质而有光泽,长3~6cm,叶背白绿色,先端尖或钝,叶缘具细钝齿,两面无毛;叶柄长6~12mm;花绿白色,5~20朵组成聚伞花序,生于新枝叶腋处,花期为6~7月;  相似文献   

9.
秋冬季节柿属植物树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测试结果表明 ,原产日本中部的栽培柿‘富有’(Diospyros kaki cv.Fuyou)的抗寒性为 (- 2 5±0 .7)℃ ,而原产于亚热带台湾的台东豆柿 (D.taitoensis)的抗寒性仅为 (- 18± 0 .6 )℃。试材枝内酚类物质总含量在 9~ 11月中旬上升至最大值 ,富有柿增加了 0 .7倍 ,台东豆柿增加了 0 .8倍。此后至 2月中旬维持在较高水平 ,3月中旬以后迅速下降。 9~ 11月中旬富有柿枝内黄酮类物质含量显著上升了近 4倍 ,台东豆柿增加了近 1倍 ;此后至 2月中旬维持在较高水平 ,3月中旬以后迅速下降。 2树种枝条皮层中的酚类物质总含量分别为其木质部的 5倍左右。酚类物质的大部分为缩合型单宁 ,其含量变化曲线近似于酚类物质总含量的曲线。试材枝内简单酚类物质和可溶性单宁含量极低 ,且在秋冬季节无显著变化。与富有柿相比 ,台东豆柿枝内酚类物质中简单酚类物质比例高 ,而缩合单宁含量所占比例较低。结果显示 ,柿属植物树体内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与其抗寒力的获得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温岭的百合属Lilium一新变种——巨球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e Miellez var.giganteum G.Y.Li&Z.H.Chen。本变种与原变种野百合Lilium brownii不同在于:鳞茎特大,直径10~12cm,鳞片100余枚,花冠淡黄色,外面带紫色;通常5~8朵。图1参10  相似文献   

11.
39份柿属种质资源的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红星  耿攀  杨勇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2):128-133
试验以柿种(D.kakiThunb.)内30个不同的柿栽培种及5种1变种内9份资源为材料,将1 a生枝条经低温处理,通过观察芽组织褐变程度,确定抗寒性强弱;并利用相同材料的叶片低温处理后测定其SOD活性、蛋白质、脯氨酸和MDA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39份柿属资源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9份柿资源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老鸦柿、夕红、君迁子雌-07、玉环长柿、刀根早生、中华巨柿、台湾正柿、君迁子雌-01、辉县小柿、红富、曹县早四瓣、无核托柿、金枣柿、和平长塘柿青-1、阳朔牛心柿、富阳方柿、槽箕柿、上虞方柿、老鳖盖、地藏柿、秋艳、油陂、美洲柿VM10、御所、小广扁柿、美洲柿VF8、西村早生、册亨水柿、圃杂1号、澄江无核柿、甜宝盖、涉县无核君迁子、和平林寨柿青-3、南靖扁柿、野柿(165-02)、松阳扁柿、吊红、浙江柿(雄)、油柿-01,这一结果与组织褐变观察法得出的抗寒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1年生硬枝为材料,研究不同IBA质量浓度(25,50,75,100,200mg/L)对何首乌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IBA对何首乌扦插枝条成活率、成活枝条的新生根数、根长、新发茎长度和新生叶片数均有显著影响;以IBA质量浓度为100mg/L的生根率最高,达48.5%;成活枝条新生根数最多,为2.5条;平均根长最长,为5.95cm;新发茎平均长度最长,为12.90cm;平均新生叶片数最多,达6.15片。说明用IBA处理何首乌扦插的适合质量浓度是100mg/L。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发现于浙江省奉化市的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植物1新种——宁波石豆兰B. ningboense。该种与城口卷瓣兰B. chrondriophorum相近, 区别在于:该种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紧靠或分离着生; 叶较短, 长仅为12.0~15.0 mm; 花葶远长于叶片, 花葶中部以下有1个关节, 关节上生有1枚舟状膜质鞘; 2枚侧萼片较短, 长为8.0~9.0 mm, 中萼片卵状披针形, 具3脉, 中萼片与花瓣边缘均无毛; 花瓣长约为2.0 mm。  相似文献   

14.
胡颓子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燕红  黄华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539-10540,10542
[目的]研究扦插基质、激素处理及插穗粗度对胡颓子扦插繁殖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不同处理对胡颓子扦插生根率、平均根数和根长的影响。[结果]以腐叶土为基质时,胡颓子的生根率、平均根数和平均根长最高,分别为95.6%、4.3条和4.8cm;对于激素处理,150mg/LIBA处理最佳,其生根率、平均根数和平均根长分别为94.6%、4.6条和4.9cm;从插穗粗度来看,直径为5~6mm的插穗扦插效果较好。[结论]胡颓子扦插育苗以腐叶土为基质,使用直径为5~6mm的1年生枝为插穗,用150mg/LIBA浸泡4h为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枇杷修剪不同剪口粗度对新梢生长及开花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口粗度0.79~1.07cm,1.35~1.63cm,1.63~1.92cm对枝梢总数、粗度、长度、叶片数有影响,以0.79~1.07cm最为理想;剪口粗度0.51~0.79cm,1.07~1.35cm对花穗直径和长度有极显著影响,综合表现是0.79~1.07cm最好;剪口粗度为 0.51~0.79cm对单果重和产量有极显著负影响,剪口粗度为0.79~1.07cm对单果重和产量有极显著正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红提在浙南山区避雨栽培条件下的生长结果特点和修剪效应,从短梢、中梢和长梢三种修剪试验比较,分析结果母枝不同的剪口粗度和芽位对结果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结果母枝(更新枝、当年结果枝)在不同选留情况下的差异性表现。通过研究,认为浙南山区避雨栽培下红提冬剪时结果母枝剪口粗度控制在0.8~1.2 cm为宜,且应以6~8芽中梢修剪为主,短、长梢修剪视树势、枝条老熟程度、结果母枝粗度和空间等情况结合使用,要特别重视更新枝的培育与选用。  相似文献   

17.
以30年生‘石硖’龙眼为试材,应用生物统计软件对结果母枝单元质量的6个变量和果穗性状的4个变量,与果实外观色泽和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落果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母枝单元质量与挂树期果实外观色泽关系均未达显著水平,而母枝直径与单果重为显著多项式相关关系,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显著正单相关关系;果穗宽度、果穗体积分别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显著、极显著正单相关关系,果穗长度与果皮L*为显著多项式相关,果穗长度和果穗体积分别与落果率有极显著多项式相关;复叶数、小叶数、小叶面积和总叶面积均与挂树龙眼保鲜效应无关。建议根据结果母枝质量分批次先后采收,将母枝单元直径0.87cm左右,果穗体积适中(V≈1 124.03cm~3),长度在36.67cm左右,叶色浓绿有光泽的果穗进行挂树延后采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并分析不同留芽量对‘厂’形梅鹿辄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厂’形梅鹿辄葡萄生长的留芽量,为梅鹿辄葡萄生产上留果方式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6年生‘梅鹿辄’为材料,设置‘厂’形树形,对其结果母枝距离按照4、6、8 cm控制处理,在果实生长发育期测定各处理下枝条及髓心粗度、果实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果实成熟期测定产量和果实总酚、黄酮、花青素、单宁含量等品质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不同留芽量对‘厂’形梅鹿辄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均有影响,枝条纵横径以6 cm处理最粗,髓心直径则以8 cm处理较小,第4节节间长度以6 cm处理最短、8 cm处理最长。产量随着留芽间距的增大而下降,穗重随留芽间距的增大而略有增加,粒重差异不大。果实酚类物质、单宁和花青素含量以8 cm留芽间距处理最高,黄酮含量以6 cm处理最高。6 cm处理产量适中,8 cm产量和果实品质均较佳。【结论】 ‘厂’形梅鹿辄葡萄在留芽间距8 cm处理下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杧果花芽分化期间结果母枝各器官内玉米素核苷(ZR)含量,探索ZR在杧果花芽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杧果花枝短截后剪口芽在当年还能再次花芽分化并开花结果的现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定期测定剪口叶、附近韧皮部及芽内ZR含量。【结果】短截结果母枝后,剪口叶、附近韧皮部和剪口芽内ZR含量分别于2月25、20日和3月2日降至最低,为1.73、1.52、2.0 μg·g-1FW;叶片、韧皮部及剪口芽于3月12日达最大值,为6.39、8.47、10.32 μg·g-1FW。2月25日剪口芽芽眼中心颜色逐渐呈蜡黄,并向芽体四周扩散;3月2~7日,芽体逐渐膨大,蜡黄色加深,芽眼呈半透明状;3月7日后绿色逐渐增加,半透明状消失。【结论】ZR在杧果花芽分化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作用。花芽分化临界期前,ZR含量低,生长点细胞活性下降,有利于杧果植株从叶芽生理状态转化为花芽生理状态;花芽临界期后,相对高的ZR含量有利于杧果植株生长点进行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