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掌握脱毒红薯不同栽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施肥和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试验研究探讨脱毒红薯不同栽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脱毒红薯取得丰产提供最佳的合理栽培种植密度,为大面积生产提供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栽植密度5.1万株/hm2,鲜薯产量可达73 275 kg/hm2,是脱毒红薯的最佳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在铜仁市通过"绿肥—马铃薯—玉米—高淀粉红薯86-21"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结果表明,该栽培模式马铃薯平均单产11 190kg/hm2,玉米平均单产5 284.5 kg/hm2,高淀粉红薯86-21平均单产48 870 kg/hm2,总产值可达38 664.75元/hm2,纯收益达28 915.50元/hm2。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环境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有机旱作农业和高粱机械化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高粱品种晋杂108号、汾酒粱1号、晋杂3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环境,即旱地、瘠薄地、水肥地,裂区为种植密度,设15万、18万、21万、24万、27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不同环境条件下高粱12个农艺性状指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机械化栽培高粱合理种植密度及最佳种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主要性状指标和产量影响明显,相比水肥地种植环境,在瘠薄地和旱地种植环境下高粱株高降低,千粒质量减少,产量下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降低,而穗柄长随密度增加而增长,其中,正常水肥地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108号产量达到最高(7 143.7 kg/hm2),瘠薄地处理条件下汾酒粱1号在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1 177.2 kg/hm2),旱地环境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34号产量表现优异(799.5 kg/hm2)。说明种植环境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高粱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在适宜的种植环境下,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提升机械化栽培高粱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插密度对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对象,设置4个密度处理,探讨在一般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主栽品种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合理密插可以更好地协调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达到一种最佳组合状态,最终产量较高。苏北滨海盐碱地条件下,较为适宜的栽插密度为33万穴/hm2。  相似文献   

5.
优质杂交水稻华优18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水稻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在12万穴/hm2处理产量平均在9250kg/hm2,产量随密度12万穴/hm2至21万穴/hm2逐渐增加,但在24万穴/hm2又下降,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各密度间生育期无差异,均为171d.分析得出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华优18在遵义海拔750m左右地区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播种期4月10日左右,秧龄45d左右,密度在18-21万穴/hm2,采用旱育秧育苗;加强田间肥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可获10500kg/hm2以上高产.  相似文献   

6.
以棉花品种邯郸885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行长10 m、行距0.6 m条件下,设种植密度分别为37 500株/hm2、45 000株/hm2、52 500株/hm2、60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计5个处理(种植密度由株距调节),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邯郸885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邯郸885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该密度下不仅产量高,而且纤维品质好。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稻中优608为供试品种,在施肥总量和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设7个不同施肥配比处理,探讨肥料不同配比对中优60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处理均比习惯栽培有显著增产效应,其中处理②(基肥:N、P2O5、K2O=102、135、96kg/hm2,蘖肥:N、K2O分别为51、108kg/hm2,穗肥:N、K2O分别为76.5、36kg/hm2,粒肥:N为25.5kg/hm2)肥料配比产量最高,为14014.5kg/hm2,比其他肥料配比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长穗小麦新品系86(306)对密度和肥力变化的反应,试验设置了4种密度和4种肥力水平。结果表明,在密度为345万/hm2下,施肥N:315 kg/hm2,P2O5:240 kg/hm2的处理可以使长穗小麦86(306)的产量达到最大值;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在密度345万/hm2,施肥N:315 kg/hm2,P2O5:240 kg/hm2;密度120万/hm2,施肥N:415 kg/hm2,P2O5:240 kg/hm2和密度345万/hm2,施肥下N:315 kg/hm2,P2O5:240 kg/hm2达到极大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因素对马铃薯原原种感病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大面积扩繁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栽培因素对一级原种的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危害程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品种熟性>播种密度>种薯粒级,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发病最重,7.5万粒/hm2和9万粒/hm2病情重于8.25万粒/hm2,不同种薯粒级对晚疫病发生危害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影响产量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品种熟性>种薯粒级>播种密度,晚熟品种(会-2)产量最高,种薯粒级为21~30 g/粒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宁南山区全膜覆盖栽培条件下,以晋薯7号脱毒种薯为供试材料,研究种植密度3.75万~7.50万株/hm2下的产量,以7 500株/hm2为1个处理梯度。结果表明:密度在6.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0 366.7 kg/hm2,较密度3.75万株/hm2增产30.1%,增产效果显著。因此在高产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最佳种植密度增加到6.00万株/hm2,对于提高马铃薯单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施肥及栽培密度对春小麦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春小麦生产的适宜的密度与肥力,以优质强筋小麦龙麦33号和中筋小麦克旱2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肥力水平和3个密度水平,分析了在不同的肥力和密度的共同处理下这2个小麦品种的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的生物性状总体变化无明显规律;克旱21号和龙麦33号在中等肥力、低密度(D2E1)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为5 508.0和5 647.5kg/hm2;在不同氮肥处理下,低密度(E1)处理产量整体较高密度(E3)处理高;在不同密度下,中等肥力(D2)处理从整体上产量较低肥力(D1)和高肥力(D3)高,其他处理间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52 500、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号种植密度在52 500~82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其中,在60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低。2个品种穗行数、行粒数和粒长随密度变化不大,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丹玉86号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均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75 000株/hm2密度时最小;丹3363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号穗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出籽率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3363穗粗在60 0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小,出籽率在52 500~7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82 500株/hm2密度时降低。丹玉86号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大、粒厚最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小、粒厚最大;丹3363粒宽和粒厚随密度变化不明显。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种密度对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密度增加使马铃薯产量提高但同时造成商品薯率下降,生产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生产商品薯及种薯,以满足不同需求。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找到最佳播种密度,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晚熟品种冀张薯8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42 000株/hm2条件下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中熟品种同薯20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47 250株/hm2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早熟品种冀张薯12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63 000株/hm2产量最高,商品薯率最低,但3个密度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建议冀张薯12号播种密度以63 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猫爪草产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M1(45万株/hm2)处理的猫爪草单株块根产量(2.160g)和产量(971.88kg/hm2)最高,M3(30万株/hm2)处理下有利于猫爪草总糖、多糖、黄酮及蛋白质成分的积累。综合产量和化学成分含量因素,M1(45万株/hm2)处理是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5.
密度和肥料对旱地芸豆品种经济性状及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芸豆品种群体结构动态变化,构建芸豆施肥模型,采用密度试验和"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芸豆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其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不同。小粒型品种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产量持续增加,大粒型品种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试验品种大红芸豆‘YD混1’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75万株/hm2;氮、钾肥对芸豆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随使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磷肥对芸豆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芸豆的推荐施肥量为氮肥48.93kg/hm2,磷肥45kg/hm2,钾肥55.28kg/hm2。芸豆栽培中合理的群体结构和最佳的施肥量及其配比是提高芸豆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玉米间作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玉米辣椒间作条件下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栽培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法研究玉米与辣椒间作密度、剪叶剪枝及微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所考察的因素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辣椒密度>微肥>剪枝剪叶>玉米密度;辣椒产量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6(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对辣椒素含量的影响程度为:玉米密度>剪叶剪枝>微肥>辣椒密度;辣椒素含量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8(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不剪枝剪叶,施浓度0.2%硼酸溶液)和处理6;对辣椒Vc含量的影响程度为:微肥>玉米密度>剪叶剪枝>辣椒密度;辣椒Vc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2(种植玉米1.99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辣椒剪枝,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7(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2.580万墩/hm2,玉米剪叶1/2,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和处理6;辣椒干物质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6。[结论]综合来看,以处理6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大田栽培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对宁夏引黄灌区主栽的6个玉米品种设置3种不同种植密度进行产量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先玉335、正大12、宁玉524、LB-5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郑单958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东单60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且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综观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差异可以看出,宁夏引黄灌区主栽的6个玉米品种产量范围为14 553.00~19 181.10kg/hm2,LB-5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较其他品种的产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主要研究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主要性状表现,选用‘XY696’、‘同力11 号’2 个品种,旨在找出玉米种植密度和玉米品种最佳耦合度,制定高产栽培技术、为玉米栽培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品种的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XY696’、‘同力11 号’2 个品种为主处理,密度为副处理,设6 万株/hm2、7 万株/hm2、8 万株/hm2、9 万株/hm2、10 万株/hm2,旨在确定2 个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低密度条件下,由于单株的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光合速率高;高密度条件下,由于单株的营养面积小,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光合速率低;2 个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在(6 万~9 万)株/hm2范围内,玉米农艺、产量指标呈正相关,密度达到10 万株/hm2时,玉米农艺、产量指标呈现下降趋势。2个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为(8万~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对安豆5156形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挥大豆新品种安豆5156在大田生产中的优势,开展田间试验为大豆新品种安豆5156选择适宜的生长密度。试验通过四种不同的密度处理,结果表明,21万株/hm2的密度栽培时,大豆产量最高,为4 267.1 kg/hm2,因此安豆5156在河南大田生产中以21万株/hm2的密度栽培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在直播轻简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不同肥料用量、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沣油679生长发育、产量及抗性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用高浓度复合肥600 kg/hm2、密度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经济性状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