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茶毛虫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茶毛虫是茶区的重要害虫,除危害茶树外,还危害山茶、油茶等林木。发生特点茶毛虫在各地发生世代不一,多数茶区每年发生3代,以夏秋茶期危害严重。茶毛虫以卵块在茶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是贵州茶区主要害虫之一。以"人工摘除+灯诱性诱"的技术模式,实践了有机茶园第1代茶毛虫的绿色防控。结果表明:该技术模式可有效控制茶园茶毛虫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茶毛虫适宜生境及生态控制可行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毛虫是我国茶区主要害虫。关于该虫发生环境的调查研究,仅有部分文献作过一般描述:雌虫善选择树势繁茂的茶丛产卵,繁茂荫蔽或阴坡地茶园茶毛虫为害较重,间作高秆作物田块为害较重。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茶毛虫适宜生境与上述描述不同。为明确这一问题,1983~1985年,我们在陕西南郑县红庙镇选择不同类型茶园进行茶毛虫生态定点观察。在茶毛虫适宜生境调查基础上,开展了茶毛虫生态控制试验。  相似文献   

4.
秦巴山区茶毛虫生活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巴山区茶区茶毛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卵块越冬,卵粒量一般在100~200粒,幼虫具群集生活,3~4龄有在茶丛两侧分布的习性。成虫羽化有明显节律,约67.8%的成虫在17~19时羽化。在自然情况下,茶毛虫成虫雌虫数量多于雄虫,约占70%。本文还报道了茶毛虫成虫消长规律,幼虫适宜生境及天敌对茶毛虫发生为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鑫 《农民致富之友》2014,(20):160-160
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吊丝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今年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省植保总站下达我县实施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试验示范,经过上下共同努力,试验示范工作成效良好。本篇文章主要对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虫作出以下报告。  相似文献   

6.
豫南茶园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茶毛虫、茶尺蠖、茶小绿叶蝉已成为豫南茶区的三大主要害虫.据调查,每年发生危害面积3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0%以上,重度危害面积约4万亩,特别是信阳市的光山县、新县、商城县、浉河区等茶区茶毛虫和茶尺蠖曾多次局部暴发,虫口密度高达1200~1 800头/m2,使茶园遭受到毁灭性灾害,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茶树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调查,明确了信阳茶区茶树害虫的天敌种类及其对茶树害虫的控制作用,指明了建设生态茶园的必要性。通过试验证明,B.t.乳剂对茶毛虫的防效甚佳。EpNPV对茶毛虫、EoNPV对茶尺蠖的1-2龄幼虫防效很好.韦伯虫座孢菌对黑刺粉虱的防效优于扑虱灵。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茶毛虫是茶区主要害虫之一。猖獗时,不仅能使整块茶园的茶树的叶片荡然无存,甚至嫩树皮及幼果,亦遭残害,引起全株枯死。解放以来,湖南省广大茶农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虽进行人工捕捉及叶剂防治,但由于茶毛虫大量发生,有些地区仍严重地影响了茶叶的生产。 我站于1956年专就茶毛虫进行了生活发育周期及生活习性的系统观察。兹将所获得的初步结果,报导如下。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9.
茶毛虫和茶细蛾性诱剂的田间防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茶毛虫、茶细蛾性引诱剂在重庆、云南、河南、湖北等省茶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分别对茶毛虫(♂)、茶细蛾(♂)具有较强的引诱活性.通过在重庆和河南的茶园调查显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后,茶毛虫幼虫数量平均下降79.81%、76.83%;在重庆地区,第2、3代茶细蛾每平方米幼虫比空白对照区平均下降了98.67%.性引诱剂的应用,减少了靶标害虫的田间落卵量以及后代幼虫的数量,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茶毛虫及其天敌的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茶毛虫及其天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的调查,测定生态位宽度、重叠和比例相似性.在时间生态位上,宽度序列为茶毛虫> 白斑猎蛛> 茶毛虫绒茧蜂> 茶毛虫黑卵蜂> 寄蝇,重叠序列与比例相似性序列均与宽度序列相同;在空间生态位上,宽度序列为茶毛虫> 白斑猎蛛> 茶毛虫绒茧蜂> 寄蝇> 茶毛虫黑卵蜂,重叠序列为茶毛虫黑卵蜂> 白斑猎蛛> 茶毛虫绒茧蜂> 寄蝇,比例相似性序列与时间生态位序列相同;在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上,生态位宽度、重叠和比例相似性序列均与时间生态位序列相同.在生态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茶毛虫及其天敌的发生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探明了茶毛虫各虫期的优势天敌,探讨了天敌在茶毛虫综合治理中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信阳茶区茶黄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保锋  刘学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59-5560
[目的]为茶黄毒蛾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荼黄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其在信阳茶区的为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茶黄毒蛾在信阳荼区1年发生3代,幼虫为害期为5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9月。1~2龄幼虫聚集在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幼虫分群迁散为害荼丛上部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茶树老叶、芽叶、嫩梢、花果全部食光。害虫防治措施有农业防治:及时修剪茶树、清理茶园,控制氮肥用量,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物理防治:人工捕捉1~3龄幼虫,用黑光灯或性激素诱杀成虫等;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轮换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结论]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全能杀虫平台是湖北百米生物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防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平台诱蛾、寄生蜂寄生害虫卵及寄生蜂携带专性昆虫病毒定向感染害虫卵,依据卵面传毒原理实现幼虫染病流行的三位一体技术控制虫害的发生。2015年全能杀虫平台在湖北省咸宁地区茶园进行防治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的示范,开创性地解决了利用生物技术防控茶园茶毛虫的技术难题,示范茶园平台诱蛾效果显著,卵块寄生率高达80.0%,卵粒寄生率达36.0%,病毒流行造成幼虫虫口减退率达58.6%,防控后虫口密度低至50~240头/hm~2;示范区茶园茶叶产量相比化防区茶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开展害虫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主要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种类与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调查的结果,共查明害虫7目32科66种,其中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生态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信阳茶区害虫调查(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8年,采用踏查和定点调查方法,对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新县、光山县、固始县、商城县等地茶区害虫进行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1600多个带回实验室整理,依据相关资料并请相关专家鉴定。经调查分析可知,信阳茶区害虫分属鳞翅目Lepidoptera、同翅目Hom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半翅目Hemiptera、等翅目Iso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和螨类Acalodes,共计35科70种。其中,以鳞翅目种类最多,包括12科30种;同翅目次之,包括8科17种;鞘翅目居其后,包括4科9种;以等翅目和缨翅目害虫种类最少,分别有蓟马科的茶黄蓟马1种和黑翅白蚁1种。另外,还有螨类,包括3科4种。绝大部分种类在各茶园均有分布,其中,危害较重的害虫依次为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绿鳞象甲、柑桔灰象甲、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11种。应对信阳茶区主要害虫的种类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摸清其发生规律,分别制定防治的技术要点,建立信阳茶区有害生物无公害治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丙酮虫体粗提物,采用划线法和方格诱集法测试表明,茶毛虫(鳞翅目毒蛾科)对丙酮虫体粗提物无反应;经测试茶毛虫幼虫体毛对群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幼虫个体相互联系及传感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不同虫群幼虫互不排斥,可聚集成新的较大的虫群。并讨论了茶毛虫虫群密度的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茶毛虫黑卵蜂寄生行为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了茶毛虫黑卵蜂对寄主茶毛虫卵的寄生行为.茶毛虫黑卵蜂的寄生行为过程可划分为6个步骤:触角敲打、调整姿势、产卵管刺探、钻入、产卵和外部标记.各步骤持续时间分别为13.82,3.10,3.70,53.30,49.60和7.50s.讨论了黑卵蜂的寄生行为在害虫—寄生蜂进化系统中的作用,并提出触角敲打是评价黑卵蜂寄生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标记则是其进化系统上的一种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捕食”、“寄生”、“其它”作用因子组建茶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并采用控制指数 (IPC)法分析各作用因子对茶毛虫种群系统的控制作用 .这 3种作用因子对第 1- 4代茶毛虫的 IPC分别为 4 .2 0 6 5、3.2 345、1.4 32 4 ;7.80 0 8、4 .4 6 2 7、3.2 152 ;6 .32 10、4 .70 19、3.6 2 35;3.94 57、3.7858、1.36 0 0 .天敌是影响茶毛虫自然种群的重要因子 ,控制作用“捕食”大于“寄生”.不同温度下实验种群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与茶毛虫的卵孵化率 ,幼虫、蛹、成虫产卵前期存活率 ,成虫产卵量呈二次曲线关系 .卵孵化率模型为 Y =- 2 95.5115+31.0 2 54X -0 .6 2 54X2 ,幼虫存活率模型为 Y =- 12 2 .36 0 1+18.390 0 X - 0 .4 0 6 0 X2 ,蛹存活率模型为 Y =- 12 6 .3515+14.86 34X - 0 .3114X2 ,成虫产卵前期存活率模型为 Y =- 94 .382 9+16 .5889X - 0 .380 9X2 ,成虫产卵量模型为 Y =- 593.4 2 88+6 6 .30 86 X - 1.3886 X2 .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选择防治有机茶园茶毛虫的有效药剂.[方法]选择3种生物农药和1种化学农药进行荼毛虫防治效果筛选试验.[结果]化学农药10%联苯菊酯乳油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生物农药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和0.3%苦参碱水剂对茶毛虫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0.3%印楝素乳油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结论]建议在有机茶生产中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茶毛虫,采取几种药剂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