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卷烟降焦减害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我国卷烟制品的降焦历程、国内外卷烟制品所采用的降焦减害技术和国内目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卷烟作为产品的本质属性是给予消费者舒适的感官感受,卷烟降焦减害是烟草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氨释放量是降焦减害的途径之一。主要从烟叶原料、叶组配方、辅助材料和抽吸习惯四个方面介绍了影响卷烟主流烟气中氨释放量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控制或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氨释放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卷烟材料及其不同设计参数对卷烟焦油及危害性成分释放量的影响规律,共对6种卷烟材料及各5个水平参数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卷烟纸透气度对降焦减害具有较大作用,与焦油、H、CO、NNK、B[a]P、氨、苯酚、HCN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卷烟纸克重对降焦减害显著不明显,与B[a]P、苯酚具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卷烟纸助燃剂含量对降焦减害具有一定效果,与焦油、H呈线性负相关;卷烟纸含麻比例含量增大,卷烟焦油释放量及危害性指数整体呈递增趋势,卷烟纸含麻比例与焦油无显著相关关系,与H呈线性正相关;滤嘴通风率对降焦减害具有较大作用,滤嘴通风率与焦油、H、CO、B[a]P、氨、苯酚、HCN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NNK、巴豆醛释放量之间有一定负相关关系;滤嘴长度对于降焦减害具有较大作用,滤嘴长度与焦油、H、NNK、B[a]P、氨、苯酚、HCN呈显著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结合近几年在综合减害降焦技术研究应用方面所做系统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笔者就如何提高减害降焦技术,对其改进提出一些设想,旨在进一步探索减害降焦技术途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卷烟调香、降焦减害是烟草行业的热点话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植物提取物在卷烟中的应用及开发已成为研究热点。从卷烟增香保润、降低危害2个角度,分别阐述了芳香植物挥发油和中草药生物活性提取物在卷烟中的开发利用及其功效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6.
梗丝在卷烟减害降焦及提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烟梗的膨胀方式、制丝工艺、外观形态及微生物和酶处理工艺在卷烟提质和减害降焦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改进加工工艺,降低卷烟有害成分释放量,提升梗丝在卷烟中的使用量,进而降低卷烟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在“降焦减害”驱动下,细支卷烟产、销、购已风靡全球,大力助推了卷烟工商业对细支卷烟的开发研究与品牌文化构建。本文着重描述了国内细支卷烟研发成果与趋势,并分析了研发技术瓶颈及如何在“全球化”压力下稳扎根基求发展。  相似文献   

8.
卷烟焦油危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焦油对生物活体产生的危害,从农业降焦和工业降焦方面对如何减少卷烟焦油含量达到降害目的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降焦减害"驱动下,细支卷烟产、销、购已风靡全球,大力助推了卷烟工商业对细支卷烟的开发研究与品牌文化构建。本文阐述了细支卷烟发展起因,从设备、烟丝原料、卷烟材料、加工工艺、燃烧机理、烟气化学成分、卷烟安全性等方面总结了细支卷烟产品的研发成果,并对细支卷烟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烟草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晓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44-14046
总结了国内外卷烟降焦减害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在选育并推广的焦油和其他有害物质生成量较少的烟叶品种,以及相关栽培管理技术、天然药物、卷烟纸、滤嘴卷烟、叶组配方及工艺加工方面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李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562-3564
[目的]为解决低焦油卷烟香气量较少、丰富性稍欠等问题。[方法]重点考察乙基香兰素葡萄糖苷作为潜香类物质在"七匹狼"某牌号低焦油卷烟A中的香味补偿作用。[结果]烟气致香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乙基香兰素葡萄糖苷作为糖苷类潜香物质,在烟支燃吸过程中可发生热裂解,释放出乙基香兰素和香兰素,而且酮类物质、酸类物质和杂环类物质等烟草致香成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次,通过单体香料和天然香料的作用评价和筛选,结合潜香类物质乙基香兰素葡萄糖苷完成功能性表香香基设计,并通过与原表香的复配,实现对现有产品的改造。感官特征评价结果表明,改造后卷烟样品香气风格更加突出,丰富性增加,烟气的圆润性和满足感得到了提高。[结论]潜香类物质在低焦油卷烟中能够起到香味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茶叶再造薄片感官评价及其卷烟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叶再造薄片的烟气和感官质量进行了评价,探讨了茶叶再造薄片在卷烟CPY-1和CPY-2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茶叶再造薄片的烟气烟碱量为0,应用茶叶再造薄片制得2种3 mg超低焦油卷烟,其焦油、烟碱、总粒相物和一氧化碳量明显降低。在CPY-1卷烟中使用茶叶再造薄片可提高感官质量。在CPY-2卷烟中掺入不同比例的茶叶再造薄片均能改善感官质量,并能产生不同的产品风格。茶叶再造薄片的生产成本低于烟草再造薄片。  相似文献   

13.
造纸法再造烟叶工业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娜  王定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00-15902
[目的]研究造纸法再造烟叶对卷烟产品的各种意义和实用价值。[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再造烟叶的理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再对国内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可用性进行工业验证。[结果]造纸法再造烟叶具有良好的耐加工性,可以调节卷烟叶组配方和卷烟烟气中的化学成分,改善卷烟的燃烧性和填充力,降低卷烟单箱耗丝量,既具有降焦减害和降耗增效作用,同时又可以提高卷烟的内在质量(抽吸品质)。[结论]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广泛应用,将对卷烟工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卷烟烟气焦油释放量与B(a)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种不同品牌卷烟烟气的焦油释放量和B(a)P含量,并测定3种品牌卷烟中各个不同规格卷烟的焦油释放量和B(a)P含量。[结果]卷烟烟气中焦油量为10.05-17.83 mg/支,烟气中B(a)P含量为6.32-13.34 ng/支。[结论]3种品牌中不同规格卷烟之间烟气焦油释放量与B(a)P含量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1种不同品牌卷烟之间B(a)P含量随烟气焦油释放量变化而变化,存在一定的趋势性,但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卢红兵  赵莉  孔波  车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448-12449,12454
[目的]分析烟草纸质滤棒和醋纤滤棒对焦油的过滤效率,并结合两者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嘴棒,以期达到卷烟产品降焦的目的。[方法]通过对成品卷烟样品、无醋纤卷烟样品和烟草纸质滤棒卷烟样品主流烟气中的焦油含量的检测,分析出2种材料对焦油的过滤效率,同时根据过滤效率和目标焦油量,设计制备出烟草材料结合醋纤复合滤棒的卷烟样品,并对其主流烟气常规6项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试验表明,烟草纸质滤棒对焦油的过滤效率要高于醋纤滤棒,两者的过滤效率分别为2.42%/mm和2.00%/mm,设计出的2种二元复合嘴棒卷烟样品单支焦油量,能够按照预期分别下降至11.02和10.07mg/支。[结论]研究设计出的二元复合滤棒卷烟样品,有效降低了烟支主流烟气中的焦油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部位、不同产地梗丝对卷烟常规主流烟气释放量的影响,分析了国内6个产地烤烟上部、中部、下部梗丝样本的常规主流烟气释放量,并与相应部位、产地叶丝样本的常规主流烟气释放量对比。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梗丝烟气焦油释放量上部≥中部>下部,烟碱释放量上部>中部≥下部;不同部位的叶丝烟气焦油、烟碱释放量上部>中部>下部;不同部位的梗丝、叶丝之间烟气一氧化碳释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产地之间的梗丝、叶丝烟气焦油和烟碱释放量差异性均较小;不同产地的梗丝一氧化碳释放量以贵州毕节、云南临沧较高,以湖南郴州较低。梗丝烟气中焦油、烟碱释放量明显低于叶丝,而一氧化碳释量则明显高于叶丝。  相似文献   

17.
王理珉  张强  和智君  马剑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00-5601,5659
[目的]为了提高烤烟型卷烟焦油量预测精确度。[方法]采用直线回归的方法找到相关参数,对卷烟焦油量经验模型进行修正和进行效果验证。[结果]烤烟型卷烟焦油量修正预测模型为:Ts=Tc×(1-0.65×D/100)×(1-E/100)。[结论]该修正模型大大提高了烤烟型卷烟焦油量的预测精确度。  相似文献   

18.
云南4个烤烟品种物理和烟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云南省11个烟区4个烤烟品种3个部位的烟叶,进行了12个物理指标与7个烟气指标的检测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指标中CV较大的占41.67%,烟气指标中CV较大的占28.57%,说明物理指标相对于烟气指标波动大,稳定性较差。高度正相关的指标有总粒相物与烟气水分、总粒相物与烟气烟碱量、总粒相物与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与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与烟气pH、拉力与抗张强度;中度正相关的指标有总粒相物与叶片厚度、烟气水分与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与抽吸口数、烟气烟碱量与叶片厚度、含梗率与填充值、拉力与叶质重、叶片厚度与耐破度;中度负相关的指标有焦油量与长宽比、一氧化碳与长宽比、叶质重与填充值。说明各烟气指标间、各物理指标间相关性较大,物理指标与烟气指标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我国典型区域烤烟不同部位烤烟烟叶氢氰酸和焦油释放量的差异,采集了我国典型植烟区域的60个烤烟样品,运用数理统计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区域、部位和基因型间的氢氰酸和焦油释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烤烟烟叶焦油和氢氰酸释放量在部位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的部位特征;区域、基因型对氢氰酸释放量影响不显著,但是焦油释放量在区域间差异显著,其中以黄淮烟区焦油释放量最高,区域、部位和基因型三因素的相互作用对焦油和氢氰酸释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工业企业在原料选择、叶组配方或库存优化等方面兼顾产地和品种因素,可着重考虑原料部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