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含量与肌肉的嫩度和风味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功能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脂多糖、三甲胺类、色氨酸及其衍生物等影响宿主脂肪代谢。本文对肠道菌群及其产生的功能代谢物对脂肪代谢及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为通过营养调控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改善动物肉品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动物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IMF)含量是评价肉品质的重要因素,对风味、嫩度、纹理等肉类感官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而IMF的沉积主要受脂肪摄取、合成、分解3条代谢途径的调控。本文综述了影响IMF沉积的相关候选基因,初步揭示了影响脂肪代谢的机理,旨在为今后调控IMF沉积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是评判猪肉品质的关键指标,其可影响猪肉的嫩度、剪切力、多汁性和风味等。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短链非编码RNA,在胚胎发育、成脂分化、肌纤维形成、神经调节、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猪肌内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是脂质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作者通过归纳国内外关于miRNA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的相关研究发现,miR-34a、miR-125a-5p、miR-32-5p等通过靶向作用转录因子Krüppel样因子(Krüppel-like factors,KLF)家族成员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miR-130a通过靶向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家族成员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miR-34a、miR-17-5p和miR-125a-5p等通过靶向作用其他家族成员,如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核受体共激活因子3(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3,NCOA3)等来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然而miRNA调控猪肌内脂肪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作者通过梳理目前已经证实的与猪肌内脂肪沉积相关的miRNA,整理相关miRNA的靶基因以及主要作用通路,以期为筛选肌内脂肪相关miRNA提供参考,为改善肉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为阐明miRNA在猪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驴肌内脂肪沉积关键调控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旨在基于转录组(RNA-Seq)和代谢组(UPLC-MS/MS)关联分析,筛选驴肌内脂肪沉积的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选用饲养条件相同、平均体重为236.10 kg的雌性广灵驴30头,对其背最长肌进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测定,选择年龄一致的驴,并根据其IMF含量的高低分为两组:低肌内脂肪组(L组,每组3头)与高肌内脂肪...  相似文献   

5.
肌内脂肪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风味和多汁性。影响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品种、年龄、性别、营养、基因等多个因素影响。文章介绍了猪肌内脂肪的来源及其含量与猪肉嫩度、系水力、风味3个肉质性状的关联性,证实肌内脂肪与肉品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简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品种、体重、性别和日粮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等相关营养水平,脂肪酸合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联素等几个关键基因;初步阐释了这些因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脂肪代谢机理,总结影响因素与肌内脂肪之间的规律;分析发现育种、候选基因和营养调控是改善肌内脂肪含量最有效的方法,将肉质更优的本土猪与外来猪进行杂交或对本土猪进行基因改良可能是未来较为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脂肪组织是动物机体重要的能量代谢及内分泌器官,选择性的脂肪沉积对动物肉类的感官品质、风味性和加工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动物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特异性调控因子及其作用分子机理备受研究者的关注。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2 nt左右的非编码小RNA,近年来采用组学技术对具有表型差异的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发现了许多差异表达的miRNAs,这些miRNAs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相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对不同部位脂肪沉积调控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从miRNA在动物皮下脂肪组织和肌内脂肪的调控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miRNA调控动物脂肪组织沉积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脂肪组织是构成动物胴体及肉品的重要组分,动物不同部位的脂肪沉积直接影响其胴体品质和肉品质。脂肪沉积的增加有两种途径:一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即脂肪生成(adipogenesis);二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即肥大(hypertroph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调控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最重要因子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VEGF-A/B与机体脂肪沉积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综述了VEGF-A/B及其受体对脂肪生成、代谢和沉积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研发调控动物不同部位脂肪沉积、提高动物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Kruppel样因子15(KLF15)是一种新发现的Kruppel样因子家族(KLFs)成员,为一种真核锌指蛋白转录因子。KLF15在动物体内呈现多组织表达特性,该基因过表达能促进动物脂肪沉积,且能影响肉质性状候选基因和Ⅰ型肌纤维基因的表达。因此,深入研究KLF15对脂肪沉积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将为改善动物肉品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KLF15的发现、结构特征、表达规律及其与脂肪沉积和Ⅰ型肌纤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优质鸡肌内脂肪含量与屠体及肉质性状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选用优质鸡父本和母本各 3个组成 5个杂交组合 ,饲养杂交后代 182 1只 ,在 10周龄时对其中 2 10只进行屠宰测定 ,并分析了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与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肌间脂宽、皮下脂厚、腹脂率、胸肌pH值、胸肌剪切力等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个体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为 1.93%~ 9.6 3% ,总体平均值为 4 .76 %。其中峪口黄鸡♂×矮小隐性白♀组合增重最快、肌内脂肪含量高 ,符合优质鸡的育种目标。优质鸡父本相同的杂交后代 ,其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表现出同一父本的一致性。母本相同而父本不同的杂交后代 ,其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 (P <0 .0 5 )。同一组合内不同性别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肌内脂肪含量与皮下脂厚和腹脂率的相关性因杂交配套组合而异 ,而与活重、屠体重、屠宰率、胸角宽、肌间脂宽、胸肌率、腿肌率这些性状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肌内脂肪含量是评定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为人们在DNA水平上研究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可能的主效基因、可以考虑的候选基因以及其他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等方面概述了猪肌内脂肪含量的QTL研究进展,并对在育种实践中利用DNA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白藜芦醇调节畜禽脂质代谢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藜芦醇为一种自然的酚类化合物,在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近年来对其功能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饲喂白藜芦醇能影响动物的脂质代谢、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一些与脂肪沉积有关的基因表达,提高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和改善畜禽肉品质。本文概述了白藜芦醇对动物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将为今后降低畜禽体脂沉积和改善肉品质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选取92日龄不同优质新品系鸡50只,分析了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含量与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肌内脂肪(IMF)含量与腹脂率的相关系数最高(r=0.3234,P=0.0220),与腿肌率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肌苷酸(IMP)含量与胸肌率的相关系数最高(r=0.3604,P=0.0102)。总体上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含量与肉质性状的表型相关较弱,其中肌内脂肪(IMF)含量与水分呈显著水平的表型负相关(P<0.05),肌苷酸(IMP)含量与水分呈显著水平的表型正相关(P<0.05),与pH值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study th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intramuscular fat (IMF) content and other nutrition with dual energy X-ray.Nineteen Mongolian sheep at 8 months of age were chosen to determine the IMF content by soxhlet extractor method and tissue components tester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arcass bone density (BMD), fat content of carcass unit minerals (FBMC), the muscle content of carcass unit minerals (LBMC), fat content of the hind legs unit minerals(LFBMC) and hind legs muscle content unit minerals(LLBMC), and these indicators were analyzed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path analysis and establishing regression equ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BMC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determinative effects on IMF, an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consisted of FBMC and IMF was great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Consequently, according to FBMC could predict the IMF in Mongolian sheep carcass.This study provided the necessary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ual energy X-ray in the rapid evolution of meat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双能X射线在绵羊肌内脂肪(IMF)含量等营养指标测定中的应用价值。试验选取19只8月龄蒙古绵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IMF含量,利用组织成分检测仪测定胴体骨密度(BMD)、胴体单位矿物质的脂肪含量(FBMC)、胴体单位矿物质的肌肉含量(LBMC)、后腿单位矿物质的脂肪含量(LFBMC)、后腿单位矿物质的肌肉含量(LLBMC) 5个指标,再将这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回归方程的构建。结果显示,FBMC对IMF的决定程度最大,且FBMC与IMF构成的回归方程极显著,表明可通过检测FBMC来进行绵羊胴体IMF的预测。该研究为双能X射线在肉品质快速评定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体脂分布可作为优质肉鸡选育的重要指标.向高肌内脂肪、低腹脂、低皮下脂肪型体脂分布方向进行鸡种选育,是当今优质肉鸡育种工作的紧迫任务.本研究通过测定鸡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系母鸡皮脂率、腹脂率、IMFx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腹脂率//IMFx值与腹脂率和皮脂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IMFx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这一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脂肪在腹部、肌内和皮下的分布状况.因此,确定腹脂率/IMFx值可作为一个有效的指标来衡量优质鸡的体脂分布,即作为优质鸡品系选育及杂交选育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甜菜碱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它无毒、无害、性质稳定,又在动物蛋白质和脂肪代谢中起看非常重要的作用。甜菜碱通过影响生长代谢调控轴激素和氨基酸、脂肪代谢对猪生长性能、胴体组成、肉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达到降低动物脂肪沉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A是肉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及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脂溶性维生素,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供给。饲粮中维生素A不仅影响肉牛视觉和骨骼发育,也对肉牛脂肪沉积和肌肉大理石花纹形成等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在生产中,肉牛处在不同生理阶段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也不同,胎牛和犊牛阶段补充维生素A可增强肌内脂肪细胞发育和脂肪细胞增生,促进肌内脂肪沉积;育肥期限饲维生素A可提高肉牛的肌内脂肪沉积和大理石花纹等级。大理石花纹与牛肉的嫩度和风味密切相关,是衡量牛肉品质的重要指标。维生素A在肉牛体内通过其活性代谢产物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促进脂肪的形成,并在成脂定型、成脂分化和脂质蓄积的每个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脂肪沉积过程受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C/EBPs)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等调控。表观遗传修饰的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也可通过调控脂肪形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肉牛的脂肪沉积。作者主要介绍了脂肪组织不同阶段的形成过程和维生素A的生物学功能;重点阐述了肉牛在不同生理阶段补充和限饲维生素A,通过转录因子的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等途径来影响成脂相关信号通路调控脂肪沉积的机理,以期为促进维生素A改善肉牛品质和高档牛肉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meat quality trai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squabs from two pigeon breeds: one Chinese indigenous breed, the Shiqi (SQ) meat‐type pigeon, and an imported breed, the white king (WK) meat‐type pigeon. Breed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in the content of intramuscular fat (IMF) in the breast muscle. SQ squab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IMF content than the WK birds. The shear force value (an objective measure of meat tenderness) of SQ birds was also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K squabs. Further analysis of fatty acids profile revealed that SQ squabs exhibited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the synthesis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hile WK squab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um of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Breast muscle in the SQ squab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atio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o saturated fatty acids, as well as the sum of omega 6 fatty acids. Variability of expression levels of functional genes in relation to fat accumulation and meat tenderness was analysed by qRT‐PCR. Gene exp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hepatic expression of LPL (lipoprotein lipase), FABP4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4), and CAPN2 (calpain‐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Q squabs. In the breast muscle tissue, the FABP3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3) and CAPN2mRNA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Q squabs.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s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might be candidate genes used in the programmes of targeted selection for squabs with higher IMF content, tender meat, and more favourable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9.
反刍动物肌内脂肪及脂肪酸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作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它不仅可以提供能量,还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脂肪的硬度、贮存稳定性受肌内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等影响,进而影响脂肪的营养价值、风味以及食用品质,而脂肪酸组成受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和日粮等因素影响。反刍动物由于瘤胃氢化作用导致其脂肪酸饱和程度和异构程度高于单胃动物,从而使其肌内脂肪以及脂肪酸组成不同,导致其肉品质以及风味都不同。本文旨在综述反刍动物肌内脂肪及其脂肪酸构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物在调节宿主生理机能、代谢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影响猪健康和重要经济性状表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人们对猪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越来越深入,了解猪肠道微生物组成将有助于为从肠道菌群方向入手改善猪群健康和提高生产性能提供参考。作者首先综述了不同发育阶段、不同肠道部位以及主要商品猪和中国地方猪肠道核心菌群组成;其次系统总结了宿主遗传背景、饲粮种类、性别、环境以及抗生素、益生菌和饲料添加剂使用等因素对猪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最后概述了猪肠道微生物主要功能及其对饲料利用率、脂肪沉积、宿主行为和免疫炎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