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对广西贺州市荸荠种植区感染秆枯病的荸荠样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分析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为荸荠秆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明显的荸荠茎秆组织进行分离,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制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载玻片上培养,测定分生孢子萌发情况。利用病菌孢子悬浮液对荸荠茎秆进行离体接种,检测病菌的侵染过程。[结果]分离获得1株病原分离物(Ceh),经形态学鉴定该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病菌分生孢子接种于载玻片后4 h开始萌发,8 h后大量萌发,12 h后形成大量附着孢,菌丝24 h后形成。病菌接种荸荠茎秆4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产生芽管;8~12 h芽管伸长,形成附着孢侵入荸荠茎秆表皮组织;24 h至7 d菌丝形成;接种8 d后,病菌在茎秆表面形成分生孢子盘。[结论]引起广西贺州市荸荠种植区荸荠秆枯病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荸荠秆枯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侵染过程可用于病原菌和寄主互作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枯萎病是款冬花种植中发生的重要病害。田间调查发现,该病症状表现为萎蔫和根腐。通过室内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回接、鉴定,明确了引起枯萎病的病原主要是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相似文献   

3.
对湖北宜城花生枯萎病的病原进行了生物学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6月份的病原主要是真菌,41份样品中,分离的真菌样品有38份,其中23份样品是黑曲霉菌。通过PSA培养基上真菌形态观察、真菌核糖体间区ITS区段的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明确6月份花生枯萎病的病原分别是黑曲霉菌、立枯丝核菌和镰刀菌;8月份的病原主要为细菌,10份样品中,9份分离得到茄科雷尔氏菌(青枯病菌),通过细菌的回接试验,部分植株产生典型青枯、萎蔫症状,明确8月份的病原是青枯病菌。  相似文献   

4.
<正>"死蔸"、"边枯"叫荸荠基腐病,又称枯萎病或荸荠瘟,是荸荠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以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发期,枯死株率达20%~30%,严重田块可达80%。一旦田间表  相似文献   

5.
荸荠瘟、枯萎病是制约荸荠生产的两种主要病害,其防治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对荸荠瘟防效较好的药剂有托福灵、百菌清、扑海因等;对估萎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敌克松、托福灵,甲基立枯灵等;对二者均有较好防交往的药剂有托福灵、菌毒清。  相似文献   

6.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对香蕉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其病原为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为了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的枯萎病抗性机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真菌菌株,提取真菌DNA、PCR扩增ITS序列、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引起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真菌菌株,提取了各菌株的DNA;PCR扩增了8个菌株的ITS序列,并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8个菌株的ITS序列,进行了序列的多重比较分析,建立了各个菌株的分子进化树.通过形态观察、ITS序列的分析及病原接种致病实验,确认1、7、8号菌株为尖孢镰刀菌,能引起香蕉发生枯萎病症状,是香蕉枯萎病的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7.
湘北荸荠枯萎病、白禾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荸荠枯萎病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流行,严重时可造成绝收。种荸荠带菌多的发病重,重茬田、偏氮缺钾田、早栽封行早的丘块发病重,秋风秋雨多的年份发病重。防治方法主要是合理轮作,增施磷、钾肥,精选种荸荠,适时适度晒田,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荸荠白禾螟1a发生4代,以第二、三代为害严重,防治策略是狠治第二、三代,抓住卵孵高峰期施药。  相似文献   

8.
正1荸荠基腐病又称枯萎病,荸荠瘟,农民称之为"死蔸""边枯病",是荸荠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以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发期。该病的典型症状是:荸荠病茎基部软腐,茎基(近根处)维管束变褐坏死(正常株茎基为白色),匍匐茎维管束亦变褐坏死,较正常匍匐茎细小,地上失水的叶状茎枯黄,易拔起,嗅之有一种水稻蔸沤烂的气味,稍刺鼻,农民俗  相似文献   

9.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对香蕉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为了研究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香蕉的枯萎病抗性机理,笔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分离纯化得到的候选真菌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显微镜观察,采用CTAB法提取了真菌DNA,并对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通过ITS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候选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是香蕉枯萎病的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10.
黄瓜抗枯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瓜枯萎病病原、黄瓜枯萎病抗性机理、黄瓜枯萎病抗性鉴定、黄瓜枯萎病遗传规律、黄瓜枯萎病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对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和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描述,并对825份标样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中获得菌株431个,根据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主病原菌是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及其他16种病原菌,从而明确了荸荠贮藏期病害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和防控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板栗心材褐腐病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华中地区板栗(Castanea mollisima)心材腐朽病的病原菌,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和室内显微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硬拟层孔菌(Fomitipsis spraguei(Berk,&M.A,Curtis)Cilb.& Ryvarden)。该菌主要危害板栗活树,造成心材褐色腐朽,最终导致受害树木死亡或风折后死亡。同时根据采集的标本,对该病原菌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绘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板栗疫病病原性状及各种杀菌剂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农药对板栗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板栗疫病菌的生长温度为8~35℃,最适生长温度为23~26℃;在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以浓度50%多菌灵WP和浓度50%退菌特WP的500~1 000倍稀释液对板栗疫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结论]浓度50%多菌灵WP和浓度50%退菌特WP可望用于该病害的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14.
笔者报道了在河北承德宽城县严重发生的一种板栗枝干病害,该病害引起树皮腐烂,造成大量2~3年生板栗树死亡,经室内病原菌鉴定,确定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壳梭孢属(Fusicoccum)真菌,同时提出了病害的综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荸荠的生长环境特殊,收获仍旧采用传统手工挖掘,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难以挖净,而薯类收获机械又难以适应水田荸荠的收获,通过对荸荠生长地的土壤成分分析,基于土壤液化原理,搭建了小型实验平台,对荸荠挖掘机理进行了试验模拟。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水田作物荸荠机械挖掘、筛分的流程,并对挖掘原理进行了实验探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获得了影响荸荠收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利用土壤液化原理可以使砂壤土液化,为该原理用于荸荠采收提供依据,为荸荠挖掘机样机的试制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荸荠压缩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荸荠的力学性能参数及对荸荠破坏极限的影响,以荸荠的品种、压缩速率及压缩部位为试验因素,对荸荠进行正交压缩试验。通过分析其对应的力-位移曲线所得到相应的破坏极限Fb、破坏能Ub等参数的试验,得出结果表明,在相同变形的情况下,荸荠轴向所承受的载荷大于径向载荷。方差分析发现,荸荠品种、压缩部位以及荸荠品种和压缩部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破坏极限影响极显著,压缩速率对破坏极限影响显著,而荸荠品种与压缩速率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破坏极限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RAPD法研究孝感荸荠和野生荸荠的遗传差异性(摘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RAPD法研究孝感荸荠和野生荸荠的遗传差异性。[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地方栽培种孝感荸荠、野生荸荠、蒲草和扁杆藨草4种植物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差异性分析。[结果]筛选出841、842、807和840共4个随机引物,其中841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多态性明显,获得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聚类结果显示栽培荸荠和野生荸荠的亲缘性相对于蒲草和鹿茸杆藨草而言较近。[结论]该研究为培植优质的荸荠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RAPD法研究孝感荸荠和野生荸荠的遗传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姣  李建华  盛继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551-20553
[目的]采用RAPD法研究孝感荸荠和野生荸荠的遗传差异性。[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地方栽培种孝感荸荠、野生荸荠、蒲草和扁杆藨草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差异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841、842、807和840 4个随机引物,其中841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多态性明显,获得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栽培荸荠与野生荸荠的亲缘性相对于蒲草与扁杆藨草而言较近。[结论]为培植优质荸荠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志国  赵文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182-11183,11209
[目的]研究菱角壳粗多糖体外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从菱角壳中提取粗多糖,并对菱角壳粗多糖在体外清除羟自由基(.OH)、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和超氧阴离子(O2-.)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菱角壳粗多糖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呈现增强的趋势,在多糖浓度为2.5 mg/ml时,菱角壳粗多糖对羟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分别为70.6%、66.2%和48.6%。[结论]菱角壳粗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引起板栗黄化皱缩病(Chinese chestnut yellow crinkle,CnYC)的病原菌及分类地位,探索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田间打孔吊袋输液的方法筛选农用抗生素.结果 表明:引起板栗黄化皱缩病病原菌为Candidatus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