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将体质量(127.07±10.92)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成体雄蟹和体质量(86.16±6.80)g雌蟹离水,分别暴露于室温(20~22℃)下0 h(对照组)、8 h、16 h和24 h,随机选取12只蟹(雌、雄各6只)采肝胰腺和肌肉样品,测定组织匀浆清液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酮酸、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肝/肌糖原比,探讨不同干露胁迫时间对河蟹成体呼吸代谢、能量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雄蟹肝胰腺中LDH活性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24 h时最高;雌、雄蟹肌肉中LDH活性均随干露时间延长而下降,而SDH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8 h时最高;(2)雄蟹肝胰腺中的糖原含量随干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雌、雄蟹肝胰腺中的丙酮酸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24 h最高;雄蟹肌肉中的糖原含量在24 h时最高,而肌肉中MDH活性显著下降;(3)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T-AOC和CAT活性均在24 h时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雄性生殖系统各组织的生化测定和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延胡索酸还原酶(FR)的活性测定发现,红螯螯虾精荚(含精子)中的糖类和蛋白质含量丰富,分别为18.264和12.846mg/g(FW),总脂含量相对较低,仅为1.613mg/g(FW);精子(含初级精荚壁)亦以糖类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达到5.227和8.475mg/g(FW),总脂含量因过低而未能测出,但精子的上述物质含量均显著低于精荚。酶活性测定发现,LDH酶活性以精巢、输精管和射精管较高,其中又以前输精管最高,为1426.258U/(g protein),可能与其功能相关;精子和精荚LDH活性极显著低于输精管,含量分别为87.375和36.215U/(g protein),两者间差异显著;FR活性在精荚和精子中较高,两者分别达到19.945和15.732U/(mg protein),显著高于生殖系统其他组织器官,但均未检测到SDH酶活性,故其SDH/FR的比值趋向于0。而生化物质的组织化学以及酶组化定位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此外,LDH同工酶酶谱结果证实,精荚仅含有一条厌氧型LDHA编码亚基占优势的同工酶谱带。所有实验结果表明,红螯螯虾精子代谢的方式以厌氧型为主,其代谢底物主要为糖类,为厌氧型糖酵解,其代谢底物由次级精荚壁提供。  相似文献   

4.
克氏原螯虾雄性生殖系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虎  龚世园 《水产学报》2012,36(4):514-521
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克氏原螯虾输精管的超微结构,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克氏原螯虾的精巢、输精管和精荚的显微结构,并对精巢做了周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精巢由许多生精小囊和收集管组成,其结构呈葡萄串状,生殖细胞在生精小囊内发育成熟后由收集管输送到输精管;输精管有左右两条,相对于左侧输精管,右侧输精管比其约长一半,直径更大,卷曲程度更高,内容物含量更多,分泌细胞内的内质网含量更丰富;输精管根据形态不同分为前、中、后、生殖突4段,前中段具有分泌精荚壁物质的功能,后段具有储存、射出精荚的功能,末端生殖突为输精管出口;精荚呈长囊形或椭球形,由精子团、精荚基质和两层精荚壁组成,精子团偏向精荚一侧分布;克氏原螯虾雄虾精巢在一周年中的5—8月和10月处于精子细胞期的生精小囊比例很高,具有两个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腺中的PL含量变化趋势与TC相反,AB期含量最高;肌肉中TG含量在E期最高,而此期的PL含量最低。(3)肝胰腺和肌肉的主要脂肪酸为C16∶0、C18∶1n9、C18∶1n7、C18∶2n6(LOA)、C20∶5n3(EPA)和C22∶6n3(DHA)(相对含量4%)。蜕皮周期内,肝胰腺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D期肝胰腺中的DHA和EPA含量最高;肌肉中的SFA和MUFA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肌肉中的PUFA和HUFA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周期中,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类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肝胰腺中脂类可能是其蜕皮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了复合蛋白源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均为4~#组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1~#组最高(P<0.05);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丙二醛含量在2~#组最高(P<0.05);3) 1~#组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组最高(P<0.05)。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  相似文献   

7.
红螯螯虾输精管的结构及精荚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蛋白电泳等多种方法,对红螯螯虾输精管结构和精荚形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红螯螯虾精荚为一个连续的管状结构,由精子群、精荚基质和精荚壁组成; 精荚壁完全包裹精子,分初级、次级精荚壁2层,初级精荚壁由致密的纤丝组成,包裹精子和精荚基质;次级精荚壁由大小不等的小泡和疏松的纤丝组成,包裹在初级精荚壁之外。红螯螯虾输精管可分为前、中、后输精管。其上皮细胞均具有合成、分泌精荚形成物质的功能。前输精管卷曲段的高柱状上皮,分泌弱嗜酸性丝状分泌物,主要成分为中性粘多糖和蛋白质,形成均匀的初级精荚壁;中输精管的高柱状上皮,成丛状向内腔突起,具有分泌泡,其分泌物为嗜酸性、颗粒状物质,主要成分为酸性粘多糖和蛋白质,形成不均匀,黏性极好的次级精荚壁。后输精管结构较简单,肌层较前两者厚,同时管腔更大,其内精荚结构完整。后输精管与射精管相连处有一狭部,内有瓣膜相隔。射精管肌层厚,上皮明显突起,内无精荚。  相似文献   

8.
以15 mg/kg的剂量分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单次肌注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和肌肉、肝胰腺、精巢、卵巢中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分别阐明了它们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内的药物-曲线时间关系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其药代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t=21.31e-0.497t+9.779e-0.035t和Ct=74.938e-1.822t+20.811e-0.038t。氧氟沙星在肌肉、肝胰腺、精巢、卵巢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88.89、65.02、83.26、114.76 h。左氧氟沙星在肌肉、肝胰腺、精巢、卵巢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86.03、344.83、106.19、154.73 h。结果表明,相同给药剂量下,左氧氟沙星在体内浓度更高,分布更广,对于中华绒螯蟹的细菌性疾病有着更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福林酚法和复性电泳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蛋白酶(Male Reproductive SystemCathepsin,MRSC)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讨其在雄性生殖系统发育、精荚形成和精子释放过程中的作用.福林酚法测定结果显示:仔虾精巢蛋白酶比活力分别在pH6和pH10时出现2个高峰,而成虾精巢只在pH10时出现1个活力较高的峰.成虾雄性生殖系统的各部分在pH10~12的条件下有较强的蛋白酶比活力,于碱性缓冲液中浸泡有助于其后输精管内含物的溶解.复性电泳分离到4个蛋白酶条带,按分子量从大到小依次为:MRSC-A、MRSC-B、MRSC-C和MRSC-D.MRSC-A和MRSC-D广泛分布于雄性生殖系统各部分,其中MRSC-A为酸性蛋白酶,而MRSC-D是碱性蛋白酶;MRSC-C为酸性蛋白酶,只分布于中输精管;MRSC-B活性受pH值影响不大,仅存在于后输精管.在红螯螯虾雄性生殖系统的不同发育阶段,其组织蛋白酶的组成和活性不同.作为精荚的重要组成成分,组织蛋白酶与精荚排出体外后的硬化有直接关系,并促进随后精荚基质的水解以及精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4]东海三疣梭子蟹精子发生及精荚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东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1876)雄性群体的性腺发育规律,通过定期采样,运用形态学、组织学方法对东海三疣梭子蟹精子发生及精荚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精小叶生殖节段法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巢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精巢属于叶型,由精小叶和精小管组成的叶状管交织而成.精子发生过程与其他高等短尾派蟹类相似,精子成熟后即进入精小管中.输精管可能起源于精小管.三疣梭子蟹精巢和输精管的发育存在一定的年际变化.4-5月份,精巢小叶内精原细胞占优势,输精管内精荚零星分布;6-7月份,精母细胞与精细胞比例增加;8月份精母细胞为主.到了9月份,整个精巢完全被精细胞等发育程度较高的精小叶所占据,输精管内充满精液和精荚,为即将到来的交配季节做好准备.三疣梭子蟹交配活动主要集中在10月份.12月份精巢精小叶中出现游离精子.此后,精巢逐渐退化(1-3月),但输精管中一直储存着精液和精荚.三疣梭子蟹精荚形成过程始于前输精细管,精荚膜两层,分别由来自前输精细管分泌的第一种不定物质和其中、后端分泌的第二种不定物质.精荚内的基质可能直接源于精巢的精小叶部分.输精管中的强嗜酸性颗粒与第二种不定物质有融合作用,使输精管中贮存的精荚膜嗜酸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投喂携带WSSV的毒饵,对性腺发育成熟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雄虾(♂)进行感染实验。采用nest-PCR(巢式PCR)技术,检测感染后的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受WSSV感染情况,同时选取感染严重的虾样进行电镜观察。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中国对虾的精巢、输精管和精囊均被WSSV感染,其中精囊呈阳性的最多,输精管次之,精巢最少。通过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WSSV粒子只存在于精巢、输精管和精囊的结缔组织中,而在其他组织和生殖细胞中均未发现病毒粒子。其中,精巢中WSSV粒子存在于精巢内两个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输精管中WSSV粒子存在于管壁的结缔组织;精囊中WSSV粒子也只存在于精囊内膜的结缔组织和精荚膜的结缔组织中。PCR检测和电镜观察结果均表明,WSSV粒子能感染中国对虾的雄性生殖系统且对性腺感染存在着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Guo  Huayun  Tang  Dan  Shi  Xueling  Wu  Qiong  Liu  Ruobing  Tang  Boping  Wang  Zhengfei 《Fisheries Science》2019,85(6):979-989
Fisheries Science -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quaculture species cultivated in China. The crab is an omnivore, and its hepatopancreas absorbs...  相似文献   

13.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1.0%、2.0%、4.0%、8.0%、16.0%的蛹虫草培养残基(简称虫草基),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规格为(4.0±1.0)g的中华绒螯蟹75 d,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常规营养成分、肌肉与血清氨基酸及肝胰腺脂肪酸含量,研究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虫草基对中华绒螯蟹水分和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0.5%和1.0%添加组的全蟹、肌肉、肝胰腺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适量添加虫草基可增加中华绒螯蟹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0.5%~2.0%的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氨基酸组成及主要呈味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1.0%和16.0%添加组中华绒螯蟹血清氨基酸和主要呈味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P<0.05)。(3)虫草基的添加可提高肝胰腺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含量,且1.0%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虫草基可提高中华绒螯蟹肌肉与血清的游离氨基酸、血清必需氨基酸、肝胰腺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从而改善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4.
用改进后的柱式回收法提取了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中的基因组DNA,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初步分析了附肢肌肉组织、鳃、性腺组织和肝脏组织中基因组DNA的含量,初步得出同质量不同组织中基因组DNA含量大小关系趋向于:鳃>肝脏>性腺>附肢肌肉.  相似文献   

15.
陈再忠 《水产学报》2003,27(1):57-61
实验采用称量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性早熟前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HI)、肝脂含量(LC)和肝胰腺脂肪酸组成。雌雄蟹的HI和LC在早熟前后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早熟个体低于未成熟个体。在性早熟前,雌雄蟹的肝胰腺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只是雌蟹中C20∶5n-3较高(P<0.05)。然而,对早熟前后的个体作比较时,发现雌雄蟹变化情况有很大差异:(1)早熟雌蟹中C16∶1n-7、C16∶0和C18∶0高于未成熟雌蟹(P<0.01),而C20∶5n-3、C20∶4n-6和C22∶6n-3则低于后者(P<0.01);(2)早熟雄蟹中C18∶1高于未成熟雄蟹(P<0.05),而C14∶0(P<0.05)、C16∶1n-7(P<0.05)和C20∶5n-3(P<0.01)皆低于后者。以上结果表明:雌雄蟹在性早熟前后存在肝胰腺脂肪酸组成变化的差异,且C20∶5n-3可能主要参与成熟蜕壳和膜的构建,而C22∶6n-3可能主要参与卵巢发育和卵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4-3-3基因(Pt14-3-3)。Pt14-3-3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510 bp,包含开放阅读框741 bp,编码由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27.98 kD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t14-3-3基因与中华绒螯蟹14-3-3基因同源性最高(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14-3-3氨基酸序列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紧密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t14-3-3基因在肝胰腺、肌肉、鳃、心脏、眼柄、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低盐胁迫后,Pt14-3-3基因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于48 h和12 h显著上调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34倍(P<0.05)和7.54倍(P<0.05)。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Pt14-3-3基因在肝胰腺和血细胞中整体均呈显著上调表达,最高上调17.52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t14-3-3基因可能在三疣梭子蟹低盐适应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及其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陆宏达 《水产学报》1999,23(1):61-68
本文对所谓“抖抖病”的中华绒螯蟹病蟹病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经电镜观察,病蟹的心脏、了、鳃、肠和肝脏胰腺中存在着球状病毒粒子,病毒无囊膜,直径为28-32nm左右,分布在细胞浆内,不形成包涵体。从病毒形态和染色反应特性确定该病毒为小RNA病毒科病毒。经人工注射病蟹组织浆除菌上清液,被感染的健康蟹出现在自然发病蟹足严重抖动等一样的症状,表明病囊中的小RNA病毒为该病原。病蟹病理特征为:细胞肿大,核溶解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广谱抗菌药恩诺沙星暴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可食部位(蟹腿肉、蟹身肉、性腺和肝胰腺)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组和三个恩诺沙星浓度试验组(空白对照、50、500和5000μg/L)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各部位的富集系数与水环境中恩诺沙星的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在蟹身肉中的富...  相似文献   

19.
刀额新对虾输精管的组织学及精荚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刀额新对虾 (Metapenaeusensis)采自福建沿海 ,体长约 14cm。活体解剖、取样、固定 ,于OlympusBH 2显微镜下观察 ,其生殖管道分为前输精管、中输精管、后输精管和端壶腹 4部分。前输精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其分泌物呈嗜碱性 ;中输精管分泌物为嗜酸性 ,前段为高柱状上皮 ,后段则为柱状上皮 ,至后段共出现 2处上皮隆起 ,隆起间为扁平上皮 ;分泌管出现于中输精管前段 ,其分泌物呈嗜酸性 ,开口于中输精管后段 ,分泌物由此处流入中输精管腔 ;后输精管腔结构与中输精管腔相似 ,但管径缩小 ;端壶腹共分 3个腔 ,其中 2个由后输精管腔延续形成 ,精荚 1个。精荚由精子团和精荚壁组成。精荚壁分 2层 ,内层为均匀的嗜碱性初级精荚壁 ,精子团位于初级精荚壁中央 ;外层为次级精荚壁 ,呈嗜酸性 ,略呈“C”形包被于初级精荚壁之外。整个精荚横切面的外形似柳叶状 ,分为光滑区和皱折区 2部分 ,光滑区由次级精荚壁包被 ,皱褶区则为裸露的初级精荚壁。精荚形成于中输精管后段 ,它是由前输精管的嗜碱性分泌物、中输精管嗜酸性分泌物以及分泌管上皮细胞分泌物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  相似文献   

20.
杨航  杨志刚  张龙 《水产科学》2022,41(1):116-121
运用生化分析、组织切片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测定蜕壳期(蜕下旧壳后0.5 h内)和蜕壳后期(蜕下旧壳0.5 h后至新壳未完全硬化之前)平均体质量(5.63±2.35)g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鳃中的钙含量,观察肝胰腺和鳃组织结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肝胰腺和鳃中的钙网蛋白(CRT)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蜕壳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