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氮磷水平对红松幼苗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内以红松幼苗为材料进行砂培试验,探讨了4种不同氮素浓度处理(1、4、8、16mmol·L-1)和4种不同磷素浓度处理(0.125、0.5、1.0、2.0 mmol·L-1)下红松幼苗根、茎、叶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氮含量以及碳氮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对红松幼苗各器官干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氮含量以及碳氮积累的影响不同.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在适量供氮(8 mmol·L-1)条件下达最大.不同磷浓度处理下红松幼苗地上部分在p=1.0达最大,而地下部分生物量则在p=0.5处理下最高.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总和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适量供氮、供磷水平下最大.红松幼苗根、茎、叶全氮浓度、氮积累量、碳积累量对氮、磷供应水平响应基本一致,表现出与色素含量一致的规律.总体来看,适量的氮磷供应有助于红松幼苗的生长,或高或低的供氮供磷都可能对红松幼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从1、4、8、16、32 mmol·L-1 5个N素处理对蒙古栎幼苗的生物量、相关生理指标以及光合特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N水平的提高,蒙古栎幼苗根、茎和全株的生物量均在N16供应下达最高,但与N8、N3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叶片生物量在N32水平达最大,与N16的差异不显著。根冠比随着供N水平的提高呈现降低的趋势。蒙古栎幼苗的光合参数(PnTrGsCi)随供N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均在N8水平下达最大。除叶绿素b之外,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光合参数的变化一致,同样在N8水平达最大。试验结果表明,增加N素供应可促进蒙古栎幼苗的生物量,或高或低的供N都会影响蒙古栎幼苗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 N、P 配施对常绿阔叶树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磷施量对青冈、苦槠幼苗叶片养分含量及幼苗根、茎、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施磷均能增加两树种幼苗叶片的氮含量;施磷能增加幼苗叶片磷含量,而高浓度施氮会降低叶片磷含量;低浓度施氮及施磷均可减缓青冈生长过程中叶片磷含量的下降;施氮、磷对青冈幼苗叶片碳含量表现出促进作用,而对苦槠幼苗叶片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施氮后青冈幼苗生物量分配表现为根>叶>枝,施磷后则为根>枝>叶;而施氮、磷后苦槠幼苗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根>枝>叶。青冈和苦槠幼苗期对氮、磷肥的供应较为敏感,适当施加氮、磷肥有利于其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光照条件对长苞铁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4-2006年研究了在不同光照下(100%,50%,25%,10%全日照)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种子萌发率、幼苗存活率、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和幼苗根与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50%全日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最高;幼苗根、茎、叶及总生物量最高;光照的增强促使生物量往地下分配以加强根部吸收水分的能力,并促使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更多的分配到叶片生长上。随着光强的提高,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和类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比值呈上升趋势。在光强不超过50%时,随着光强的提高,幼苗叶片和细根的MDA含量、SOD和POD活性呈升高趋势;光照强度达到全日照时,叶片MDA含量、SOD和POD活性呈下降趋势。幼苗叶片和细根Pro含量在25%全日照时最低。50%全日照附近是长苞铁杉育苗的合适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中采用沙培培养与处理落叶松幼苗,并将落叶松幼苗分级,测定其碳、氮质量分数。结果表明:落叶松幼苗根系中的碳质量分数随氮处理水平的增高而降低,而碳积累量和碳收获指数则随氮处理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不同级根中,落叶松幼苗的碳质量分数和积累量也表现出随根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全根的碳积累量、氮积累量与生物量对氮素供应水平的响应基本一致,表现出随氮素供应水平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氮素的积累量只有在高氮供应条件下才显著提高(32mmol.L-1);氮收获指数与碳收获指数表现出类似的规律。各级根的C/N值均随氮处理水平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级别的根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供氮水平对膏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膏桐1 a生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进行砂培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氮素供应水平(N1、N2、N3、N4、N5、N6、N7、N8分别为0、24、48、71、107、142、284、568 mg.L-1)对膏桐苗高、地径生长及苗木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膏桐幼苗对氮的供应水平反应敏感,且膏桐幼苗对供氮的适应范围较宽,不同处理之间苗高差异达显著水平。N2~N8处理苗高净增量分别为对照(N1)的119%、147%、170%、189%、202%、234%和218%。当氮供应水平降低(N4~N2)或缺氮(N1)时,幼苗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比率增加,缺氮处理(N1)为N7的1.67倍;净增生物量分配给根系的比例也明显增大,缺氮时为51%。  相似文献   

7.
【目的】树番茄是一种集观赏、绿化和食用价值为一体的经济和园林树种。研究树番茄幼苗生长、生物量和氮分配对光氮的响应特征及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为其在园林应用及林下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一年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光照强度(100%、75%、52.8%、30%NR,NR为自然光照)和3种氮素添加水平(0、3、6 g/株)的双因素交叉试验设计,观测树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形态参数,分析生物量及氮积累与分配格局。【结果】(1)光照和氮素添加对树番茄幼苗形态、生物量和氮积累等指标存在显著影响(P<0.05);(2)树番茄幼苗苗高总生长量、叶、茎生物量和叶片N积累量基本上随光照强度的减小先增后降,52.8%NR下最大,地径总生长量逐渐减小,茎N积累量以及粗根在重度遮阴下显著下降,细根N积累量逐渐减小;(3)树番茄幼苗形态指标、生物量、茎和叶氮积累随氮素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在3 g/株下达到最大值;(4)不同光照和氮素添加下,树番茄苗木地上与地下构件氮分配存在权衡现象,添加氮肥,有利于氮向树番茄苗木的茎和粗根分配,遮阴则有利于氮向叶分配;(5)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T3...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应用15N同位素尿素标记,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每盆2.0、4.0、6.0 g)下云研774橡胶树幼苗氮素的吸收利用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随供氮水平的提高,呈现橡胶树幼苗氮素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下降(N2 37.45%N4 26.33%N6 21.22%),土壤肥料氮素残留量及残留率增加的趋势。不同供氮水平橡胶树幼苗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均呈现茎根叶,肥料氮的积累量呈现叶茎根;氮肥利用率表现为叶最大,其次为茎、根;叶片积累的肥料氮、全氮最多,对肥料氮的吸收竞争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铝胁迫对刺槐幼苗光合色素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盆栽刺槐幼苗为试材,采用温室控制,研究0、0.5、1、2 mmol/L 铝胁迫对刺槐幼苗光合色素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5、1、2 mmol/L 3种铝浓度胁迫的刺槐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增加,且随着铝浓度增大而增加,叶绿素a/b显著降低,且随着铝浓度增大而减小,刺槐幼苗根、茎中铝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未胁迫处理的;2 mmol/L铝浓度胁迫的刺槐幼苗根、茎、叶,其碳元素含量均显著低于未胁迫处理的,而1 mmol/L铝处理仅叶片中碳元素含量显著低于未胁迫处理的;除0.5、1 mmol/L铝处理下的刺槐幼苗根氮元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外,3种铝浓度胁迫处理的刺槐根、茎、叶氮元素含量均显著低于未胁迫处理的;与未胁迫处理相比,0.5 mmol/L铝胁迫处理的刺槐幼苗叶片碳氮比和0.5、1 mmol/L 铝胁迫处理的刺槐幼苗茎碳氮比均显著增加。刺槐能够忍耐较低的铝浓度胁迫,并能在高浓度胁迫下累积铝,可通过栽植刺槐对一些铝污染地区进行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幼苗的不同氮响应特征,采用室内可控水培方式,研究毛竹幼苗对不同氮浓度(0.1、8 mmol·L-1)和形态(铵态氮NH4+、硝态氮NO3- )的响应。结果表明,铵态氮处理下的毛竹生物量和体内氮含量等优于等浓度的硝态氮处理,并且不同氮处理下毛竹幼苗各部分干重和氮含量由大到小趋势均为叶>根>茎和叶>茎>根。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N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各部位N含量却随着N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毛竹体内N含量与根系构型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是决定毛竹植株根系养分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但随着NH4+处理浓度的增加,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并且低于NO3-处理幼苗根系构型各指标。因此,这些结果表明毛竹生长和N积累表现出铵氮偏好,但浓度过高时对植物生长又表现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温室中采用砂培培养法对落叶松幼苗进行处理。在实验初期和末期分别测定了落叶松幼苗根、茎、叶中氮的浓度,并分别计算了落叶松幼苗的根、茎、叶的氮转运量、转运效率、转运贡献率和氮收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氮素处理水平下,根的氮转运量、转运效率和氮转运贡献率最高,茎次之,叶最低,并均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磷处理水平为0.5mmol/L时,根、茎的氮转运量、转运效率和氮转运贡献率最高,但在低于或高于该处理值时相关指标降低;叶的氮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同样也在供磷水平为0.5mmol/L时最高,在高于或低于上述供磷水平时,均可导致相关指标降低,但其氮转运贡献率在供氮水平为1mmol/L时最高。从氮收获指数看,叶最高、根次之、茎最低,叶的氮收获指数随氮和磷处理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根却降低,茎的反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模拟氮沉降对五角枫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五角枫幼苗的生长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等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以北京(BJ)、山西(SX)、内蒙古(NMG)3个不同种源的五角枫幼苗为研究材料,设计5个氮水平:对照(N0,0 kg/(hm2a),以N计,下同);低氮(N1,15 kg/(hm2a));中氮(N2, 25 kg/(hm2a) );高氮(N3,50 kg/(hm2a));过饱和氮(N4, 150 kg/(hm2a))。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五角枫幼苗的基径、苗高、月生长量、生物量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1)模拟氮沉降对山西和内蒙古种源五角枫幼苗基径、北京和内蒙古种源的苗高以及北京和山西种源的苗高月生长量均产生了显著影响;2)模拟氮沉降对北京种源五角枫幼苗生物量的影响较小,而随施氮浓度升高,山西、内蒙古种源五角枫幼苗的生物量均呈先增后减的显著变化趋势,山西种源幼苗的生物量在中氮水平达到最大值,而内蒙古种源则在高氮水平达到最大值;3)模拟氮沉降对于3个种源五角枫幼苗的生物量配比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施氮浓度的升高,五角枫幼苗的根质量比(RMR)、根冠比(RSR)均有下降趋势,而茎质量比(SMR)、茎叶比(SLR)显著上升,说明其对茎结构的投资明显加大了,而对根和叶结构的投资则相对减少;4)分析五角枫幼苗的变异来源发现,基径(D)、苗高(H)、各部分生物量均与模拟氮沉降处理和种源2个因素存在密切关联,而生物量配比中只有SMR、叶质量比(LMR)和SLR与模拟氮沉降处理这1个因素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生物量配比的变化与种源的差异关联不大,但与环境中氮的输入量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氮(N)、磷(P)添加条件下4种种植密度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各器官碳(C)含量、储量和分配比例进行研究,以期为氮沉降和磷添加背景下森林碳储量分配格局的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樟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铵(NH4Cl)作为氮肥模拟氮沉降,以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_2PO_4·2H_2O)作为磷添加,设置4个水平:不加N和P(对照,CK),加N,加P,加N和P(N+P)。N、P及N+P每年的添加量分别为NH4Cl40 g·m-2、NaH_2PO_4·2H2O 20 g·m~(-2)和NH4Cl 40 g·m~(-2)+NaH_2PO_4·2H_2O 20 g·m~(-2);种植密度设置4个水平,即10、20、40和80株·m-2。【结果】各氮、磷添加和密度处理下幼苗的根、茎和枝的C含量基本上差异不显著,而添加N和N+P能够促使樟树幼苗叶的C含量上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樟树幼苗叶片C含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N、P添加处理基本上能够促进幼苗单株C储量和单位面积C储量的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幼苗C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樟树幼苗叶的单株C储量和单位面积C储量分配比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高密度种植有利于茎的分配比例增加。N+P添加处理对幼苗C储量的促进效果大于单一N或P添加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氮浓度和品种差异对苗期薏苡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阐明薏苡响应氮营养的机理及指导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皖薏1号和皖薏2号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以NH4NO3为氮源,设4个氮水平(0、5、15和25 mmol/L)处理,处理后第4、8、12和16 d测定不同处理薏苡幼苗的地上部干重、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整个培养过程中,皖薏1号表现出茎细、叶窄、叶色偏浅,皖薏2号表现出茎粗、叶宽、叶色偏深,与皖薏1号相比,皖薏2号的株高相对偏低.2个皖薏品种5~25 mmol/L处理的地上部干重、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整体上高于0 mmol/L处理,而根冠比低于0 mmol/L处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皖薏1号的地上部干重随着氮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表现为0 mmol/L处理<5 mmol/L处理<15 mmol/L处理<25 mmol/L处理;皖薏2号的地上部干重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0 mmol/L处理<5 mmol/L处理<25 mmol/L处理<15 mmol/L处理.不同培养时间下,5~25 mmol/L处理间的幼苗根冠比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在0 mmol/L处理下,同一培养时间皖薏2号的地上干重和根冠比高于皖薏1号.2个品种除培养第4 d的叶绿素(a+b)含量为15 mmol/L处理最高外,其他培养时期的叶绿素(a+b)含量均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培养8~16 d时15和25 mmol/L处理的叶绿素(a+b)含量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P<0.05,下同),相同条件下皖薏1号的叶绿素(a+b)含量均低于皖薏2号.皖薏1号5~25 mmol/L处理幼苗的Pn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皖薏2号幼苗的Pn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为15 mmol/L处理幼苗的Pn最高,且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皖薏1号的Fv/Fm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整体上呈升高趋势,皖薏2号的Fv/Fm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不同薏苡品种的最适氮浓度存在差异,25 mmol/L或更高氮浓度较适宜皖薏1号幼苗生长,15 mmol/L氮浓度较适于皖薏2号幼苗生长.皖薏2号表现出氮高效品种特征.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林龄刺槐林养分特征与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田为对照,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磷、钾含量、林木根茎叶中N、P、K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各林龄刺槐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均高于农田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依次为15 a>20 a>10 a>5 a;全钾含量为20 a>15 a>5 a>10 a.农田地全磷含量是各林龄刺槐林地磷含量的3.2~3.9倍.刺槐根和叶中N、P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K含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茎中N、P、K含量变化不大.不同林龄刺槐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虽有所不同,但均以茎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次之,叶最小.可见在造林15 a后,该地区土壤养分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8种珍珠菜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属植物根、茎、叶的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分布特征。[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碳、氮和碳氮比,分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营养器官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结果]在属级水平上,碳、氮生态化学计量在三大营养器官中总体分布为:叶碳含量根碳含量茎碳含量;叶氮含量茎氮含量根氮含量;根碳氮比茎碳氮比叶碳氮比。在物种水平上,8种珍珠菜属植物的叶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茎碳含量与根碳含量,除了疏头过路黄和轮叶过路黄的叶氮含量与茎和根的氮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外,其他6种珍珠菜属植物叶氮含量也均显著高于茎氮含量与根氮含量,贯叶过路黄、过路黄、疏头过路黄与黑腺珍珠菜的叶碳氮比与茎碳氮比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显著低于根碳氮比,星宿菜与矮桃的茎碳氮比与根碳氮比之间却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显著高于叶碳氮比,轮叶过路黄与繸瓣珍珠菜的叶、茎与根中的碳氮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叶氮含量和叶碳氮比与茎或根的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珍珠菜属植物根茎叶中的碳含量、氮含量与碳氮比具有物种特异性,变化是协同的。  相似文献   

17.
山栀子幼苗表型可塑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遮荫设置5个光照强度(100%、52%、33%、15%和6%),研究不同光环境下山栀子幼苗形态、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以及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遮荫程度增加,叶长、叶宽和叶长/叶宽变化幅度较小,单株总叶面积显著减少,比叶面积则随光照有效性降低逐渐增大;叶绿素a、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遮荫处理(除33%相对光照处理)中显著增加,但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在不同光环境中没有显著差异;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也随光照有效性降低显著减小。山栀子叶、枝、干、根及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并不随光环境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总体上,山栀子叶性状(叶面积和光合参数)具有较高的表型可塑性,而结构性状(生物量分配)可塑性较低。适度遮荫(52%相对光照)不会显著影响山栀子幼苗的生长,这对今后山栀子的复合经营和栽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氮沉降对我国特有种油松3个种源幼苗的生长及其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本研究以北京(BJ)、山西(SX)、内蒙古(NMG)3个不同种源的油松幼苗为研究材料,设计5个人工氮添加水平:对照(N0, 0kg/(hm2·a),以N计,下同),低氮水平(N1, 15kg/(hm2·a)),中氮水平(N2, 25kg/(hm2·a)),高氮水平(N3, 50kg/(hm2·a))以及过饱和氮水平(N4, 150kg/(hm2·a))。测定不同氮添加水平下3个种源油松幼苗的基径、株高、月生长量、生物量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差异,探讨不同种源油松幼苗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氮添加对BJ种源油松幼苗的平均株高有显著影响(P < 0.05), 但是对其平均基径没有显著影响;氮添加使SX和NMG种源油松幼苗株高和基径均产生了影响,但这些影响均不显著。2)氮添加使得BJ种源油松幼苗的株高月生长量增加,而基径月生长量有所降低,但变化均不显著;NMG种源油松幼苗的基径月生长量在N4水平下均显著降低(P < 0.05)。3)在N1的氮水平下,BJ种源油松幼苗的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茎生物量均表现为显著增加(P < 0.05);氮添加使SX种源油松幼苗叶生物量在不同氮添加下发生了显著降低;而氮添加对NMG种源油松幼苗生物量的变化影响不显著。4) SX种源油松幼苗的叶质量比在N3条件下发生了显著增加(P < 0.05);随着氮添加浓度的升高,NMG种源油松的根质量比在N2、N3、N4水平下均表现为显著降低,茎质量比在N1、N2、N3水平下显著增加。5)分析油松幼苗的变异来源发现,基径与氮添加处理和种源这2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存在密切关联,对基径、株高的极显著性差异均来源于种源的不同,对基径月生长量、叶质量比以及根叶比的显著性差异亦均由于种源的不同。同时,在处理和种源的交互作用下,油松幼苗的基径及其月生长量、茎叶比和根叶比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综上得出,持续的氮添加已经影响了油松种群的内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施氮水平(高氮、低氮、对照)下杉木幼苗的生长情况以及养分分配进行研究。[方法]测定杉木幼苗的胸径、树高以及叶片、茎、根氮含量。[结果](1)不论是施氮1个月后还是施氮5个月后,各处理下杉木幼苗的胸径和树高大小比为:高氮处理低氮处理对照处理。同一时间段下,杉木幼苗的胸径大小比为:高氮处理低氮处理对照处理,树高的变化趋势与胸径的一致。(2)同一处理水平下,施氮5个月后各个植物器官氮含量均大于施氮1个月后;同一时间段下,相比于对照CK,高氮和低氮处理都能提高杉木幼苗各组织器官氮含量,如施氮5个月后,叶片高氮和低氮相对于对照分别增加了68.05%,17.71%;茎则是3.52%,1.83%;根则是167.01%,49.83%,其中叶片中氮含量增幅最大。[结论]施氮会明显增加杉木幼苗各个器官氮含量,影响植物养分分配及平衡。  相似文献   

20.
以银边吊兰盆栽苗为试验材料,研究2.0 mmol/L甲基橙、1.0 mmol/L甲基紫、1.0 mmol/L中性红对其生物量、根冠比、叶面着色及植株碳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红处理的生物量显著大于甲基橙和对照处理;3种染色剂处理后根冠比显著降低,其中中性红处理降幅最大。3种染色剂处理后,叶面a*、b*和L*值逐渐增大,C*值减小,H~0和CIRG值增大,叶面呈粉红色;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大幅下降。3种染色剂处理还使植株可溶性糖、淀粉含量下降,其中甲基紫处理的降幅最大;可溶性蛋白质和总氮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性红处理升幅最大;碳氮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尽管活体染色使银边吊兰植株碳氮营养轻微损失,但染色后可提高其室内栽培的观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