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麦对白粉菌过敏性反应与H2O2及3种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为探讨小麦对白粉菌抗性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白粉菌菌株17(Bt17)和菌株6(Bt6)及小麦品种扬158为试验材料,测定H2O2处理的小麦叶片过敏性细胞数量及POD、PPO、SOD酶活性。[结果]乳突在亲和性与非亲和性组合叶表细胞形成的差异不大,非亲和性反应叶表细胞过敏性反应发生早且明显比亲和性反应多;接种Bgt17后不同时间及非亲和性组合中含H2O2的过敏性反应细胞频率明显高于亲和性组合;用5、10、20mmol/L抗坏血酸处理后,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15.0与30.0mmol/LH2O2处理后诱导亲和性反应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接种白粉菌后,小麦叶麦中POD、PPO、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非亲合组合比亲合组合3种酶的活性高。[结论]H2O2、PPO、SOD活性与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烟草白粉菌对烟草重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烟97为材料,接种白粉菌前后分别测定烟草叶片中PPO、POD、PAL、β-1,3-葡聚糖酶活性,分析白粉菌对烟草重要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接种白粉菌后,PPO活性变化明显,除接种后1 d PPO活性低于对照外,其他时间PPO活性基本都高于对照。白粉菌入侵后烟草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大幅度提高。烟草接种白粉菌后PAL活性逐渐升高,接种3 d达到峰值,4 d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平稳。本研究中,接种组、对照组之间β-1,3-葡聚糖酶活性差异并不是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感白粉病品种全生育期和全病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发现SOD和POD的活性在白粉菌侵染后明显升高,而在植株衰老枯死时迅速降低;从白粉菌侵染到发病高峰期,SOD活性与白粉菌菌斑数目增加趋势以及单个菌斑面积增加趋势呈指数曲线型相关;POD与白粉菌菌斑数目增加趋势和菌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百分数的增加趋势呈指数曲线型相关;PPO活性变化与病害侵染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微丝骨架在小麦非寄主抗病性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麦-黄瓜白粉菌非寄主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台盼蓝、DAB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研究了小麦叶片经微丝骨架解聚剂处理后过敏性坏死、H2O2及乳突形成的变化。【结果】黄瓜白粉菌在小麦叶面上萌发明显滞后且附着胞多畸形。药剂处理后,过敏性坏死反应和H2O2的产生及乳突的形成均明显受抑,产生率均显著降低。白粉菌的侵入率明显提高,并且能形成吸器,偶尔还产生次生菌丝。【结论】微丝骨架参与了小麦的非寄主抗病性反应,骨架的聚合为抗病性反应的发生所必须。  相似文献   

5.
诱抗剂BTH诱导甜瓜幼苗抗白粉病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诱抗剂苯丙噻重氮(BTH)和接种白粉菌处理抗白粉病能力不同的2个甜瓜品种,通过测定不同部位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研究诱抗处理和病原菌侵染对甜瓜防御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BTH处理和白粉菌接种后,甜瓜叶片POD、PPO和PAL活性都显著提高;BTH对抗病品种POD、PPO活性的作用在时间和强度上都早于(大于)感病品种,BTH喷雾和白粉菌接种对不同抗性甜瓜叶片PAL活性的提高程度没有差异,但在时间上,对抗病品种的作用远早于感病品种。试验结果还表明,BTH诱导甜瓜叶片防御酶活性的效应可以通过植物的输导组织传导给其他未经处理的甜瓜组织,提高植物防御酶活性,具有系统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粉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南瓜品种的病理和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威  李彩霞  王飞  许晓风  石志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11-1713,1755
为了寻找简便有效的品种鉴定方法,采用透明染色法比较了不同抗性南瓜品种接种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后的组织病理表现,并用电泳分离法分析了这些品种染病前后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同工酶谱变化.结果显示:在抗病南瓜品种上,白粉病菌生长缓慢,分生孢子形成较晚,叶片受侵染部位H2O2生成较多;接种后,所有抗病南瓜品种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显著增强,而感病南瓜品种POD和PPO同工酶谱带无明显变化.因此,在筛选抗白粉病的南瓜品种时,可以把接种后POD和PPO酶活激发与否作为鉴别是否为抗病品种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钙和钙离子螯合剂EGTA喷施甜瓜幼苗叶片,研究了外源钙对接种白粉菌甜瓜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阿魏酸、木质素、绿原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CaCl2的植株再接种白粉菌时,叶片中PAL、PPO、POD的活性以及阿魏酸、木质素、绿原酸含量都显著高于未接种的对照1(K1)和单独接种白粉菌的对照2(K2);而喷施EGTA的植株再接种白粉菌时,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则低于对照2。以上结果说明,外源钙通过提高甜瓜叶片中相关酶的活性积累酚类物质,诱导对白粉病菌的抗性,而钙信号系统则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接种链格孢菌前后抗、感黑胚病的小麦品种(各3个)小穗内与抗性反应有关的SOD、POD、PPO 3种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接菌后,抗病品种SOD酶活性第2天达最大峰值;感病品种豫农9901的SOD最大值在第5天出现,豫麦57号和中育6号的SOD最大值在接菌后第4天出现,且酶活性低于抗病品种。对POD活性测定发现,在3个抗病品种中,豫优1号接菌后POD活性迅速攀升,直至第3天达最大峰值后迅速下降,国优1号和豫麦47号的POD活性均迅速升高,在接菌后1 d达最大峰值,到第3天第2次出现峰值,但没有第1次活性强。感病品种POD酶活性变化迟缓,豫麦57号在第3天POD活性最高,豫农9901和中育6号POD活性在第4天达到最大峰值,但没有抗病品种POD活性水平高。PPO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接菌后抗病品种PPO活性迅速上升,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第5天活性再次增强,但没有第1天活性强;感病品种接菌后2d变化不大,2d之后PPO活性急剧上升,并在第4天上升至最大,此后逐渐减弱。以上结果说明,SOD、POD、PPO 3种酶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SO2胁迫处理对茶条槭叶片6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SO2静态熏气系统对3年生茶条槭苗木进行胁迫处理,研究不同SO2浓度(0~6.0 mg/m3)和熏气时间(0~6 h)下茶条槭叶片6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SO2浓度的增加,PPO和APX活性一直降低,SOD、CAT、POD和GR活性表现为先迅速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GR活性下降较平缓;在不同时间SO2处理中,CAT和GR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先迅速上升而后下降,而SOD、POD、PPO和APX活性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SOD和GR活性变化幅度较平缓。[结论]PPO、POD和APX活性下降可能是茶条槭幼苗SO2伤害的原因之一,而SOD、CAT和GR活性变化平缓是茶条槭幼苗响应SO2胁迫的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10.
Cd2+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郑州9023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d2+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2+胁迫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叶片AS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Chla、Chlb、总Chl含量呈下降趋势,而O2-含量、MDA含量、PPO活性、POD活性、还原糖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对POD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分析表明,Cd2+诱导小麦幼苗中POD同工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烟草叶片发育过程中H2O2积累以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清除H2O2能力的变化。[方法]以烟草(Nicotiana tabacumL.cvNC89&JYH)为材料,研究了叶片发育过程中H2O2积累与AsA-GSH循环的关联。[结果]结果表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AsA、GSH含量在叶片幼嫩及成熟时期维持较高水平,衰老时下降较快,与H2O2含量存在相关性,且AsA-GSH循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平衡。[结论]AsA-GSH循环系统的运行与H2O2代谢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分析其在感、抗病单株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在小麦抗白粉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基因芯片结果,结合电子克隆与RT-PCR方法,克隆到一个受白粉菌诱导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定位。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片段在抗病植株、感病植株白粉菌诱导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一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小麦类萌发素蛋白基因片段,命名为TaGLP5(GenBank 登录号为FJ5944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已知的来自禾本科的萌发素蛋白分属不同的进化分支,很可能是新的小麦萌发素蛋白成员。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该基因片段定位在小麦的5A染色体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白粉菌诱导,且在接菌后的24 h以前抗病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感病株。【结论】本实验获得的类萌发素蛋白是一个新的成员。该类萌发素蛋白在感、抗植物受白粉菌诱导上调表达,但是表达量、表达时间上存在差异。推测该基因参与了小麦对白粉菌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3.
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明确7种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药剂处理小麦种子后,进行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供试药剂在处理浓度下对小麦发芽、出苗及生长无不良影响,各处理小区的小麦白穗率显著低于对照区,各药剂浓度处理对小麦全蚀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 mL/100 kg种子处理、2 4;苯 醚甲环唑+2.4;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 mL/100kg种子处理、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6.6;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00 mL/100 kg种子处理、125 g/L哇噻菌胺悬浮剂200 mL/100 kg种子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结论]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6.6;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125 g/L哇噻菌胺悬浮剂对小麦生长安全,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较好,在生产上可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以白粉菌15号生理小种感染抗、感白粉病春小麦为对象,通过细胞学观察发现,白粉菌在抗病春小麦上发育畸形,有分瓣型和纤细型附着胞出现,并发现细胞质凝集和过敏性坏死等现象。研究结果为从细胞学角度分析小麦抗白粉特性提供了一种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Study on control efficacy and inhibitory effect of Bacillus cereus strain JK14 against wheat take-all disease,investigating its antifungal mechanism.[Method] B.cereus JK14 was isolated from soil in the rhizosphere of wheat,inhibitory effects of whose nutrient solution form against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 strains 9862 and 9812 were measured in laboratory and then for its antifungal mechanism.The strain JK14 with rifampicin and wheat take-all disease resistance was screened by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two substrates,and colonization of JK14was studied.[Result] In pot experiment,the control effects of JK14 against 9862 and 9812 are 63% and 59%,respectively,which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chemical fungicides,with 55% and 51%,respectively.JK14 could deform mycelium and causes degradation of cell wall.And there are also dynamic change of JK14 in root system.JK14 on seed could extend to root along with seed germination and rooting,but per unit tissue mycelium number decreased gradually.[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some control efficacy of B.cereus strain JK14 against wheat take-all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蜡样芽孢杆菌JK14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及防治效果,探讨该菌的抑病机理。[方法]从小麦根际土壤分离得到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JK14拮抗菌株,室内测定其带菌培养液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9826菌株和9812菌株的抑制效果,探讨拮抗菌对小麦全蚀病的作用机理。利用逐步增加浓度的方法获得对利福平和全蚀菌具有抗性的双抗菌株JK1*4,对该菌在小麦体内定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盆栽试验中,JK14对9826菌株和9812菌株的防治效果为63%和59%,高于化学杀菌剂处理的55%和51%。该菌株可以造成病菌菌丝畸变和菌丝细胞壁瓦解。JK14*在小麦根系中具有一定的消长动态,种子上的JK14*菌可以随种子发芽、生根而扩展至根部,但是单位组织上菌体数量逐渐减少。[结论]室内试验表明,蜡样芽孢杆菌JK14对小麦全蚀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蜡样芽孢杆菌JK14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及其抑病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小麦全蚀病菌拮抗微生物是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枯草芽孢杆菌用于防治植物病害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对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还鲜见报道。该研究利用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1株蜡样芽孢菌,研究该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及防治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董琦  黄磊  梁素明  宋长水  王爱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32-10933
[目的]为小麦抗衰老水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山农9-1(大穗型)和山农9801(多穗型)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设置窄行稀条播B3(行距10cm)和常规条播B6(行距20cm)2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旗叶SOD、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从抽穗至花后30d,B3处理2品种旗叶的SOD活性均大于B6处理。开花至花后30d,B3处理山农9—1旗叶的POD活性高于B6处理;抽穗至花后30d山农9801旗叶的POD活性始终高于B6处理,且开花至花后10dPOD活性最高。B3处理2品种旗叶的MDA含量均低于B6处理。[结论]窄行稀条播可明显延缓小麦衰老。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及注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真空渗入离心法提取小麦秆锈病病组织的细胞间隙液,并采用注入法将细胞间隙液注入到健康的小麦细胞,研究了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对小麦叶片细胞HR的诱导作用,明确了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和注射技术在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研究中利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