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大桥 《农技服务》2009,26(6):58-58,154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时条锈病的抗性,选择绵阳31、川麦107等12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间抗条锈病性差异明显,其中绵阳31、思麦早、一根株属高感品种,川麦107、西科276、绵阳28、雅安早、大豆黄属中感品种,绵阳30属中抗品种,黔麦16属高抗品种,绵农6号、黔麦15属免疫性品种。  相似文献   

2.
将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致病类型Su-12菌株接种不同小麦品种和及其混合组合,连续繁殖3代和9代后收集夏孢子接种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发现病菌毒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连续繁殖3代后,Su-12未再检出,但出现了1个对水源11和Hybrid46均不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以及4个对水源11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连续繁殖9代后,条中33和2个对水源11具毒性的新未知致病类型分别出现在绵阳31、川麦107和川农10号上,而条中32、Hy-4和4个对Hybrid 46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则分别发生在川麦36、川麦37、川育18、混I、混II和铭贤169上。起始菌株对川麦36具毒性,但在川麦107、川育18、川农10号、铭贤169和上述6个品种的等比混合上继代培养9代后对川麦36失去毒性。将不同品种和混合组合上继代培养后C1、C3和C9代的夏孢子经铭贤169繁殖后,提取DNA经酶切、连接和预扩后,利用对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能够显示AFLP多态性的引物对E7(GTAGACTGCGTACCAATTCAT)/M5(GACGATGAGTCCTGAGTAAAT)和E7/M3(GACGATGAGTCCTGAGTAATC)选扩产物电泳后,各样品间未观察到AFLP多态性。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抗性品种含有的抗性基因具有定向选择作用,而在感病品种上繁殖多代后,小麦条锈病菌病菌毒性有可能减弱,多品种混合组合上繁殖的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弱于绵阳31和川麦36单播,可能与高抗品种的定向选择作用被稀释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进行不同组合的混播,系统调查了各品种净作和多品种混播田小麦条锈病的病情发展动态。1材料与方法参试品种。选择不同抗性水平的3大品系6个小麦品种川农10号、绵阳31号、川麦107号、川麦37号、川育16号、川育18号。其中,川农10号为高感品种;绵  相似文献   

4.
选用2008—201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16个小麦品种,在绵阳通过田间自然诱发,评价小麦抗条锈性,意在选择较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生产降低条锈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小麦几个生育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川育26、川麦59、川麦67、绵麦51、川育23、西科麦9、绵麦112表现为中抗,绵麦367表现为中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不同生育期小麦的抗条锈性表现不一致,部分小麦品种的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性,且各抗性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川育26、川麦67、川育23、绵麦112、绵麦367抗条锈性减弱,且绵麦367出现感病,已不适合于该地区,其他品种依旧表现出较好抗条锈性,同时生产上及时防治条锈病才能减缓病情加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5.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6.
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川麦42的谷蛋白、酵溶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等3个生化性状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与对照品种川麦107、川育12在蛋白质水平上存在遗传多样性。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为1,6 8和2 12,品质评分为7分;醇溶蛋白等位基因变异类型为Gli-Ala、Gli-Alf、Gli-Dlk、Gli-A2a和Gli-D2r。川麦42与川育12和川麦107分别存在53.6%和50%的醇溶蛋白多态性带纹,而酯酶同工酶能检测到差异。6 8亚基的出现和醇溶蛋白带型均表明了人工合成种Syn—CD768(Altar84/Aegilops tauschii 188)对川麦42的影响。川麦42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可用于品种认定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一、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以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CD786为母本,绵阳26为父本杂交,通过杂交回交[Syn-CD786/绵阳26//绵阳26]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抗条锈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川麦47,  相似文献   

8.
多抗、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绵阳26育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26(原绵阳90-309),系两大系统(绵阳11号系统,川育号系统)代表品种绵阳20号为母本,川育9号为父本,1984年配制组合,经7年选育而成。该品种集丰产性、抗病抗逆性、品质优良于一  相似文献   

9.
小麦和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们是全世界人口的主要营养来源。冬小麦不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谷物作物,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本文通过开展12个冬小麦品种的种植试验,对比分析了12个品种的抗病性、品种特性和产量,以及对12个品种进行了简评,确定最合适在云南曲靖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种产量从高至低排名为蜀麦1675、川育35、川农32、川麦1313、蜀麦1958、川麦614、中科麦1816、西科麦475、川辐20、川麦83、川辐134和绵麦1291。整体而言,12个品种均适合在云南曲靖种植,但结合产量评价和特征特性,蜀麦1675分蘖强、高抗条锈、易落粒、转色中等、产量高,是这12个品种中更适合在云南曲靖种植的冬小麦品种。但是本研究还缺乏对于小麦营养元素等的研究,因此后续应在此方向进行更深入研究。通过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以期为冬小麦的高质高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贵州省小麦条锈病中的慢锈性品种资源,对贵州种植的115个小麦品种资源进行慢锈性品种鉴定。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的26个可能具有慢抗条锈性品种中,绵阳48等3个品种具有高度慢锈特性,川农27等2个品种具有中度慢锈特性,川麦107等10个品种具有低度慢锈特性,其余10个品种虽具有慢锈性特点,但为快条锈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选用实验室保存的10株芽孢杆菌,通过皿内拮抗试验、皿内种子发芽试验、菌株碳氮源利用试验、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手段筛选鉴定出MY1、CY1两株芽孢杆菌,它们具有广谱抑菌性和潜在促生能力,其中MY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CY1为枯草芽孢杆菌沙漠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inaquosorum)。进一步通过盆栽试验研究MY1、CY1对番茄促生及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Y1、CY1发酵液可显着提高番茄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分干质量等生物学指标,PAL、PPO、POD、CAT 4种防御酶活性分别在不同测试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MY1、CY1具有促进番茄生长,增强植株抗病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CY17,CY31突变菌系在感病品种铭贤169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并利用“病害量”衡量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CY17各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均高于原始菌株,其中CY17mut-4最高,CY17mut-1较高,CY17mut-3,CY17mut-2相差不大,居中;而CY17mut-5最低,各突变菌株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孢子萌发率、夏孢子堆长度、严重度3个属性上。CY31突变菌株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均低于原始菌株。其中CY31mut-1,CY31mutS-1,CY31mut-2,CY31mutS-2的相对寄生适合度高,CY31mutH-1,CY31mutH-2,CY31mut-6次之,CY31mut-3,CY31mut-5,CY31mut-4最低,其突变菌株间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属性在夏孢子萌发率、夏孢子堆长度和夏孢子堆密度上有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2000~2003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条中31号居各小种及类型首位,出现频率为22.36%,出现频率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2003年条中32号出现频率均居第一位,出现频率分别为46.78%,66.23%,46.34%,分布范围广,致病性强,是造成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主要优势小种;其次为水源11 14,水源11-4.分别居第二、三位。条中18,19,22,23,25,26,27,28号小种出现频率均较低,而且有逐年下降趋势。毒力频率分析表明,Yr9,Yr3b+4b,Yrsu等抗性基因已经失效。新育成小麦品种(系)对条中31号,32号,水源11 14,太白4的感病品种百分率分别为62.6%,60.9%,56.3%和35.9%。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产绒量和体重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内蒙古绒山羊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成的优秀地方品种。主要产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分布于二郎山、阿尔巴斯和阿拉善左旗3个地区。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均是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并且属于数量性状,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本研究通过数量遗传学方法对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进行遗传参数评估,旨在研究内蒙古绒山羊不同毛被类型对产绒量和体重的遗传参数的影响,为绒山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1990-2014年间54 044只绒山产绒量、体重和毛长的重复数据为研究材料。按照不同羊毛长度将绒山羊分为3个类型:短毛型(≤13 cm,SSL)、 中间型(13 cm<羊毛长度≤22 cm,ISL)和长毛型(>22 cm,LSL)。利用Excel对不同毛被类型内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进行表型分析,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利用SAS9.2的REG程序计算不同毛被类型内毛长对产绒量和体重的回归系数,确定不同毛被类型对产绒量和人体重的影响。最后采用WOMBAT软件的AIREML算法对不同毛被类型内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进行方差组分分析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对不同类型产绒量和体重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发现长毛型毛长均值比中间型和短毛型分别增加了6.20 cm和13.40 cm。长毛型产绒量较中间型和短毛型高105.03 g和59.85 g。长毛型体重较中间型和短毛型分别高8.78 kg和10.06 kg。长毛型的产绒量(721.15 g)最高,体重最大(41.98 kg)。毛长和产绒量的变异系数随着毛长的增加在减小,但是体重的变异系数随着毛长的增加而增加。产绒量和体重的变异系数均在27%以上,说明产绒量和体重均具有较高的提升潜力。经过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毛被类型内产绒量和体重对毛长的线性回归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短毛型、中间型和长毛型毛长对产绒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4.63、1.92和21.07。短毛型、中间型和长毛型毛长对体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4、0.32和1.94。即长毛型的毛长对产绒量和体重的回归系数最高,说明长毛型个体对产绒量和体重的影响较大。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短毛型、中间型和长毛型产绒量的遗传力分别是0.14、0.22和0.33,短毛型和中间型的遗传力为低遗传力,长毛型为中等遗传力。短毛型、中间型和长毛型体重的遗传力分别是0.10,0.11和0.12,属于低遗传力。长毛型产绒量和体重遗传力最高。从遗传相关来看,产绒量与体重(-0.20-0.26)、产绒量与毛长(-0.11-0.37)和体重与毛长(0.21-0.43)的遗传相关随着毛长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长毛型个体产绒量和体重的表型值最高,并且长毛型个体的体重和产绒量的遗传力最高,长毛型产绒量和体重的遗传相关也最大,因此,选择长毛型个体留种可以加快绒山羊产绒量和体重的遗传进展,实现羊毛对产绒量和体重的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四川育成品种“川育12”和CIMMYT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780”都具有优质小麦基因,本试验利用小麦A、B和D基因组上的229对引物对“川育12”和“SYN780”进行了SSR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29个SSR标记位点中有140个位点“川育12”和“SYN780”存在多态性差异,占位点数的61.1%。这140个差异位点在A、B和D3个基因组的分布频率(占该基因组被检测位点数)不一致,其中B基因组分布最多,D基因组分布最少,其顺序为B(64.2%)>A(63.5%)>D(54.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脑转移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MR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脑转移且已明确肺癌组织学类型的病例.结果:36例中,单发转移10例,多发转移26例;鳞癌19例,腺癌13例,小细胞癌1例,大细胞癌3例;36例107个转移灶中,鳞癌71个,腺癌30个,小细胞癌2个,大细胞癌4个;各种病理类型的肺癌脑转移瘤灶中,鳞癌重度水肿比例最高(57.7%),囊性变最多(45.1%),腺癌转移瘤卒中出现率最高(30.0%).结论不同组织类型的肺癌脑转移有不同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索三江平原白浆土地区小麦高产途径,采用垄作和垄上多条精量播种相结合的栽培模式,提高小麦单产。结果表明:70cm垄距、垄上4条播比对照15cm单条播增产26%;采用70cm垄宽、垄上4条播的最佳播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将本年度结果与前两年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拟合,其结果三年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采用稀释平板-刚果红染色法从腐木中分离到1株产耐高温纤维素酶的菌株CY15-10.通过形态观察、特征培养及16 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菌株经摇瓶发酵后测定粗酶液CMC酶活为1.27 U/mL,最适反应温度为55℃,热稳定性较好.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酶谱分析表明该菌株向胞外分泌1种纤维素酶组分,酶分子质量约为35 ku.  相似文献   

19.
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储藏蛋白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A PAGE和SDS PAGE电泳技术分析了 85份小麦 -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及母本绵阳 11的种子储藏蛋白组成。结果为 :① 78 8%的材料在醇溶蛋白的ω区不同于亲本绵阳 11,其中 5 6 5 %的材料具有黑麦的特征带型Gli B1l,属于 1B/ 1R染色体易位 ,另外的 2 2 3%的变异材料与绵阳 11的差异在于 1~ 2条带纹的有无或表达剂量的不同 ;②供试材料中共分离出 7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类型 ,其中母本绵阳 11的亚基在各位点上所占比例最高 ,亚基 1(5 3% )、7+8(5 4 % )、5 +10 (87% ) ,在非母本类型中N和 7+9的比例也较高 ;在 85份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 8种亚基组合 ,其中母本类型 (1,7+8,5 +10 )和非母本类型 (N ,7+9,5 +10 )占有较高的比例 ,分别为 36 5 %、31 7%。上述结果说明 ,运用单体附加外源染色体将黑麦基因引入普通小麦后可引起杂交后代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的变异 ,获得较多的变异材料 ,这些材料对丰富普通小麦的遗传资源以及对小麦品质的改良将会有重要作用。本文还对引起变异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8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育品系9807-2-14为母本,以从CIM-MYT引进的"CM7033"和"CM7015"为父本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在2009-2010年甘肃省水地春小麦(东片)10点(次)的区域试验中,折合产量5 205.2 kg/hm2,较对照陇春23号增产6.51%,居参试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