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小麦新品种宁春47号水肥耦合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试验设计,对有机肥施用量、施氮量、灌水量3因素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有机肥施用量(1水平以上或≥1.6m 3/667m 2)或适宜的有机肥施用量(1m 3/667m 2)、施氮量(12kg/667m 2)、灌水量(150m 3/667m 2)促进了宁春4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提高;灌水量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春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过低或过高灌水量与施氮量都会降低春小麦产量,适宜的灌水量为150~200m 3/667m 2,施氮量12~15kg/667m 2;当有机肥施用量大于1.6m 3/667m 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增加的幅度越大,表明施氮量和有机肥施用量的互交作用可显著促进春小麦产量的增加;有机肥与灌水量交互作用只有在有机肥施用量或灌水量达到一定值时对产量才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水浇地高产麦田研究了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提高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水平,因而产量增加,过量施用氮肥虽可以增加公顷穗数,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而导致产量降低。增加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改善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改善的幅度降低。综合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效应,认为在较高土壤肥力的麦田适宜施氮量为24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针对广东旱坡地肥力较低、氮肥施用效益及其利用率较低等问题进行了旱坡地春玉米氮吸收特征以及高产施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对氮的吸收表现为:籽粒的吸氮量最大,占植株吸氮总量的60.0%以上;茎秆的吸氮量次之,占吸氮总量的15.0%一32.3%;苞叶、苞心的吸氮量最小。苗期吸收的氮量比较少,不超过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1.0%,且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比较小;孕穗期吸收的氮量不超过吸氮总量的35.0%。玉米产量随着植株吸氮总量、籽粒吸氮量的增加而按线性变化规律增加,两者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利用氮素肥料效应方程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氮肥施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最佳施氮量,并总结出旱坡地玉米高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赤谷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的施氮量(0、150、300、450、600kg/hm2)对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为450kg/hm2时,谷子产量达到最高为5210.95kg,hm2,比不施氮肥增产713.15ke:/hm2,增加经济效益729.19元/hm2。  相似文献   

5.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氮肥用量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4、5、90、135、180、225、270 N kg/hm2对长沙县干杉乡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产量,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但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35~180 kg/hm2。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婆枣生长及叶片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植株生长和产量随之增加,但当施氮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增加缓慢,增施氮肥提高叶片N浓度,降低叶片K浓度,对叶片P浓度无影响,叶分析采样适期,对于N,P,K分别为6月中到8月下,6月中到9月下,6月中到7月中,初步确定婆枣叶片N的适量范围在2.8%左右,低于2.5%为缺乏,氮肥施用量不同不影响叶片N,P,K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氮肥用量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4、5、90、135、180、225、270 N kg/hm^2对长沙县干杉乡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产量,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但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35~180 kg/hm^2。  相似文献   

8.
通过5水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海南旱地蕹菜对尿素氮的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肥(P2O5)、钾肥(K2O)施用量为60、450kg/hm^2条件下,蕹菜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多项式Y=29.412 214.438X-398.736X^2(F=112.4^**),蕹菜最高产量施氮量为450kg/hm^2。在该试验条件下,从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干物质积累情况、总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旱地蕹菜最佳氮肥施用量为300kg/hm^2。随着尿素氮用量的增加,蕹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蕹菜硝酸盐含量增加,叶柄和茎部是积累硝酸盐的主要部位。在适宜的氮肥用量条件下,蕹菜的硝酸盐含量符合WHO/FAO规定的新鲜蔬菜硝酸盐含量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沅陵县辣椒生产最佳施氮量,达到增产增收的最佳效果,特开展了辣椒氮肥总量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肥适宜当地施用水平的条件下(每667 m2施纯P2O5为7 kg、纯K2O为10 kg),不同施氮量对辣椒的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辣椒产量基本上表现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当施氮量达到最佳施氮水平后,产量与增产效益跟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表现;以70%优化氮区即每667 m2施纯氮9.1 kg为沅陵县辣椒生产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0.
杂交油菜直播适宜密度和氮磷钾肥用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应用L9(34)正交试验,在云南省4个试点进行杂交油菜直播联合栽培试验,研究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的生育时段、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影响均较大,磷、钾肥用量的影响较小。在每公顷种植19.5万株,施纯氮450 kg、纯磷45 kg、纯钾112.5 kg时油菜产量最高。与育苗移栽相比,杂交油菜在直播时需要显著提高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1.适宜施氮量的确定 在不同氮肥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但并不同步。且二者的最佳施氮量都有一临界值,超过这一临界值,即为奢侈消耗,会产生毒害作用,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不但不再上升,反而下降。(1)对同一地区的同一作物来说,由于耕作施肥制度和栽培技术水平一致,因而可以从田间氮肥施用量试验的结果中,计得各个田块适宜施氮量的平均值(即平均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量对稻板茬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油菜品种华双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板茬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稻板茬油菜经济性状、产量和单位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除处理4与处理6以外,其余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施氮量216kg/hm2的处理表现最好;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施氮量变化而不同。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升后降;单位面积油菜产量和施氮量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其关系式为y=-0.0303x2+14.071x+1624,决定系数R2=0.9656,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32.2kg/hm2,最高产量为3284.6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为222.3kg/hm2,最佳产量为3250.2kg/h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氮硅肥配施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氮、硅肥施用量为变量因子、白菜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表明,氮硅肥对大白菜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硅肥的影响大于氮肥;氮硅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在氮(N)、硅(SiO:)施用量分别为21.71-34.86kg/亩、17.37-27.89kg/亩的范围内,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逐渐增加,超过此施用量,则产量下降。本试验条件下,使大白菜产量达3000kg/亩以上的施肥量为:氮(N)20.65~35.85kg/#、硅(Si02)17.78-39.06kg/亩。  相似文献   

14.
施氮对生菜硝酸盐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与生菜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关系,在每667m^2面积施纯氮5-15公斤范围内,生菜产量随氮增加而增加,增产率11.16%-23.21%,生菜硝酸盐的积累也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并呈正相关,回归方程y=262.55+23.25x施氮肥后间隔两周采收,可以大量减少硝酸盐在生菜上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氮肥利用率,以空育131和龙粳21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基因型优质水稻品种在不同的施氮模式下生物量和产量差异,建立水稻无损氮素营养诊断与定量调控的方法和指标。结果表明:空育131总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龙粳21处理3(氮肥总施用量100 kg·hm~(-2))生物量最大,处理4(氮肥总施用量130 kg·hm~(-2))次之;两个品种均表现为处理4(氮肥总施用量130 kg·hm~(-2))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较高,处理1(不施用氮肥)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连续4年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在白浆型水稻土上磷肥施用量与土壤中的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减少磷肥施用量水稻植株体内的全磷和全氮含量依次下降,全钾则依次逐增:提高磷肥施用量可使水稻植株体内全磷含量递减,全氮递增。连续4年施用磷肥的平均产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各试验年度差异显著。根据产量结果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连续施用磷肥67.5kg/hm^2 3-4年后,可减少磷肥施用量7.2%-35.5%,但必须年年施用磷肥,否则将影响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中浙优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中浙优1号在安吉县种植的最佳氮肥用量。[方法]设置6个不同施氮水平,比较各水平对中浙优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磷、钾肥固定的基础上,纯氮的用量为232.5 kg/hm~2时,获得的产量最高。[结论]纯氮用量232.5 kg/hm~2是中浙优1号在安吉县种植的最佳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8.
用五因素(1/2)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及密度对优质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除磷肥施用量外,其余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最高理论产量是788.95 kg/亩,此时各因素的最佳组合是:施用纯氮12.0 kg/亩,基肥施氮比例10%,不施用磷肥,钾肥施用量11.2 kg/亩,密度3.0万窝/亩。实现亩产600 kg产量的主要农艺措施是:施氮量:10.09 kg/亩,基肥施氮比例:45.74%,磷肥施用量:4.07 kg/亩,钾肥施用量:6.90 kg/亩,密度:1.99窝/亩。  相似文献   

19.
用五因素(1/2)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及密度对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除磷肥施用量外,其余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最高理论产量是750.30 kg/亩,此时各因素的最佳组合是:施用纯氮12.0 kg/亩,基肥施氮占总氮量的10%,不施用磷肥,钾肥施用量11.2 kg/亩,移栽密度2.6万窝/亩。实现亩600 kg以上产量的主要农艺措施是:施氮量:9.77 kg/亩,基肥施氮占49.04%;磷肥施用量:4.22 kg/亩;钾肥施用量:6.72 kg/亩;密度:1.73万窝/亩。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二因素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组合施氮量与密度条件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的产量效应及其对油菜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均大于密度,所以提出在生产中应当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同时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来提高油菜产量.在试验条件下,当密度、施氮量组合为每亩施纯氮15.71kg结合种植密度7.06千株·667m-2时油菜产量最高,可达到179.23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