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患出血病的天峡红蛔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得出 2株细菌 ,经过人工感染实验确立H -I菌株为致病菌株 ,并对该菌形态培养特性 ,生理生化鉴定 ,确定该菌为豚鼠产气单胞菌。药敏  试验该菌对呋喃妥因 ,氯霉素、丁胺卡那最为敏感 ,经过生产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患出血病的天峡红蛔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得出2株细菌,经过人工感染实验确立H-1菌株为致病菌株,并对该菌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该菌为豚鼠产气单胞菌,药敏试验该菌对呋喃妥因,氯霉素,丁胺卡那最为敏感,经过生产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2种方法从健康林蛙肠道菌群中分离乳酸菌,并进一步纯化及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用乳酸菌半选择性培养基液体培养液先富集后分离得到了11株单一的乳酸杆菌,经过一系列生化鉴定,11株菌为同一种菌即嗜酸乳杆菌.该菌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12 mm.在胆盐含量为0.3%,pH值为3时仍然生长,表明该菌株完全能适应动物胃肠道环境,作为微生态制剂用菌种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从浙江省舟山海域潮间带中得到一株产电细菌M2,经过16SrRNA分子鉴定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该菌为Shewanella属细菌,并命名为Shewanellasp.M2。菌株M2在脱脂奶平板上能产生明显且较大的水解透明圈,通过Folin-酚法进行酶活测定,初始蛋白酶酶活为110U/mL,对其进行紫外诱变处理,最终得到酶活为205U/mL的突变株,酶活提高了86.4%,传代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氯丙酸为单一碳源,通过富集培养从大连海域繁茂膜海绵中分离筛选得到139株氯丙酸降解菌。经过初步筛选得到35株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对这些菌株的耐盐试验表明,分离到的大部分菌株均具有较强的盐耐受能力,多数菌株为中度嗜盐菌。其中部分菌株可以在14.6%以上盐度培养基中生长,可能为极端嗜盐菌。多底物降解试验表明,大多数菌株均能降解多种底物,这些菌株可用于有机氯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同时也说明海绵对水体中有机氯污染物具有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预防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采用人工免疫接种嗜水气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亚种、苏伯利产气单胞菌.三个菌株在试验前全都进行复壮、恢复毒性处理,再分别将复壮的培养活菌在健康试验鱼体注射,确认该菌能引起注射鱼发生病后,将受试验鱼带菌血样在肉汤琼脂平面上划线,接种后置温箱培养.挑选生长良好的菌株,培养后,再注射受试验鱼体迅速确认为强毒性致病菌株.用三联疫苗对斑点叉尾鮰注射免疫,再经养殖后采血测试,得到不同株菌抗原的凝集反应效价.  相似文献   

7.
为研制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水产用光合菌制剂,从池塘底泥及池水样品中筛选和分离纯化得到光合细菌菌株,并进行了降解试验和菌株安全性试验,对目的菌株的生产模式进行了探究。经鉴定,该菌株为沼泽红假单胞菌,菌落呈红色,大小为0.5~1.0 mm。亚硝酸盐降解试验的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在48 h内使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从3 mg/L降至0.2 mg/L以下,降解率高达93 %,且溶血安全,对鲫鱼和对虾安全无副作用。生产模式探究试验的结果表明,5 L桶装光照培养方式较适合高浓度光合细菌液体制剂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乌鳢致病诺卡氏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国良  徐益军  金珊 《水产学报》2008,32(3):449-454
2006年6月,浙江萧山养殖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暴发一种类似细菌性的结节病,从患典型症状乌鳢肝脏和肾脏中分离到纯度一致的菌株W060622.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菌株W060622革兰氏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长或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常规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菌株具有诺卡氏菌属(Nocardia)的基本特性.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据此鉴定菌株W060622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相似文献   

9.
蔡俊鹏  刘江涛  王志 《水产科学》2006,25(7):334-337
从汕尾一鲍鱼场的变白掉板九孔鲍苗中分离到一批菌株,对其中的21号菌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回归感染试验证明其为病原菌,API条带分析表明该菌为副溶血弧菌,药敏试验揭示该菌对诺氟沙星、阿米卡星、四环素、新生霉素、新霉素有抗药性,但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氯霉素、多粘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引起网箱养殖大黄鱼肠炎病的病原及其特性,自患病大黄鱼肝脏组织分离到1株优势菌NDLc-P,经回归感染试验确认该菌为大黄鱼致病菌.人工感染7 d后,该菌对体质量(46.4±3.5)g的健康大黄鱼的半数致死密度为3.98×107 cf u/m L,表明该菌株对大黄鱼有一定的致病性.利用梅里埃微量多项鉴定系统对病原菌N...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山东胶南某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发生病害,从患病大菱鲆脾脏分离出优势菌株WY28,人工感染试验证实WY28菌株对大菱鲆和斑马鱼(Danio rerio)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对大菱鲆和斑马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9cfu/g(Bw)(3.3×102cfu/ind)和2.1×104cfu/g(Bw)(6.4×103cfu/ind).综合该菌在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同源性等方面的实验结果,确定WY28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菌对先锋霉素V、庆大霉素、氟哌酸、痢特灵等抗生素敏感.WY28菌株经福尔马林灭活制成灭活疫苗,对大菱鲆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免疫后第4周测得免疫鱼血清中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体效价平均为1:1 280.免疫后第6周.免疫鱼血清中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体效价达到更高水平(平均值为1:3 289.6).攻毒试验表明,受免鱼的相对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利用从病鱼体内分离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能使大菱鲆较有效抵御迟缓爱德华氏菌强毒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12.
乌龟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患病乌龟肝脏中分离出1株优势菌DL01221,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同时采用Kri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将该菌株16SrRNA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它与鲍曼不动杆菌处于同一群,同源性超过98%,结合菌株形态和生化指标,确定该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对乌龟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耐药性结果显示其对头孢他啶、卡那霉素及氟罗沙星敏感,对其他多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3.
二温式聚合酶链反应鉴别诊断迟缓爱德华氏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迟缓爱德华氏菌株23S rDNA基因,设计合成一对引物XZE15、XZE16,建立了二温式聚合酶链反应(PER)鉴别诊断迟缓爱德华氏菌株的技术.特异性试验表明,对3株迟钝爱德华氏菌株进行PCR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284 bp的特异性片段,但对3株钻鱼爱德华氏菌及其他对照鱼病病原体核酸模板的PCR扩增不出现任何条带;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二温式PCR可以检测到10 Pg的迟钝爱德华氏菌DNA.  相似文献   

14.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病鱼或濒死鱼中分离到2 株优势菌,经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毒力因子、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及药敏试验,研究分离菌的生理生化特征、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根据2 株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同源性为99%),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且再次感染后又分离到该菌株.2 株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等15 种药物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对复方磺胺表现出菌株差异.对其敏感的15 种药物可作为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患病鳙鱼致病菌及筛选敏感药物,通过平皿划线法从患病鳙鱼血液及体表溃烂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JL9510,该菌株在电镜下呈短杆状,在LB固体培养基上呈透明状菌落。VITEK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结果证明,该菌株为鲁氏耶尔森氏菌的置信度为99.9。通过16S rRNA及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发现菌株JL9510与已知菌株JQ657818.1 Yersinia ruckeri聚为一支,确定其是一株鲁氏耶尔森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证明,该菌株为患病鳙鱼的致病菌。VITEK 2 Compact自动化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系统结果显示,鲁氏耶尔森氏菌JL9510有较高的致病力,且对氟苯尼考敏感,对环丙沙星耐药。试验的抗生素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为鲁氏耶尔森氏菌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辽宁4家刺参育苗场患“化板症”的稚参进行了病原学分析,从患有“化板症”的稚参体表病灶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Aj2010072802A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细菌能使稚参发生厌食、萎缩、降低附着力、溃烂、死亡等现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此次“化板病”的病原菌.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 yticus.这是副溶血孤菌导致海参感染的首次报道.此外,本研究针对该病原菌进行了药敏学测试,证实所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对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刺参疾病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05-2007年在大连、营口地区室内养殖仿刺参幼参阶段发生附着基和池壁变红现象,同时伴随池内幼参体壁溃疡、死亡.对变红的附片和患病幼参进行病原菌分离,结果均分离出一株在TCBS和2216E培养基上显示绝对优势的桔红色菌株.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仿刺参具有一定致病性.通过菌株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和16S rRNA分析,鉴定该优势菌为耐盐捏斯连科菌.该菌最适生长温度25~37℃、最适合生长pH 7.6~8.0、食盐质量分数超过6%生长最旺盛.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先锋V、先锋必、先锋Ⅵ、先锋孟多、头胞氯氨苄、新霉素、万古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强力霉素、二甲胺四环索、呋南妥因、萘啶酸、氟嚷酸、氟罗沙星显示高度敏感,对头胞噻肟和复方新诺明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比较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海洋红酵母菌(Rhodotorula sp.)RH1菌株发酵产量的影响,通过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和硫酸镁(MgSO4)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RH1菌株的最优培养基为蛋白胨10 g.L-1,酵母膏15 g.L-1,葡萄糖20 g.L-1,MgSO40.25 g.L-1,磷酸二氢钾(KH2PO4)0.25 g.L-1,氯化钠(NaCl)10 g.L-1。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初始pH 5.0,摇瓶装液量80 mL/500 mL三角瓶,培养温度28℃,经48 h培养,菌量可达10.46×108cfu.mL-1,比优化条件前提高23.9%。还进行了RH1菌株25 L发酵罐扩大培养试验,在接种量为8%、初始pH 5.0、搅拌速率350~400 r.min-1、通气量9 L.min-1、温度28℃的条件下,经28 h的培养,菌量可达33.6×108cfu.mL-1。预计通过连续补料的方式进行培养,有望进一步提高菌量。  相似文献   

19.
一株分离自浙江台州、舟山海水网箱养殖患结节病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该菌株革兰氏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长或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不水解酪素、黄嘌呤、酪氨酸、淀粉和明胶,能以柠檬酸盐为唯一碳源生长.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鱼师)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据此鉴定结果认为,该菌株为(鱼师)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10-414]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宁德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宏基因组分析及对比,初步判定内脏白点病病原菌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ND2018对健康大黄鱼进行腹腔注射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D2018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结合菌株ND2018的全基因测序结果,最终确定菌株ND2018为变形假单胞菌。试验结果显示,变形假单胞菌ND2018为条件病原菌,菌液密度高于1×10~4 cfu/mL时,大黄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症状,变形假单胞菌ND2018致病性得到体现。对白色结节内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含铁血黄素沉积,变性或坏死组织细胞与菌体形成肉芽肿组织结节,即为肉眼可见的"白点"。该菌株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环丙沙星、复方磺胺以及多黏菌素B敏感,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20种抗生素耐药。本试验结果可为该地区网箱大黄鱼健康养殖和内脏白点病防预及治疗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