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鄞州区从2002年引入南美白对虾养殖,当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后养殖面积迅速增加,到2009年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已达6000多亩。但是,由于都是露天池塘的传统养殖模式,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明显,近些年经济效  相似文献   
2.
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广州、洛阳、拉萨等10个大中城市蔬菜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各城市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1.380~13.590,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各城市综合污染指数排序:天津>拉萨>西安>成都>广州>沈阳>上海浦东>惠州>长沙>洛阳,重金属污染元素排序:Cd>As>Pb>Cr>Ni>Hg>Cu>Zn,蔬菜污染排序:叶菜类>根茎类>瓜豆类。该研究对指导蔬菜的生产及保障老百姓的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锦鲤,因其体态健美,色彩艳丽,斑纹灿烂,泳姿高雅,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享有"水中活宝石"的美誉,并寓意吉祥欢乐、繁荣幸福,被称为"好运鱼"和"风水鱼",是当今世界上身价最高的观赏鱼之一。目前已形成了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黄金系、写类、五色、衣类、光无地、德国种等  相似文献   
4.
正青蟹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蟹类之一。养殖技术的改进和规模的扩大使蟹的产量不断提高,相应蟹苗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养殖青蟹的苗种主要来自天然水域,为了满足巨大的生产需求,人们施加过度的捕捞压力,从而使青蟹野生资源量日趋减少,这对于大规模培育蟹苗的技术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有关青蟹的营养需求研究却起步晚,目前市场生产的饲料也不尽如人意。对于海洋生物(包括甲壳动物)来说,其幼体发育期间营养需求的满足是十分重要的。因  相似文献   
5.
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患诺卡氏菌病的大黄鱼几种主要组织的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患病大黄鱼淀粉酶活力在心、脾中无明显变化,在肾、肝和鳃中均有极显著下降(P<0.01);溶菌酶活力在心、肾、肝、鳃中极显著升高(P<0.01),而在脾脏中极显著下降(P<0.01);碱性磷酸酶活力在心、脾、肝、鳃中明显升高,在肾脏中极显著下降(P<0.01);酸性磷酸酶活力在心、脾中较高,肾、肝中偏低,鳃中无明显变化;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在肾脏中均极显著升高,肝脏中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在心、脾、鳃组织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丙二醛在肾脏和肝脏中含量均有升高,在心、脾、鳃中无明显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肝和鳃中极显著下降(P<0.01),在心、脾、肾中无明显变化;过氧化氢酶活力在心和肾中显著降低,在脾脏中极显著升高(P<0.01),而在肝脏和鳃中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大黄鱼对诺卡氏菌侵染有明显的应激反应,且病原菌对病鱼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9~11月,在浙江台州大陈岛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出现了一种以体表和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该病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造成大批鱼死亡.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大黄鱼该病的报道,经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观察,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根据病鱼的症状及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初步断定为诺卡氏菌病。  相似文献   
7.
轮虫(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一种小型浮游动物,具有广盐广温性、生长繁殖快、培育成本低、营养丰富等优点,是海水鱼、虾蟹育苗中最理想的开口饵料和早期生物饵料。宁波市鄞州区有虾蟹育苗基地2000多亩,以前普遍以蛋黄、豆浆作为开口饵料,这样的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成活率也较低。近两年来,进行了土池培育轮虫试验,作为虾蟹育苗的开口饵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轮虫土池高产培育技术及效益核算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有梭子蟹土池育苗面积2300多亩,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梭子蟹繁育基地.在梭子蟹土池育苗中,一种才女虫对蟹苗成活率影响非常严重,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但国内外关于该虫生活史和防治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9.
笋壳鱼,学名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该鱼原产于东南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名贵的淡水鱼品种。1999年首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从东南亚引进,在广东省试养成功,2003年笋壳鱼全人工繁育苗种在广东获得成功,现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南和广东两省。  相似文献   
10.
石斑鱼性逆转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邢晨光  金珊  袁思平 《水产科学》2006,25(4):214-216
石斑鱼(Epinephelus)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水海域,为暖水性礁栖鱼类[1]。世界上有100余种,我国已记录的有45种,从浙江到海南岛、北部湾直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分布[2-4]。本属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名贵的海水经济鱼类。近几年来,由于自然海区钓捕过度,石斑鱼资源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