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虫媒病毒(Arbovirus)又称节肢动物病毒(Arthropod-borneVirVs),是指能在敏感的节肢动物蚊、蝉、白岭、嫁等吸血昆虫体内繁殖但不致病,而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引起人畜严重疾病的一组病毒,所致疾病称为病毒性人畜共患病(ViralZoonoses)一虫媒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是靠媒介昆虫来维持的,所以虫媒病毒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Diseaseof)atura1rocuS)-l虫媒病毒特点问)虫媒病毒种类多,到1998年底止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注册登记的虫媒病毒已达546种,其中143种可引起人畜的严重疾病,(2)虫媒病毒分布广,遍及五大…  相似文献   

2.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由吸血昆虫传播的病毒,其特点是病毒可在昆虫体内繁殖,但昆虫本身不发病,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因此虫媒病毒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病。国际上已发现537种虫媒病毒,其中130余种可引起人畜疾病,导致发热、皮疹和关节痛、出血热、休克等,严重的可以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3.
虫媒病毒是节肢动物携带病毒的简写,病毒在节肢动物体内复制,然后通过吸血传播给其他宿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深入,国外活禽或其肉制品的进口可能携带禽虫媒性病毒,我们要对国外,尤其是以美国为主要国家的北美地区的禽虫媒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控措施,应有一定的了解,以供借鉴并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由吸血昆虫传播的病毒,其特点是病毒可在昆虫体内繁殖,但昆虫本身不发病,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因此虫媒病毒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病.国际上已发现537种虫媒病毒,其中130余种可引起人畜疾病,导致发热、皮疹和关节痛、出血热、休克等,严重的可以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5.
虫媒病毒(Arboviruses)是指由吸血昆虫传播的病毒,其特点是病毒可在昆虫体内繁殖,但昆虫本身不发病,昆虫通过叮咬或吸血将病毒传播给人、畜而引发疾病.因此,虫媒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病毒病或动物源性病毒病,具有很强的公共卫生学意义.虫媒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病症,使人畜患病或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温暖性气候的不断形成,同时也由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性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和动物流通量的增加,使虫媒病毒在世界各地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虫媒病毒不仅是医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课题,也是与公共卫生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了解云南省景洪市虫媒病毒的流行情况。2019年在景洪市勐罕镇设立了3头哨兵动物牛,定期采血进行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共获得7株病毒分离物。经病毒核酸的RT-PCR鉴定,分离到2株血清型分别为6型和7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2株血清型分别为4型和5型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1株帕利亚血清群病毒(palyam serogroup virus,PALV)中的D’Aguilar virus(DAV)血清型病毒和2株未鉴定出的环状病毒。经病毒Seg-2、Seg-3序列ORF区的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7株病毒的地域型均为Eastern型,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3头哨兵动物的血液和血清,经病毒核酸及血清中和试验检测,证明3头动物均被相应的病毒感染。动物感染病毒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迅速上升,3~4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够在该水平维持较长时间,而血液中病毒核酸含量2~4周到达最高点后则呈迅速下降趋势。本研究报道了景洪虫媒病毒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牛虫媒病毒提供数据支撑,同时3头牛分离获得7株病毒,提示当地可能还存在更多种类的虫媒病毒。  相似文献   

7.
盖塔病毒(GET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GETV属于虫媒病毒,可以通过蚊虫感染低等脊椎动物.猪群感染GETV后可发生轻微症状,主要导致怀孕母猪繁殖障碍.目前,GET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为广泛,近年来逐步在猪群中暴发,导致部分猪场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加强对猪源GETV的病原、致病机制和疫苗的研究,对于该病的防控具有更...  相似文献   

8.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由吸血昆虫传播的病毒,其特点是病毒可在昆虫体内繁殖,但昆虫本身不发病,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因此虫媒病毒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病。国际上已发现537种虫媒病毒,其中130余种可引起人畜疾病,导致发热、皮疹和关节痛、出血热、休克等,严重的可以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9.
抗外寄生虫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外寄生虫病主要是由节肢动物门蜘蛛纲和昆虫纲的虫体寄生所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陈志飞李树清(上海动植物检疫局200032)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hemorrhagicdis-easevirusofdeer,EHDV)又叫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一种虫媒病毒,能引起白尾鹿严...  相似文献   

11.
“虫媒病毒”是一个通俗易懂但又比较模糊的名称,因为它只说明了昆虫传布这一特性。据统计,虫媒病毒包含260种以上的病毒,涉及许多病毒科或属。医学上一般所指的虫媒病毒,就是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人及动物的脑炎类病毒。根据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的决议,设立“披盖病毒科”容纳这些病毒,科下有“甲病毒”和“黄病毒”两个属,大致相当于原先的A 群虫媒病毒和 B 群虫媒病毒。  相似文献   

12.
鸭黄病毒病是一种近几年出现的新疾病,黄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可通过节肢动物(如蚊、蜱、白蛉等)传播,人、家禽被这类节肢动物叮咬后可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3.
猪日本脑炎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宪凤 《猪业科学》2008,25(6):24-26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虫媒病毒性疾病,该病对人类危害巨大,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一、媒介生物性疾病的概念 由狭义媒介传播的"纯人类"传染病和由节肢动物、鼠类及软体动物起主要传播作用的疾病称作媒介生物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黄病毒简介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病毒为一类主要依靠蚊、蜱等媒介传播的虫媒病毒。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以及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该病毒感染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现乙型脑炎病毒、4个血清学的登革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本文对黄病毒进行简要介绍,并就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黄病毒科简介  相似文献   

16.
环状病毒(orbivirus)是以蜱、蚊、蠓、白蛉等吸血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类虫媒病毒,可在脊椎动物与节肢动物体内繁殖,引起人与动物感染发病。环状病毒一些种类可引起人、畜发生严重疾病,如人类“病毒脑”、神经系统损害及畜类的蓝舌病毒病(BTV)、非洲马瘟病毒病(AHSV)和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EHDV)等;另一些种类与人类疾病有关,如克麦诺沃病毒(KEM)和昌硅诺拉病毒(CGL)等。科罗拉多蜱热病毒(CTF)原也归于环状病毒属内,因其基因组由12个双链RNA(dsRNA)组成,与其他种类较为不同,1991年国际病毒委员会将其分为另一属(Colti属)。国外对环状病毒研究起步较早,动物间疫情在20世纪初即已发现。近20年来,在病原学、流行病学、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国内调查研究资料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学术期刊中,由于没有开展全国性的调研,对该属病毒及其所引起的人、畜疾病了解还不多。环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具高度嗜神经性,引起人与动物的神经病变,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指出,环状病毒可能是我国夏季许多地区原因不明的所谓“病毒脑”的病原之一,因而倍受重视。1...  相似文献   

17.
在夏季由于环境温度适合细菌及其他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及虫媒病毒的传播和热应激的影响,使猪病的发生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现将本人在夏季猪病防治上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分类博卡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博卡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由细小病毒亚科和浓核病毒亚科组成,包括一些重要的人和动物疾病的病原体。前者感染脊椎动物,后者感染节肢动物。细小病毒亚科分为5个属:细小病毒属、红病毒属、依赖病毒属、Amdovirus和博卡病毒属,最近又提出了Hokovirus和Cnvirus这两个新的属,还有与细小病毒亚科的任何成员都不产生聚簇的牛分离株(BPV2和BPV3)和猪分离株(PPV4)。博卡病毒属包括牛细小病毒(BPV1)、犬细小病毒(CPV)、大猩猩博卡病毒(GBoV1)、人类博卡病毒(HBoV1-4)和猪博卡病毒。  相似文献   

19.
猪日本脑炎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脑炎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虫媒病毒。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猪日本脑炎病毒的毒力与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并着重阐述了猪日本脑炎病毒的致病机理,为今后探索对本病的新型预防与治疗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致病性细小病毒大多为单股DNA 病毒[1],分类地位主要集中在细小病毒科,按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编写的分类报告,根据各种细小病毒侵染的宿主不同,可将细小病毒科分为两个亚科,分别是侵染脊椎动物的细小病毒亚科(Parvovirinae)和侵染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浓核病毒亚科(Densovirinae)[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