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蛹虫草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蛹虫草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响应面方法分析蔗糖、蛋白胨和KH2PO43个主要因素对蛹虫草产胞外多糖得率的影响,以获得比较适宜的培养基组成。另外,对发酵培养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蛹虫草胞外多糖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0%,蛋白胨1.50%,KH2PO40.05%,酵母粉0.20%,硫酸镁0.01% 发酵培养的适宜条件为:pH值6.8,温度28℃。在上述条件下蛹虫草胞外多糖得率为19.4 g/L。[结论]得到蛹虫草产胞外多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上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虫草液体发酵产多糖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以蔗糖3%、蛋白胨1%、KH2PO40.1%为主的发酵培养基,在培养条件为25℃,转速150 r/min,接种量5%,摇床振荡培养4d,发酵液多糖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正交设计法筛选紫芝菌丝液体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相关文献中查阅的10种液体种子培养基配方作为初始研究培养基,通过比较相应的种子液中菌球的生长状况以及固体发酵产菌丝的情况,筛选出良好的液体种子初始培养基为玉米面1.0%、蔗糖2.0%、蛋白胨0.2%、KH2PO4 0.1%、MgSO4.7H2O 0.05%。以筛选出的液体种子初始培养基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获得了最优的液体种子培养基配方为:玉米面1.5%、蔗糖2.0%、蛋白胨0.1%、KH2PO4 0.1%、MgSO4.7H2O 0.05%、V B 1微量。最终可达到每瓶中的菌球数为6 000,且菌丝在4 d的时间就可基本上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4.
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柳小皮伞(Marasmiussalicicola)AS5.166发酵胞外多糖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进行了筛选,所选取的10个相关因素为:葡萄糖、蔗糖、酵母膏、蛋白胨、K2HPO4、KH2PO4、CaCl2、FeSO4、MgSO4、VB1。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RSM)对影响柳小皮伞发酵胞外多糖培养基的关键影响因素蔗糖、酵母膏和FeSO4的最佳水平范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蔗糖23.28g/L、酵母膏12.21g/L和FeSO447.80mg/L时,胞外多糖产量的最大预测值为94.74mg/100ml。  相似文献   

5.
应用响应面分析法考查葡萄糖、蛋白胨、KH2PO4、果蔬汁用量对金针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分析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金针菇胞外多糖影响大小依次为:蛋白胨KH2PO4果蔬汁葡萄糖,所确定的最优培养基质量分数为:葡萄糖2.46%,蛋白胨0.5%,KH2PO40.1%,果蔬汁15%,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为0.83mg·mL~(-1)。通过测定金针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证明金针菇胞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大于2mg·mL~(-1)时,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相比同质量浓度下的Vc要高;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大于1.5mg·mL~(-1)时,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与同质量浓度下的Vc的清除率相近,达到99.87%。  相似文献   

6.
酒红球盖菇液体摇瓶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酒红球盖菇菌丝在液体摇瓶培养基内培养,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最佳碳源是蔗糖、最佳氮源是麸皮;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量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筛选出酒红球盖菇液体摇瓶最佳培养基为:蔗糖2%,可溶性淀粉1%,麸皮2%,蛋白胨0.5%,KH2PO4 0.1%,MgSO4 0.05%。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茯苓多糖发酵过程中碳源、氮源、pH值对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玉米粉、蛋白胨均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多糖的形成,其作用大小为碳源>氮源>pH值。并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茯苓多糖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玉米粉4%、蛋白胨0.4%、麸皮6%(、NH4)2SO40.2%、MgSO4.7H2O 0.05%、KH2PO40.1%。利用此培养基在10 L发酵罐上进行发酵,茯苓多糖含量最高可达16 g/L。  相似文献   

8.
蛹虫草液体培养基的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蛹虫草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通过碳源、氮源单因素对比试验,筛选出蛹虫草液体培养基最佳碳源为蔗糖,其次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其次为蛋白胨。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蛹虫革液体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蔗糖3%、酵母膏3%、KH2PO40.1%、MgSO40.15%。该研究为蛹虫草液体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白玉菇菌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了5组基本培养基的13种不同配方对白玉菇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白玉菇菌丝长势优于含蔗糖的培养基;在含蛋白胨的培养基上菌丝长势优于不含蛋白胨的培养基;在含酵母的培养基上菌丝长势优于不含酵母的培养基.最后确定白玉菇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 000 ml培养基中含1.5 g酵母、1.5 g蛋白胨、60 g玉米粉、1 g MgSO4·H2O和1 g KH2PO4.  相似文献   

10.
以金针菇胞外多糖、生物量和还原糖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金针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金针菇多糖的最佳培养基为:麸皮1.5%,蔗糖2%、硝酸铵0.5%、MgSO4·7H2O0.05%,KH2PO40.2%,VB10.005%、VB20.005%。试验表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金针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兰蓉  杨国伟  吴志明  苑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79-7181
[目的]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方法]以鸡腿菇为供试材料,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0%,酵母膏0.75%,CaCl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菌丝体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酵母膏0.75%,KH2PO4 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的最佳发酵条件均为:起始pH值7.0,接种量20.0%,装液量120ml,培养天数6d;[结论]该研究为鸡腿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高酰基结冷胶的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高酰基结冷胶生产工艺中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高酰基结冷胶发酵配方为:蔗糖2.75%,鱼蛋白胨0.25%,KH2PO40.10%,CaCO30.12%。50 L罐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粘度为20 000 cp,纯胶收率达1.55%以上。该结果可为提高高酰基结冷胶的产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蛹虫草菌丝体发酵液中的菌丝体干重和粗多糖产量为指标,筛选出液体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黄豆粉。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出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马铃薯20%,蔗糖5%,黄豆粉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1%,维生素B10.01%。并确定了摇瓶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装液量100 mL·250mL-1三角瓶,菌龄为72 h,接种量为15%,起始pH 6.0,温度24℃,摇床转速150 r·min-1,最适发酵周期为120 h。  相似文献   

14.
金龟子绿僵菌的液固双相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龟子绿僵菌是重要的害虫致病真菌,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方法对MA4-37菌株进行发酵,研究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及其厚度、浅盘固体发酵、袋装固体发酵对金龟子绿僵菌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优化控制发酵过程。结果表明,液体发酵较适合的培养基为发酵液B(大豆1%、蔗糖1%、NaCl0.5%、MnSO40.5%,用KH2PO4-K2HPO4缓冲液调节pH值为6.0~7.0),采用该培养基时液生分生孢子产量和菌丝生长量均最高,分别达到4.3×109个/L、5.99g/L。固体发酵时,浅盘发酵方法优于袋装发酵,其中采用配方F的固体培养基(碎米600g、大米300g、H2O 50%、KH2PO4-K2HPO4缓冲液0.05%、蔗糖0.5%),厚度在1.3cm时,浅盘培养7d的产粉量可达16.1mg/g。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单因素试验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L9(34)对1株产葡萄糖氧化酶毕赤酵母工程菌HL-69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菌株的适宜廉价生长培养基和诱导培养基。生长培养基:葡萄糖1.5%、豆粕粉3.0%、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03%;诱导培养基:甲醇1.5%、氨水3.5%、磷酸二氢钾0.5%、硫酸镁0.03%。培养条件为:接种龄18h,接种量2%,培养基装液量为50mL/300mL,生长初始pH为5.0,诱导初始pH为6.0;在此条件下发酵,葡萄糖氧化酶酶活力达6.516U/mL,是发酵条件优化前酶活力的7.50倍。  相似文献   

16.
深层发酵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快樟芝的应用和发展。[方法]选取碳源及碳源浓度、氮源及氮源浓度作单因素试验,碳源、氮源、无机盐组合和生长因子作正交试验,优化深层液体发酵法生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的培养基。[结果]玉米粉作碳源时,樟芝菌丝体干重和胞外多糖含量最大,胞内多糖次之,质量分数4.00%的玉米粉作碳源最合适。以麸皮作氮源时,菌丝体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最大,硝酸铵最少,质量分数0.8%的麸皮作氮源最合适。玉米粉和麸皮是影响菌丝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深层液体发酵法生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4.00%玉米粉,0.60%麸皮,12mg/LVB1,0.25%KH2PO4,0.05%MgSO4·7H2O。  相似文献   

17.
付文杰  张莎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668-5669
[目的]为了获得培养茶新菇的最优碳源、氮源、无机盐配比和最适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对茶新菇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组分中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的种类进行选择性试验分析,寻找茶新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结果]单因子试验证明最优碳源为蔗糖、最优氮源为蛋白胨、最优无机盐为KH2PO4;其中碳源浓度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氮源,最小是无机盐,组分配方的最佳组合是:蔗糖3%、蛋白胨1%、KH2PO40.10%,最适培养条件为25℃、转速150 r/min、接种量5%、摇床振荡培养4 d。[结论]在最优组分配比和最适培养条件下,茶薪菇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该研究为其高效生产提供了定量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栗蘑虹灰1号菌株进行液体发酵配方优化,以得到适合栗蘑多糖发酵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以栗蘑多糖含量为指标,首先采用前期单因素实验得出的6个因素,再进行Plackett-Bumrman设计筛选出影响栗蘑多糖含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响应面法确定关键因素的最佳用量和配比。结果表明:栗蘑菌株虹灰1号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黄豆粉15g/L、玉米粉17.25g/L、葡萄糖20g/L、磷酸二氢钾2.237g/L、硫酸镁2g/L、蛋白胨5.88g/L,并在p H自然、25℃、140r/min条件下培养,比优化前产量提高了76.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