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揭示水肥对三七田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和产量调控效应,明确三七不同生育时期最适水肥调控模式,于2018—2021年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开展田间试验,设3个灌水水平(5 mm,W1;10 mm,W2;15 mm,W3)和4个不同生育时期(根增期、苗期、花期、果期)施肥配比水平(25%∶25%∶25%∶25%,F1;20%∶25%∶30%∶25%,F2;15%∶30%∶30%∶25%,F3;10%∶40%∶20%∶30%,F4),以全生育期不灌溉施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三七产量、总皂苷含量及各指标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同时采用CRITIC-VIKOR法对最适水肥调控模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灌水量和生育时期施肥配比对三七根增期、苗期、花期和果期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和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产量、总皂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CK相比,花期W2F3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7.69%~92.50%,W1F1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5.11%~7.11%;根增期各灌水施肥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平均较CK增加7.20%、19.82%和47.44%,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19.16%。与CK相比,收获后水肥调控处理三七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53.83%,肥料偏生产力平均提高66.30%,W2F4处理产量最高(2 797.25 kg·hm-2),W2F3处理总皂苷含量最高(176.34 mg·g-1)。综合评分法结果表明,三七根增期W3F1处理Q值为0.03,苗期W2F3处理Q值为0.02,花期W2F3处理的Q值为0.01,果期W3F2处理的Q值为0.02;根增期和果期最佳灌溉施肥方案为W3F1和W3F2,苗期和花期最佳灌溉施肥方案为W2F3。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新疆吐哈盆地极端干旱区不同灌水量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葡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作物耗水量(ET)、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W1、W2、W3和W4四个灌水水平,灌水量分别为630、675、720、765 mm,以等氮配施为原则设置4个有机肥(OF)和无机肥(CF)配比处理,分别为F1(70%OF+30%CF)、F2(50%OF+50%CF)、F3(30%OF+70%CF)和对照CK(100%CF),采用完全组合设计,共16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水肥处理对无核白葡萄IWUE有显著性影响,其中W3F2处理IWUE最大;葡萄耗水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表现为先增后减再增再减,在浆果生长期达到最大;葡萄产量、单串重和百粒重随灌水水平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均在W3F2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24.25%~50.26%、25.26%~64.65%及47.76%~162.00%;各处理可溶性固形物、Vc和还原性糖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4.09%~25.95%、3.21%~27.80%及15.53%~40.59%,可滴定酸含量降低1.69%~22.96%,其中W4F2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最高,W3F2处理还原性糖含量最高。研究认为W3F2处理(灌溉定额720 mm、有机肥50%+无机肥50%)是较为合理的滴灌葡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灌溉施肥对河套灌区垄膜沟灌条件下土壤水热时空分布规律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7年4-9月,以春玉米“西蒙6号”为材料,通过4次垄膜沟灌试验,分别对比研究了400 mm(I1),300 mm(I2),200 mm(I3)灌水和60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尿素(F1),30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F2)施肥组合,即高水高肥(I1F1)、高水低肥(I1F2)、中水高肥(I2F1)、中水低肥(I2F2)、低水高肥(I3F1)、低水低肥(I3F2)等6个处理对土壤水分、温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春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受灌溉影响较大,每次灌溉后土壤温度显著降低,而土壤含水率显著升高;整个生长季内300 mm灌水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均最高,比I3、I1处理分别高0.1℃、0.6℃;其中I2F2处理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比I1F1、I1F2处理分别低8.3%、9.2%,比I2F1、I3F1、I3F2处理分别高1.6%、11.1%、14.1%,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水热环境。I2F2水肥处理亦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与低水处理I3F2和I3F1相比分别提高了33.80%和21.95%,与高水处理(I1)无显著差异。因此,中水低肥处理适于春玉米垄膜沟灌种植模式在河套灌区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氮肥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施氮措施和秸秆还田模式2个因素。施氮措施设稳定性氮肥施氮量F1(180 kg·hm-2)、尿素减量施氮量F2(180 kg·hm-2)和尿素农户传统施氮量F3(270 kg·hm-2)3个水平;秸秆还田模式设秸秆不还田(N)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玉米产量在8 708.16~9 626.71 kg·hm-2之间,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产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N),增幅为4.96%~8.94%(P>0.05)。施氮措施对土壤N2O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稳定性氮肥措施F1和尿素减量措施F2的土壤N2O排放量显著低于F3尿素农户施氮措施,降幅为29.26%~68.52%,且F1和F2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除了SF2和NF2处理之间的N2O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1.53 kg·hm-2和1.91 kg·hm-2),其他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在1.61~15.40 kg·hm-2之间,表现为:F3氨挥发累积量最高(14.37 kg·hm-2和15.40 kg·hm-2),F2氨挥发累积量次之(11.80 kg·hm-2和12.49 kg·hm-2),F1氨挥发累积量最低(1.61 kg·hm-2和1.79 kg·hm-2),各施氮措施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不同施氮措施下,秸秆还田(S)的氨挥发累积量较秸秆不还田(N)提高5.85%~11.18%,但除了SF3和NF3的氨排放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各施氮措施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表现出F3>F2>F1;秸秆还田处理(SF1、SF2和SF3)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无秸秆还田(NF1、NF2和NF3),分别显著降低了65.65%、144.79%和128.48%。因此,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损失,秸秆还田+稳定性氮肥处理(SF1)是本研究地区夏玉米稳产减排的最优试验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水气处理对加工番茄产量、果实品质以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在4个灌溉水平下(W1,4950m3 hm-2;W2,4750m3 hm-2;W3,4500m3 hm-2;W4,4050m3 hm-2)分别与加气灌溉(A2)和无加气灌溉(A1)完全组合.基于各处理下果实产量、品质等的差异,通过模糊Borda综合...  相似文献   

6.
花铃期是棉花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为探究氮肥后移对花铃期水分亏缺棉花产量的补偿效应,以新路早45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定2个花铃期滴灌量:常规灌溉量2410 m3·hm-2(W1)为对照、亏缺灌溉量1668 m3·hm-2(W2);副区为3种花铃期施肥比例:N1(花期肥:铃期肥为3:3)、N2(花期肥:铃期肥为2:4)、N3(花期肥:铃期肥为4:2)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相同氮肥条件下,水分亏缺较正常灌溉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2)根据干物质积累Logistic模型,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出现时间、干物质进入快速积累期时间拐点(t1)均有所提前、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t)有所延长,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占比显著降低;(3)水分亏缺处理的单株铃数、单铃重较正常灌溉平均降低了11.7%,45.6%,籽棉产量平均降低了17.3%,耗水量、氮肥偏生产力平均降低了35.49%、15.97%,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了16.77%。与正常灌溉相比,花铃期...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水分和氮肥增效剂对夏玉米生长及水肥利用的综合影响,通过设置40 mm(W1)和60 mm(W2)两个灌水水平下不施氮肥(N0)、施用氮肥(U)、氮肥+硝化抑制剂(U+DCD)、氮肥+脲酶抑制剂(U+NBPT)、氮肥+双效抑制剂(U+N+D)5种氮肥施用措施,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施用氮肥处理,氮肥配施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5.92%~13.82%、5.85%~18.07%、11.12%~24.30%、12.35%~41.83%和5.93%~13.80%,其中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效果较优;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和双效抑制剂可以降低夏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前者效果最优。相比于W1,W2水平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处理玉米产量、成熟期地上生物量、净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0.54%、15.51%、19.40%、20.31%和27.36%;氮肥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农田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和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11.33%和48.46%。综合考虑夏玉米施肥灌水方案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水肥利用效率和玉米植株生长,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得到最优处理为灌水量60 mm下氮肥配施双效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结合膜下滴灌技术,探究不同水肥耦合下温室番茄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量和产量的关系,为当地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小区试验,灌水以2次灌水间隔期Φ20 cm标准蒸发皿的累计蒸发量E为基数,设置3个灌水量:1.0E(W1)、0.75E(W2)、0.5E(W3);设3个施肥水平(N-P2O5-K2O):320-160-320 kg·hm-2(F1),240-120-240 kg·hm-2(F2)和160-80-160 kg·hm-2(F3),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番茄总产量和干物质量受灌水和施肥影响显著,均随灌水量和施肥量增加而增大,高水W1处理较W3处理总产量和干物质量均平均增加16.5%,高肥F1处理较F3处理总产量和干物质量分别平均增加8.0%、9.6%。植株氮含量在1.81%~3.47%间变化,随生育期逐渐降低,磷含量在0.48%~0.78%呈“锯齿状”波动,钾含量在2.80%~4.79%间变化,随生育期先升高后降低。灌水施肥对植株氮、磷(定植后51、63 d)、钾含量影响显著,增加灌水施肥对植株氮、钾含量有明显提高,在高水W1下较低水W3处理植株氮、钾含量分别提高7.4%~20.0%、5.6%~25.7%,高肥F1水平较F3水平植株氮含量分别提高3.3%~20.8%、3.3%~26.4%。番茄植株氮、钾含量与干物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灌水量越大,植株养分吸收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越大,养分利用效率越小;施肥量越大,氮利用效率越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加气灌溉对云南冬马铃薯根区生境因子(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氧气摩尔分数)和产量的影响,采用水气分离方法进行加气灌溉,试验设置加气(Y)和不加气(N)2种处理以及高水(100%ETc,W1)和低水(60%ETc,W2)2个灌溉水平,共计4个处理。结果表明:加气处理和灌水量均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显著(P<0.05)。加气灌溉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较小,除块茎膨大期外,其他生育期加气灌溉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是灌水量。加气处理和灌水量对根区土壤温度均有一定影响,W1Y处理下的土壤平均温度较W1N处理高1.68℃,W2Y处理较W2N处理高0.52℃,且在高水灌溉条件下,加气处理对土壤温度有显著影响(P<0.05)。在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氧气摩尔分数的变化呈先增大后降低的特征,4种处理下土壤氧气摩尔分数的大小关系为W1Y>W2Y>W2N>W1N。同一灌溉水平下,加气处理的土壤氧气摩尔分数显著高于不加气处理(P<0.05)。同一加气条件下,高水处理的土壤氧气摩尔分数显著高于低水处理。加气处理和灌水量都对冬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W1Y处理下冬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综合分析表明,W1Y(高水加气)处理有利于冬马铃薯根区形成良好的水气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DNDC模型的不同水文年稻田水碳管理模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水文年型下稻田最优的水碳管理模式,基于2 a田间试验数据校正并验证了DNDC模型,选取了3种典型的水文年,模拟了不同灌溉模式和秸秆还田水平下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和水稻产量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了比选。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SOC和水稻产量变化;灌溉模式影响了稻田SOC和水稻产量,相同秸秆还田水平下,控灌稻田0~10 cm土层SOC略低于淹灌处理,但水稻产量更高,控灌稻田的SOC和水稻产量分别较淹灌稻田降低了0.25%~1.92%和增加了0.32%~8.13%。随着秸秆还田水平的提高,不同水文年的稻田SOC均呈阶梯状上升趋势,但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结果存在差异,平水年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在6 500 kg·hm-2秸秆还田水平下达到峰值,丰水年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增产作用较枯水年更为明显。与1 000 kg·hm-2的秸秆还田水平相比,8 000 kg·hm-2秸秆还田水平下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在1964年(枯水年)分别增加了1.95%和2.27%,而在1977年(丰水年)分别增加了4.36%和4.38%。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耦合是值得推荐的水碳管理模式,平、枯、丰水年的推荐秸秆还田水平分别为6 000、6 000 kg·hm-2和7 500 kg·hm-2,SOC和产量达到潜力的99.2%和89.8%以上,水分生产率较相同秸秆还田量的淹灌处理高43.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氮素营养对烤烟抗旱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在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烤烟对干旱胁迫的一些反应,包括脯氨酸的积累、丙二醛含量和叶片膜透性的变化,并对不同氮素水平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烤烟叶片水分状况、烤烟生长及其根冠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烤烟的叶片水势、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及干物质积累均下降,而脯氨酸、丙二醛、束缚水含量升高,膜透性增大,施氮烤烟与不施氮烤烟之间有明显差异.氮素营养改变了烤烟适应干旱的方式,施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烤烟的生理耐旱性,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增加了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水肥条件对高原夏季露地紫甘蓝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效应,筛选适宜水肥管理制度,以当地灌水量和施肥量为对照(CK),设置3个灌水下限水平,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0%(W1)、60%(W2)、40%(W3),3个施肥水平分别为当地常规施肥量的100%(F1:N、P、K分别为466.5 kg·hm~(-2)、756 kg·hm~(-2)、269.91 kg·hm~(-2))、80%(F2:N、P、K为373.2 kg·hm~(-2)、604.8 kg·hm~(-2)、215.93 kg·hm~(-2))、60%(F3:N、P、K为279.9 kg·hm~(-2)、453.6 kg·hm~(-2)、161.95 kg·hm~(-2)),共10个处理,分析紫甘蓝产量、土壤养分积累、pH、EC、土壤酶、土壤呼吸对不同水肥组合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水肥一体化处理紫甘蓝单球重、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大于当地施肥灌水(CK)处理,其中,W2F2处理单球重、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较CK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16.37%、16.37%、10.42%;(2)水肥一体化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均高于CK,其中,中水中肥(W2F2)处理较CK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增加26.76%;(3)在灌水下限相同时,随施肥量的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表现为中肥(F2)处理高于高肥(F1)和低肥(F3)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中水(W2)处理中F1、F2显著高于F3处理,而W1和W3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4)施肥水平相同时,土壤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表现为中水(W2)处理高于高水(W1)和低水(W3)处理。因此,60%田间持水量和N、P、K分别为373.2、604.8、215.93 kg·hm~(-2)的组合(W2F2)在节水减肥的基础上能最大程度提高产量和维持土壤理化性状,是高原夏季露地紫甘蓝适宜的灌水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13.

A 2-yea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84 cylindrical metal barrels, each 80 cm in diameter and 120 cm in height. Barrels were packed with sandy loam soi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ree subsurface water levels (30, 70, and 100 cm) and four irrigation intervals (daily, every second day, every third day, and every fourth day)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on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Hassawi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 The 30-cm subsurface water level (SW L) gave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However, yield decreased as SW L increa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ur irrigation intervals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as the frequency of irrigation decreased. All yield components were positively affected by increasing irrigation frequency. The most important was found to be the 100-grain weight. The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lant height, plant fresh weight, plant dry weight, and weight of 100 grai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W L and irrigation intervals revealed that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was obtained at 30-cm SW L and daily irrigation. However, the grain yield obtained at 30-cm SW L and irrigation every second day showed similar yield and higher water use efficiency, with a savings of 12% irrigation water compared to that used at daily irrigation and 30-cm SW L. All other combinations of SW L and irrigation intervals either produced very low grain yields or showed low water use efficiency. Therefore irrigation of Hassawi rice in sandy loam soil may benefit from shallow SW L (30 cm) and irrigation every second day, which may prove to be an acceptable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grain rice production, providing the highest water use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干旱地区有利于春小麦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大田滴灌灌水模式,以春小麦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生育期(苗期~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设置5个土壤水分下限W1(55%、60%、55%、50%),W2(60%、65%、60%、55%),W3(65%、70%、65%、60%),W4(70%、75%、70%、65%)和充分灌溉(CK)(75%、80%、75%、70%),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对河西地区滴灌春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施肥水平下,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提高,各处理株高、叶面积指数均不断增大,在成熟期充分灌溉(CK)处理分别比W4处理高2.19%和7.93%;不同水分下限处理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的总积累量和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均为W4处理最大,比CK分别显著高5.63%和17.14%;各处理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土壤水分下限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W4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W3处理降低2.82%,但其产量分别比W3、CK处理增加7.53%和4.07%。从节水增产的角度考虑,W4处理可作为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水分处理。  相似文献   

15.
水肥用量对制种玉米水肥利用及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肥耦合对垄膜沟灌制种玉米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提出适宜高活力种子的最佳水肥耦合模式。试验采用3414设计,三因子为水分因子、氮肥因子和磷肥因子,2016—201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定位观测试验,分析了不同水肥模式对制种玉米水肥利用、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种玉米产量在不同灌水水平和施氮水平下差异较大,W2N2P2(灌溉定额480 mm,施氮240 kg·hm~(-2),施磷120 kg·hm~(-2))、W2N3P2(灌溉定额480 mm,施氮360 kg·hm~(-2),施磷120 kg·hm~(-2))、W2N2P0(灌溉定额480 mm,施氮240 kg·hm~(-2),不施磷)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对照(W0N0P0)处理(灌溉定额240 mm,不施氮、磷),较对照分别增产36.0%、27.9%和30.6%,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29.3%,氮肥利用率提高20.75%~28.59%,磷肥利用率增加11.49%~13.23%。对种子活力的分析可知,同一灌溉量下,发芽指数、发芽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活力指数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而后有降低的趋势;同一施氮量下,发芽指数、发芽率、活力指数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即中灌溉量W2处理的种子活力最高。综合分析种子活力指标,处理W2N2P2、W2N2P0种子活力显著高于处理W0N0P0和处理W0N2P2(灌溉定额240 mm,施氮240 kg·hm~(-2),施磷120 kg·hm~(-2)),活力指数较对照(W0N0P0)分别增加0.41%、0.40%。综合考虑制种玉米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种子活力,推荐灌溉定额为375~480 mm,施氮量(N)210~240 kg·hm~(-2),施磷量(P_2O_5)120~150 kg·hm~(-2)为最佳的水肥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水肥供应对温室滴灌施肥番茄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温室小区试验,以番茄"惠玉0806"为供试品种,研究了不同水肥供应对温室滴灌施肥番茄的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试验设3个灌水水平:高水I1(100%ET0)、中水I2(75%ET0)和低水I3(50%ET0);以及3个施肥水平:高肥F1(N 480 kg·hm~(-2)、P_2O_5240 kg·hm~(-2)、K_2O 300 kg·hm~(-2)),中肥F2(N 360 kg·hm~(-2)、P_2O_5180 kg·hm~(-2)、K_2O 225 kg·hm~(-2))和低肥F3(N 240 kg·hm~(-2)、P_2O_5120 kg·hm~(-2)、K_2O 150 k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当水肥供应模式为I2F2时,茎粗增长量、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其值依次为10.3 mm、102 042.3 kg·hm~(-2)、37 192.3 kg·hm~(-2)、352.8 kg·mm-1·hm~(-2)和372.6 kg·mm-1,并进一步提高了其氮肥偏生产力(133.4 kg·kg~(-1)),同时使得其成熟期0~50 cm土层残留硝态氮含量较低(105.3 mg·kg~(-1))。灌水量低的处理(I3)产量降低的同时,增加了土层残留硝态氮含量;充分灌水(I1)处理较之于I2处理主要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而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量无差异。从总体变化趋势看,中水中肥(I2F2)模式在高产高效的同时,可降低土壤残留硝态氮含量,可认为是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7.
滴灌春小麦生长发育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于2009-2010在石河子大学试验站进行,设置了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滴灌又设置了一管四行和一管六行两种滴灌带布置方式,目的在于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及不同毛管布置方式对滴灌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与传统漫灌相比,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增加,叶绿素后期下降缓慢,滴灌可降低小麦千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率,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防止后期叶片旱衰;滴灌比漫灌相比灌水量降低了25%,产量平均增加1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5.4%.滴灌小麦实行一管四行毛管布置与一管六行相比受水均匀,不同边行间植株生长差异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比一管六行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找适宜的水肥供应模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根区局部灌溉水肥一体化对糯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灌水方式设常规灌溉(CI),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和固定部分根区灌溉(FPRI),施肥设100%常规施肥(F1)、100%水肥一体化施肥(F2)和80%水肥一体化施肥(F3)。结果表明,与CI处理相比,APRI处理玉米总干质量减少,耗水量显著降低,因而以干物质为基础的水分利用效率多数提高。CI和APRI处理时,与F1相比,全生育期水肥一体化玉米总干质量增加,干籽粒产量增加,因而WUEs和单位肥料水分利用效率(WUEu)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分根区交替灌溉和80%水肥一体化施肥组合是一个比较适宜的水肥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9.
灌水量及减氮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关中平原冬小麦合理的减氮模式及相应的灌水量,以灌水量为主处理、减氮模式为副处理开展冬小麦田间裂区试验,灌水量设90 mm和150 mm,参照本地习惯施氮(尿素CO,施氮量210 kg·hm~(-2))设置减氮模式,施氮量为150 kg·hm~(-2),有3种施氮类型: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控释氮肥和尿素掺施(PCU)和控释复合肥(SF),另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对小麦产量、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水量和减氮模式两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有效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随减氮模式而变,与灌水90 mm相比, PCU150和DMPP150处理在灌水量150 mm时产量降低,SF150和N0处理产量有所增大;灌水90 mm时,减氮模式PCU150和DMPP150较习惯施氮CO210减少施氮28.6%,籽粒产量和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分别增产17.4%和1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5%和13.5%,氮肥利用效率增加64.3%和58.4%, 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减少57.8%和45.6%。关中平原在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90 mm,采用尿素加硝化抑制剂基施、树脂包膜尿素基施60%+尿素拔节期追施40%两种减氮模式,冬小麦可维持较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