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种新型环保养殖技术。开展了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微生物及其猪细菌性病原群落动态的研究,通过分离不同使用时间和层次基质垫层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动态;分离基质垫料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研究其在发酵床垫料中的时间、空间分布动态,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这两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床中细菌分布数量最大,在各使用时间和层次的分布量均达到107cfu·g-1数量级以上,放线菌分布数量次之,真菌分布数量最小;细菌的分布数量呈现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真菌和放线菌分布量随着垫料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基质垫料有一定量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布,分布数量与细菌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真菌和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在垫料使用的后期(使用5个月)比使用前期(使用1个月)分布数量明显减少,减少幅度分别为95.34%和44.41%,说明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原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由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原引起的猪病害。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调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基质垫层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基因的数量分布变化动态,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的生物防治作用。【方法】分离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的大肠杆菌,利用PCR特异性扩增UdiA基因来鉴定、检测大肠杆菌,并对大肠杆菌12种毒素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构建大肠杆菌种群分布的动态模型,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大肠杆菌病原的生防效果。【结果】从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419株,并从这些菌株中检测出59株携带毒素基因,毒素基因类型为8种。其中1个月基质垫层的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2.47%,其次是7个月基质垫料,为16.5%,最低的是9个月基质垫料,为4.23%。大肠杆菌在微生物发酵床基质垫层种群数量时间变化规律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步减少;种群数量空间变化规律为:表层(第1层0—10 cm) 和底层(第4层60—70 cm)分布量最大,第2层(20—30 cm)分布量最少。大肠杆菌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与之类似。从构建的大肠杆菌种群分布动态模型可以看出,基质垫层第1层(y=169.67x-1.0137)和第3层(y=313.11x-2.1885)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指数线性方程分布;第2层(y=0.1006x3-2.3733x2+16.094x-22.454)和第4层(y=0.3159 x3+6.0913x2-35.634x+79.513)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一元三次方程分布,基质垫层能明显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基质垫层使用后期(第9个月)比使用初期(第1个月)大肠杆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降低幅度在67.45%—96.53%,说明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能起到显著的生物防治作用。【结论】微生物发酵床能抑制大肠杆菌特别是携带毒素基因大肠杆菌的生长,且对大肠杆菌的生防效果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关键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玉琳  贺月林 《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37-338,340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利用自然农业理念和微生物发酵原理控制畜禽粪尿排放与污染的一种新型生猪饲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微生物发酵床养猪主要是建立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繁殖的发酵床环境、选择适合发酵床环境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维护发酵床中优势菌群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研究采用微生物异位发酵床技术应用于生猪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探究了试验过程中填料的基本参数变化及养殖废水的吸纳量,为更好地应用和推广微生物异位发酵床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发酵床填料最高发酵温度为66℃,在40℃以上维持了48 d。试验全过程pH值平均在8左右,处于弱碱性环境下,适宜微生物的好氧发酵。填料含水量保持在50%~65%,适宜微生物的好氧发酵。本研究中每千克填料对生猪养殖废水的吸纳系数为2.53,优于对奶牛养殖废水的吸纳系数。发酵体系微生物以细菌活动为主,填料中的微生物有效地降解、消除废弃物有机物。研究结束时,填料的总养分含量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19%和56.11%,均达到国家有机肥料关于总养分含量及有机质的质量分数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发酵床养殖对仔猪胃肠道大肠杆菌和乳酸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发酵床养殖对断奶仔猪消化道菌群的影响,对发酵床和水泥地养殖仔猪消化道大肠杆菌和乳酸菌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试验期为42d。15头30日龄断奶仔猪分别在试验开始第1天(断奶当天)、第21天和第42天进行扑杀,每次每组扑杀3头,取胃、回肠、盲肠、结肠粘膜层及各段内容物进行2类细菌的分离计数,同时检测相同时间点发酵床表层与深层垫料中的细菌数量。结果发现: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1~42d),消化道大肠杆菌呈下降趋势,如发酵床仔猪结肠段大肠杆菌由开始的6.4×107降低到2.2×105,而乳酸菌先下降后上升,如发酵床仔猪回肠段内容物乳酸菌数量由4.6×109降到2.6×108后再增加到1.4×1010。发酵床养殖未改变仔猪胃肠道细菌变化规律,同时发酵床垫料中的乳酸菌数量不影响断奶仔猪消化道内的乳酸菌数量;此外,随着发酵床使用时间延长,发酵床垫料中致病菌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发酵床垫料底层大肠杆菌在试验开始未检测到,在试验42d时增加到6.1×107。  相似文献   

6.
发酵床养猪是对环境友好的新型养猪技术,其中发酵床垫料表层温度的控制是猪养殖过程中一个关键因素。为了探讨夏季高温期间微生物发酵床表层温度的状态,本研究对微生物发酵床猪舍内部各个区域及其外部环境的表层温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猪舍内发酵床垫料区域(30.13±0.86)℃和非垫料区域如采食槽(30.58±1.09)℃、饮水槽(30.93±0.86)℃和猪舍走道(29.90±0.69)℃的表层温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猪舍内部表层温度与外部温度[阴影区(35.25±2.70)℃、非阴影区(41.44±2.12)℃]则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猪养殖密度的发酵床垫料表层温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一定养殖密度范围内,猪舍排泄区和非排泄区的垫料表层温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中营养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发酵床养猪模式下不同使用年限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以及不同使用时间、不同深度的发酵床垫料中垫料组分的变化.[方法]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对不同年限样品中微生物分离提纯后,结合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发酵床使用时间的延长,垫料中的总氮、总磷、钾、钙、粗灰分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而水分含量降低不明显;使用1年和2年的垫料从上层到下层总氮、总磷、总钾和钙的浓度逐渐降低,不同使用时间、不同深度发酵床垫料中粪尿组水分、总氮、总磷、钾、钙、粗灰分、粗蛋白均高于其他组.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猪生物发酵床垫料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芽孢杆菌属细菌和梭菌属细菌在1年期样品和2年期样品中都是优势菌,对猪生物发酵床垫料中有机质的降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垫料的资源化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肉鸭生物床养殖模式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养殖方式,生物床垫料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属超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对使用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生物床垫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6个月的生物床中并无影响禽类的病原微生物;1、2、3年的生物床垫料中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含量较低;大多数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进口有机肥一级标准,仅3个月生物床垫料中的Cd、2年生物床垫料中的Zn含量高于进口有机肥一级标准但低于二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生物床垫料养殖肉鸭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养猪发酵床中致病菌的情况,本研究采集了四川地区发酵床不同深度的垫料分离细菌并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以便为发酵床养猪安全性提供参考性数据。结果表明,发酵床中共分离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共14大类致病性细菌,常规饲养仅分离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单胞菌、猪嗜血杆菌、粪肠球菌、莫拉菌属共7大类致病菌,远低于发酵床中分离到的细菌数量;小白鼠治病结果表明,发酵床中分离到的细菌存在较高的致病性,其致死率高于从常规饲养中分离到的细菌。研究表明发酵床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致病菌,对猪群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证实发酵床养猪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复合菌剂在生猪发酵床中的效果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来  游嘉  谭武贵  蔡浩  周艳  侯亚卓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10):2152-2154,2168
[目的]研究微生物复合菌剂在生猪发酵床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发酵的方法,通过分析微生物发酵与自然发酵过程中温度、pH、硝化氮、铵化氮、脲酶酶活、蛋白酶酶活的变化,探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填入对生猪发酵床的影响。[结果]与自然发酵的对照组相比,接种菌剂能促进发酵升温,并延长高温持续的时间,其温度升至60℃高温并维持了10d;接种菌剂能降低垫料环境pH,其最终pH值为7.05低于对照组的7.81;接种菌剂能促进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减少氮的损失;接种菌剂后,垫料中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得到提高,加速了生猪排泄物的降解。[结论]该研究为生猪发酵床菌种开发、筛选及效果评价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蒲公英中筛选对禽类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植物内生真菌。[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为指示菌对分离得到内生真菌株发酵产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从药用植物蒲公英的根和叶中分离得到3株内生真菌,分别记为PG1、PG2和PG4。初步鉴定PG1属于镰孢霉属,PG2和PG4属于卵形孢霉属。它们的发酵产物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但对沙门氏菌无抑制作用。其中,PG1的发酵液与PG2菌丝体丙酮提取液抑菌效果与2种常用禽用抗生素抑菌效果相当。[结论]蒲公英内生真菌在禽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林莉莉  姜雪  冯聪  范亮  王际辉  张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30-19532
[目的]比较发酵床养猪与传统养猪对猪生产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对发酵床养猪和传统养猪猪舍环境中和猪体表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研究。[结果]发酵床养猪猪舍与传统猪舍相比,环境中和猪体表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数均较少;发酵床养猪洁净卫生,为猪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结论]发酵床养猪技术提高了猪的生产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将10 000只肉鸡随机分成2组,一组采用普通网上平养技术饲养,另一组采用发酵床技术饲养。严格按照既定方案,每天记录肉鸡的耗料量、死亡只数、体重。通过45 d的饲养,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采用发酵床技术比采用普通网上平养技术养鸡在降低料肉比、降低死亡率、改善饲养环境和药物投入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鸿雁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鸿雁大肠杆菌病提供依据。[方法]从疑似患大肠杆菌病的鸿雁体内分离鉴定出一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培养特性、致病力及对抗生素敏感性等进行研究。[结果]从细菌的分离培养、系统的生化鉴定、细菌计数到动物回归试验,最终确定致鸿雁死亡的病原为大肠杆菌,同时通过动物回归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大肠杆菌对鸿雁的致病性,LD50为4.11×107cfu/ml。此次分离的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中度敏感;对头孢吡肟等具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首次报道的关于大肠杆菌对鸿雁的致病性和毒力试验的研究,对于鸿雁特禽养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安徽某大型种鸡孵化场在消毒前后孵化室空气中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污染情况的监测,评估该孵化场的消毒程序、消毒剂选择和使用方法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方法]采用平板暴露自然沉降法,选用麦康凯培养基为选择性采样培养基,SS培养基为沙门氏菌的进一步鉴别培养基,对分离菌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对3种不同消毒剂消毒和未消毒时孵化室空气中的细菌数及孵化出雏时的健雏率进行比较。[结果]连续2 d未消毒,孵化室各功能区即可检测到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且数量随未消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分别使用安立消、过氧乙酸、聚维酮碘3种消毒剂任一种连续消毒2 d后,孵化室空气中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均降为0,健雏率较未消毒时明显提高。[结论]安立消、过氧乙酸、聚维酮碘3种消毒剂在选择正确的稀释浓度、消毒方法和消毒程序后,可以有效杀灭孵化室空气中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建议作为孵化室消毒的首选消毒剂交替选用。  相似文献   

16.
秸秆沼气发酵预处理微生物菌剂的筛选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添加微生物菌剂对秸秆沼气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方法]从沼气发酵液、树木土壤和堆肥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通过初筛、复筛、桔抗试验等方法保留其中10种进行菌株配伍,选择产酶最高的4种微生物组合研制微生物菌剂.[结果]4种产酶最高的微生物组合中12号纤维素酶活最高,为11.398 U/ml;8号漆酶晦活最高,为0.083 U/ml.6号微生物菌剂与秸秆的投料质量比为1∶50时,产气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制备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秸秆沼气发酵预处理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大肠杆菌菌液刺激蝇蛆产生浓度高、活性强的抗菌肽时间和蝇蛆饲喂家禽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菌液分别与麸皮混合饲喂蝇蛆,于10、24、48 h分别收集存活蝇蛆并对其粗提取抗菌肽,通过考马斯亮蓝法和抑菌试验分别测定各试验组抗菌肽粗提液的浓度和抑菌力,同时用CFU计数法测定细菌培养的家蝇幼虫的细菌含量以确定其作为绿色抗生素的安全性。[结果]浓度为3.0×107cfu/ml的大肠杆菌作用24 h的蝇蛆组产生的抗菌肽浓度最高、活性最强,且蝇蛆体内细菌含量为1.6×105cfu/g,低于国家规定的饲料细菌标准含量最低值(2×106cfu/g)。[结论]为进一步利用动物死尸、畜禽粪便生物转化蝇蛆产生大量安全、浓度高且活性强的蝇蛆抗菌肽作为绿色抗生素运用于禽类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复方对畜禽肠道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虹  刘磊  吴润  杨孝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05-6006
[目的]为应用中草药复方治疗畜禽肠道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用改良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15组中草药复方对8种畜禽肠道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乌梅和五倍子、诃子分别配伍对大肠杆菌Q8的MIC高迭15.6mg/ml,五倍子和大黄、诃子和黄连、黄苓和大黄配伍的MIC为31.25mg/ml。五倍子和大黄、诃子和乌梅配伍对大肠杆菌0m的MIC为31.25mg/ml。五倍子和黄连、黄芩和大黄配伍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高达3.9mg/ml,诃子和大黄配伍的MIC达7.8mg/ml,诃子和艾叶配伍的MIC达15.6mg/ml.五倍子和乌梅、五倍子和黄柏、诃子和乌梅、黄芩和乌梅、黄芩和艾叶配伍的MIC为31.25mg/ml。乌梅和五倍子、诃子分别配伍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MIC为31.25mg/ml。五倍子和乌梅、艾叶分别配伍对猪伤寒沙门氏茵的MIC达31.25mg/ml。黄芩和大黄、艾叶分剐配伍对猪霍乱沙门氏菌的MIC高达15.6mg/ml,五倍子和乌梅、诃子和大黄配伍的MIC为31.25mg/ml。[结论]本试验所选15组中草药复方,大部分表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氏菌和空肠弯曲杆菌检测的基因芯片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检测芯片的效果。[方法]以5种目标菌保守基因片段为模板设计引物,用待检样品增菌后提取的DNA模板进行2个独立的多重PCR扩增。扩增产物与固定有5种目标致病菌特异性探针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用芯片扫描仪对芯片杂交结果进行扫描并判定结果。[结果]使用基因芯片检测5种细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7×105cell/ml;大肠杆菌O157:H7 5.0×105cell/ml;沙门氏菌4.4×105cell/ml;单增李斯特氏菌2.4×105cell/ml;空肠弯曲杆菌6.2×106cell/ml。[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芯片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是一种能应用于实际的快速高通量检测细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敏  魏文玲  刘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638-3640,3643
[目的]研制益生菌复合制剂。[方法]分离、筛选纳豆芽孢杆菌xw1、乳酸菌xw2、酵母菌xw3,进行动物灌胃试验与肠道菌群检测试验。[结果]通过饲喂益生菌复合制剂,小鼠肠道厌氧菌菌群有不同程度地增多,且一些致病肠杆菌受到抑制。综合分析,得到1个益生菌复合制剂的适宜配方(108 cfu/m l):纳豆芽孢杆菌xw1:乳酸菌xw2:酵母菌xw3为2∶1∶1。[结论]益生菌复合制剂有促进动物生长,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