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96孔板上氯霉素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试验优化了该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四氢呋喃为致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紫外灯引发聚合在MaxiSorp 96孔板上合成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膜.结果表明,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摩尔比为1∶4∶1,模板分子物质的量为0.25 mmol,溶剂的量为5 mL时,合成的氯霉素分子印迹膜对氯霉素的吸附效果最佳,可在5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氯霉素的初始浓度为120 mg/L时,吸附量可达1.51μg/孔.吸附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初始浓度为50 mg/L时,该膜对氯霉素的吸附量为0.83μg/孔,而对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吸附量分别仅为0.49、0.40μg/孔.研究表明,将该氯霉素分子印迹膜作为人工抗体代替氯霉素的生物抗体,采用直接竞争原理,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氯霉素,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制备时琥珀酸氯霉素(HS-CAP)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微粒。并进一步应用于电化学传感检测琥珀酸氯霉素残留。实验采用快速紫外光引发聚合的方法,以HS-CAP分子为模板,以甲基丙烯酸(MA)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酯(EGDMA)为交联剂制备了HS-CAP分子印迹聚合微粒。通过电镜扫描分析了该聚合微粒的表征,同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Scatchard方程分析,研究了印迹聚合微粒的吸附性能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印迹聚合微粒表面存在大量可以特异性识别模板分子印迹微孔,直径介于0.2-0.5μm之间,印迹聚合微粒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3.66μmoL·g^-1,平衡离解常数为3.75mmoL·L^-1,印迹聚合微粒对HS-CAP分子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在40min内基本达到平衡。本实验制备HS-CAP分子印迹聚合微粒操作简单,印迹微粒对模板分子特异性识别能力强,为进一步制备HS-CAP分子印迹聚合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氯霉素(CAP)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采用循环伏安法(CV)分别在玻碳电极(GCE)和双通道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表面原位电聚合形成聚邻苯二胺膜,经醋酸-乙醇混合溶液将模板分子洗脱,制得两种氯霉素分子印迹膜电极(CAP-MIP/GCE和CAP-MIP/SPCE)。以K3Fe(CN)6为电活性探针,建立了间接测定氯霉素的分析方法,并对分子印迹传感器的重现性和选择性等进行评价。CAPMIP/GCE和CAP-MIP/SPCE在溶液中的响应电流与氯霉素浓度分别在1.0×10-5~1.0×10-4 mol/L、2.0×10-5~1.4×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5.2×10-6、1.9×10-6 mol/L。运用建立的方法对市售纯牛奶中的氯霉素进行测定,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氯霉素传感器选择性好、准确可靠,适用于牛奶样品中氯霉素的测定,其中双通道分子印迹传感器可同时平行检测样品两次,且样品用量少(50μL),在分析速度和重现性等方面比基于玻碳电极的分子印迹传感器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氯霉素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其吸附特性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和电化学聚合物法,在弱酸条件下,以琥珀酸氯霉素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用循环伏安法合成了稳定的琥珀酸氯霉素分子印迹膜,并用差式脉冲法对此印迹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膜响应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具有良好再生性能,在检测氯霉素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乙腈作为反应溶剂,利用沉淀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结果表明:吸附温度为20℃,CAP起始浓度为1 mg/L时,MIP 24 h吸附量达到172.35μg/g,CAP起始浓度为30 mg/L时,MIP 24 h吸附量达到321.85μg/g。  相似文献   

6.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子印迹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构建了用于检测孔雀石绿的分子印迹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MIM-SPR)。首先利用表面引发聚合的方法在SPR金片表面合成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再对MIM-SPR传感器的吸附响应性、选择性、再生性进行评价。该传感器的响应值与孔雀石绿在1×10-2~5μ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检测限为0.067μg·m L-1,且选择性和再生性好。结果表明以分子印迹膜作为识别元件的MIM-SPR传感器在检测孔雀石绿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选择性和再生性好。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环糊精双功能单体分子印迹聚合物,单独以烯丙基-β-环糊精(allyl-β-cyclodextrin, allyl-β-CD)为功能单体,或基于allyl-β-CD,以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 MAA)、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 MMA)、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丙烯酰胺(acrylamide, AA)为第二功能单体,制备出一系列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 (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印迹聚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特异性吸附试验的结果表明:M-MAA、M-MMA和M-AN等双功能单体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优于单功能单体MIPs(M-β-CD);双功能单体MIPs结合底物的平均值为110μmol/g,单功能单体MIPs则为90μmol/g。选择M-MMA、M-MAA和M-AN作为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phase extraction, MISPE)的固定相,用于分析婴儿配方奶粉中的DEHP含量,结果表明,DEHP回收率为89.06%~97.98%,相对标准偏差≤6.47%。此外,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MAA和AN与模板分子结合能力最强。表明双功能单体MIPs较烯丙基-β-环糊精单功能单体MIPs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乳法合成了纳米硅胶,并利用聚酰胺胺(PAMAM)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以用作功能共单体、载体;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丙三醇三酯(TRIM)为交联剂,L-色氨酸为模板分子,通过微悬浮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含有PAMAM改性硅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FTIR,SEM等方法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利用静态吸附和HPLC等方法研究了印迹球状的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印迹微球对水溶液中的色氨酸分子具有良好的分子识别能力,实现了对水溶液中色氨酸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以孔雀石绿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已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了交联剂和模板用量等参数对印迹聚合物吸附孔雀石绿的影响,最终确定孔雀石绿、丙烯酸和已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摩尔比为1∶4∶20。对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电镜扫描、平衡吸附试验和特异性吸附试验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合成的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孔雀石绿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17β-雌二醇MIPs薄膜的制备及表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分子印迹技术(MIT)与固相微萃取、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联用技术探索聚合液在介质表面合成分子印迹聚合膜的方法,并对其识别特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对固相微萃取头分子印迹聚合膜以TFMAA为功能单体,TRIM为交联剂聚合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薄膜对17β-雌二醇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耐热效果.以20mmol/L T...  相似文献   

11.
孔令文  周弘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68-6569
[目的]制备氯霉素全抗原,探索氯霉素合成的方法,为动物免疫试验作准备。[方法]采用重氮化法合成氯霉素卵清蛋白全抗原,通过紫外法和红外光谱法测定合成的偶联效果。[结果]重氮化法可用于制备较高偶联率的氯霉素全抗原,用于免疫动物制备抗体。[结论]该研究为合成高效价的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rhaphidioides)对5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青霉素、链霉素、头孢唑啉钠、硫酸庆大霉素和氯霉素5种常用抗生素对针晶蓝纤维藻生长的影响。[结果]5种抗生素对针晶蓝纤维藻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氯霉素和链霉素抑制作用较强,而头孢唑啉钠和青霉素相对较弱。[结论]针晶蓝纤维藻培养中除菌可选用青霉素或头孢唑啉钠。  相似文献   

13.
氯霉素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氯霉素的细胞毒性机理。[方法]用浓度为0.5、1、5、10 mg/L的氯霉素稀释液处理蚕豆根尖,进行氯霉素细胞毒性检测试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分裂情况,统计微核数。[结果]氯霉素稀释液处理的蚕豆根尖细胞依然能够进行分裂和增殖。氯霉素培养液中的蚕豆根尖细胞经固定、酸解和染色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微核。氯霉素浓度为0.5、1、5 mg/L时,微核率分别为1.25‰、4.50‰和7.00‰,表现出剂量效应;氯霉素浓度为10 mg/L时,微核率为9.75‰,与蒸馏水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氯霉素可能是作为DNA的断裂剂,在细胞有丝分裂时产生作用,微核在细胞间期或有丝分裂中后期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对叶对常用的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将培养2周的小对叶无菌苗叶片切成0.5 cm×0.5 cm的小块,在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卡那霉素、潮霉素、壮观霉素和氯霉素4种抗生素的MS1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诱导其分化出芽,研究了4种抗生素对小对叶外植体分化的影响。[结果]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对小对叶离体叶片的分化均具有抑制作用;确定了4种抗生素作为小对叶遗传转化研究的筛选标记的适宜浓度:卡那霉素为15 mg/L,潮霉素为10 mg/L,壮观霉素为60 mg/L,氯霉素为20 mg/L;小对叶对4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为:潮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壮观霉素。[结论]在进行遗传转化之前,对待转化材料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是建立小对叶遗传转化系统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具有杀菌功能的高分子季铵盐杀生剂。[方法]以尼龙6为载体,4-溴丁酰氯为活化剂,在溶剂中共价接枝高分子聚乙烯亚胺(PEI),用1溴-己烷进行烷基化反应,制备固定化高分子季铵盐杀生剂。[结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杀生剂的检测结果表明,高分子聚乙烯亚胺接枝成功。杀生剂稳定性考察试验结果表明,高分子聚乙烯亚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长期效应。[结论]固定化高分子杀生剂具有良好的抗菌及重复利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陈婧  杨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484-5486
[目的]了解自有YB菌株在BOD生物传感器及河豚毒素毒性传感器中的作用。[方法]以YB菌株作为响应菌株,采用夹层膜法制作固定化微生物膜,组装成微生物传感器并测试其性能。[结果]YB菌株在33℃,pH为7.2的条件下对BOD响应良好,在此条件下静态法测得传感器标准曲线为y=0.061 2x-0.001 3,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动态法测得传感器标准曲线为y=0.072 2x-0.031 9,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同时,YB菌株对河豚毒素基本没有响应。[结论]自有YB菌株可以作为BOD微生物传感器的敏感菌,但不能作为河豚毒素毒性传感器测试菌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蜂蜜中磺胺类和氯霉素类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的新方法。[方法]试验以0.2%的甲酸乙腈作为提取剂,通过一种新型的小柱(OasisPRi ME HLB柱)净化处理,流动相定容过膜后上机待测,可以同时提取出蜂蜜中的磺胺类和氯霉素类。[结果]氯霉素在0.1~10.0 ng/m 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1;磺胺类在0.5~50.0 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氯霉素样品最低检出限为0.1μg/kg,磺胺类检出限为0.5μg/kg,回收率在82.50%~101.20%,相对标准偏差为3.2%~4.0%。[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蜂蜜中氯霉素类和磺胺类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农田土壤水分监测,探讨解决实际监测中采样率低、成本高、及实时性差等问题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节点硬件设计以及软件操作系统结构的原理和相应参数分析,说明基于无线传感器的农田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的特点,及利用该系统的优点。[结果]传感器节点可正确采集并传输土壤含水率,实现稳定的土壤水分数据传输,说明无线传感器网络适合农田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结论]该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植物酯酶光纤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农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植物酯酶检测有机磷农药的效果。[方法]采用研究溶胶凝胶法包埋植物酯酶的方法,制备有机磷传感膜,将该传感膜与光纤等器件耦合成有机磷光纤生物传感器,观测该传感器的稳定性及灵敏度。[结果]将该传感器用于检测7种有机磷农药观察发现,有机磷农药浓度在0.010~10.000μg/ml浓度范围内,抑制率与农药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8%~96.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常见无机阴阳离子对测定无显著干扰。[结论]该传感器可应用于蔬菜中有机磷农残检测。  相似文献   

20.
王建忠  李利琴  李缘  李淑红  王京仁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261-9262,9292
[目的]调查常德地区山羊上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的分布情况,为降低山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细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常德地区20头山羊上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Kirby-Barer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6种抗菌药的敏感性。[结果]山羊上呼吸道病原菌以混合感染为主,经分离鉴定获得6种细菌(25株),且革兰氏阳性菌株检出率达76%。6种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氟嗪酸、庆大霉素和氯霉素敏感率高达100%,而对万古霉素、头孢呋肟、利福平、青霉素和先锋Ⅵ产生耐药性。[结论]环丙沙星、氟嗪酸、庆大霉素和氯霉素可作为山羊疫病暴发时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