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明确引起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的病原,有效防控该病害的扩展和蔓延,为病害的进一步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对病原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喀什叶城和莎车两个县的8个核桃园中采集典型的核桃叶斑病标本,经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试验,确定了喀什地区核桃生产园叶斑病的病原.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培养观察和测定,并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确定引起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结论]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主要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云南万寿菊叶斑病病原菌种属分类地位,对采自云南蒙自的万寿菊叶斑病病叶,依据科赫法则进行分离、纯化、回接和再分离,证明获得的分离物是叶斑病的致病菌。对其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进行观察,并对核糖体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致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呈灰褐色;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曲,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或卵形,有纵、横隔膜,无喙或具短喙。核糖体DNA-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芸苔生链格孢同源性高达100%。将云南万寿菊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芸苔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  相似文献   

3.
以兔眼蓝莓(品种名为灿烂)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自然腐败蓝莓中分离、纯化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并考察肉桂醛、柠檬醛、牛至精油、香芹酚和丁香酚等对4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6株病原真菌,分别为1株稻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1株青霉属(Penicillium sp.)、3株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和1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经致病性试验确定链格孢霉为主要病原菌。牛至精油对4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链格孢霉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为37 mg/L。  相似文献   

4.
芒果叶斑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芒果叶斑病进行及时预报与防治,以采自攀枝花市仁和区的芒果叶斑病害植株的叶和花穗为材料,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法及ITS序列分析法对其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5种病原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粉孢霉(Oidium mangiferae Berther)、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和黑曲霉(Aspergillu niger).利用ITS序列分析法能快速、准确地鉴定芒果病原真菌,为芒果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山木通病叶上分离叶斑病病原菌并鉴定,结果表明山木通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Alternaria sp.),根据柯氏法则此3种真菌均为叶斑病的致病菌,混合致病性最高可达100%。通过室内平板的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叶斑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对镰刀菌有较强拮抗性的细菌有6株,对尖镰孢菌有拮抗性的细菌有8株,对链格孢菌As1、As2这2株真菌分别有11、7株细菌对其有较强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 ex Fr.)的2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2种国内未记述过的链格孢属真菌,即分离自一种供观赏的蕨类植物(Pteridophyte)叶片上的多隔孢链格孢[Alternaria phragmospora vanEmden]和引起苋科杂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叶斑病的莲子草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ntherae Holcomb etAntonopoulos)。  相似文献   

7.
番茄茎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茎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茎和果实,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商丘地区番茄茎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茎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苹果链格孢菌(A.alternate)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与链格孢属的其他小孢子种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上.番茄茎枯病病原菌的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红枣枣果黑斑病近几年已成为新疆南疆红枣产区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为有效防控该病害的扩展和蔓延,以及明确该病的主要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对病原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病果上分离纯化得到了24个真菌菌株,其中链格孢菌15株,所占比例为分离菌株总数的62.5;;其次是青霉3株,占12.5;;镰刀菌2株,占8.3;;根霉2株,占8.3;;其它2株,8.3;.经致病性测定,只有15株链格孢菌株接种后的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一致,并从接种的发病株上又分离到此菌.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菌体形态的观察和测定,同时利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和ITS2)进行PCR扩增并克隆测序,获得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结论]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将其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造成新疆塔城小麦主产区小麦叶枯、斑点现象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从塔城地区额敏县多地随机采集干枯叶片或带有不规则病斑的感病植株,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多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得到76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均为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76个菌株分别属于交链链格孢(A. alternata)、玫瑰链格孢(A. rosae)和侵染链格孢(A. infectoria),其中,交链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为50%。基于EF-1和Alt基因及I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选取的代表菌株YC3、LK19和LK3分别与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分别为100%、100%和99%,多基因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由此表明,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田间出现的小麦叶枯现象为链格孢侵染发生,其病原菌为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以交链链格孢为主。  相似文献   

10.
对取样于河南汤阴县扁鹊庙内的艾草样品进行表面消毒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基于5.8S-ITS区序列对所得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通过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从汤阴北艾的茎、叶中共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隶属于3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耙齿菌属Irpex、球毛壳属Chaetomium)6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极细链格孢霉Alternaria tenuissima、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其中叶中为3属6种,茎中为1属2种,链格孢属真菌为两者共同优势真菌。根据亲缘关系,这些内生真菌可分为3大类。总体来看,汤阴北艾内生真菌群落结构较为单一,种群丰富度较低,优势菌属为链格孢属。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 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 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有2个高度保守的2个SANT结构域;与大麦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与乌拉尔图小麦,与水稻最远。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与籽粒颜色形成的乳熟早期和乳熟晚期相比,软面团期的HvnANT1基因在‘涅如姆扎’中表达量极显著上调,而在‘昆仑10号’中各时期的表达量较低且差异不显著;且软面团期的‘涅如姆扎’籽粒HvnANT1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昆仑10号’(P<0.01)。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与该基因表达量模式相似。综上,青稞HvnANT1蛋白结构中的SANT结构域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符合转录因子特性;HvnANT1基因表达模式与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相似,在籽粒颜色形成的软面团期表达量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
稳定性是一个评价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林分地上部分指标建立稳定体系,对苏州近郊4种人工林分,应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冬青针阔混交林、栎树针阔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的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多样性并不完全能够代表稳定性;4种林分群落稳定性主要因林分密度不同而异;稳定性依次为湿地松林>冬青湿地松林>栎树湿地松林>木荷林。其中湿地松林可能会发展成为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中在生长过程中会因竞争产生限制,可能演替形成栎树—木荷混交林;2种针阔混交林在未来演替也可能向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发展;该地区木荷林密度过大,稳定性较弱,应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提高其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mcr-1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ESBLs)共存和共转移的特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菌株mcr-1,以及mcr-1阳性菌株中ESBLs基因类型;采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分析了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90株大肠杆菌的mcr-1检出率为36.84%,75.71% mcr-1阳性菌株中同时检出ESBLs基因,主要以blaTEM-1、blaCTX-M-55和blaCTX-M-14为优势基因;mcr-1阳性菌对氨曲南(ATM)、头孢噻肟(CTX)和多黏菌素E(COL)耐药率极显著高于mcr-1阴性菌(P<0.01);质粒转移率为47.14%,其中获得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接合子表现出与供体菌相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综上,在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mcr-1ESBLs基因共存现象广泛存在,且耐药基因易发生水平传播,对菌株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干旱胁迫下脂质转移蛋白基因(TaLTP1)、膨胀素基因(TaEXPB23)、水通道蛋白基因(TaAQP7)和果聚糖6-果糖基转移酶基因(Ta6-SFT)在4种小麦叶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测定相对水分质量分数和果聚糖质量分数来判断小麦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显示:干旱胁迫48h内,4种基因在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干旱敏感型小麦中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干旱耐受型小麦中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但仍维持较高表达水平;干旱耐受型小麦具有较高的相对水分质量分数和果聚糖累积量。以上结果表明,4种基因参与小麦干旱胁迫应答,4种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作为鉴定小麦抗旱的分子指标。本研究可为准确快速地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提供重要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5.
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的致病菌,通过魔芋球茎、胡萝卜及马铃薯块的侵染试验初步确定其致病性,再利用魔芋球茎侵染致病及盆栽致病性试验确认其致病性;经菌落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RNA序列测定确定病原菌的类型。【结果】从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共分离获得16株细菌,侵染试验表明,其中CDS1-B1、CDS1-B2、CDS2-B1、CDS2-B2、CZS-B4和CZS-B6共6株细菌可使魔芋球茎表现软腐症状,并导致盆栽魔芋发病;6株细菌的菌落与细胞形态均存在差异;在魔芋、胡萝卜及马铃薯块上的侵染能力不同;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CDS1-B1、CDS1-B2、CDS2-B1及CDS2-B2均与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亲缘关系最近,菌株CZS-B4与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为98.8%,菌株CZS-B6与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的相似度达99.9%。【结论】导致岚皋县魔芋软腐病的致病细菌存在生物多样性,其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其中新发现的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致病性最强,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和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4种丛生竹:撑篙竹、花吊丝竹、粉单竹和马蹄竹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横切面维管束分布特征以及主要物理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粉单竹维管束分布较为紧密,维管束密度最大,撑篙竹、花吊丝竹维管束分布较为分散,马蹄竹维管束密度最小;粉单竹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以及力学特性在4种丛生竹中最大,其次是花吊丝竹,撑篙竹与马蹄竹物理力学特性相近。研究发现,粉单竹材性最好,可进行工业化加工利用,花吊丝竹、撑篙竹及马蹄竹可分离出竹青部分再进行高效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7.
旨在对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属的蜱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了解其分布情况。采集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蜱,通过形态学鉴定将璃眼蜱属蜱作为样本,通过12SrDNA和16SrDNA基因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进行蜱种类鉴定。13个采样点共559只璃眼蜱属蜱,鉴定为3种,分别为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  相似文献   

18.
旨在初步了解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获得扩展莫尼茨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基因部分片段,应用MEGA软件对其进行进化分析。同时以beta-Tubul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头节、幼节、成节、孕节中的表达差异,最终克隆获得749bp的serpin基因片段。进化分析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serpin基因与多方棘球蚴serpin基因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标准曲线分析显示,serpin和beta-Tubulin基因的Ct值与阳性质粒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熔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同时试验结果显示,serpin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丰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孕节、头节、成节、幼节。由此初步推测,此基因可能在扩展莫尼茨绦虫虫卵发育为六钩蚴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棚室番茄植株上主要害虫为烟粉虱和蚜虫;巴氏钝绥螨和胡瓜钝绥螨均对烟粉虱虫口密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控害持效期50 d左右。2种捕食螨、2个释放密度对烟粉虱的控害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巴氏钝绥螨控害作用略强于胡瓜钝绥螨。烟粉虱种群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捕食螨释放区大于空白对照区,化防区最低,其值仅为0.5818;表明化防区目标害虫虫口数量在时间系列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种群波动幅度较大,有暴发成灾的可能;而生防区害虫种群变化较稳定,不易成灾。烟粉虱种群空间生态位宽度在各处理区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以宁夏不同生态立地分布的野生酸枣为材料,对宁夏境内4个野生酸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宁夏野生酸枣资源可持续原位保存及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宁夏选取4个地域代表性的不同野生酸枣种群,从中分别随机选取植株30棵树,采集其叶片,采用新型的基因组及分子标记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宁夏4个野生酸枣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SNP标记评价宁夏野生酸枣种群的遗传特性,地理分布上可分为两个主要地理类群,分别代表宁夏中部和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吴忠红寺堡种群,北部地区包括中卫日照山、灵武白芨滩与贺兰山滚钟口种群;野生酸枣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表现为贺兰山滚钟口种群与灵武白芨滩种群更接近,而中卫日照山种群和吴忠红寺堡种群各自单独成一类。中卫日照山种群与灵武白芨滩种群遗传分化程度最高,其Fst值为0.191,分化程度较大,分化程度最低的是宁夏贺兰山滚钟口种群与灵武白芨滩种群,其Fst为0.084,属中等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