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芦荟茎尖、茎段作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激素组合的MS培养基中诱导丛芽,结果表明库拉索品种在BA4.0mg/L、NAA0.2mg/L时诱导分化最好,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为6-BA3.0mg/L、NAA0.1mg/L。木立芦荟在BA2.0~3.0mg/L、NAA0.2mg/L中均能成功诱导不定芽,继代增殖以6-BA2.0mg/L NAA0.1mg/L最好。库拉索瓶苗在1/2MS NAA0.2mg/L就能诱导生根,但加入0.5g/L活性炭并适当增加NAA浓度能显著提高瓶苗的质量。芦荟对光照敏感,适宜光照强度为1000~2200lx,超过2500lx生长受到抑制,植株容易变红褐色、出现焦尖。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芦荟及芦荟制品中的芦荟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测定芦荟及芦荟制品中芦荟甙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甲醇超声提取、反相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检测,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采用ODS柱,以甲醇一醋酸(体积比50:50)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器于359nm处检测.结果表明:芦荟甙的进样量为10μL、流速1.0mL/min和柱温40℃时,进样量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8%~102.0%;方法的精密度好,变异系数(CV)小于4.6%(n=10);方法检测限为0.05 mg/kg.方法快速、简便、准确,所测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可作为芦荟及芦荟制品中质量检验的一种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遮荫对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叶片中主要有效成分蒽醌类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遮荫处理导致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中总蒽醌、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含量明显降低,中华芦荟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却显著增加;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中蒽醌类物质种类减少,中华芦荟中物质种类增加。结果说明,遮荫处理,不利于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中蒽醌类物质的积累,但能刺激中华芦荟中芦荟素等蒽醌类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紫外扫描确定250 nm作为烯酰吗啉检测波长,优化后选取甲醇+水(V ∶ V=6 ∶ 4)作为流动相不易受样品中杂质峰的干扰且两个组分峰具有较好的分离度。建立了烯酰吗啉标准曲线,0.05~5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选择乙腈高速匀浆提取后经过佛罗里硅藻土萃取柱净化处理龙眼样品,避免了杂质对目标峰的干扰,回收率77%~97%,变异系数<7%;选择丙酮+水(V ∶ V=1 ∶ 1)作为提取剂采用2种方法(振荡3 h、超声振荡各30 min)提取后土壤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后不经净化直接分析,结果表明对目标物分析无影响,对比2种提取方法选取超声振荡各30 min的方法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回收率较高为83%~96%,变异系数<7%。  相似文献   

5.
大豆蛋白芦荟乳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利用大豆分离蛋白的高营养特性及芦荟保健、美容的功效生产大豆蛋白芦荟乳的工艺过程及方法,通过正交设计分析,确定了产品的最佳配比(均为质量百分比),以乳量100计,糖量10%,大豆分离蛋白2%,芦荟的添加量为2.5%。大豆分离蛋白的加入,优化平衡了乳品蛋白质的组分及比例,使其营养更加合理。此产品使得乳制品的品种得以丰富,同时扩展分离蛋白及芦荟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库拉索芦荟(Aloe vera)的顶芽和腋芽为外殖体,采用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激素(6-BA,KT,ZT,NAA,2,4-D,GA3)进行培养试验,探讨外源激素对芦荟外植体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A最有利于芦荟芽分化,其次是KT,ZT对芦荟芽分化不敏感,NAA对芽生根诱导能力较2,4-D强,生根培养以MS+NAA0.25mg/L AC(活性炭)0.20%为最适,生根苗根系发达且移栽成活率高;低浓度糖对分化有利,高浓度的糖对生根有利。  相似文献   

7.
对芦荟(AloeveraL.)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初步获得芦荟的初代和继代培养基为MS 6-BA2.5mg/L NAA0.2mg/L 蔗糖30mg/L,生根培养基成分为1/2MS IBA0.2mg/L NAA0.1mg/L 蔗糖30mg/L,愈伤组织培养采用粗壮的芦荟基部的白色部分,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B5 6-BA2.0mg/L 2,4-D2.0mg/L 蔗糖30mg/L,采用Vc5.0mg/L抑制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褐变的产生。诱导愈伤组织和外植体直接出芽2种方式并存。试管苗移栽后存活率为100%。采用潮霉素为抗性筛选标记,选择浓度为20 ̄30mg/L。  相似文献   

8.
基于LC-MS的紫娟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建立了紫娟烘青绿茶中花青素的酸性乙醇提取方法和14种花青素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方法,并进一步对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紫娟烘青绿茶中,共检测到9种花青素成分:飞燕草-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天竺葵-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天竺葵素、飞燕草素、芍药素、飞燕草-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香豆酰)-半乳糖苷,其中飞燕草类花青素和矢车菊类花青素为紫娟花青素的主要成分。紫娟鲜叶中花青素总量为4.64 mg·g~(-1),经摊放、杀青、揉捻、毛火干燥、足火干燥处理的茶样中花青素总量呈下降趋势,含量分别为4.83、3.74、3.70、2.83、1.82 mg·g~(-1)。高温处理是导致花青素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飞燕草-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香豆酰)-半乳糖苷的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迷你红柚’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类胡萝卜素组分与含量变化,本研究采用正乙烷-无水乙醇-丙酮(2∶1∶1)萃取法对‘迷你红柚’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进行快速提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果实海绵层、囊衣和汁胞及其不同发育时期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流动相为乙腈-甲醇-四氢呋喃(90∶5∶5),流速0.3 mL/min,进样量10 μL,柱温40 ℃,样品室温度20 ℃,检测波长450 nm,3种类胡萝卜素8 min内即可较好地分离;‘迷你红柚’成熟果实中含有3种类胡萝卜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类胡萝卜素主要积累在汁胞中,番茄红素是红色的汁胞、囊衣和海绵层中最重要的色素;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逐渐升高,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在汁胞和囊衣中随着果实的发育而累积,玉米黄素只在成熟阶段的果实中检测到,且含量显著低于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研究结果为‘迷你红柚’果实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亚麻籽木酚素多聚体水解物的组成及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国内主栽品种亚麻籽的木酚素含量,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分析了24个品种的亚麻籽木酚素多聚体的水解产物。结果表明:亚麻籽木酚素碱水解产物主要为对香豆酸糖苷(CouAG)和开环异落叶松酚葡萄糖苷(SDG),酸水解产物主要为开环异落叶松脂素(SECO)、对香豆酸(CouA)和5-羟甲基-2-糠醛(HMF)单体,其中含量最高的组分为SDG。不同品种和产区的亚麻籽木酚素水解产物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24个品种亚麻籽中,坝亚9号的对香豆酸糖苷(6.07±1.97mg CouA/g)、SDG(33.31±0.50 mg/g)、SECO(5.03±0.16mg/g)和对香豆酸(0.87±0.01mg/g)含量最高,内亚6号的HMF含量最高达1.63±0.03mg/g,而定亚23号的对香豆酸糖苷(1.16±0.15mg CouA/g)、SDG(11.37±0.77mg/g)和对香豆酸(0.18±0.01mg/g)含量最低,内亚9号的SECO含量低于1mg/g(0.76±0.01mg/g),轮选2号的HMF含量最低为0.13mg/g。6个亚麻产区中内蒙古、山西和河北地区的亚麻籽木酚素水解产物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高速逆流色谱在茶黄素分离上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茶黄素单体成分 ,经过比较后 ,选择溶剂系统为乙酸乙酯 -正己烷 -甲醇 -水 (其比例为 3∶1∶1∶6 ) ,并优化了分离茶黄素的条件。结果表明 ,在流速不超过2 0ml min、进样量不超过 2 50mg时 ,均能达到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菠萝蜜果肉类胡萝卜素分析方法、分析呈色组分,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组分,通过比较不同色泽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物质差异,鉴定呈色组分。结果表明,用含0.01%BHT的正己烷∶丙酮∶无水乙醇(2∶1∶1,V/V/V)作为提取液,结合超声震荡、皂化脱脂等步骤,能有效提取菠萝蜜果肉中总类胡萝卜素。组分分析采用YMC carotenoid column C30(4.6×250 mm)色谱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hotodiode array,PDA)在450 nm波长下,检测出16种不同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定量结果表明,β-柠乌素是红色果肉的呈色组分,紫黄质是黄肉果肉主要的呈色组分。差异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代谢关联,即紫黄质合成前体的裂解反应及下游异构化反应是造成果肉色泽差异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提取莱芜干烘茶中咖啡因的3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莱芜干烘茶中的咖啡因以70%乙醇溶液为溶剂,采用微波萃取的方法提取率较高.对测定咖啡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优化,以Acclaim120 C18色谱柱为分离柱,甲醇-纯水(25:75,V/V)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器波275 nm,6 ...  相似文献   

14.
蕃拉芦荟水溶性多糖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蕃拉芦荟( Aloe barbadensis Miller)为材料,从中分离出3种多糖PAB1、PAB2和PAB3。PAB1的总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分别为78.57%和14.59%;PAB2的分别为88.72%和6.90%;PAB3的分别为50.23%和10.9%,蛋白质含量为28.81%。红外光谱、气相色谱、酶水解等测定结果表明,PAB1为葡萄聚糖,PAB2为葡萄甘露聚糖,PAB3是一种含有甘露糖的糖蛋白。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木薯β-胡萝卜素的最佳方法,以丙酮/石油醚(2/5,V/V)为提取液,甲醇/叔丁基甲醚(70/30,V/V)为流动相,对白心木薯SC101和蛋黄木薯SC9块根β-胡萝卜素保留时间及其分离情况进行研究。检测条件为:色谱柱YCM C30,柱温30℃,流速为1 mL/min等度洗脱。结果显示:该方法精确度和重复性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保留时间为12.65 min,在2~3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 209.11x-14.114,R2=0.9993);平均回收率为81%~92 %。采用改进的HPLC法对木薯块根β-胡萝卜素进行测定,数据稳定性好,分析时间比已报道的方法缩短30 min以上,适用于快速定量分析木薯块根的微量β-胡萝卜素含量。  相似文献   

16.
木立芦荟粗多糖的抗衰老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立芦荟粗多糖100、200mg/kg给老年大鼠连续灌胃30天,均能明显降低老年大鼠血清丙二醛及脑和肝组织脂褐质含量,明显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200mg/kg组亦能明显增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对肝组织羟脯氨酸虽有降低作用,但与青年大鼠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00mg/kg组对皮肤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无明显影响.表明木立芦荟粗多糖可能通过改善自由基代谢发挥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立同时测定槟榔壳中6种酚类物质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分析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缓冲液对10种标准品(即:表儿茶素、儿茶素、柚皮素、芦丁、山奈素、阿魏酸、绿原酸、香豆酸、咖啡酸和没食子酸)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最佳电解缓冲液为0.1 mol/L、pH 9.0硼酸缓冲液,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分离电压为20 kV。该方法简便快速,能在20 min之内将10种酚类物质完全分离开,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关系。检测限范围为0.587 5~4.415 2μg/mL。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芦荟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宗根  胡正海 《热带作物学报》2000,21(3):45-48,T001
对芦荟成熟叶的形态及不同部位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芦荟叶具有旱生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表皮外具有厚的角质层。气孔下陷,具较大的孔下室。叶肉分为2部分,由同化薄壁组织和诸水薄壁组织组成。同化薄壁组织中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同明显,储水组织占叶面积的1/2以上。维管束呈环状分布,叶基部2轮,叶中、上部1轮。第1轮维管束位于同化薄壁组织和储水组织之间,其中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发达。  相似文献   

19.
在考察提取溶剂、提取方法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对艾纳香中总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艾纳香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30%的乙醇以1∶300料液比投料,以85 Hz的频率超声提取2次,每次30 min.在该最佳提取工艺下,艾纳香总黄酮提取量为208.6 mg/g.  相似文献   

20.
茶树叶绿素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适合茶树大量样本叶绿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本试验综合植物叶绿素的测定方法,以丙酮研磨法为对照,使用浸提法设置6种提取液(95%乙醇、80%丙酮、丙酮∶乙醇=2∶1、丙酮∶乙醇=1∶2、丙酮∶乙醇=1∶1、丙酮∶乙醇∶水=4.5∶4.5∶1)进行浸提效果试验,并对提取液进行光稳定试验。结果表明:以丙酮∶乙醇=1∶2的提取效果好,光稳定性也较好;丙酮∶乙醇=2∶1、丙酮∶乙醇=1∶1的次之;单一溶剂以95%乙醇浸提效果较好。表明测定茶树大量样本的叶绿素宜选用丙酮∶乙醇为1∶2的混合液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稳定性好;考虑环保因素,则以95%乙醇溶剂浸提法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