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温度对甜菜夜蛾染病幼虫存活和取食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23℃,26℃,29℃,32℃5个温度系列和2.4×102~2.4×106 PIBs/mL 5种饲毒浓度下,观察了甜菜夜蛾2龄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日取食量、病死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饲毒浓度下甜菜夜蛾幼虫日取食量与温度关系符合模型Y=a+bT+cT2,取食量与饲毒浓度温度的关系模型拟合为Y=c1+c2T+c3T2+c4lnD,应用Stinner模型可很好模拟病死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绶尺蠖(ZetheniarufescentariaMotshulsky)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是一株对落叶松绶尺蠖幼虫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病毒。本文主要对多角体进行了电镜扫描及超薄切片观察,对该病毒的致病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多角体大小为0.8~2.3μm,形状为三角形、四角形至不规则形;病毒粒子为杆状、多粒包埋,大小为180~230×30um。该病毒在自然界发病率为75%以上;室内用1.26×106PIB/mL~1.216×108PIB/mL;接毒试验其校正死亡率1龄幼虫为74.83%~96.23%;2龄幼虫为65.96%~96.81%;3龄幼虫为61.72%~91.55%;4龄幼虫为55.73%~93.56%。  相似文献   

3.
测定几种理化及生物因子对天幕毛虫感染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被感染的幼虫龄期越小,对病毒越敏感,1~2龄幼虫感染率在95%以上,5龄幼虫基本不感病。在18℃以下的温度,幼虫不感受病毒的侵染,24~27℃幼虫发病率最高。涂在叶子表面的病毒多角体经紫外线照射60min,其活性丧失50%以上,照射120min,病毒活性基本丧失竭尽。病毒液喷在果树的向阳面比喷在阴面感染力丧失得快。提纯的多角体干粉、多角体悬液分别在冰箱中保存2~3a,其感染力没有变化,风干的虫尸,无论在冰箱里或在窒温下,经一年保藏,感染力有较大的下降。粗提纯的多角体与虫尸悬液比较,其感染力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茶尺蠖NPV对茶尺蠖幼虫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喂饲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后,茶尺蠖幼虫的总食量极显著下降。1、2龄初饲毒,减少90.99~99.39%;3、4、5龄初饲毒,减少47.24~54.18%。总食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取食速率的显著减缓。1龄初饲毒,总取食期极显著缩短;2、5龄初饲毒,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4龄初饲毒,则总取食期极显著延长。各龄初饲毒后,该龄和下几龄的历期一般都极显著延长。饲毒后,幼虫体重明显减轻,能化蛹的蛹重也显著下降,但蛹历期和成虫寿命不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以EoNPV防治茶尺蠖幼虫宜在2龄初或其以前应用。在3龄初及其以后饲毒,高温条件下虽然幼虫死亡率不高,但总食量明显下降,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影响木橑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CpNPV)产量的主要因子是饲毒时宿主幼虫的虫龄,而饲毒浓度、饲毒持续时间对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本试验中,虫龄与病毒浓度的最佳组合是六龄初期与1.5×10~7PIB/毫升。 每头病死幼虫的平均病毒含量与平均体重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的回归系数为10.2826,平均体重增加1克,每头幼虫增加(1.02826士0.08019)×10.(10)个多角体。 刚死六龄幼虫每克体重的病毒多角体含量显著高于死预蛹。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采集分离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致病过程和形态大小的观察、感染力测定以及小菜蛾和菜青虫对该病毒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直径为1.0~2.5μm,平均直径为1.65μm.以斜纹夜蛾、小菜蛾和菜青虫为靶标害虫,对该病毒的感染力及杀虫特异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斜纹夜蛾幼虫感病死亡率随多角体浓度和虫龄而变化,在25℃下,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1×105.14PIBmL-1;浓度相同时,幼虫死亡速度随龄期增大而减慢;对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致病死亡率为0.可见,此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的毒力,且专化性强.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大量增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产量最主要的因子是饲毒浓度,其次是饲毒时宿主幼虫的虫龄,再是饲毒浓度与虫龄的组合,在4龄初期采用2.2×10~6PIB/毫升的病毒浓度饲毒48小时得到了最高产量。 在15℃、20℃、25℃、30℃,35℃下饲毒、饲养的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上升,病毒产量提高,25℃时产量最高,30℃,35℃依次下降,30℃下死亡率低,化蛹多,说明高温能抑制病毒的增殖,35℃下死亡率虽然很高,但病毒产量最低,在23℃下饲毒48小时后分别在前述五种温度下饲养,病毒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唯产量均比前者为高。 在6:18、9:15、12:12、15:9、18:6(光:暗,小时)光周期,下饲毒、饲养,病毒产量以9:15为最高,以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产量依次下降。 不同虫龄、虫态病死虫的多角体含量比较结果,以5龄中后期死亡的幼虫含量最高,依次是预蛹、蛹、3龄末4龄初的病死虫。  相似文献   

8.
利用替代寄主增殖SfaMNPV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替代寄主棉铃虫增殖SfaMNPV时 ,不同的接种浓度、虫龄及饲养温度对棉铃虫增殖病毒都有一定的影响。用 1× 1 0 7PIB/ml接种浓度感染三龄幼虫 ,幼虫饲养温度为 2 5℃时 ,获得的病毒产量最高 ,为每克虫尸含多角体 78.34亿。  相似文献   

9.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大量增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影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体内产量的增殖条件研究表明.饲毒龄期是影响病毒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饲毒剂量,龄期与饲毒剂量的组合也影响病毒产量.以4.32×105PIB/幼虫的剂量饲喂4龄初幼虫,在25℃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病毒产量.幼虫死亡率达88.1%,病毒产量平均为4.71×109PIB/幼虫.以实际接种量为基准.PIB增加100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株毒力较强的病毒,用1.216×10^8PIB/mL的浓度感染1~4龄幼虫,其死亡率在91.55%~96.81%之间。本文主要介绍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测定,分别确定了ZrNPV浓度和幼虫死亡率,ZrNPV浓度和幼虫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