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具有丰富内蕴和魅力,成为世界园林的奇葩。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创设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三要素(山水、植物、建筑)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对三者之间的联系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开始探究,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山之美、水之美。在未来的园林设计中,原本简单地模仿已被抛弃,而更加趋向于"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自然之美,将人工与自然之美巧妙结合,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与效果。  相似文献   

3.
避暑山庄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以自然山水见长的宫苑。她遵循了我国以自然山水为园林创作主题的传统造园手法,特别是注重园林理水,注重创造生动多变的水体空间,让"名园依绿水"形成"山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的园林艺术风格。基于此,阐述了避暑山庄湖区园林生态景观特色,提出了湖区园林整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许火龙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86-87,158
历史上人类创建了数以千万计的园林.从源头看,古希腊、西亚、中国堪称代表,被推崇为三大园林系统,通过分析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指出其各自的园林特色.中国园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自然山水园林,发展成为人文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写意山水园林.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西亚体系,强调水法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甜  史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3-11655,11659
从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强调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精神特征是其形式表达的必然性所在,它与中国的哲学文化、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一些文化现象是密不可分的,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在心态层面的特征,认为其在精神表达与诉求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礼和天”的礼制文化以及归隐、求安的隐逸观。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对精神文化的具体表达,指出其在自然观的形式表达方面崇尚自然、万物有道,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摹写自然、仿造山水;在分析对隐逸观的形式表达方面,着重于园林题名匾额对隐逸文化的表达、园林中含蓄的形体表达方式对“隐”的体现;从宅园的布局与宅的营造上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礼制与秩序。在此基础上细致并深入地感悟古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模式是古典园林造型的源泉,山水、植物、建筑及其组合形态所表达的正是人的精神追求境界。  相似文献   

6.
境界是中国园林的审美传统,关联词汇丰富而多彩.正如生命的精彩一样,园林空间每个片段都是精彩的,语汇是丰富的,也是多义的.通过深入分析和归纳,认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境界是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的融合,而其语汇则是中国文化多元复合的结果.山水、植物、建筑、文学、绘画以及书法艺术,使中国传统园林走上了世界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中国的园林艺术设计,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旨在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情趣。设计手法的运用上以山、水、植物、建筑,等合理布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8.
孙琴  潘文明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0):26-27,51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人的自然观,汉民族对待大自然山水始终持着亲和的态度,力图从自然山水风景构成的规律中探索人生哲理的体现。同时,在风景式园林的造园实践中,人们自觉地追求阴阳对立统一而回归和谐的辩证关系,如建筑与自然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筑山与理水的关系等,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表现一种哲理的境界..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也是衍生园林体系的深层基因,值得今天从事园林设计和建设的人员借鉴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虽然都讲求自然风格,但无论是造园风格,还是造园要素的应用都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了解两国园林的特点,为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陈江 《现代农业》2013,(11):92-93
一、历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听觉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综合的空间造型艺术。其中,听觉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高妙境界之一。要实现中国古典园林“雅静之至”的理想境界,确实也离不开令人荡气回肠的听觉因素。在园林中听觉与视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建构园林的各种因素,包括人为因素都可以形成听觉美。园林听觉美对现代景观的效果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参8  相似文献   

12.
蒲天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96-5997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该研究通过分析都江堰景区的自然美特证,以期为古典园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传统自然观和园林艺术形式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艺术是人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体,由于对待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所以中西古典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西方园林所追求是自然的几何化、图式化、秩序化,使自然屈从于人的意志,而中国古典园林所求的则是顺从自然,自然的艺术化,使人工美融于自然美,达到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文章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不同自然观下园林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和建设的案例屡见不鲜.本文以二者的演变历程比较为出发点,从立意、构图、元素、章法、意境五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造园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园林景观中,植物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元素是探寻中国特色园林景观的源泉.农耕文化中朴素自然观指引下的城市生态群落、适地适种原则影响下的乡土植物的回归,以及风水模式中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方式,都是遵循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为现代园林景观提供了生态意义上的模版.诗词文化与传统植物艺术在现代植物景观中的适当运用也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这些中国元素带给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可探寻的应用途径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类型之一,其景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景观的营造。由于长期受到地域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南北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受到当地气候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制约而有所差异。笔者在实地踏查了南宁、桂平、贵港、桂林4个地区13个具代表性的寺庙园林的基础上,把以广西为重要分支的岭南寺庙园林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寺庙园林进行对比,从植物选择特点、植物配置方式和植物景观特色3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二者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各具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园林有3 000a以上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出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种类型。并产生岭南园林、江南园林、北方园林,等主要的地方风格,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园林。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也带向一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领域都充满了参照的时代,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如何形成既有本土自然文化特征,又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园林文化,是摆在每一个园林师面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园林营造大家计成,把中国古代的造园法则和自己丰富的经验进行升华总结,撰写了《园治》一书。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被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专著,是中国传统宜居思想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美学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梅园是该园"二十八园"之一。利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在设计中通过对我国梅文化的着力诠释,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精神风骨。同时,通过对隋唐城里坊遗址的保护,探索历史遗址保护和现代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设计手法,形成双赢共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王柱 《北京农业》2011,(18):47-48
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提炼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